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领域的意义及有效策略

作者: 段丽娜

玉米是辽宁朝阳主要农作物,但病虫害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传统的农药防治方法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残留物累积和抗药性的发展等。因此,寻找一种可行的、环保的绿色防控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农艺措施、物理防治等方面。在玉米病虫害防治领域,绿色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朝阳气候条件,探讨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应用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防控技术的概念

绿色防控技术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旨在减少或替代化学农药使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各类无害病虫害处理方式,通过自然或半自然的方式控制病虫害,以此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保持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其中,绿色防控技术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拟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例如,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此外,还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手段,如光诱捕、声波驱虫等,以及农艺措施,如轮作、间作等,来改变农田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中的残留物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还能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推广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二、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

1、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传统的农药防治方法存在着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而绿色防控技术以生物防治、农艺措施和物理防治为主要手段,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以此能够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减少其使用量,保证玉米健康成长,进一步提升质量与产量。

2、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绿色防控技术还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风险。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水体和空气等环境资源的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相比之下,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和物理手段进行病虫害控制,不会造成持久性的环境污染,并且对非目标生物影响较小,并在治理过程中,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保障人们食品安全

玉米绿色防治技术是一种环保型的农业技术,能够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通过使用这种技术,农民可以在种植过程中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有害物质。对于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至关重要,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在此过程中,玉米绿色防治技术能够减少农药残留。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使得农产品中残留了大量的农药。而玉米绿色防治技术则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以此为基础,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通过应用玉米绿色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地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4、提升防治经济效益

玉米绿色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尽管在短期内可能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从长远来看,绿色防控技术能够降低农药成本,并避免因病虫害暴发而导致的大规模损失。

在实际应用中,玉米绿色防治技术通过采用非化学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例如,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来抑制害虫的繁殖,或者采用物理手段如光陷阱和粘虫板来捕捉和排除害虫。有效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抗虫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降低农药成本。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往往需要频繁施用农药,绿色防治技术则可以通过预防和早期干预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需求。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此外,传统化学防治方法往往只能应对已经发生的病虫害,无法有效预防。绿色防治技术则注重于预防和早期干预,通过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迹象,避免了病虫害的大规模扩散和暴发。有效保护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减少了农民因病虫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5、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作用不仅局限于短期的防治效果,还涉及长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绿色防控技术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绿色防控技术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其要求不是简单地消灭病虫害,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生态调控手段,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艺防治等,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为实现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措施

1、生物防治

首先确定目标害虫,并选择适合的生物防治剂。针对玉米上常见的害虫,如玉米螟、玉米象等,可以选用特定的寄生性昆虫或捕食性天敌。例如,采用苏云金杆菌作为生物农药,针对幼虫期的害虫进行防治。此外,还可以引进如瓢虫和蜘蛛这类的自然捕食者,以便于降低害虫数量。其次,生产和释放天敌。在专业的昆虫繁殖设施中大量生产特定的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虫,随后将这些天敌均匀释放到玉米田中。释放时应考虑玉米生长周期和害虫发生规律,确保天敌能在关键时期有效抑制害虫种群。释放技术包括点释放、条带释放或整个田间无差别释放等方式。

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生物防治。除了利用天敌昆虫,还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比如真菌、病毒和细菌。例如,应用白僵菌和黑僵菌等肉食性真菌,这些微生物会感染并杀死害虫。同时,也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针对性和生存能力更强。另外,利用植物源生物防治剂。某些植物提取物具有抗虫性质,可以开发成为生物防治产品。例如,向日葵素和烟碱素是两种已知的植物源昆虫防治剂,它们可以用来制成喷施剂,直接喷洒在玉米植株上,以驱避或杀灭害虫。

此外,植物间作通过种植不同的作物,减少病害的发生。植物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实现相互促进、相互保护的目的。在玉米田中,可以选择与玉米生长周期相近或互补的作物进行间作,如豆类、蔬菜等。促使不同作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在此过程中。植物间作能够打破病虫害的生命周期。病虫害往往依赖于特定的寄主植物来繁殖和生存,而通过种植不同的作物,转变生命周期。例如,某些害虫只会在特定作物上产卵,如果将这些作物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进行间作,就能够阻止害虫的繁殖和扩散。在此基础上,植物间作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有些作物能够释放出对病虫害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起到天然的防治作用。例如,一些芳香植物(如薰衣草、迷迭香)含有挥发性物质,能够驱赶害虫;一些豆类作物则能够固氮,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与此同时,植物间作还能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不同作物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多样化的作物组合也能够吸引天敌昆虫,如瓢虫、蜈蚣等,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自然的生态平衡。

2、农艺措施

农艺措施是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于对作物种植技术的优化,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朝阳地区,适当的种植时间是关键。种植应在当地的气候窗口期进行,以避开主要病虫害的高发期。例如,根据历史气象数据推算,选择在害虫活动低峰期播种,可以有效降低初期害虫对幼苗的危害。其次,采取轮作和间作系统可显著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在朝阳地区,玉米与豆科作物(如大豆)或谷物(如小麦)轮作,可以有效打断害虫生命周期,从而减少种群数量。谷物作物的茎秆可以作为天敌的栖息地,增加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密度,进而降低玉米害虫的数量。

与此同时,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品种是绿色防控技术的核心。通过科学研究,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玉米品种,并进行推广种植。这些品种通常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并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以此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保护环境免受农药污染。在防治过程中,利用作物自身的遗传潜力来抵抗病虫害的侵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作物的遗传潜力是指作物本身所具有的抗病虫害基因。通过科学选育和杂交育种等手段,将这些抗病虫害基因引入到玉米品种中,使其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即使面临病虫害的威胁,作物也能够依靠自身的遗传潜力进行有效的防御,减少损失。

此外,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提高作物的整体健康水平。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民常常过度依赖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可能导致作物残留农药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品种,以及利用作物自身的遗传潜力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的风险,提高作物的整体健康水平。

过密或过疏的种植会导致病虫害风险增加。因此,根据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调整播种量和株行距,以保持最佳的空气流通和光照条件,这能够防止病害的发生,尤其是霉菌类病害。另外,秸秆和其他残留物是病原菌和害虫的潜在越冬场所。因此,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将残余物集中堆肥或深埋,可以有效减少病原和害虫的来源。同时,田间的杂草管理也非常重要,定期除草可以减少害虫的食物源和栖息地。最后,提高土壤质量,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绿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以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助于根系的健康发展,增强作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的能力,进而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3、物理防治

不同的病虫害对特定颜色的光波有偏好,可以利用黄色粘板吸引并诱杀如玉米螟等害虫。同时,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可集中捕杀成虫,如玉米穗螟等。这些诱捕工具需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物候期适时布置于田间,并且定期更换,以保持其效果。其次,采用机械捕杀方法。在玉米苗期,可以通过人工检查植株,发现害虫后,比如玉米螟幼虫,使用手工或简易工具进行捕杀。对于高种群密度的害虫,还可使用吸虫器等设备进行机械吸除。

搭建物理障碍。例如,在田埂上设置防蝗网、周围挂起塑料条等,利用物理屏障阻止飞行害虫进入田间。用覆盖农膜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土传病害和某些地下害虫。此时,还可以运用光照和温度调控。利用夜间灯光或者黑光灯诱集害虫,然后集中处理。同时,通过调节温室内部温度,可以影响害虫的生命周期,使之不能在不适宜的温度下存活。最后,综合应用多种物理防治方法。针对不同害虫的习性和生产实际情况,可以将上述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玉米病虫害物理控制体系。

4、加强技术指导

首先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理论课程和实地操作指导,使得农户能够了解病虫害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这些课程应围绕玉米生长周期的不同阶段,讲解各种病虫害的识别、监测和预警方法。同时,教育农户如何准确使用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数据来预测病虫害暴发的风险,以便提前采取措施。其次,建立示范区,实施病虫害管理实践。在示范区中,展示各种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方法以及安全使用生物农药等。并通过实地操作,让农户们看到这些技术和方法如何在实际中发挥作用,让其了解到这些技术和方法的优点和效果。并组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让农户们有机会亲自动手,体验这些技术和方法的使用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和方法,更加自信地在自己的田间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此外,还应定期举办现场演示和研讨会,让农户亲身体验并讨论各种防治策略的优缺点。研讨会为农户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会议上,农户可以与专家和其他农户分享在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过程中的经验、困惑和成功案例。通过讨论和互动,农户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借鉴成功的防治策略,并解决自己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这种交流有效促进农户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激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兴趣和信心。在定期举办现场演示和研讨会下,全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不断涌现。通过这些活动,农户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绿色防控技术动态,掌握先进的防治方法。此外,推广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在线资源平台,利用数字技术为农户提供及时的技术咨询和支持,例如在短视频平台进行操作演示,借助这些网络平台,农户可以获得即时的天气信息、病虫害发展预测模型和个性化的防控建议。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精准农业的发展,降低因误用防治策略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环境风险,提升技术有效性。

综上所述,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生物防治、农艺措施、物理防治等手段,可以实现对玉米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绿色防控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推广、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完善防控策略,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