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高产种植实施步骤与多种病虫害有效防治策略
作者: 冯敏随着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种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其中病虫害问题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病虫害不仅直接降低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水稻种植面临的病虫害威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病虫害的栽培管理技术,讨论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综合性策略,为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国作为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大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水稻种植规模与产量都远远超过了其他作物。由此可以看出,水稻市场需求十分庞大。因此,相关种植人员为了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应加大水稻高产栽培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对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
一、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1、水稻种植范围分散
规模化的水稻种植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扩增了水稻管理的实施难度,造成了水稻质量与种植技术的混乱。在开展水稻种植时,相关人员应按照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将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水稻种植工作实现深入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农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水稻种植范围太分散,对管理成效产生了影响,使得一些地区的产量不佳。
2、水稻种植技术应用不足
经过现实情况分析,发现部分种植人员在水稻种植实践中未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而是采取传统的水稻种植方法。此问题是对水稻种植工作产生影响的核心因素。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但能够充分提升水稻的产量,而且可以确保水稻的综合品质,进而提升农业的种植水平、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水稻优质种子选用和处理
在水稻种植中,合理选用和适当处理优质种子对于防治病虫害具有重要意义,优质种子不仅能够提高产量和品质,还能够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在种子选用方面,农户应选择经过认证的种子,并严格筛选具有较高萌发率和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泡和萌发前处理等。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减少病害的传播。浸泡可以促进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增强其抗逆性。萌发前处理种子有助于提前发现种子中潜在的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然而,种子处理的方法和药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避免对种子产生过大的伤害,在种子处理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操作,确保药剂均匀附着在种子表面。此外,遵循合理使用农药原则,确保处理后的种子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水稻种子处理方法
为达成水稻优质高产的目标要求,提升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开始种植之前,相关种植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应按照实际情况以及技术要求对种子进行针对性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晒种。保证水稻种皮对水分与养分的正常吸收是农业技术人员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晒种,能够充分激发水稻种子的活力及其种皮通透性,使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物质交换更加密切,加快种子对土壤中水分与养分的吸收速度,同时还能有效杀灭附着于种皮表面的病菌,减少病虫害对水稻植株造成的影响。在晒种过程中,种植人员以及农业技术人员应合理选择晒种时机以及晒种周期,同时及时翻动水稻种子,为后续种植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②浸种。为了使水稻种子能够吸收更加充沛的水分,使其发芽率与生长速度得到不断提升,应针对水稻种子展开浸种工作。一般来说,应选用20℃温水浸泡种子,种植人员还可基于水稻的种植要求,在浸种液中加入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药剂,使浸种液内部的养分含量更加充足,以进一步提升种子的生命力和成活率。在浸种过程中,种植人员应时刻关注浸种液中种子状态,定期更换浸种液,使浸种液始终含有足够的O2,避免缺氧对种子活力造成影响。
3、掌握水稻播种育苗方法
种子处理完成后应进行播种育苗工作。在播种之前,应当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水稻常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保障其生长环境与生长条件适宜是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与质量的关键所在。若播种时机较早,则可能会导致冻害现象发生,影响水稻产量以及质量;若播种时机较晚,则会造成水稻晚熟,同时出现减产现象。因此,选择水稻播种时机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水稻品种生长特征的差异以及播种地区的气候环境差异,进而选定合适的播种时机,保障水稻的种植质量。
播种完成后需要进行育苗,苗床是水稻育苗的重要基础,由于水稻喜热喜湿,因此种植人员应始终保持苗床环境温暖湿润,可通过喷灌、滴灌等方式浇灌苗床,并按照水稻幼苗不同的生长阶段控制苗床水位。一般来说,出苗期的苗床水位较深,随着水稻幼苗的不断生长,苗床水位逐渐变浅。与此同时,还应当关注苗床中温度、光照等关键性条件的变化情况,当苗床温度过低时,可采用塑料薄膜等材料对苗床进行覆盖,提升苗床的平均温度;当光照条件不足时,种植人员应进行补光工作,避免紫外线对水稻幼苗产生伤害,实现对苗床环境的动态调控,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4、改进水稻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可以根据土壤和水稻生长的需求,合理地施用化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土壤检测和水稻营养诊断技术,确定土壤和植株所需的营养元素种类和含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不同生长期的水稻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施用不同类型和含量的肥料。还可以采用分时段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分时段施肥是指将肥料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施用,以满足水稻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并减少肥料的浪费。例如,在育秧期,可以采用底肥和追肥结合的方式,以满足幼苗生长的需求,在生育期,可以采用根系喷肥和叶面喷肥的方式,提高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和吸收效率。最后通过采用有机肥、绿肥等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肥料利用效率。有机肥和绿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5、水稻返青分蘖与中耕除草
刚完成栽培的水稻幼苗根须较为脆弱,一旦受到损伤,将会影响其吸水能力,导致其因缺水出现枯萎的现象。因此种植户可以在浅水期适当施药,促进水稻苗返青,从而提高水稻分蘖率。此外,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田间杂草会与水稻苗争夺养分,影响水稻长势,针对这种情况种植户要做好定期除草工作,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6、水稻优化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①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用水量。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喷灌等,这些技术可以将灌溉用水量降低至30%—60%。此外,还可以采用定量灌溉技术,通过合理测算土壤含水量和水分蒸发量,确保灌溉量与水分需求相匹配,避免灌水过量。②可以优化灌溉时机,提高灌溉效果。在水稻的不同生育阶段,水分的需求量和时机都不同。在水稻的萌芽期和生育期后期,应适当增加灌溉量,以保证植株的生长和发育。而在水稻的生育期中期,则可以适当减少灌溉量,以避免出现根系缺氧和萎蔫的情况。③可以采用科学的灌溉管理模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集中控制、自动化灌溉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灌溉和灌溉水的高效利用。④还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和特点,采用合适的灌溉方式和水肥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稻的生产效益。
三、水稻常见病虫害及相关防治策略
1、稻瘟病。稻瘟病也叫稻热病、火烧瘟、吊颈瘟、叩头瘟,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穗部、茎秆,因危害部位和时间的不同又被分为穗颈瘟、谷粒瘟、节瘟、叶瘟、苗瘟,苗瘟一般发生在3叶前,多由种子带菌导致。该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温度在8℃—37℃之间,该菌能自由生长,引起稻瘟病,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严重时还会造成绝产,所以防治稻瘟病刻不容缓。发现稻瘟病病苗应立即摘除并烧毁,以断病源,除此之外也要配合药物防治,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播种前先将种子用80%的402抗菌剂稀释2000倍或10%的401抗菌剂稀释1000倍,还可以用1%的石灰水浸泡3天后取出种子并用清水冲洗,再将清洗过的种子浸泡在2%的福尔马林中30分钟,然后闷种,以此达到杀菌催芽的目的。
2、稻曲病。稻曲病也叫绿黑穗病、伪黑穗病,青粉病、谷花病,俗名叫“丰产果”稻曲病的病原是稻绿核菌,发生在稻穗处,受到该真菌侵入后,谷粒内部便出现菌丝团并逐渐膨大,最终撑开内外颖露出淡黄色的团状物。这种真菌的孢子两侧还会长有黑色的扁平菌核,遇到风雨天气则很容易掉落。当孢子越过冬天,空气温度达到24℃—32℃时,孢子侵入稻苗随其生长,后至开花期便开始危害稻穗。防治方法主要是深耕稻田翻埋真菌孢子,发病的稻穗要及时摘除并将其销毁。除此之外还要配合药物防治,用0.5%的硫酸铜或2%的福尔马林浸泡种子4小时,再闷种6小时之后用清水冲洗催芽。孕穗末期每亩地使用200g稻丰灵、14%络氨酮水剂250g或者5%井冈霉素水剂100g,兑水50L喷洒,也可以在抽穗之前使用18%多菌酮粉剂200g,兑50L水喷洒,施药之时还应该加入多菌灵或三环唑兼防穗瘟病。
3、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立枯丝核菌引发的病害,多发于水稻植株的叶鞘与叶片,其主要表现为暗绿色或灰绿色病斑,严重时会导致植株叶片腐烂,进而对植株穗颈部造成一定危害。该病害多发于我国南部稻作区,由于立枯丝核菌能够在稻田土壤内越冬,因此对病菌的控制和杀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旦发现田间有纹枯病发生,及时用药控制,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药剂,主要有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井冈霉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每亩使用浓度为1%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或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兑水125kg进行均匀喷施,可以有效防治纹枯病。
4、水稻三化螟。三化螟幼虫主要钻入水稻茎秆蛀食危害,在寄主分蘖时会造成枯心苗,在水稻孕穗期会形成枯孕穗,在抽穗期会造成白穗,严重时使水稻产量明显下降。被三化螟危害的稻株多为每株1头幼虫,每头幼虫可转株1—2次,主要是3龄左右的幼虫,幼虫4龄老熟后一般在水稻茎秆内下移到基部化为蛹。一是农业防治。灭越冬虫源。二是选用抗虫品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抗虫、播期适宜、生育期相当的水稻品种,并统一播种时间,尽量减少生育期不同造成的混栽。另外,加强栽培管理技术,施足基底肥,促使水稻早生快发,错开害虫危害期和孵化盛期。三是选用防治药剂。用90%杀虫单可溶粉剂750—900g/hm2兑水900kg/hm2喷雾,加入预防穗颈瘟的75%丰登可湿性粉剂或25%三环唑。四是及时清理稻草。
5、水稻恶苗病。恶苗病影响种子发芽或使种子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的秧苗细高,假茎和叶片细长,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移栽前可能已经死亡。病菌能产生赤霉素,引起稻株快长和茎节上产生不定根。一是种植秧苗时选用无病害秧田,选择抗病品种。二是重视栽培管理,催芽时间不宜太长,拔秧时防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泡秧。三是种子处理。可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h,气温高于21℃用闷种法,低于21℃用浸种法。
6、稻飞虱。稻飞虱是一种体形较小的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主要为害水稻植株下部,同时会分泌有毒物质,对植株内部养分传输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引发植株萎缩等现象。针对稻飞虱的防治,首先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合理密植,有条件的地区配方施肥,保证水稻可以获得充足的养分,可以增施钾肥、硅肥,保持浅水灌溉即可。加强绿色防治措施的应用,可以加强稻飞虱天敌的保护,例如蜂蛛、黑肩绿盲蝽等都是稻飞虱的天敌,利用天敌对稻飞虱进行捕食,从而降低田间的稻飞虱的比例。另外,要对稻田中的稻飞虱数量有所了解,当数量达到50头/百丛以上时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防治,能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可以使用“广捕乐”进行防治,每亩用23—27mL“广捕乐”兑水30—40kg,均匀喷施即可。稻飞虱1—2龄幼虫发生期间也可以提前用药防治,当田间稻飞虱幼虫的密度达到1000—2000头/百丛时可以开始第一次喷药,然后随时观察田间情况,间隔5—7d可以进行第二次施药。喷药的时候注意观察天气,大风或者降雨天气,延迟喷药。
7、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是一种鳞翅目草螟科节肢动物,主要分布于南方稻作区,取食稻花花蜜,对水稻植株的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引发水稻减产。主要的防治措施为:在成虫高峰期用20%的速灭杀丁乳油或2.5%的溴氰菊酯乳油稀释5000倍喷雾,或用50%的杀螟硫磷稀释800倍喷雾,或用90%的敌百虫结晶稀释800倍喷雾,或用10%的多来宝稀释1500倍喷雾,或用50%的杀螟松稀释800倍喷雾,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洗衣粉与杀螟杆菌菌粉混合在一起稀释500倍喷雾。
综上所述,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稳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种植人员可通过规范水稻种植流程和技术要点,运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保障水稻高产、优产,推动我国水稻种植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