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和效果评估

作者: 赵良明 李自强

本文通过分析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及当地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情况,阐述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领及效果评估,为该技术在当地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辽西地区农业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旱地农业,旱作面积占耕地的80%。因此,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保护辽西地区土地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分析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情况,通过多方面的概述,对该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在辽西地区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降低土壤侵蚀,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农业产量。因此,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促进辽西地区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

1、从短期实施来看

从短期实施来看,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是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人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农业技术,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然而,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为薄弱,导致他们在技术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其次是缺乏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种植覆盖物等。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很多农民无法承担相关费用,进而限制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后是农民对传统农业习惯的依赖。辽西地区农民长期以来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一些农民认为传统耕作方式简单方便,不愿尝试新的技术,因此,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态度和意识也是制约因素之一。要推动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提供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并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2、从技术保障角度看

从技术支持保障的角度来看为了推进保护性耕作,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等特点,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总体框架内创新适合当地的技术模式并加以应用。由于各地种植模式、作物品种、气候条件、装备水平、机械化程度、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模式,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发展适合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同时,我们需要增加供给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能力,推广使用更多高效实用的机具,并鼓励科研院所和农机制造企业结合当地的耕种特点对机具进行创新和优化,生产更多适合当地的农机装备。此外,我们还应鼓励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通过提高机械器具的智能程度,可以增加作业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辽西地区的应用情况

辽西地区是我国的旱作农业区域之一,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这一地区的应用十分重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辽西地区的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应用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例如粗放耕作和留茬不清理。这种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分流失严重以及作物生长受限等问题。因此,辽西地区亟需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该加大对辽西地区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辽西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辽西地区的土壤状况和水资源限制也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造成了一些挑战。辽西地区土壤贫瘠,水分资源稀缺,这些都加大了农民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时的困难。一些保护性耕作技术,例如覆盖层和秸秆还田,需要耗费大量的秸秆资源和水分。然而,在辽西地区,秸秆资源有限,水资源更为紧缺。因此,在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时需要找到适合辽西地区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和草地转化,以降低对有限资源的依赖。此外,辽西地区的农业区域性差异也需要考虑,由于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不同的地区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例如,在土壤质量较好、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可以推广覆盖层和间作轮作等技术以改良土壤,保持水分;而在土壤质量较差,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则需要侧重于合理施肥和节约用水等措施。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和资源状况,制定差异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策略,可以更好地适应辽西地区的实际情况。总之,辽西地区的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情况相对滞后,面临土壤质量下降、水分流失、资源限制等挑战。要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辽西地区的应用,需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意识提升,寻找适合本地区的解决方案,并根据地区的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推广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辽西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要领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少耕、免耕、地表覆盖等方式,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和肥力,从而达到增加产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的目的。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辽西地区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合理调整农田管理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损失,并且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在辽西地区,由于干旱和少雨的气候条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成为解决农田水分不足和土壤侵蚀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灌溉水量的需求。

1、抗旱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种植习惯,选择适合的抗旱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抗旱抗逆能力强、稳产性好、成熟期适当的特点。抗旱品种的种子通常有强大的根茎伸长力,发达的根系,快速的生长速度,能够深入土壤并充分利用深层水分。

2、种前准备

在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处理。使用干湿循环的方式,将经过精选和晾晒的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然后晾干待播。可使用冷水与温水浸种。冷水浸种时间为6~12小时;温水浸种水温控制在55℃~57℃,浸泡4~5小时,可有效杀灭附在种子表面的炭疽病、黑粉病孢子。浸种后可以进行药物拌种,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例如,用50%辛硫磷乳油按药、水、种子用量1∶100∶1000的比例进行拌种,能有效防控多种病虫害。然后晾干种子即可播种。经过抗旱锻炼的种子幼苗会更加健壮,根系生长更快,叶片更厚,从而起到抗旱保苗的作用。

3、免耕种植

无需耕作即可种植是一种新的种植方法,在春季播种前,不进行任何整地工作,而是直接利用免耕精量播种机在留茬地或被秸秆覆盖的地上进行一系列作业,包括破茬、开沟、播种、施肥、铺管、覆土和镇压等。该技术要求精确的播种量,均匀的播种,一致的播种深度和覆土均匀。在播种时,还需要铺设滴灌带,在行间进行膜下滴灌,实现水肥一体化。同时,还进行侧深施肥,将播种和施肥同时完成,使肥料位于种子下方,避免烧种和烧苗的问题。免耕精量播种机具备较强的入土能力,能够切断秸秆、清理种床,开出适合种子生长的种沟,并能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克服秸秆和根茬的阻碍,确保播种器不被堵塞,播种深度一致,并能根据土壤水分和种子大小自由调节播种深度。为了防止重复播种和漏播,在播种时需要使用播种监测装置。同时,还需要确保覆土的能力良好,使其能够均匀地覆盖在种子上,并且不会扰乱土层。覆土的效果应该良好,以保持土壤湿度,并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4、膜下滴灌

膜下滴灌系统通过在地表下方埋设薄膜,并在薄膜上安装滴灌管路,将水和肥料直接滴入植物根部,实现水肥一体化。这种灌溉方式具有节水、节肥、高效等优点,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田水利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状况来适时灌水,准确地控制灌水时间和水量,还可以利用滴灌带和水肥一体化装置,在作物主要需肥期实现水肥同步。具体的方法是将所需肥料充分溶解后,通过滴灌管道直接输送到根系土壤中,实现定时、定量、均匀、精准施肥,同时保持最佳的水肥供应状态,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节约肥料和水资源,还大大降低了人工投入。同时,在播种时覆盖黑色地膜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热量散失,具有保温效果。研究显示,与裸地相比,覆盖地膜的土地温度要高出6℃左右。同时,黑色地膜还能够抑制杂草生长,省去中耕除草的劳动,并降低生产成本。滴灌带和地膜的铺设可以与播种同时进行,可以使用联合播种机来完成,也可以选择人工铺设的方式。在作物的行间铺设滴灌管道,水分可以通过滴头直接进入根系土壤,有效减少地表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比传统的灌溉方式节水15%以上,并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吸收。滴灌管道的长度适宜在30~50m之间,过长会导致管前后压力差过大,从而出现出水不均的现象。可以根据地块的地势和大小将滴灌管道分为多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1个滴灌管道。为了进行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可以使用多个阀门。管道可以采用独立式主管道铺设或复合式主管道铺设的两种方法,分为主管路、支管路和滴灌带三个部分。主管路可以埋在地下或者放置在地面上,与泵房、水肥一体化设备相连接。支管和主管路、滴灌带通过接头连接,这种方法用料较少,而且省时省力,能有效降低投入成本。因此,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土壤资源、减少农药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在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评估

结果显示,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1、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还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肥力和结构稳定性,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2、通过采用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作物的蒸散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有效地控制草害和病虫害的发生。通过合理选择覆盖物和翻压结构,可以阻断杂草的生长,减少对农作物的竞争,从而达到减少草害的目的。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降低农田里害虫和病菌的滋生条件,减少害虫和病菌的种群数量,从而减轻对农作物的损害。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对农药的依赖,还能够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促进农田的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这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抗逆力,进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5、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能够增加农田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农田的景观和生态环境,促进农田的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总之,辽西地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控制草害和病虫害、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表明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可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一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合该地区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加大科研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辽西地区的旱作农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提高保湿性能,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增加耕地持水能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此外,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能有效地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辽西地区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积极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辽西地区旱作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可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广和支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