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技术的合理运用与常见病虫害针对性防治办法

作者: 甘爱军 罗建波 熊金军

农业生产领域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取得很大的进步,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及管理理念,为水稻种植技术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水稻质量及产量的提升提供帮助。水稻种植技术的合理运用,需要选取与地区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相符,具有良好抗逆性、抗病虫能力的品种,并要对种子进行晾晒、筛选、浸种、消毒处理,以此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同时,应做好播种育苗工作,为幼苗培育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为加强水稻植株长势,应根据水稻生长阶段与土壤条件,合理控制施肥时间、施肥量,管控灌溉频率与灌溉量,以此满足水稻健康成长需求。此外,应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根据发生种类及范围,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促进水稻种植产量及质量提升。

一、水稻种植技术的合理运用

1、科学选种

选取适宜种植品种不仅可以提升水稻出芽率与存活率,还可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确保水稻对种植环境具备良好的适应力,提升水稻产量及质量。对于水稻种植品种的选取,应围绕以下几点开展:

首先,因地制宜。不同种植区域具有不同的气候环境特征与土壤土质条件,选取水稻品种前,应通过调查分析,充分掌握地区环境条件,并对土壤土质、肥沃度以及酸碱性、有机质含量等充分考虑,以此确保水稻高产。

其次,应具备良好的抗逆性。为提高水稻的环境适应力,确保各区域水稻种植具有良好收成,应选取具有良好抗逆性的水稻品种,以此加强水稻的抗旱、抗寒、抗盐碱、抗病虫害能力。抗逆性高的品种可切实降低外界环境因素对其成长产生干扰,促进单位面积水稻种植产量及质量提升。

再次,选取根系发育良好的品种。水稻根系发育程度与其养分传输能力具有直接关联,部分水稻品种根系发育缓慢、扎根较浅且活性较低,难以深达土壤内部吸收养分、水分,并且营养物质传输能力较弱,不利于水稻种植产量及质量提升。因此,水稻品种选取中,应充分考虑水稻根系发育情况,选取根系旺盛、活性较强的品种,以此促进营养物质的良好转化,加强植株光合作用及新陈代谢能力。

最后,选取早熟品种。水稻属于喜热喜湿作物,良好的水热环境条件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升。部分晚熟水稻品种由于生长缓慢,成熟期季节气候逐渐转冷,进而导致田间温度持续降低,难以为水稻成熟提供充足的水热条件,从而对水稻种植效益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选取水稻品种时应考虑当地季节温度变化幅度,尽量选取早熟品种,以此降低外界条件对水稻种植产生的不利影响。

2、种子处理

种子购置完成后,为提高其出芽率、成活率,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种植产量与品质符合预期目标。首先,晒种。以防水布做铺垫,将种子均匀摊铺于防水布上,选取晴朗天气晒种,确保光线照射充足,晾晒过程中应定期翻动,确保种子受热均匀,翻动时不可使用蛮力,以免造成种子外皮破损,影响发芽。其次,选种。可将种子放置于装有清水或盐水的容器中,筛选去除空秕和成熟度较低的种子,以此确保稻种颗粒饱满,有利于提升水稻发芽率。为确保盐水筛种有效性,可按照26kg水中加入6kg食盐方式制作盐水,能够筛选出成熟度较差稻种。选种完成后应及时清洗种子表皮盐水,以免盐分长期存在于种子内部,影响其生理结构,降低出芽率。清洗完成后需将稻种放置于通风干燥处晾干。再次,催芽。为提升种子发芽率,需要对其进行浸种处理,可将种子浸泡于20℃温水中。为去除种子表皮病菌及有害物质,可在水中加入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不仅可以降低后续种植病虫害发生概率,还可为种子提供一定养分,强化种子活力。

3、播种育苗

水稻种子处理完成后即可开展播种育苗。播种时间应合理选定,若种植时间过早,环境温度过低,有可能对幼苗及种子造成冻害影响,进而影响育苗效果。若种植时间过晚,虽能确保环境温度适宜,但会导致水稻晚熟,进而致使水稻种植产量降低。因此,水稻播种时间,应根据选取水稻品种以及气候环境条件合理选定,以免对种植产量及质量产生影响。早稻一般在每年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中稻一般在每年4月上旬~5月下旬播种;晚稻一般于每年6月中下旬播种。水稻播种完成后需要开展育苗工作。苗床是水稻育苗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由于水稻具有喜热喜湿的特点,因而应确保育苗苗床温度适宜且处于湿润状态。可使用喷灌、滴灌等形式为苗床提供水分,具体灌溉量应根据水稻幼苗生长阶段合理控制,以免影响其正常生长。通常情况下,可在水稻出苗期加大灌溉量以及灌溉频率,以促进种子发芽出土。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同时,应注重对苗床温度、光照等生长条件的管控。若苗床土壤温度较低,可利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以此起到保温效果。若苗床白天光照不足,种植人员可采取人工补光措施,促进幼苗生根发芽。

4、整地

为进一步提升水稻幼苗发育环境条件,需要对田间土壤进行深耕处理,以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内部养分含量,还可将藏匿于土壤中的病菌、虫卵翻出,暴晒于阳光下消杀。因此,需要在水稻插秧移栽前进行翻耕,促使幼苗移栽后健康成长。土壤翻耕可在土层解冻达到10cm左右时开展,应根据种植地区地形地貌以及土层构造采取适宜的翻耕方式以及翻耕流程,合理规划各栽植地区翻耕顺序,确保土地翻耕起到疏松土壤,提升透气性、保水性的作用。应对土壤翻耕深度严格把控,并根据土壤结构选取适宜翻耕深度,通常对于土层较薄田地,翻耕深度可控制在12cm左右,土壤肥沃、土质厚的田地,可适当加大翻耕深度,一般控制在14~16cm区间。翻耕前应将田间杂草、石块以及垃圾清理干净,以免其内部藏匿病菌及虫卵对水稻植株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5、插秧移栽

水稻育苗30d左右,幼苗生长至8cm及以上,即可开展插秧移栽作业,现阶段,水稻种植常用移栽方式主要包含两种,即人工移栽以及机械移栽。人工移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但分蘖率较高,而机械移栽可节省人力、时间,移栽速度快、成本较低,具体幼苗移栽方式应根据地理条件以及种植环境选取。水稻幼苗移栽时,适宜在水稻生长至3叶1心至4叶1心时期进行移栽,并根据外界环境温度及移栽田间土壤环境条件对插秧移栽时间合理把控。为确保插秧移栽完成后,具有良好的养分供给,应提前在田间施加一定量基肥。基肥施加以氮、磷、钾肥料为主,将三者按照1∶1∶1比例调配施加,高效复合肥可按照525~600kg/hm2进行施加。若插秧移栽田间土壤肥沃度低、有机质含量较少,可在施加无机肥的同时,施加农家肥。农家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可为水稻植株发育提供全面的养分,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满足幼苗营养需求。插秧移栽应合理控制苗间密度,若种植水稻为杂交苗,可按照45万~60万株/hm2密度移栽,移栽过程中还需控制幼苗移栽深度,通常需要保持在2cm左右,以免出现倒伏、散苗等现象,但栽植也不可过深,若超出3cm,会对植株分蘖、返青产生一定影响,致使出现分蘖数量不足、分蘖时间延迟等状况。因而,控制好水稻幼苗插秧深度,可促使幼苗根系旺盛发育,充分吸收土壤水分及养分,增加植株长势,提升分蘖能力。插秧移栽完成后,为确保田间幼苗发育正常,还应对移栽区域巡视检查,若存在缺苗、死苗等现象应及时进行补苗。同时,对田间存在杂草应及时清理,以免与水稻植株争夺养分,降低田间光照、通风条件,影响植株发育,提升种植产量及质量。

6、田间管理

①施肥

肥料是水稻获取营养物质的关键途径,是促进水稻植株健康成长,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水稻种植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施肥计划,重视施肥管理,保证水稻在养分的充足供应下健康成长。因此,要合理控制肥料施加量、施加时间,根据水稻植株成长阶段及土壤条件,选用适宜的肥料施加。同时,为强化肥料利用率,可采取秸秆还田措施,可在每年水稻秋收完成后,使用机械设备对秸秆进行粉碎处理,再将其均匀散落于田间土壤中,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稻生长至返青期,既可开展追施分蘖肥。分蘖肥一般可选用尿素,按照240kg/hm2施加。二次追肥通常在水稻植株抽穗期进行,可按75kg/hm2方式施加尿素,实际施加含量应根据植株长势及土壤养分含量合理调控。待水稻幼穂分化,此时可追加穂肥,应根据水稻实际生长状况,合理确定追加肥料量。

②灌溉

水分是水稻健康成长的必要物质,应加大对水分管理的重视,根据土壤水分含量以及植株生长阶段,科学调控灌溉频率以及灌溉量。当植株处于立苗期,应确保水稻田间地表浅水层深度维持在1.6~3.3cm区间,此水深直到返青分蘖期,以此满足幼苗水分需求。此阶段地表水层若过浅,会导致分蘖数量增多,浪费土壤养分,若水分过多也不利于根系呼吸。至幼苗分蘖,可适当降低田间水深,促进植株根系对营养物质良好吸收,增强体内叶绿素的形成,促使其在光合作用与水分、养分供应下茁壮成长,进而实现增加水稻接穗率目的。当水稻成长至成穗初期阶段,应加强对田间土壤水分管理,对表层浅水全部排出,并进行烤田作业,提升植株光照、通风条件,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植株根系成长发育,降低植株倒伏概率。当水稻生长至孕穗期,应将地表水量控制在3~6cm范围内。待植株生长至灌浆成熟期,应根据其生长状况合理确定灌溉频率与灌溉量,需采取干湿交替、间歇灌溉原则,以防水分过多、过少对果实成熟产生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应在水稻收割前7d停止灌溉。

二、水稻常见病虫害及其相应防治办法

1、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种植常见病害之一,对植株成长危害较为严重,会降低植株长势,影响水稻种植产量及质量。稻瘟病可在水稻成长任意阶段发生,无明显时间规律,发病后主要对植株茎叶造成损害,对水稻光合作用及新陈代谢产生影响。稻瘟病侵染水稻,初期会使叶片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对稻瘟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根据地区稻瘟病发生程度,选取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并在种植前对稻种进行消毒处理,还可利用种子包衣技术,可降低苗期发病概率。稻瘟病发病后,应根据发病危害程度选取适宜的药剂防治,可采用苯菌灵、三环唑等药物灭杀。

2、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是引发水稻纹枯病的根源,通常发生于水稻育苗期以及孕穗期、成熟期。水稻纹枯病主要对植株叶鞘、叶片造成危害,发病后会在植株叶片形成暗绿色、灰绿色病斑,病斑数量及形状会随病情加重而增加,若未及时采取措施防治,会造成植株叶片出现腐烂现象,从而对水稻生长产生严重影响。水稻纹枯病因立枯丝核菌可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因而发生概率较高,难以彻底治理。对于该病的防治,应加强水稻种植期间水分及养分管理,提升植株长势,加强疾病抵抗力。同时,水稻灌溉作业时,应尽量避免灌溉水层过深,以此预防水稻纹枯病的产生。对于田间纹枯病的防治,可根据实际发生范围及程度,选用6%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施,也可使用24%井冈咪鲜粉剂兑水喷雾消杀植株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白叶枯病

又称为火风、白叶瘟。白叶枯病的产生主要由白叶枯病原菌引起,发病后会对水稻植株叶片、叶鞘部位造成损害,导致叶片干枯、瘪谷数量增多,降低水稻种植产量及质量。通常情况下,白叶枯病可使水稻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60%。对于该病的防治,可选用氯异氰脲酸稀释液、克壮叶唑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稀释液等药剂喷施消杀病原体,控制病菌传播蔓延,降低危害。

4、稻飞虱

稻飞虱是水稻种植常见虫害之一,通常发生于每年初春回暖时期,一旦田间感染稻飞虱,会在降雨条件下进行大范围传播蔓延,并繁殖大量幼虫,主要对植株茎秆产生危害,进食过程中会分泌有毒物,从而影响植株营养物质的传输,逐渐降低植株长势,致使其发育缓慢、体型矮小。对于稻飞虱的防治,可将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开展。防治方面,可在田间地垄杂草上部喷施消杀药剂,以此抑制稻飞虱繁殖蔓延,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5、二化螟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钻心虫,具有危害范围广、蔓延速度快,不易防治等特点,且发生后会大面积传播,对水稻生长速率、质量与产量造成严重危害。主要以幼虫危害植株,会钻入叶鞘、茎秆中啃食,水稻分蘖期发生时,会导致幼苗茎秆内部干枯。而在水稻灌浆期、乳熟期危害时,会导致植株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从而降低种植产量。对于二化螟的防治,可在水稻收割时采取齐泥低割方式,并在秋季翻耕田地,早春用水浸泡田地,待春季时节清理田间残留稻秆、杂草,能够有效清除越冬幼虫,减少土壤藏匿害虫数量。同时,可采取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大自然食物链特性,在田间引进二化螟天敌防治。二化螟天敌主要包括以卵寄生的赤眼蜂、幼虫寄生的绒茧蜂及捕食性天敌蜘蛛等。可根据田间二化螟发生范围及程度,投放合理数量天敌,以此起到抑制其繁衍速率。此外,对于二化螟的化学防治措施,可按照以下方式开展:每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或48%毒死蜱乳油40ml+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5ml或5%阿维菌素20ml+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ml,分别在二化螟一代卵孵化高峰期(6月20日左右)和二化螟二代卵孵化高峰期(8月1日左右)进行喷雾消杀。一般要求施药后保水5~7d,水深根据植株长势保持在3cm~4cm。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作物种类之一,水稻种植技术的合理运用对其产量及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种植人员应对当地气候环境与土壤条件充分了解,选取适宜种植水稻品种,并通过种子处理措施,提升水稻发芽率与成活率。同时,应加强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及时灌溉、施肥,为植株成长提供充足水分与养分。此外,应合理开展病虫害防治措施,从农业防治方面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针对不同类别病虫害采取相应防治办法,为水稻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