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及有害生物防控策略分析

作者: 石梦媛

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及有害生物防控策略分析0

林业有害生物包含病、虫、杂草等多种对林木、种子、森林环境造成威胁并产生经济损失的生物,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对森林资源保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林业经济良好发展方面有重要影响。我国林业面积广阔,为避免病虫害、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的肆意破坏,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有害生物防控措施,建立高效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对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本文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有害生物防控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当地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建议。

一、林业病虫害防治综合措施

1、物理防治在林业病虫害中的应用

林业病虫害物理防治方式是指在发生病虫害的区域,通过创造不适宜病虫发生且对林木正常生长无影响的一种生态防治措施。实际应用期间,可通过调控病虫对温度、湿度、光谱、颜色、声音以及相关习性等反应能力,从而达到杀灭、趋避、隔离病虫的效果。目前最为常见的物理防治技术有诱虫带、杀虫灯、粘虫板等。

(1)林业诱虫带绑缚技术的应用

诱虫带绑缚技术是指通过人为设置害虫的越冬场所,促使害虫在诱虫带范围内越冬,达到集中诱杀的效果。诱虫带在林业防控中主要对部分具有潜伏越冬习性的害虫,在部分地区,诱虫带或可使用粘虫胶替代使用。具体使用方式为每年害虫开始潜伏越冬前的8~10月期间,将诱虫带绑缚固定在树干胸径处或各主枝基部,诱虫带宽度通常在50cm以上,材质多以草绳、粘虫胶为主。深冬害虫在进入休眠后至出蛰前(12月至翌年2月底),将诱虫带取下集中烧毁、深埋处理即可。

(2)林区诱虫灯技术的应用

诱虫灯技术是指通过害虫自身的趋光性,在林区内安装具有极强诱杀效果的诱虫灯,例如常见的黑光灯、频振灯、高压纳米灯等。该技术对林区内具有趋光性的害虫防控效果较好,例如蛾类、叶蝉、蝼蛄、天牛、金龟子等。具体应用方式为在虫害发生较多的林区内,依照闭环状或棋盘状设置安装点,林区内安装诱虫灯3~4盏/667m2,两盏诱虫灯之间间距150~200m,安装高度距地面1.5~1.8m。于害虫高发期,在夜间8时至凌晨6时开灯,每间隔15d清理更换1次集虫袋即可。

(3)林业粘虫板诱虫技术的应用

粘虫板诱虫技术是一种环保、绿色、易操作的物理杀虫产品,在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控中应用广泛。粘虫板多为黄、蓝两种颜色,是借助害虫对此两种颜色的强烈趋性达到粘、杀害虫的效果,例如蚜虫、粉虱、叶蝉、斑潜蝇、蓟马等害虫。粘虫板用于林业虫害防治时多以预防为主,在害虫发生初期防控效果最佳。当林业害虫发生较多时,建议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防治措施同时应用效果更好。粘虫板使用时,需将其垂直悬挂在受害林木树冠中层外缘的南面。在害虫发生前,先在林地中悬挂均匀悬挂3~5片/667m2粘虫板观察虫口密度,黄篮板悬挂比例2∶1即可。当粘虫板上虫量增加时,可逐渐扩大粘虫板的悬挂数量,例如林区悬挂粘虫板20~40个/667m2,粘虫板规格可分为3种,分别为40cm×25cm、25cm×20cm、15cm×25cm,可结合虫口密度合理选择。粘虫板使用时间可达半年以上,当粘虫板上方不再有黏性,无法起到粘虫效果时,可在粘虫板正反面涂抹一层粘着剂,即可继续使用。

2、生物防治在林业病虫害中的应用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借助生物种间、种内的捕食、寄生等关系,借助一种生物去防控另一种有害生物或借助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制剂等达到灭虫、防病的目的性。目前,在新疆塔城地区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控措施包括生物天敌防控、性诱剂诱杀、使用生物药剂等。

(1)林业生物天敌防控技术的应用

在林业害虫活动中常见的天敌种类有异色瓢虫、捕食螨、草蛉、食蚜蝇、寄生蜂、螳螂等。目前,在我国已经批量生产且大范围应用的以虫治虫生物天敌种类有释放赤眼蜂防控鳞翅目类害虫、释放捕食螨防控叶螨类害虫、释放管氏肿腿蜂寄生天牛幼虫防控线虫等。例如释放赤眼蜂蜂球防控蛾类害虫,在蛾类害虫发生初期,林区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可使用植保无人机均匀投放,投放赤眼蜂2万只/667m2,分两次进行,单次间隔3~5d,对蛾类害虫防治效果较好。

(2)林业性诱剂防控技术的应用

性诱剂防控技术是指借助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害虫,从而减少害虫交配产卵量,降低害虫基数。该技术的应用具有高效、无毒、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治虫技术。目前,市场上的农用性诱剂产品多制成诱芯,使用时十分简便,搭配性诱剂容器。性诱剂在林业中安装密度为8~10盏/667m2,呈棋盘或闭环式安装,安装位置位于树冠下方,于害虫交配产卵前投放诱芯,每间隔20~30d清理一次诱虫袋,每间隔2~3个月更换1次诱芯。性诱剂在新疆塔城地区主要用于林业中鳞翅目害虫的诱杀防控中。

(3)林业生物药剂技术的应用

林业病虫害生物药剂防控技术是指借助微生物活体(真菌、细菌、病毒、转基因生物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等)达到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的效果。对比化学农药施用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物药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无残留特征,不会对林业生产环境造成影响。目前,林业上常见的生物药剂有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多抗霉素、井岗霉素、藜芦碱等。例如在防控林业白粉病时,可使用10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互生叶白千层提取物(9%萜烯醇)乳油500~10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在防控林业刺蛾害虫时,可使用5%多杀霉素悬浮剂1500倍液或10亿PIB/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

3、化学防治在林业病虫害中的应用

化学防治技术是在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期间较为关键的一种措施,特别是在病虫害出现大面积爆发的情况下,化学防治效果较好。

(1)注重林业病虫害防治关键期

林业病虫害化学防治关键期以害虫发生低龄期、叶部病害侵染初期、枝干病害潜伏期为宜,其中,枝干潜伏期病害防治时,先将受侵染的枝干树皮进行刮除,随后涂抹药剂防控,避免病害的进一步侵染。

(2)林业化学药剂适期选择性防治管理

适期选择性防治管理是指对发生病虫害的树木实施化学药剂防治,以降低用药成本,保护林间生物天敌,维护林业生态环境平衡。对于林区内害虫发生量较少、传播速度较慢可进行选择性防治,例如蚜虫、天牛、金龟子、刺蛾等。以天牛防治为例,对于发生天牛危害的树木进行虫孔注药防控,向虫孔内注射辛硫磷乳油500倍液50~100mL,随后使用泥块封堵蛀孔即可达到高效防控效果。部分病害也适应选择性防治技术,例如杨树腐烂病类枝干病害,在发生后先将发病部位的病斑刮除,随后涂抹3%甲基硫菌灵糊剂,涂抹厚度2~3mm,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控效果。

(3)科学选择林病业虫害化学药剂种类

林业病虫害化学防治时,药剂种类的选择需考虑病虫的种类、危害方式等。例如对于雌蛾、蚜虫、叶螨类的害虫进行防治时,建议选用内吸性较强、胃毒类杀虫剂;对于侵染性、穿透性较强的病害,例如角斑病、炭疽病等,建议选用渗透性强的杀菌剂。

(4)选择适宜的施药方式

①科学遵循安全间隔期、施药浓度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期间,应当首选施药效果好、对天敌安全性高、低残留的农药种类。施药时,为避免产生药害,影响周边环境,需秉承不同药剂种类的施药安全期,禁止在安全期内重复给药。为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需严格依照药剂说明书配置施药浓度,禁止随意提升施药浓度、频繁给药。

②化学药剂的合理混配用药

化学药剂使用时,采取混合用药方式,在避免各药剂之间产生化学拮抗反应的基础下,混用后能够显著提升杀虫、杀菌谱,从而提升施药效果。在选择多种药剂混配施药时,单次施药混配药剂种类不可超过5种,以3种最佳。选择药剂前,明确各种单剂药剂成分、使用范围之间的联系,精准用药,尽可能地减少单季内施药次数及施药种类。

③选择树体适用的施药器械

施药器械可依据树体的大小、病虫害发生位置进行选择。在有施药条件的林区,建议采用施药效果高、雾化效果好的弥雾机、植保无人机等进行施药。施药时,选择高压高射程喷头,施药期间均匀摆动喷头,确保雾化、着药均匀度,减少药液损失量。避免应用传统的大水量、粗雾滴的施药方式,易产生药害。

二、林业有害生物及其防控策略

1、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概述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林业中树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产生威胁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就目前来看,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林业有害生物其自身具有较强的传播侵染、繁殖能力,在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期间,常出现对单一个体或群体消灭后,剩余未完全消灭的个体生物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传播,再次对林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其次,天然林数量的减少,当林区内遭到大面积砍伐或破坏时,天然林面积减少,林业内生物种群数量、种类减少,天然林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即便后期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尽可能恢复天然林,但是仍旧无法提升天然林以往的有害生物抗性,从而导致有害生物的大面积发生。再次,不同区域之间的林区生产活动交往频繁影响,随着现代运输、信息技术的发展,林业生产活动局限性显著降低,表现出显著的大范围性和流通性。在部分林区内,存在大范围的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例如苗木、木材、林产品、繁殖材料等物质的运输,在此期间,可能会存在携带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风险,导致林木中有害生物种类、数量增多。同时,有害生物在进入新林区环境内,会出现由于缺乏天敌而快速繁殖生长的现象,进而威胁整个林区的正常发展。最后,有害生物自身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在林业生产期间,为减少有害生物的影响,会通过种植抗逆性较强的树种、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等方式进行防控有害生物。但是在长期的各种防控措施刺激下,有害生物对环境、农药的抗性会随之提升,从而爆发出更为严重的影响。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策略分析

(1)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提升树木抗性水平

树木抗性的提升关键在于树势的健壮程度,为保障林业资源稳定持续增长,维护营林生态功能性。首先,在有害生物防控期间,需严格控制化学药剂的使用程度,对一些过量、不遵守施药安全期、频繁用药的不科学行为进行禁止,避免过度用药造成有害生物的抗性提升,减弱树势。其次,在树木种苗培育期间,培育者需采取各种专业育苗措施,培育出优质壮苗,为树木移栽后的速生性、健壮性奠定基础。

(2)科学混栽造林生产

在人工造林期间,混交林的造林方式在我国应用范围逐渐广泛,通过营造混交林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繁殖。并且,合理的混栽搭配还可提升林木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增加林区内生物多样性,提升林木生产效益。不同林木之间搭配造林,其能够在生长期间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水分、光热资源等,从而快速生长,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具有更强的防护效果。混交树种选择时,可依据不同树种生长发育特征、树根类型等差异,使用乔木、灌木搭配方式,选用一些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具有差异性的树种,增加林间生物菌类、寄生性昆虫数量等。除此之外,混栽造林方式能够提升林区内生物多样性,引入更多的生物天敌,从而减轻林间病虫害发生程度。以新疆塔城地区为例,采取杨木、榆树、大叶白蜡等树种进行混合种植,通过采取块状混栽、带状混栽、株间混栽等方式,提升林区内树种的多样性,使其保持生态平衡,是最为有效的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3)林木栽种设置隔离带

栽种设置隔离带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控中,可以达到抑制有害生物扩散的效果,多用于具有较强扩散性的林木虫害防控期间,以具有迁飞性的害虫为主。此类迁飞性较强的害虫一旦未进行合理控制,将会造成大面积蔓延危害,从而影响林木正常发展。例如对榆树、杨树危害较为严重的木蠹蛾,在对其进行防控时,在害虫尚未发育成成虫时,于林间设置隔离带,隔离带树种以针叶类树种为宜,例如松树、柏树,木蠹蛾喜危害阔叶树树种,对针叶性树种危害较少。隔离带范围在50~100m之间,通过设置隔离带,可以减少木蠹蛾的危害范围,从而达到防控蔓延效果。

(4)采取封山育林措施

封山育林作为林业资源培育主要措施之一,其具有见效快、成本低、效益高、用工少等多种优质特征。并且,在封山育林技术实施下,可以有效提升林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林间植被种类提升,林区内树木质量增加,对有害生物的抗性也随之增强。封山育林的程度与年份可结合林区特征、有害生物发生规律进行确定,采取完全封闭、阶段性封闭或半封闭的方式,以达到对范围内的树木严格保护的效果,同时改善林区内的气候条件、林分结构及质量,促使林区内的生物天敌得以快速繁殖,从而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与繁殖。例如对新疆塔城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鼠害草原黄鼠、达乌尔鼠等,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可以提升林区内生物多样性,增加鼠害天敌数量,从而降低鼠害的繁殖率,避免其危害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封山育林之前,该林区范围内即有某种单一或多种有害生物大范围爆发时,需对其采取专业的防控措施,将其在林区内的发生数量降至安全范围内后,再开启封山育林技术实施管理,避免封山育林后有害生物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林业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林业病虫害及有害生物的发生,不仅会对树木的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对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林业经济造成损失。为减少林业病虫害的影响,可通过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威胁。林业有害生物对比病虫害来说范围更加广泛,其对林业经济影响更为重大,且影响范围更广。在防控期间,技术人员可通过提升林木抗性、营造混交林、设置隔离带、封山育林等多种措施,提升森林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抑制有害生物的影响,维护林业经济良好可持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