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病虫害管理

作者: 王晓玲

无公害农产品具有安全、优质等优势,可有效保证人们的饮食健康。因此,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该项栽培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于根据种植作物品种选取适宜的种植土地,确保种植区周围无污染源。还要对种植区土地进行翻耕处理,以此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还要做好选种、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加强农作物生长的水肥管理,适时、适量灌溉、施肥,确保农作物健康成长。此外,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及范围,结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措施,为无公害农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一、选地与整地

1、选地

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应选取无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确保水源、土壤以及空气质量等符合无公害作物种植要求。首先,应对种植区周围环境进行细致化调查,若周围存在工业厂区、养殖场、垃圾处理站等,应确保种植区与其相距3km及以上,以免对作物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应注重周围水源的安全性,避免受工业或农药等化学品污染。其次,检测种植区土壤土质。土壤是农作物汲取营养物质的关键,也是种植农作物的基础物质,其肥沃度、透气性、保水性、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方面,与无公害作物种植产量及质量具有直接关联。因此,种植人员应对土壤进行实验室检测,明确重金属、有机质和酸碱度等指标,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可利用腐熟农家肥对土壤进行改良,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再次,对种植灌溉水源进行长期监测。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物质,一旦存在污染物超标,便会对无公害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降低其品质及食用安全性。因此,应对灌溉水源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利用传感器设备对水源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水质达标。

2、整地

为提高土壤透气能力、保水能力和排水能力,需要对种植田地进行翻耕处理,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还可降低作物种植过程病虫害发生概率,促进土壤中养分物质的分解和转化。翻耕前需要将田间石块、垃圾以及杂草进行清理,既能清除病虫害藏匿地点,还能避免作物种植后,杂草与其争抢养分,不利于作物健康成长。可使用机械翻耕,根据种植作物种类,合理确定垄距,翻耕作用下,浅土层病菌及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会被带出,进而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灭杀,可降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疾病的发生概率。具体翻耕深度,种植人员应根据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及土壤条件合理选定。

二、选种与处理

1、选种

选取适宜的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品种,可有效提升种子发芽率与成活率,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并能更好适应种植地区环境条件,对提升作物种植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充分考虑土壤、环境条件。农作物能否健康成长与种植区域土壤土质及气候环境有着直接关联,通过对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方面的检测,并掌握当地温湿度条件,以选取种植品种。其次,种植品种应具备抗逆性。为避免作物植株生长受环境因素干扰而出现减产现象,需要确保品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从而提升作物的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能力。良好的抗逆性可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种植地区环境,确保单位面积种植产量与质量。

2、种子处理

为提升种子发芽率、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可进行晒种、浸种处理。首先,晒种。通过晒种可有效改善种子表皮的透气性,去除表皮存在的病菌及虫卵,还能提升种子活性。可选取晴朗、无风的天气晾晒,将种子均匀铺放于塑料或麻布上,晾晒过程中要定期翻动,使其受热均匀,一般持续1~2d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在光照过度强烈的条件下进行长时间晒种,以免导致种子内部水分过度流失,影响发芽率。其次,浸种。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可有效增强种子发芽率,还可消杀种皮病菌及虫卵。常用浸种方式包括药剂浸种与温汤浸种。药剂浸种是将种子放入兑入高锰酸钾等溶液的药水中,维持一段时间后取出,清水洗净再晾干。而温汤浸种是将种子放置于温度在50~60℃温水中进行浸泡,一般在10~15min左右。温水浸泡完成后再放入常温清水中浸泡,浸泡完成取出晾干。浸种时可使用工具筛选出漂浮于水面的瘪种,以此去除无效种子。实际晒种时间与浸种方式,需根据种植农作物种类合理确定。

三、播种管理

种子与土地处理完成后即可开展播种作业。首先,选取适宜的播种时间。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与周期,种植户应根据种植农作物种类选取适宜的播种时间,以确保气候环境条件满足播种需求。因此,需要对播种区域的环境温度、湿度以及降雨量等因素充分考虑,从而选取适宜的播种时间,为提升无公害农作物种植产量与质量奠定基础。其次,控制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与作物发芽率、出土率具有直接关联。若播种过浅,在雨水冲刷或灌溉作业下,会出现种子流失、外露现象,且不利于根系发育;若播种过深,会影响种子呼吸、汲取养分,从而出现种子腐烂或难以破土等情况出现。因此,实际种植中,要充分考虑种植作物种类以及土壤结构,选取适宜的播种深度。通常情况下,播种深度为种子直径的2~3倍。最后,控制播种密度。播种密度是否合理决定着种植产量的高低。若播种密度过大,不仅会出现植株争抢水分、养分的状况,还会降低通风、光照条件,进而降低植株长势,引发病虫害;若播种密度过小,虽能保证通风、光照,但并不利于产量提升,并且会浪费土地资源。

四、田间管理

1、灌溉管理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补充充足水分,以满足其发育需求,从而提升种植产量与品质。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应确保灌溉水源的安全性,并在灌溉中合理控制灌溉次数与灌溉时间,并根据土壤水分含量与气候条件,严格控制灌溉量,以免导致田间水分过多,增加根系呼吸负担,出现烂根、倒伏等现象。同时,应积极选用先进的灌溉方式,不仅可以节省水源,还能从根系、茎叶等部位直接灌注水分。如滴灌、喷灌等,实际灌溉方式应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定。应根据种植农作物种类,合理控制灌溉次数、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使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获得充足水分。此外,当进入雨季,田间含水量过大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排水,以免对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2、施肥管理

肥料是农作物获取营养物质的关键,采取科学的施肥计划对无公害农作物种植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选取适宜的肥料施加。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必须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以有机肥为主,以保持或提高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为目的,所施加的氮、磷、钾肥料,不应对农作物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常用无公害农作物种植肥料包括以下几种:有机肥、矿物质肥、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以及复合肥等。有机肥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含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等,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透气性与保水性。同时,种植户应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提供合理的营养元素,如氮元素对促进植株茎叶生长具有良好作用;磷元素对促进植株根系、果实成熟具有良好作用;钾元素对促进果实品质、提升植株整体长势具有良好作用,无公害农作物的施肥,应根据种植作物种类及生长阶段,施加适宜种类肥料。其次,施肥时间控制。农作物种植肥料施用总体而言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种植前施肥,其二为种植过程施肥,即基肥与追肥。基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矿物质肥为辅。而追肥则应根据植株长势及生长需要合理控制,以免产生不利影响。再次,施肥量管控。肥料施加量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生长需求以及肥料自身具有的养分含量确定。最后,施肥方式选取。常见施肥方式包括直接施肥、水肥一体化、撒施等。应根据地形地貌以及种植作物种类选取适宜的施肥方式,确保肥料养分充分作用在作物植株上。

3、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无公害农作物种植的重要环节。农作物种植中不可避免会在田间生长各类杂草,不仅与植株抢夺养分与水分,还会影响内部透光、通风,且其内藏匿大量病菌、虫卵,不利于作物健康成长。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中耕除草措施。中耕除草是指在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利用人工、机械方式进行土地翻耕、除草,疏松作物周围土壤,在除草的同时提升土壤保水性与透气性,可有效提升作物产量及品质。常用除草方式包括机械、人工、药剂除草以及覆盖除草等。首先,机械除草。通常使用拖拉机等设备开展中耕作业,包括旋耕、铲耙等。机械除草效率高、耗费时间短,适用于种植面积较大的田地。其次,人工除草。通过使用传统的锄头、铲子等工具清理田间地垄杂草,人工除草耗费人力、时间较多,但除草效果明显,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除草,且除草后杂草复生概率较低。再次,药剂除草。无公害农作物田间除草不可使用高残留、高毒性的除草剂,应使用生物除草剂,以免对农作物及土壤产生污染。最后,覆盖除草。是一种使用稻草、秸秆、木屑以及塑料等物质,覆盖于田间的除草方式,通过阻断光照、通风以及呼吸条件,以达到除草目的,覆盖除草可以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速率,改善墒情,但见效较慢。需要注意的是,中耕深度应根据种植作物种类、土壤条件及生长阶段合理控制,除草完成后应及时将杂草清理出田间。除草频次要根据实际条件合理掌控。

五、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无公害农作物种植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种植户应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田间的监视、巡查,加强种植前、种植过程的管理,发现有病虫害发生时,根据其种类及蔓延程度及时采取措施防治,以免造成大量减产。常见病虫害防治方式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

对于无公害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选取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植品种,做好相应的浸种、晒种处理,并通过翻耕处理,降低土壤中病菌及虫卵数量。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控制农作物灌溉量、灌溉频率以及施肥种类、施肥量,以此提升农作物长势,提升病虫害抵抗力。还要加强除草管理,减少病虫藏匿地点。此外,可采取合理轮作制度。若长期在一处区域种植单一农作物品种,不仅会降低种植产量及品质,且会增加病虫害发生风险。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轮作制度,以降低土壤中存留的病菌及虫卵。不同作物产生病虫害种类不一,由于常年种植同一种作物,会使滋生的病虫害逐年增加。而合理轮作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后,会缓慢减少上一茬作物出现的病菌、虫卵数量,从而达到病虫害防治目的。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具有绿色、环保等特点,是无公害农作物种植主要采用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之一。种植户可在农作物种植田间周围设置防虫网,能够将害虫与农作物区域隔离,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同时,可利用虫害的趋光性进行防治,可在田间按照虫害发生程度放置一定数量的杀虫灯,能够以诱杀的方式消除蚜虫、棉铃虫、蝼蛄等害虫。还可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在田间放置色板防治,对蚜虫、粉虱等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色板颜色应根据虫害类别确定。此外,还可通过人工捕捉、机械捕捉等方式防治虫害。无公害农作物种植的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种植户应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实际防治条件,选取适宜的物理防治方法。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利用大自然生物链关系以及微生物农药达到防治目的。首先,天敌防治。不同的虫害具有不同的天敌,可通过了解发生虫害种类,并根据其自然界天敌,在田间释放一定数量的天敌生物,以此达到防治目的。天敌生物投放后应注意对其进行保护。其次,微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常用微生物农药包括白僵菌、绿僵菌以及苏云金杆菌等,需要按照病虫类别选取适宜的防治药剂。微生物农药与传统的化学药剂不同,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及危害,安全性较高,并且微生物农药能够长久发挥防治效用,选择范围广,且病菌及虫害难以产生抗药性。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具有高效、便捷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防治病虫害。无公害农作物种植中的病虫害化学防治,应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其毒性含量必须符合国家要求标准,以免对农作物及生态造成化学污染。化学药剂的使用,应按照使用说明严格控制兑水剂量,防止剂量过大对作物产量不利影响,防止剂量过低达不到防治效果,从而增加成本。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要充分了解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及蔓延范围,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确保农药喷施的有效性。同时,应注意控制农药喷施时间,应遵循“治早、治小”的原则,及时选用适宜药剂喷施。此外,应交替使用药物,不可长时间使用同一种防治药剂,以免病虫产生抗药性,不利于防治工作开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更加关注饮食健康问题,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因而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的重点在于,确保农作物品质安全的前提上,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升种植产量,通过选地整地、选种处理、播种管理、田间管理等多种手段,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高质栽培,避免对生态环境及人类造成危害。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关注对农药的使用,严禁将高毒、高残留化学药剂用于除草、病虫害防治,确保无公害农作物种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应加强对农作物种植的病虫害防治管理,根据实际发生种类及发展程度,选用适宜的防治措施,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