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杀虫剂对辣椒烟粉虱防治效果的试验讨论和建议
作者: 武占秀
辣椒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互助土族自治县设施温室中广泛种植。但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各种害虫侵袭。烟粉虱是极为常见的害虫,烟粉虱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寄主辣椒,对辣椒生长、产量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控制烟粉虱危害,保护辣椒作物健康生长,当地农民和农业工作者寻求有效防治方法。其中,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快速且效果显著。但杀虫剂广泛使用,烟粉虱亦出现抗药性问题,使防治工作复杂困难。因此筛选出对烟粉虱具有高效防治作用的杀虫剂成为当前辣椒生产紧迫任务,本试验选取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区常用四种杀虫剂,通过对比试验方式评估其对辣椒烟粉虱防治效果。为当地农民提供用药建议,促进辣椒产业健康发展。
一、试验材料准备
1、试验用辣椒植株选取
本次试验所选用的辣椒植株为当地广泛栽培品种,具有代表性,真实反映互助土族自治县辣椒生产实际情况。从当地辣椒种植基地选取生长势均一、无病虫害侵袭的健壮植株,植株株高、叶面积和分枝数等生长指标均相近,保证试验一致性。为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选定辣椒植株进行预处理。清除植株枯叶、病叶和多余分枝,减少非试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对植株进行适当灌溉施肥,满足其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将辣椒植株移植到试验大棚中,确保环境条件一致性。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调控。通过处理,可准确评估杀虫剂对辣椒烟粉虱的防治效果,为农民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用药建议。
2、辣椒烟粉虱成虫及若虫特性
烟粉虱以其微小体型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在辣椒种植中,烟粉虱成为难以防治的害虫,给辣椒产量品质造成极大损失。烟粉虱成虫体型微小,只有1~2mm长,翅膀白色,覆盖粉末状物质。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叶片,吸取汁液,导致叶片失绿、黄化。若虫是烟粉虱的幼虫阶段,体型更小,通常只有0.5~1mm长。呈扁平状,体色淡黄至黄绿色,体表有蜡质分泌物,具有抗药性。若虫在植物叶片上活动能力较弱,固定在叶片背面取食。
3、四种常用杀虫剂合理应用
本次试验选择四种常用杀虫剂:双丙环虫酯、阿维菌素、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其中,双丙环虫酯是广谱内吸性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粉虱、叶蝉等有良好防治效果。广泛应用于防治烟粉虱,尤其是成虫阶段。持效期长、内吸性强、对植物安全。阿维菌素是大环内酯类生物农药,对多种农业害虫和害螨具有高效低毒特点。对烟粉虱若虫和幼虫阶段有显著防治效果,对天敌安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噻虫嗪是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特点。具有优秀内吸性,能被植物快速吸收并传导至整个植株,对烟粉虱成虫、若虫有良好防治效果。高效氯氰菊酯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快速杀虫能力。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均有较高毒性,持效期较长。但其对环境和天敌具有一定危害性,使用时需要谨慎控制剂量和频率。
二、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
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辣椒品种作为试验对象,这些品种在当地广泛种植,且对烟粉虱的抗性相近。品种为红椒、朝天椒、线椒、青椒、甜椒,在试验大棚内将辣椒植株按照相同株行距进行定植,确保每株辣椒生长环境一致。
设置4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处理组分别对应四种常用杀虫剂:双丙环虫酯、阿维菌素、噻虫嗪和高效氯氰菊酯。对照组则不施用任何杀虫剂,用于观察自然条件下烟粉虱数量变化。每个处理组均设置3个重复,即每个杀虫剂处理有3个独立试验区域,减小试验误差。在试验过程中严格控制环境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试验大棚内温度、湿度和光照均保持一致。为避免其他病虫害干扰,定期对试验大棚进行清洁消毒。使用专业喷雾器对辣椒植株进行均匀喷洒,确保每片叶子都接触到药剂。施药时间选择烟粉虱活动较为活跃的时段,提高防治效果。为准确评估防治效果,制定详细数据收集分析计划。
2、数据收集与分析
①数据收集
观察时间点确定:在施药后设定多个观察时间点,如施药后1d、3d、7d、14d和21d等,全面了解杀虫剂对烟粉虱持效期和防治效果变化趋势。
观察方法选择:采用定点观察和随机抽样相结合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在每个处理组内随机选取一定量辣椒植株作为观察对象,在植株上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叶片进行定点观察。为确保数据全面性,对每个处理组进行整体随机抽样调查。
数据记录:在每个观察时间点详细记录选定叶片上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数量,对于对照组,同样记录相应时间点烟粉虱数量变化,以便后续对比分析。记录施药前后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评估环境因素对试验结果可能影响。
②数据分析
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计算:根据收集数据计算各处理组在不同时间点虫口减退率,直观反映杀虫剂对烟粉虱的杀灭效果。
统计分析:使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解读与讨论: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评估四种杀虫剂对辣椒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结合杀虫剂毒性、持效期、对植物安全性以及对天敌影响等因素综合评价。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
1、施药后成虫数量变化
在双丙环虫酯处理组中,施药后成虫数量逐渐减少。到第7d时,成虫数量降低至初始数量20%;到第21d时,成虫数量进一步减少至仅5头,显示出双丙环虫酯对烟粉虱成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
阿维菌素处理组成虫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减少速度相对较慢,但到第21d时,成虫数量减少到了初始数量15%,表明阿维菌素对烟粉虱成虫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噻虫嗪处理组成虫数量减少速度相对较慢,到第21d时,成虫数量仍然保持初始数量40%左右。尽管噻虫嗪对烟粉虱成虫防治效果相对较弱,但与其他处理组相比仍有一定控制作用。
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组成虫数量在施药后迅速下降,到第7天时成虫数量已基本接近于0。到第21d时,已无成虫活动,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烟粉虱成虫具有极强杀灭效果。
对照组成虫数量在试验期间持续增长,由于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到第21d成虫数量增长至初始数量2.5倍,证实使用杀虫剂对于控制烟粉虱数量的重要性,详见表1所示。
2、施药后若虫数量变化
双丙环虫酯处理组:施药前观察到双丙环虫酯处理组辣椒植株有一定数量的烟粉虱若虫。施药后第1d,若虫数量有所下降,但变化不明显。第3d和第7d,若虫数量明显减少,显示出双丙环虫酯对若虫的控制效果开始显现。第14d和第21天,若虫数量大幅减少,双丙环虫酯的持效期长。
阿维菌素处理组:与双丙环虫酯处理组相似,阿维菌素处理组在施药前存在一定数量的烟粉虱若虫。施药后若虫数量下降速度相对较慢,第7d和第14d,仍可观察到明显的减少趋势。表明阿维菌素虽然作用速度不如双丙环虫酯迅速,但对烟粉虱若虫控制效果较为显著。第21d,若虫数量进一步减少,但减少幅度略小于前几个观察时间点。
噻虫嗪处理组:噻虫嗪处理组若虫数量在施药后呈现下降趋势,但相比双丙环虫酯和阿维菌素处理组,其减少速度明显较慢。施药后第21d,若虫数量仍保持相对的较高水平。表明噻虫嗪对烟粉虱若虫控制效果相对较弱,需要更高浓度或更频繁的施药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组: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组在施药后迅速展现出对烟粉虱若虫强烈的杀灭效果,施药后第1d和第3d,若虫数量急剧下降。第7d和第14d,若虫数量忽略不计。
对照组(清水处理):对照组若虫数量在试验期间呈现增长趋势,没有使用任何杀虫剂处理,烟粉虱若虫在对照组辣椒植株繁殖迅速。第21d,若虫数量超过初始数量。
3、影响杀虫剂不同效果的因素分析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影响杀虫剂效果的重要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杀虫剂的稳定性。例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某些杀虫剂分解速度加快,降低其防治效果。光照条件影响杀虫剂在植株表面附着渗透,影响其对烟粉虱杀灭效果。
杀虫剂种类与浓度:不同种类杀虫剂对烟粉虱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与杀虫剂作用机制、烟粉虱对不同杀虫剂敏感性以及杀虫剂在植株残留时间因素有关。杀虫剂浓度影响防治效果,浓度过低无法达到理想的杀灭效果,浓度过高对植株产生药害。
植株品种与生长状况:不同品种辣椒植株对杀虫剂吸收传导可能存在差异,影响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植株生长状况对杀虫剂效果产生影响,生长健壮植株具有更强抗虫能力,生长不良植株受到烟粉虱侵害。
烟粉虱种群密度与抗药性:烟粉虱种群密度和抗药性是影响杀虫剂防治的效果重要因素,当烟粉虱种群密度较高时杀虫剂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其完全杀灭。若烟粉虱对某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该杀虫剂的防治效果将会降低。
四、不同种类杀虫剂对烟粉虱防治效果的讨论与建议
1、讨论不同种类杀虫剂对烟粉虱防治效果的差异
不同种类杀虫剂对烟粉虱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双丙环虫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在处理后均展现出较强的杀灭效果,对若虫、成虫数量的控制表现突出,表明两种杀虫剂在防治烟粉虱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而阿维菌素和噻虫嗪虽然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相对较弱,需要更高浓度或更频繁施药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水平。
环境条件、植株品种与生长状况以及烟粉虱种群等因素会对杀虫剂的防治效果产生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杀虫剂,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例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选择稳定性更好、药效更持久的杀虫剂。对于抗药性较强的烟粉虱种群,尝试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进行轮换使用,降低抗药性的产生。
2、针对不同种类杀虫剂给出的建议
①合理选择杀虫剂
不同种类杀虫剂具有对应的作用方式,例如触杀、胃毒、内吸等。烟粉虱刺吸式口器害虫应选择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的杀虫剂,农户关注杀虫剂的防治对象,确保所选产品对烟粉虱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的产品,减少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根据烟粉虱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制定防治策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避免烟粉虱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结合经济成本和可获得性因素,不同品牌类型杀虫剂价格有所差异,农户需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的选择。关注杀虫剂供应情况,确保在需要时及时购买所需产品。
②结合农业管理措施
合理规划和布局蔬菜种植区域是关键,了解烟粉虱寄主范围和迁移习性,避免将易感作物与其喜食作物相邻种植,减少烟粉虱传播扩散。例如,将辣椒与其他非茄科作物进行轮作,有效降低烟粉虱的种群密度。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烟粉虱栖息繁殖场所。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创造不利于烟粉虱生长的环境条件。合理施肥和灌溉,增强作物的抗虫能力。例如,辣椒的施肥比例应根据其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调整,辣椒对氮、磷、钾需求比例为1∶0.5∶1.2。在生长初期辣椒对氮肥的需求较高,促进茎叶生长。进入开花结果期,对磷、钾肥的需求增加,促进花芽分化的果实膨大。释放烟粉虱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有效控制种群的数量。微生物制剂和植物提取物等生物农药作为化学杀虫剂补充,具有更低毒性。加强田间监测预警,定期调查田间烟粉虱发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史资料进行分析预测,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减少烟粉虱的大面积暴发。
③加强农户培训和技术指导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农业部门组织专门针对烟粉虱等害虫的防治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农技人员授课。培训内容涵盖害虫的识别监测、防治策略选择实施、安全用药知识,确保农户全面掌握防治技能。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性,除传统课堂讲授外,结合田间实地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农户直观了解害虫危害的防治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远程指导等,为农户提供便捷、灵活的学习途径。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烟粉虱等害虫的发生情况,为农户提供针对性的防治建议。农技人员及时解答农户的疑难问题,确保防治措施正确实施。农技人员通过建立微信群、电话热线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持续咨询指导服务。激发农户的学习积极性,设立奖励机制、开展防治竞赛等方式,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培训学习。选拔优秀农户作为示范户,分享自身防治经验,带动其他农户共同提高防治水平。加强农户培训技术指导是长期持续过程,农业部门和相关机构应持续关注烟粉虱等害虫发生动态。更新培训内容和指导方式,确保农户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最新的防治知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体系害虫的防治能力,保障农作物产量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