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合理科学栽培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新手段探讨
作者: 王见 廖玲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很大的帮助,并且在农业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将关注重点放在安全、高效、生态、绿色等几方面,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减少不规范用药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确保小麦栽培的规范科学。本次研究探讨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希望对更好地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帮助。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性作物,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确保粮食供给的安全高效有着直接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传统小麦栽培过程中,很多农户主要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不注重做好药物的规范应用,大剂量使用化学农药甚至使用高毒高材料的化学,同样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也使得很多病原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生产出来的小麦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不利于提高种植效益和品质。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之下,种植人员必须将关注重点放置在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方面,要以构建优质高产栽培为出发,提升作物品质注重做好栽培环节的种植管理,不断对栽培技术方案作出动态化的调整,切实提升技术的实效性,保障小麦在高产栽培背景下品质能够得到有力提升。
一、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小麦精细化科学播种
①优选高产小麦品种
河南省新蔡县在选择优质小麦品种时,需要选择适应新蔡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较强的抗病能力、品质优良的品种,如强筋、中强筋或弱筋小麦,满足不同加工需求。同时还需要确保所选择的小麦品种具备良好的生长习性如分蘖力、成穗率、粒重等。目前在当地推广应用较好的高产小麦品种,主要有郑麦1860、郑麦379、百农4199等品种。
②做好小麦科学整地施肥工作
建议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若地表秸秆堆积过多影响播种机正常作业时优先考虑使用秸秆还田机进行处理。小麦玉米种植地区每隔2~3年在休耕期间进行翻耕,选择丰水年深翻,一般深翻深度不少于30cm,以最大程度地储水和保持土壤湿润。结合整地,还需要做好底肥的施入工作,推荐施用农家肥约3000kg/667m2或商品有机肥50kg;化肥施用纯氮(N)10~12kg/667m2,磷肥(P2O5)6~8kg,钾肥(K2O)5~7kg,微肥(锌肥或硫肥)1~2kg。磷肥、钾肥和微肥作为基础肥料,氮素化肥的80%用作基础肥料,20%用作追肥。
③小麦播种前种子处理
为了有效防治苗期的条锈病、茎基腐病、金针虫和蛴螬等病虫害,建议使用40%的辛硫磷乳油100mL,2%的戊唑醇拌种剂150g(或2.5%的烯唑醇150~200mL),混合5kg水后均匀拌种100kg,闷种4~8h后晾干再进行播种。对于地下害虫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建议使用3%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4kg/667m2,或50%的辛硫磷乳油200~250mL(先用10倍水稀释后喷洒于细土拌匀),再加入10~15kg细土均匀撒施后进行旋耕。
④小麦科学播种过程
一般来说新蔡县播种时间会在9月底到10月中旬之间,以确保小麦能够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下生长,并能在来年的春季收割。在播种过程中,应该根据大田条件选择不同的播种方式。其中宽幅沟播技术播种量略大于普通条播,建议12.5~15kg/667m2,晚播需逐日增加0.5~0.6kg/667m2,播种要注意机具调试、避免过深,适宜深度为3~5cm。沙土宜深播,粘土宜浅播,墒情差异深,好墒宜浅。秋播时要关注降雨和墒情变化,保持适墒播种(土壤含水量75%左右),确保苗带完整。旱情时可施保水剂拌肥底施,防止干旱。推广宽幅沟播技术,使用专用播种机实现灭茬、深松、播种、施肥、压实五合一作业。深松不低于30cm,深松铲具备分层施肥功能。苗带宽度8~12cm,空带宽度不超过20cm。采用“3335”播种时,选用“3335”专用机型。
2、小麦苗期田间管理
①做好小麦查苗补苗工作
小麦播种出苗阶段的大田查苗、补苗是保证小麦生长均匀、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小麦出苗后,大约在播种后7~14d左右进行第一次查苗,逐行检查小麦幼苗的生长情况,注意观察幼苗的密度、颜色和生长状态。在查苗的同时,准备好补苗所需的种子、播种工具和补播地块的选择。对于缺苗断垄的地方,需要进行补播。首先,清理地块上的杂草和枯叶,确保土壤表面干净。然后,均匀撒播适量的种子,注意不要过量,以免造成浪费。补播后,用轻型镇压器轻轻镇压,使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密,有利于种子吸水发芽。补苗后要注意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以免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②做好小麦越冬灌溉管理
小麦冬灌时机的选取和灌溉方法是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促进返青和提高产量的关键。冬灌的最佳时间通常是在日平均气温降至5~3℃时,这通常发生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此时,夜间温度开始降至0℃以下,白天温度回升,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保持。这个时期要确保土壤湿度保持在40%~50%范围内,既不过干也不过湿。通常通过土壤水分监测或者根据经验判断。选择在白天的温暖时段进行灌溉,避免在夜间或气温较低的时候灌溉,以减少冻害的风险。冬灌的水量应适宜,一般灌水量约为60~80m3/667m2,以保证土壤深度在30~40cm处有1~2cm的浅水层。根据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地面灌溉、喷灌或滴灌。滴灌是一种较为节水的灌溉方式,也可以减少土壤表面积水结冰的风险。灌溉时要严格控制好灌溉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造成土壤表层流失和浪费。冬灌结束后,应将灌溉系统中的余水排空,以防管道内结冰损坏设备。如有需要,可以在冬灌时带肥灌溉,但要注意肥料的种类和用量,避免过量施肥。
③加强小麦春季灌溉施肥管理
生长健壮的一、二类小麦田,管理策略应兼顾促进与控制,对于生长状况良好、群体密度合适的二类小麦,建议在春季返青期间结合中耕锄草,在小麦进入拔节生长期时结合浇水补充7~10kg/667m2尿素肥料,促进穗部和花的发育,同时培养出粗壮的茎秆和大穗。而对于一类小麦田在返青期间无需额外施肥,仅需进行中耕锄草,保持幼苗的稳定生长。待至拔节期再追肥一般情况下施用5~8kg/667m2尿素,并在施肥后及时浇水。针对种植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的麦田推荐在拔节期时结合浇水追加10kg/667m2左右的尿素,以期达到籽粒饱满、提高小麦品质并增加产量的效果。对于三类麦田管理上要提前锄草,利用早春土壤表层开始解冻的时机,深度控制在3~5cm,选择晴朗天气进行中耕锄草,以打破土壤的硬结层,增加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润,并提高其透气性,促进根系和幼苗早日发育,同时也有助于消灭田间杂草。然后尽早追肥,对于底肥不足、叶片泛黄、生长较弱的小麦田,在春季返青期选择晴朗而暖和的天气进行施肥,施用8~10kg/667m2尿素,并适量配合磷酸二铵5~10kg的使用,旨在促进次生根的生长并维持穗数。同时,避免过早浇水,应等到气温稳定在3℃以上时再进行灌溉,以免由于过早浇水而导致地温下降,不利于小麦苗的生长。对于生长过于旺盛的小麦田,在返青和拔节成长期应以控制为主,可以采取压迫或深耕断根的方式,抑制春季过旺的分蘖和苗的过度生长。另外,在拔节初期可以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来缩短基部节间距,控制过度旺盛的生长,预防后期的倒伏现象。对于那些已经表现出脱肥症状的麦田,应在初期及时补施7~8kg/667m2的尿素,防止因脱肥而导致分蘖成穗率降低。对于那些尚未表现脱肥但生长过旺的小麦田,在采取镇压和喷施化学控制剂等措施的基础上,应推迟春季的肥水管理措施,待到拔节后期再追肥和浇水,并施用尿素5~8kg/667m2。对于那些没有灌溉条件的小麦田,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应该趁着土壤湿润时施用尿素10kg/667m2左右,并搭配适量的磷酸二铵,以促进春季分蘖的早期快速生长。
④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
在小麦抽穗和开花期间对于土壤水分短缺的地块,应适当灌溉以促进花穗的分化和增加粒数。此时期的灌溉需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在有风雨预报的情况下进行,以预防作物倒伏。对于已经出现肥料流失的麦田,在灌水的同时,可追施纯氮2~4kg/667m2(相当于尿素5~8kg),或者采用1%尿素溶液配合0.3%~0.4%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肥液喷洒量分别为10~15kg/667m2和10~20kg/667m2确保小麦籽粒能正常充实,从而提高籽粒的饱满度和重量。在小麦的灌浆期如果土壤水分条件良好,则无需额外灌溉,如土壤水分不佳,则应适时进行适量灌溉,避免过量的水分造成损害。在灌浆期间,应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24-表芸苔素内酯1000倍液、1%的硼砂溶液、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和杀菌剂等混合液体1~2次,每次间隔7~10d,以防治病虫害、延缓植株衰老、抵御干热风等,进而增加籽粒重量。为了防止小麦在后期大面积倒伏,特别是那些前期播种量过大、茎秆纤细的地块,需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已经倒伏的有条件的应让植株自然恢复,避免人工绑扶。在小麦灌浆的前中期若发生倒伏,3~5d后植株会通过自我调节功能使叶片和穗轴自然抬起,无需人为干预。在下雨后造成倒伏的麦田,可以利用工具轻轻抖掉茎叶上的水珠,减轻重量,帮助植株恢复正常。要注意人为的绑扶可能会导致茎秆进一步受损或折断,从而使减产的幅度加大。另外,为了减轻因倒伏导致的次生危害,要及时防治病害和延缓植株早衰。倒伏后小麦往往容易加重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生,同时,倒伏还会损伤茎秆和根系,影响籽粒的灌浆。因此,要及时喷施30%的三唑酮乳油8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二、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杀虫灯防治小麦害虫
杀虫灯防治小麦虫害的技术原理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大多数害虫对特定波长的光有趋向性,频振式杀虫灯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通过发出特定频率的光波来吸引害虫,将其引诱到灯附近,然后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杀死或击昏。频振式杀虫灯可以诱杀害虫包括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等4个目的近20种蔬菜害虫,如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为了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应该做到合理设置杀虫灯,通常每次杀虫能控制1~1.5hm2的小麦田。根据作物的不同,挂灯高度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小麦等矮秆类的农作物建议挂灯高度为80~100cm,在小麦种植区建议每年的4月至11月为杀虫灯的应用时间,4月底开始挂灯,11月收回。每天的开灯时间一般从晚上7时到第二天早上5时。这主要是因为晚上7时到晚上10时是杀虫灯诱杀害虫的最佳时间,因此建议在这段时间内开启杀虫灯。杀虫灯在应用过程中应该做到及时清洗接虫袋,保持杀虫灯的清洁,以保证杀虫效果。
2、粘虫板防治小麦害虫
色板防治小麦虫害的技术原理是基于昆虫的趋光性或趋色性,这种方法利用特定颜色的纸板或塑料板,吸引特定种类的昆虫前来,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在小麦种植中,常用的色板有黄板和蓝板,分别吸引不同的害虫。其中黄板主要用于吸引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具有趋黄性的昆虫,蓝板用于吸引对蓝色有趋性的害虫,如某些种类的飞虱和叶蝉。色板的使用高度通常为作物高度的下方1~2m处,板面应朝向光源。在蚜虫发生期,每亩地可设置20~30块黄板,色板宽和长一般控制在25×30cm。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每间隔3~4周更换色板,并保证色板应放置在通风透光的位置,以提高诱捕效果。
3、赤眼蜂防治小麦害虫
赤眼蜂防治小麦虫害主要是利用赤眼蜂的寄生特性,以虫治虫的一种生物防治方法。赤眼蜂的雌蜂会在小麦田中寻找害虫的卵,然后将自身的卵产在害虫卵内,其幼虫在害虫卵内孵化成长,最终吃掉害虫卵内的物质,发育成为成蜂后,便可以从害虫卵内出来,继续寻找新的害虫卵寄生。这样通过赤眼蜂的寄生,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田中害虫的数量,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赤眼蜂可以寄生多种小麦害虫的卵,主要包括小麦蚜虫、小麦吸浆虫等。在小麦大田应用过程中每亩地需要释放5万~10万头赤眼蜂,在害虫的卵期释放赤眼蜂,以保证赤眼蜂的卵能够在害虫卵内孵化。
4、小麦常见病虫害化学防治
①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
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小麦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条锈病、蚜虫、蓟马等,在开展用药作业之前,应该对病害做出进一步的识别,然后实施不同的防治方案。白粉病危害小麦叶片、茎秆以及穗部位。发病初期,叶片出现小白点,随病情发展,小白点逐渐扩散为圆形的白色霉斑,霉斑表面又是一层白色粉末,到了后期,病斑变成灰色或褐色,伴有黑色小颗粒点。纹枯病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病斑呈梭形,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病斑上生有黑色小颗粒点。赤霉病危害小麦穗部,导致穗部腐烂,影响籽粒品质,病初呈淡紫色,后变褐色,腐烂后穗轴和小穗梗易折断。小麦条锈病会导致病叶上出现黄色至橙黄色的疱疹,疱疹破裂后露出锈色粉末,严重时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小麦蚜虫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卷曲、枯黄,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导致减产。蓟马要危害小麦幼嫩叶片,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
②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推荐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g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g,加水45~50kg常量喷雾,间隔7~10d喷1次,连防2~3次。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可以使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mL/667m2,或10%纹霉清可湿性粉剂50~100g,加水45kg喷雾,隔7~14d喷1次,连防2~3次。麦蚜虫危害初期可以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啶虫眯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连防2~3次。小麦蓟马亩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10g,或25%联苯菊酯乳油20~40mL,加水45~75kg喷雾,连防2~3次。
综上所述,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合理科学的种植有利于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未来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从科学种植以及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入手,注重加强传统种植方式的有效升级换代,引导农户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手段,真正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全面升级,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