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要点及全程常见病虫害问题分析

作者: 张新翠

如今,我国农业技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革新和进步,农作物的管理水平更随之提升,合理使用小麦高产栽培种植技术,不仅能提高小麦种植所获取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助力区域经济的长效高质量发展,在增加区域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提升其物质生活水平。但就目前形势来看,部分区域在种植小麦时仍存在栽培技术不合理、病虫害防控管理未落实等问题。而为了实现小麦的高产栽培和种植,就必须优化栽培技术的选择,全面落实小麦高产栽培全程的病虫害防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内小麦种植行业的市场发展需求得以满足,提升小麦这一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我国农业种植行业的长效发展。基于此,文章简单介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并针对小麦高产栽培全程出现频率较高的病虫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技术和手段,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一、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因素

1、小麦种子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最直观影响的便是所选择的小麦品种。若种植户在选择小麦品种时,盲目选用了某些抗病能力和抗虫性能表现较差的麦种,在后续小麦种植过程中,其出现病虫害的概率便会大大增加,由此便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小麦品质更无法保障。其次,若种植户选用的小麦品种在抗倒伏能力方面没有优势,一旦后续生长过程中遇到大风天气便更容易出现倒伏现象,从而致使小麦产量减少。

2、种植土壤

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表现也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一般来说,种植区域土壤越肥沃,土壤中所包含的微量元素更符合小麦的生长需求,则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都会因此提升,但如果种植户忽视了小麦种植土壤的选择,在某些黏土地、低洼易涝地、重度盐碱地进行小麦种植,则小麦无法获取到健康生长所需要的养分,而恶劣的生长环境也会给小麦的产量和其品质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若种植户所选择的种植区域与污染源相隔较近,土壤中便会含有大量的重金属,超标的重金属环境也会让小麦品质随之下降。

3、小麦播种

在进行小麦播种时,种植户必须保证小麦播种量和播种密度均满足相关规范标准。从实践角度来看,首先,小麦的播种密度和播种量也会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小麦种植密度较高,植株相隔距离过近,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便会出现通风不良的情况,甚至还会产生光照不足,从而阻碍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其次,种植户还需对播种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尽量选择恰当的时间完成小麦播种,无论是播种时间过早还是播种时间过晚,都会影响到小麦出苗,更甚者还会导致产量下降。最后,小麦播种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只有选择科学的播种方式,才能提高小麦出苗率,增加小麦产量。

4、小麦施肥

施肥因素也是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现阶段的小麦种植活动中,很多种植户出现了施肥管理未落实、施肥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恰当的问题。部分肥料配比不够合理,在施肥时施加了过量的氮肥,但有机肥、磷肥以及钾肥的添加量又相对较少,这样虽能促进小麦植株的生长,但后期一旦出现大风天气,小麦倒伏问题便会极为严重,小麦产量也会因此下降。除此之外,某些种植户并未重视小麦生长过程中微量元素肥的添加和补充,所以小麦生长时出现了状态不良,产量不达标的现象。最后,种植户还需密切关注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只有施肥量充足,施肥方法正确,小麦产量和品质才能达到预期。

5、生长气候

作为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小麦生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偏好和特性。首先,小麦喜光且喜凉,所以小麦生长也对天气气候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若气候适宜,小麦植株便能健康生长,其产量和品质也会更有保障,但若小麦生长前期气候相对干燥或温度过高,其成穗率会随之降低。其次,如果小麦生长中后期,面临长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其籽粒灌浆效果也会随之下降。更重要的是,在小麦全生育周期内,必须保证其获取充足的水分,但水分也不宜过多,若在此周期内小麦生长面临大量的雨水天气,光照的缺乏也会导致其长势变差,增加其后期倒伏的概率。

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要点

1、合理选择小麦品种

种植户在进行小麦种植之前,必须强化自身选种意识,在全面分析区域气候条件和小麦种植全程病虫害流行规律等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对小麦品种进行合理选择。所选择的小麦品种必须满足高产、抗寒、抗倒伏、耐热、根系发达等要求。但不管选择哪种小麦,都必须严格检查麦种的质量,保证麦种质量达标,其纯度不得小于99%,净度不得小于98%,发芽率不得小于85%,含水量更不得大于13%。在选种过程中,切忌使用劣质或源头不明的小麦品种。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是提高产量、降低风险的关键举措,应引起农户高度重视。

2、优化麦种播前处理

为进一步提高小麦出苗率,减少其生长过程中出现病虫害问题的概率,在进行小麦播种之前,种植户必须对麦种进行优化处理。自留麦种的种植户,可借助机械设备对麦种进行筛选,将含有杂质、出现蛀虫或破碎的麦种剔除,所播种的麦种必须足够饱满。其次是对麦种进行晾晒,晾晒时需对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尽量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段晾晒麦种,以免高温灼伤麦种。在晒种时,还需在固定的间隔时间段内翻动麦种,一般来说,每过3-5个小时就需将麦种翻动1次,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粒麦种都获得充足的光照。此外,需落实麦种的浸泡工作,在浸泡麦种时需添加矮壮素和激素,这样不仅能优化小麦的抗旱和抗倒伏性能,同时还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及品质。

3、严格控制播种时间、播种量和密度

在进行小麦播种时,必须对播种时间和土壤墒情进行严格控制,依据麦种的生长特性以及播种温度来调控播种时间,保证在恰当的时间播种。通常情况下,适合播种的时期,其平均气温应达到16-18℃,河南地区最佳播种期多为10月1日-10月15日之间。除此之外,还需合理控制小麦播种量和其播种密度。种植用户需在深入了解小麦播种方式、土壤、墒情以及小麦品种特性的基础上,对播种量和播种密度进行适当调控,保证播种密度和播种量处于最佳状态。在适当时间播种时,需根据品种的差异性,确定实际播种量。针对小麦成穗率相对较低的大穗型品种,其播种量多为112.5-135kg/hm2,而针对成穗率相对较高的中穗型品种,其播种量需保持在90-112.5kg/hm2。

4、明确除草时间及方法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种植户还需做好小麦的除草工作。首先,需明确除草时间,一般情况下,小麦除草时间多为每年的2月份-3月份或11月份,其他时候种植户可根据杂草生长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除草。其次,种植户需准确掌握除草方法,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其除草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其生长前期,除草方法多以中耕除草为主,这样既能够减少杂草的生长,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而进入小麦生长中期后,便可借助农药除草方法,优化除草效果,防止小麦生长的养分被杂草吸收。在小麦生长后期,可通过人工除草的方式减少杂草对小麦正常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使用人工除草方法时,可尽量在雨天除草,中耕除草则须在晴天进行。

5、加强浇水、排水管理

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是保证其品质和产量的关键,为了实现小麦高产增收的目标,广大种植户必须全面落实麦田灌溉。在实践过程中,种植户可根据区域自然降水的具体情况,在分析麦田土壤状态、小麦长势情况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排灌。若小麦生长过程中遭遇了持续降水天气,种植户则需提前进行清沟排水,避免麦田出现大量积水,进而导致涝灾问题。而若小麦生长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高温干旱天气,则必须为小麦提供充足的水分,通过使用喷灌法和滴灌法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或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为小麦提供养分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最后,还需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优化小麦水分的管理,为小麦生长提供优越的土壤水分环境,避免因缺水导致的小麦抽穗率降低和灌浆效果不佳,为小麦的高产高质保驾护航。

三、小麦栽培全程常见病虫害问题及防控技术

1、纹枯病

①发病特征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由喙角担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真菌性病害。该病害主要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特别是在近地面的叶鞘部位。在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其地表附近的叶鞘上形成黄褐色至淡黄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变为椭圆形或梭形病斑。进入中后期后,病斑颜色加深并向内发展,侵染茎部,叶鞘上的病斑可以形成云纹状花纹,严重时病斑环绕茎部,导致茎基腐烂和植株倒伏。而小麦生长中晚期,由于病害的影响,植株可能出现枯白穗,即病株不能正常抽穗或结实,导致严重减产。

②防控技术

首先,在播种前,可以采用含有防纹枯病效果的药剂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其次,在小麦收割工作完成后,要及时清除田间残留的小麦病株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越冬基数。与此同时,种植户需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并在适当时间适量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植株生长过于繁茂而易感病害,在保持田间排水良好的基础上,防止湿度过大引发病害流行。在一些地区或特定条件下,可考虑应用生物农药或微生物菌剂来调控土壤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繁殖。而针对小麦已经出现纹枯病的情况,在发病初期便需及时喷药,使用高效、低毒且对纹枯病有特效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可选用井冈霉素、戊唑醇、多菌灵、甲基立枯磷等药物,并按照推荐剂量和配比稀释后,重点喷施在麦株基部和叶鞘发病部位。总的来说,在防治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病害发生规律及植保专家的建议,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同时,注意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确保小麦质量安全。

2、小麦锈病

①发病特征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锈病是一种出现概率极高的病虫害问题。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锈病又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其主要以条锈、叶锈和秆锈为主。首先条锈病大多是由区域气体病害而导致,此类锈病对小麦生长所造成的干扰和危害也相对较大,更甚者还会让小麦颗粒无收。其次是小麦叶锈病。在众多小麦锈病中,叶锈病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大,且其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小麦种子对叶锈病的抵抗能力是最弱的,所以小麦一旦染上叶锈病,其蔓延速度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最后则是小麦秆锈病,该病害问题在病虫害大量流行的阶段内,发展速度极快,其也对小麦正常生长产生了明显损害,会导致小麦产量急速下滑。一般来说,小麦秆锈病大多发生于小麦的叶鞘部位,其在小麦茎秆和叶片区域会快速繁衍。

②防控技术

针对小麦锈病,种植户若想做好其防控工作,首先必须对小麦品种进行科学选择,尽量选择抗菌能力较优越的品种,同时还需科学规划田间种植,在播种之前使用粉锈宁药物,浸泡小麦种子。其具体比例为小麦种子质量的3/10000,在小麦种子发芽之后,需在小麦幼苗上喷洒相应药物,播种时也必须选择适当的天气,保证播种温度与小麦种子生长需求相契合,避免久旱后播种。与此同时,小麦苗生长阶段,感染该病的概率会进一步增加,所以必须做好其适当施肥,进一步优化小麦的抗病性能和表现。

3、小麦白粉病

①发病特征

小麦白粉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问题,一旦小麦染上白粉病,其呼吸作用会明显提升,表面水分蒸发会因此加快,所以小麦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当小麦染上白粉病时,其叶子会逐渐干枯,呈黄色状态,小麦分蘖时成穗率会因此下降。白粉病也多发于小麦叶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在小麦茎秆、叶鞘和穗上进行传播。

②防控技术

在防治小麦白粉病时,种植户首先需参考锈病的防治方法,降低白粉病出现的概率。而一旦小麦染上白粉病,在其患病初期,便可使用70%的甲基托布津药液,根据1000倍的比例进行溶解,喷洒在小麦植株上,种植户也可选择在小麦抽穗期,喷洒这些药液。同时还需优化田间布局,保证小麦田间通风优良,在降低田间湿度的基础上,对病源进行严格控制。

4、小麦赤霉病

①发病特征

从小麦种子发芽到小麦成长为幼苗,再到小麦抽穗的不同生长阶段,赤霉病都有可能出现,若小麦染上赤霉病,小麦植株便会逐渐干枯,穗部也会出现腐烂现象,直到底部小麦秆茎彻底腐烂,小麦会随之死亡,自然毫无产量。

②防控技术

栽培抗病或耐病的小麦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基础。不同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同,种植户需尽可能选择在当地表现出较强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与此同时,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控制田间湿度,尤其是在抽穗扬花期,避免田间湿度过大。此外,在播种前需使用杀菌剂拌种,可预防苗期感染。可在小麦抽穗5%-10%时开始喷药,尤其在天气预报显示抽穗扬花期间可能有连续阴雨、高湿天气的情况下,应抓住关键时期用药。氟唑菌酰羟胺等高效低毒杀菌剂是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的药物之一,按照推荐剂量进行喷雾,每季最多使用2次,确保均匀覆盖穗部,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小麦这一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占据重要地位,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小麦的种植技术也随之更新优化。合理使用现代小麦种植技术,不仅能充分保障小麦种植的质量,同时还能提升其产量。但小麦的高产栽培以及全程病虫害防控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部分种植户往往无法准确把控其中技术。而为了保障小麦品质,广大种植户必须在深入了解小麦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要点的基础上,明确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的发病特征,并针对这些常见病虫害问题,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合理使用防控新技术,让小麦得以健康生长,在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提高小麦种植户的种植效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