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病因和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探讨
作者: 张莹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科的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类疾病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流行,但在冬春季节具有极高的发生流行率,一旦发生患病时就会表现出呕吐,严重的腹泻,短时间内会导致脱水现象,年龄较小的猪群受到病毒感染之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更为严重,造成的死亡率较高,短时间内能够波及整个群体,且该类疾病的危害会随着猪年龄的逐渐减少而显著增大,最终给猪养殖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次研究探讨了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因和相应的预防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病学
1、猪流行性腹泻病原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的成员,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与引起人类感冒的病毒同属一类,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为100~120nm,具有囊膜和刺突蛋白。病毒包膜上有三种主要的病毒抗原蛋白:S型(或刺突型)糖基化蛋白、M型蛋白和N型蛋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在猪舍、饲料、粪便等环境中长时间存活。病毒在环境中存活能力受温度、湿度、pH值等因素影响,但在适宜条件下可存活数周至数月。病毒对酸碱度和有机溶剂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高温和干燥环境下较不稳定。病毒在56℃下加热30min或60℃下加热10min即可失活。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醇类、碘类、过氧化物类等,均可有效杀灭流行性腹泻病毒。
2、猪流行性腹泻致病机理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感染猪,引起仔猪严重的小肠炎、呕吐、腹泻和脱水等症状。病毒通过猪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感染后病毒在猪的肠道上皮细胞中复制,导致肠道炎症和吸收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腹泻。病毒侵入猪体后,首先通过猪的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体内。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猪体内的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进入细胞后,病毒释放出其包膜中的RNA,然后依靠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能量合成病毒蛋白和RNA。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病毒会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这些蛋白会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导致猪的肠道上皮细胞受损,从而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受损的肠道上皮细胞还会释放出一些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1(IL-1)等,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和肠道吸收功能受损会导致猪出现腹泻症状。此外,病毒在猪体内还会引发免疫抑制,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体。因此,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后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仔猪的死亡率较高。
3、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病毒的猪,病毒在猪的肠道上皮细胞中复制,随着猪的排泄物排出体外。此外,病毒也可以在猪舍、饲料、粪便等环境中长时间存活,形成环境污染,从而成为潜在的传染源。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主要通过猪的消化道,病毒通过猪的口腔摄入,进入肠道后在上皮细胞中复制,然后随着排泄物排出体外。此外,病毒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但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消化道传播。从易感群体来讲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感染仔猪,尤其是1~5日龄的哺乳仔猪。这是因为仔猪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病毒,其他年龄段的猪也可能感染病毒,但症状通常较轻。从流行季节来分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有所不同。在我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在冬季和春季流行,高峰期通常在11月~次年2月,这是因为冬季和春季气温较低,猪舍内通风不良,容易导致病毒在猪舍内滞留和传播。从发病原因来看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后,病毒在猪的肠道上皮细胞中复制,导致肠道炎症和吸收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腹泻。同时,病毒还会引发免疫抑制,降低猪的免疫力,容易导致继发感染。此外,饲养管理不善、环境卫生条件差、饲料营养不足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和流行。
二、猪流行性腹泻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的潜伏期一般为5~8d,人工感染的情况下,潜伏期可短至8~24h。不同年龄的猪感染病毒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致死率会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7日龄内新生仔猪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和呕吐,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病猪在腹泻3~4d后,由于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高达50%~100%。同时,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有时食欲废绝。断奶仔猪、母猪主要表现为腹泻、食欲减退、精神委顿,粪便以灰白色为主,症状较轻者仅表现出呕吐,重者会有水样腹泻。通常1周后逐渐康复,死亡率在1%~3%。其他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泻3~4d可自愈。
三、猪流行性腹泻病理学变化
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在小肠,肉眼可以观察到整个小肠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缺乏弹性,变薄有透明感,肠黏膜绒毛严重萎缩,导致绒毛长度与隐窝比值降低。25%的病例胃底粘膜潮红充血,并有黏液覆盖,50%的病例见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或絮状小片)。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充血。尸体消瘦、皮肤暗灰色,皮下干燥,脂肪蜂窝组织表现不佳。镜下可见小肠绒毛缩短,上皮细胞核浓缩,胞浆嗜酸性变化,严重时,绒毛长度与隐窝比值由正常1∶1降为3∶1。
四、猪流行性腹泻鉴别诊断
1、猪流行性腹泻与轮状病毒病的鉴别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病都是猪的常见肠道疾病,但它们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而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RV)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于新生仔猪,特别是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较高,死亡率相对较低。轮状病毒病则可感染各种年龄段的猪,但以8周龄以内的仔猪最为易感,死亡率较高。从临床症状来看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包括剧烈腹泻、呕吐、脱水、消瘦等,轮状病毒病情较严重,病程较长,病猪可能出现严重脱水、消瘦、贫血等症状。从病理学角度来分析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或白色,轮状病毒病则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脱落、溃疡、出血等。
2、猪流行性腹泻与猪痢疾的鉴别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而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从发病特点来看猪流行性腹泻季节性明显,一般发生在冬季,传染迅速,各种年龄的猪都可能感染,猪痢疾无明显季节性,持续时间较长,治愈后容易复发。猪流行性腹泻病程较短,症状较轻,病猪体温升高,腹泻严重,粪便呈水样或黄绿色,猪痢疾病程较长,症状较重,病猪出现血痢,粪便呈暗红色或黑色。从病理学角度分析前者主要表现为肠道的充血、水肿和炎症,特别是小肠段,后者主要体现在大肠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结肠和直肠黏膜可见出血点和坏死病灶。
3、猪流行性腹泻与猪副伤寒的鉴别诊断
从病原特征来看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属于病毒性肠道疾病。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如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的,属于细菌性肠道疾病。从临床表现来看,前者主要体现为严重的腹泻,呈喷射状,水样便,常伴有呕吐,后者临床主要呈现出腹泻和发热,病猪粪便呈灰白色、带有恶臭味,有时还伴有黏液和血液。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影响仔猪,特别是2周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较高。猪副伤寒则影响各年龄段的猪,但以6月龄~2岁龄的猪发病较多。从病理学特征来看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呈水样,猪副伤寒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和肝脏,可见肠黏膜充血、溃疡,肝脏有坏死灶。
五、猪流行性腹泻治疗措施
现阶段猪流行性腹泻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在开展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结合患病猪的外在症状实施对症治疗。临床上患病症治疗主要采用抗菌消炎,抑制病毒复制,强化补液为治疗原则。为预防出现细菌感染,患病猪可以选择使用5%的诺氟沙星,按照每头猪使用20~30mL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3d。对于拒绝采食身体脱水明显的患病猪,可以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并搭配使用氨苄青霉素钠5g维生素C40mL,混合之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d。对于病情相对较轻,具有一定食欲的患病猪可以口服补液盐,每头猪每次服用20~30mL并搭配使用庆大霉素2000IU,每天服用2次。为了有效预防病毒的繁殖复制,患病猪可以选择使用专用的干扰素见效肌肉注射治疗,每头猪每次使用1万IU,每天1次,连续使用3d。另外,推荐使用白头翁口服液进行止泻治疗,成年猪每头口服45mL,仔猪每头口服30mL,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5d。通过采用上述协同治疗方案,连续防控5~7d之后,养殖场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六、猪流行性腹泻预防措施
1、注重做好冬春季节仔猪猪舍的防寒保暖
在冬春季节,注重做好仔猪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对预防流行性腹泻的发生流行有着很大帮助。为确保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要着重为仔猪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结合仔猪的年龄和生长发育阶段,21~30日龄猪舍温度调控到28~30℃,31~40日龄温度调控在27~28℃,41~60日龄控制在26℃,之后24~26℃,当保育舍温度低于20℃时,应给予适当升温。保育舍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5%。猪舍内部要安装温度计和湿度计,随时监测舍内湿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冬季,要特别注意刚断奶10d以内仔猪的保温工作。电加热预埋水管系统,地面预埋低温电热丝,使用250~300W红外线灯泡进行加热处理,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食用仔猪恒温保温板或地暖。另外,冬春季节为消除保育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和增加新鲜空气含量,需要进行通风。但过量的通风会导致舍内温度骤降,对仔猪有害。在生产中,应采用灵活的调节方式,兼顾保温和换气,通常选择在气温最高的时间段进行通风换气,并在通风换气以前提高猪舍温度2~3℃。通风换气时机在选取过程中应该按照高温时多换气,低温时先保温再换气的原则进行。
2、猪流行性腹泻期间加强饲养管理
为有效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流行在生猪养殖管理形象,就需要加强对猪群的整体养殖管理。养殖户需要实行自繁自养的养殖管理方式,避免从外部引入种猪或仔猪,确保养殖场内所有猪只来自同一来源,降低病毒传入的风险。如果必须对外引种,一定要严格落实相应的检疫流程,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引种的规范科学。通常情况下在引进种猪之前,养殖场需要了解种猪来源地的疫情状况,选择信誉良好的种猪场,并索取种猪场的动物防疫合格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等有关证件,养殖场需要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提交引种申报,包括种猪的数量、品种、来源地等信息,并附上种猪场的相关证件。种猪到场后,养殖场需要立即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将派员对种猪进行临床检查、疫病监测和隔离观察。种猪需要在养殖场的隔离区进行至少30d的隔离观察,其间不能与其他猪只接触。隔离观察期满后,若种猪健康状况良好,方可与其他猪只混养。在隔离观察期间,养殖场需要对种猪进行疫病检测,包括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主要疫病的检测。检测结果需报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备案。同时,养殖场需要建立种猪档案,包括种猪的来源、数量、生产性能、疫病检测结果等信息,以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查验。另外,在引种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养殖场的人员和物品进出,对进出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和防疫培训,确保外部病毒无法进入养殖场。同时,避免养殖场内猪只与外界环境接触,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确保饲料和饮水的质量和安全,避免使用受污染的饲料和水源。对饲料和饮水设备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通过合理喂养、添加保健品等方式,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对猪群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一旦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同时,对病猪进行病毒检测,了解病毒来源和传播途径,以便采取针对性地防控措施。当病毒传入养殖场时,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尽量减小疫情的影响。
3、猪流行性腹泻科学疫苗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有效手段,目前市场上主要有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这种疫苗可以同时预防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适合在腹泻症流行的地区使用。推荐对所有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尤其是繁殖母猪、种公猪和1~3月龄的仔猪。一般在冬春季节进行免疫接种,因为此时是猪流行性腹泻的高发期,但在病毒流行地区建议全年进行免疫接种。一般妊娠母猪在产前20~30d进行免疫接种,每头猪使用4mL,所生产的仔猪应该在断奶前7日龄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每头猪使用1mL,体重在25kg以下的猪群,每头猪使用1mL,25~50kg的猪每头猪使用2mL,50kg以上的猪每头猪使用4mL,后海穴注射。
综上所述,流行性腹泻是生猪养殖领域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病毒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一旦发生流行将会对生猪养殖场造成严重危害,尤其会对仔猪群体造成严重的威胁。饲养管理人员在生猪养殖管理期间要明确该种疾病的流行原因,掌握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一旦出现患病猪应该立即隔离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缓和患病猪的临床症状。同时还需要加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管理方案,强化卫生消毒,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增强身体抵抗力,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