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在干旱地区的精细化育苗与科学造林技术探讨
作者: 郭亚萍 王宏燕
樟子松作为我国的重要造林树种,不仅材质上乘,而且经济价值显著。然而,在干旱地区,樟子松的生长与成活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提高其成活率,确保造林工程的顺利推进,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涵盖了从选种、育苗到造林地的科学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旨在通过精细化的操作与管理,有效增强樟子松的抗旱能力,进而促进其在干旱地区的健康生长,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望提升樟子松造林的生态效益,还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樟子松的特征及生长习性
樟子松,亦被称为海拉尔松,是一种常绿乔木,以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和卓越的适应性闻名,它属于喜光性强的树种,深根性使其能够在各种土壤条件下稳固生长,其侧根不仅分布深广,而且向四周有力伸展,这种特性使其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即使在干旱条件下也能维持生长。除了强大的根系,樟子松还以其抗风耐寒性而著称,无论是凛冽的寒风还是严酷的低温,它都能坚韧地屹立不倒,成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存佼佼者,其树干高大挺直,树形优雅美观,而树冠则相对稀疏,针叶细小且分布均匀,这种结构有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增强其在干旱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樟子松的枝干茁壮有力,不仅支撑着整个树冠,还是其存储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其树皮粗厚且呈黑褐色,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抵御外界的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侵袭,此外,樟子松的角质层发达、密度小且气孔深陷,这些结构特点使其能够有效地束缚水分,防止水分的过度散失。值得一提的是,樟子松的叶绿素含量较高,这使得它能够进行高效的光合作用,积累大量的干物质,这种高效的物质积累不仅为其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养分,还使其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樟子松被广泛认为是抗旱性极佳的树种之一,其强大的适生能力使其在各种土壤类型中都能茁壮成长。
二、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
1、樟子松育苗地的选择与深翻
育苗地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关乎着苗木未来的生长状况,首先,育苗地应位于交通便利之处,以确保基质、容器、消毒药物及工具的顺畅运输,同时也方便苗木出圃时的运输。其次,地块的排灌系统必须完善,既要易于灌溉,又要便于排水,以维持土壤湿度的稳定,在选择地块时,应避免前茬种植过蔬菜或瓜类的土地,而优选那些土质疏松、前茬为油松或赤松的地块,若育苗地处于风沙频繁的区域,则应在背风地带选择地块,以减少风沙对苗木的侵害,选定育苗地后,应于前一年的秋季进行约25cm的深翻,此举不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还能借助冬季的低温有效杀灭潜藏在土壤中的越冬虫卵,为育苗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打下良好基础。
2、樟子松苗床的准备与消毒
在榆林地区,春季是育苗的主要时节,在整地之前,需施放腐熟的农家肥,施用2500kg/667m2左右的牛羊厩肥,为土壤提供充足的养分,之后,土壤应深翻约20~25cm,彻底清理其中的杂物,使地表土壤平整且纯净,随后,沿着南北向构建苗床,其净宽度约为1.0~1.2m,长度则控制在10~15m之间,但一般不超过20m。重要的是确保床面平整,无大块土块,为幼苗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了方便管理,相邻的苗床之间应留出约40cm的步道。最后,使用硫酸亚铁水溶液对整理好的苗床进行全面喷施,以彻底消毒,预防病害。
3、樟子松基质配置及消毒
在榆林地区,为樟子松育苗配置基质是一项关键工作,需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壤特性和樟子松的生长需求,通常采用腐殖土、黄土、蛭石和腐熟有机肥的混合物作为基质,按照6∶2∶1∶1的比例进行配置,这种配比能够为樟子松提供适宜的养分和生长环境,此外,另一种可行的选择是使用苗地耕作土、细河沙和腐熟有机肥,以6∶2∶2的比例混合,这种基质同样能够满足樟子松的生长需求。为了确保基质的无菌状态,需要 需要添加代森锌 100g /m3和五氯硝基苯 150g /m3进行消毒处理,这些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基质中的病菌和害虫,为樟子松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配置好的基质需要经过过筛处理,以确保其质地均匀,无大颗粒杂质,然后,将基质和药物按比例翻拌均匀,使消毒剂充分分散在基质中,接下来,覆盖一层塑料布,闷2~3d,让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待药味挥发后,即可进行基质装填工作。
4、樟子松育苗容器的选择与基质装填
在基质装填前,对于新购置的育苗容器,无需额外处理即可直接使用,然而,若使用已用过的育苗容器,则必须先用高锰酸钾水溶液对其进行全面消毒,以确保无菌状态,避免病害传播。考虑到后续的移栽需求,选择规格为8×12cm的容器进行育苗是较为合适的,这样的规格既能满足樟子松幼苗的生长空间需求,又不会过于浪费资源,有助于实现育苗过程的经济性与高效性。
5、樟子松种子处理及催芽
种子处理是育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确保种子质量,首先应对其进行除杂处理,将种子置于盛满水的容器中,利用木棍持续搅拌,以便分离出干瘪的种子和杂质,随后,采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筛选后的种子进行浸泡,时长控制在2~3h,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浸泡完成后将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置于45~50℃的温水中继续浸泡24h,水量应维持在种子体积的3~4倍,在室温25~28℃的环境下进行催芽处理,以促进种子的萌发,这一系列操作旨在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健康状况。
6、樟子松的播种时机及播种方法
在榆林地区,播种樟子松的理想时间是5月上旬,当地表温度稳定在7~10℃时,即为抢播的最佳时机,过早播种可能会因地温不足导致发芽缓慢、出苗不齐,给田间管理带来不便,并容易引发立枯病等病害,而过晚播种,则可能遭遇地表高温,使刚发芽的幼苗受到日灼伤害,从而影响苗木的生长期和木质化进程。在播种前1~2d,需用营养土充实苗床间隙,并用木板刮平床面,随后进行细致的浇灌,确保水分能充分浸透袋土,为樟子松种子的发芽提供必要的水分条件,待土表稍干后,使用小木棍在营养袋上打孔进行点播,每穴播入4~6粒种子,使种子集中于穴内,之后,及时覆盖1层细沙,覆盖厚度以种子直径的1~3倍为宜,以保护种子并促进其顺利发芽。
7、樟子松幼苗出土前的苗期管理
在樟子松幼苗出土之前,维持基质的湿润状态至关重要,因此,需根据实时的天气状况来调整喷水量,确保适量且及时的水分供给,鉴于榆林地区春季特有的干燥多风气候,以及樟子松幼苗组织柔嫩、对水分需求较大的特点,浇水的频率应设为每2~3d进行1次,并确保水分能渗透到幼苗根系的分布深度之下,当幼苗进入速生期后,应适当增加每次的浇水量,同时减少浇水次数,以容器渗出水为宜;若水温偏低,则应在阳光下适度晾晒后再进行浇水,为提高浇水效率,推荐使用喷淋设备,这样不仅能实现均匀喷淋,还能有效节约水资源。在苗期管理中,除草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应遵循“除小、除了”的原则,及时拔除杂草,以避免其与幼苗争夺水肥资源,每个容器内应只保留1株健壮的幼苗,并利用间出的壮苗进行补苗操作,从而提升整体的育苗数量。当幼苗进入速生期后,便可开始施肥工作,推荐使用叶面追肥的方式,于8月份前施肥2~3次,使用0.1%的尿素水溶液喷施叶面;在9月上旬前,再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以促进幼苗的木质化进程,施肥后,应及时浇水以帮助幼苗更好地吸收养分。
8、樟子松幼苗的移植培育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验证,樟子松移植苗在造林过程中的成活率及保存率表现更为优越,因此,针对培育了2年的容器苗,推荐进行移植操作,为确保移植的成功率,应选用规格为15×18cm的大型容器进行樟子松苗的移植培育,在移植过程中,首先在大容器内填入约1/4的基质,随后将带有土坨的幼苗置于容器中央,再继续添加基质至距离容器上缘约1.5cm的位置,移植完成后,务必立即浇水,并按照常规管理方法进行后续的土水肥抚育工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移植后的第一年,必须做好防寒措施,在上冻前应确保浇足封冻水,同时覆盖约15cm的土壤或使用草帘遮盖苗床,以保护幼苗免受严寒侵害,到了第二年的3月下旬~4月上旬,需分两次逐步撤除覆盖物,并及时浇水,以帮助幼苗适应外界环境,经过2年或3年的移植培育,樟子松苗即可达到出圃标准。
三、樟子松抗旱造林关键技术
1、樟子松抗旱林地的选择与整理
在营造樟子松抗旱林之前,必须对榆林沙地的预定种植区域进行周密的规划和布局,这涉及到对地势、地质及地况的详尽勘察,并根据造林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合理的地块划分和设计,由于樟子松偏好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环境,选择种植地块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土壤肥沃、土质疏松且排水性能良好的区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土壤可溶性盐类含量超过0.12%的地块,以及林冠覆盖的区域,均不适宜进行造林。对于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的区域,在造林前应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施加优质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养分供给能力和蓄水保墒性能,整地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灵活调整,例如,鱼鳞坑整地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或坡地,具体做法是沿等高线挖掘规格为80cm×60cm×40cm(长×宽×深)的半月形坑,株距控制在1.5~2.0m之间,带状整地则更适用于平缓的荒地、沙地等,整地宽度一般为2~3m,在风沙侵害严重的地块,保留带的宽度应适当加宽至4~5cm,同时栽植穴的规格为60cm×60cm×40cm。
2、樟子松造林时间及密度
造林时间的选择尤为关键,榆林市的适宜造林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季的4月和秋季的9月,这两个月份的气候条件较为温和,既避开了严寒的冬季,也避免了夏季的高温干旱,为樟子松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4月份正值春季回暖,土壤开始解冻,水分充足,有利于樟子松幼苗的扎根和生长,而9月份则处于秋季的凉爽时节,此时造林可以避免幼苗在冬季遭受严寒的侵袭,同时也能确保其在来年的生长季节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长和发育。除了造林时间外,造林密度也是影响樟子松幼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重要因素,在榆林市这样的半干旱地区,合理的造林密度尤为重要,密度过大会导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加剧,不利于幼苗的生长;而密度过小则会影响林分的郁闭速度和防风固沙的效果。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樟子松的生长特性、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樟子松人工林的适宜栽植密度一般建议在2500~4000株/hm2之间,具体的株行距可以根据造林目的进行调整,例如营造防护林时可以采用1.5m×1.5m的株行距,而培育速生丰产林时则可以适当加大株行距至2.0m×2.5m或2.0m×3.0m,这样的密度设置既能确保樟子松的健康生长,又能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樟子松幼林栽植方法的选择
在榆林干旱地区进行樟子松幼林栽植,需根据幼苗的生长年龄和状况来确定合适的株间距,同时,考虑立地条件、栽植目的、树种大小及培育技术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的造林密度,从而最大化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栽植方法可灵活选择,如穴植法或隙植树法等。由于榆林地区干旱且造林面积广大,为提高效率并节省人力,可选择开设防火道路进行半机械化造林,此方式不仅效率高、面积覆盖广,还能有效提高幼苗成活率,非常适合大规模工程造林,为确保造林成活率并防止苗木失水,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栽植前提前两天对苗床灌足底水;其次,起苗后要立即运输,并确保营养钵完整且湿润,避免阳光暴晒;再次,苗木运至造林地后应及时栽植;若未能及时栽植,需视情况进行补灌;最后,栽植后要浇透定根水。此外,造林时应适当深栽,去掉营养钵,栽植深度一般大于40cm,以增强抗旱能力,回土时,要沿坑壁四周依次踏实土壤,避免伤根,影响成活率,最佳栽植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此时温度适宜,苗木生长速度快,只要严格把握各环节技术要点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就能有效解决土壤干旱问题,大幅提高造林成活率。
4、樟子松幼林栽植后的管理
林后管理是确保林木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不容忽视,在林木栽植后,必须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以促进其茁壮成长,定期巡查林区,及时发现并处理死苗、小老苗和病弱苗,确保林区的整体健康,在进行补植时,应优先选择比原树苗更大的苗木,并合理调整株行距,以优化林分结构。此外,定植两年后的除草工作也至关重要,每年定期除草可以减少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为林木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加强看护工作也必不可少,要防止动物、牲畜等对树木造成损害,确保林木的安全生长。
5、樟子松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森林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冬季害虫如卵、幼虫等藏匿于土壤、枯枝、树皮中的问题,应在冬季对林区进行全面杀菌消毒,及时清除落叶和杂草,同时人工摘除虫茧、卵块,刮除越冬病虫,土壤翻耕晾晒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樟子松常见的病害,如松针锈病、烂皮病等,以及主要虫害如赤松毛虫、油松毛虫等,林区工作人员需密切监控,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进行综合防治,防治时,需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病情况,精准判断用药量,以确保林分健康,最大化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这样的防治措施既保护了林木,也维护了生态平衡。
总之,樟子松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干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对于改善区域环境、防止沙漠化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樟子松造林技术,旨在为榆林市的林业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种植指导,促进樟子松种植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樟子松在干旱地区生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榆林市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