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羊棘球蚴病的临床诊断技术及预防处理措施分析
作者: 朗巴曲宗西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地区,当地的羊养殖产业发展较为旺盛,同时羊养殖业也是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和农牧民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羊寄生虫疾病是威胁西藏地区羊养殖安全的常发病和高发病,寄生虫种类多种多样,其中棘球蚴病是一类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棘球蚴病能够引发羊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向着人体传播蔓延,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一个地区的公共卫生安全。基层地区的很多农民群众对棘球蚴病的危害认知还并不是很透彻,在防控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规范处理的现象,导致该种疾病难以彻底根除,再加上受到传统生产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也造成了棘球蚴病向人类群体传播蔓延,因此要观察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病流行趋势,然后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降低棘球蚴病对羊生长发育和周边农牧民群众生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一、羊棘球蚴病的发病趋势
羊棘球蚴病也称为羊多头蚴病或羊脑棘球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阶段--多头蚴寄生在羊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这种疾病在西藏地区同样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流行趋势。统计数据显示羔羊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羊棘球蚴病的感染率较高。近些年,西藏地区积极实施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包括建设防控体系、实施防控措施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羊棘球蚴病的流行,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棘球蚴病仍然是威胁西藏地区养殖业安全的重要寄生虫疾病。
二、羊棘球蚴病的流行特点
1、多头绦虫的病原生活史
多头绦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绦虫,绦虫是扁形动物门绦虫纲的一类寄生虫,多头绦虫的成虫期寄生在犬、狼等肉食性动物的小肠内,而其幼虫期则寄生在羊等中间宿主的体内。成虫为细长扁平的带状体,呈白色或淡黄色,长度可达数米,头节上生有钩状突起,用以固定在宿主的小肠壁上。多头蚴是多头绦虫的幼虫阶段,呈椭圆形或圆形,直径约为1-5mm,它们在中间宿主体内移动,最终定居在肝、肺或其他器官组织中。从寄生虫的生活史来讲成虫在犬、狼等终末宿主体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如:温暖、潮湿的环境),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孵出幼虫,幼虫通过中间宿主(如:羊)的皮肤或口腔进入体内。在中间宿主体内,幼虫发育成为多头蚴,这个阶段的多头蚴会在宿主体内移行,最终定居在某个器官。如果中间宿主被犬、狼等终末宿主捕食,多头蚴会在终末宿主体内发育成成虫,完成寄生生活的周期。
2、羊棘球蚴病的致病机理
羊棘球蚴病也称为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阶段引起的寄生虫病,这种疾病主要通过摄入含有棘球绦虫卵的食物或水来传播。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和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产生大量的虫卵,这些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孵化成六钩蚴。六钩蚴侵入中间宿主(如:羊)的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形成棘球蚴。棘球蚴主要寄生在羊的肝脏、肺脏等器官内,引发疾病。棘球蚴在羊的肝脏、肺脏等器官内生长,会对宿主的器官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寄生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还会分泌毒素和代谢产物,可以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宿主在棘球蚴的刺激下,免疫系统会产生反应,试图清除寄生虫,这种免疫反应不仅对寄生虫有作用,也可能对宿主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棘球蚴在宿主体内生长,会消耗宿主的营养,导致宿主体重下降、消瘦等症状。
3、羊棘球蚴病的传染源及易感群体
羊棘球蚴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棘球蚴的犬科动物,如:狗、狼等,这些动物体内寄生的棘球蚴会在其排泄物中排出虫卵,从而成为羊棘球蚴病的传染源。当羊摄食了被棘球蚴虫卵污染的草料、水或土壤,虫卵会在羊的消化道内孵化成棘球蚴,从而感染羊。此外,羊与感染了棘球蚴的犬科动物接触,也可能通过皮肤、呼吸道等途径感染棘球蚴。从易感群体来讲,该种疾病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羊均易感染,同时犬科动物也是易感群体。羊棘球蚴病在西藏地区全年均有发生,但主要流行季节为春季和秋季,这与棘球蚴的发育和传播有关。
4、羊棘球蚴病的临床症状
羊棘球蚴病的潜伏期较长,通常为30-60天。在潜伏期内棘球蚴在羊体内逐渐发育,但羊并无明显症状,羊棘球蚴病的临床症状随着棘球蚴的发育和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棘球蚴位于羊的消化道内时,可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严重时棘球蚴会阻塞肠道,导致羊便秘、腹胀、腹痛甚至死亡。侵犯羊的神经系统时,可引起神经症状,如:精神异常、行为异常、肌肉僵硬、步态异常等,严重时可能导致羊瘫痪、失去食欲、消瘦,甚至死亡。当侵入羊的呼吸道时,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等症状,最终导致羊窒息、死亡。
5、羊棘球蚴病的病理学变化
棘球蚴主要寄生在羊的肝脏、肺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以及肠道、心脏、肌肉等非实质性器官,寄生部位会逐渐生长,导致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破坏。另外,棘球蚴在羊体内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发育初期,棘球蚴表面较平滑,内部充满细胞质,随着发育,棘球蚴表面逐渐形成许多小棘,内部细胞质减少,形成囊泡,成熟的棘球蚴表面有许多小棘,内部充满囊泡,呈现出蜂窝状结构。棘球蚴在羊体内寄生和发育过程中,会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炎症反应的程度与棘球蚴的数量、寄生部位和发育阶段有关。
三、羊棘球蚴病的实验室诊断
1、棘球蚴病原的镜检观察
将采集到的疑似包囊病灶组织用4%的福尔马林盐水进行固定处理,采用常规组织学染色技术进行检验,在显微镜下结缔组织会出现碘酸血浮是阳性无细胞核结构的角质层,内层为具有细胞核结构的生发部,能够看到棘球蚴的特征性结构,可育囊内或者刺球砂中会出现原头蚴,这是棘球蚴病病原诊断的主要特征。
2、羊棘球蚴病的血清学检测
①羊血清样本的免疫层析法
采用耳缘静脉采血收集羊的血清样本,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稀释血清样本为1∶10,将稀释后的血清样本滴加到免疫层析检测卡的样本井中,让样本在检测卡上作用一定时间,通常为15-20min,观察检测卡上的结果显示区域,根据阳性、阴性和无效的结果判定。如果检测卡上的结果显示区域出现两条红色线条,说明样本中有棘球蚴病的抗原存在,判定为阳性。如果检测卡上的结果显示区域只有一条红色线条,说明样本中没有棘球蚴病的抗原存在,判定为阴性。如果检测卡上的结果显示区域没有红色线条出现,或者出现其他非预期的结果,说明检测无效,需要重新进行检测。
②羊血液样本ELISA血清抗体检测
提前将所有试剂和仪器准备好,并确保它们处于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中,采集羊的血液样本,分离血清备用。使用已知浓度的包虫抗体标准液,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曲线。按照说明书推荐的顺序和量,向每个微孔中加入相应的试剂,包括包虫抗原、酶标抗体等。将微孔板放入温育设备中,温育通常为1h左右,温育后用洗涤液清洗微孔板,每次洗涤时间约为1-2min,去除残留的物质。向每个微孔中加入底物溶液,按照说明书推荐的量。在1h后,向每个微孔中加入终止液,终止反应,使用酶标仪在450nm和630nm波长下测定各微孔的吸光度(OD值),根据标准曲线和样本的OD值,计算出样本中包虫抗体的浓度。样本OD值在450nm和630nm波长下,测定各微孔的吸光度(OD值)。根据标准曲线和样本的OD值,判断样本中包虫抗体的浓度。一般样本OD值与标准曲线上的OD值比较,判断样本是否为阳性或阴性。
3、羊棘球蚴病感染后的处理措施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疑似棘球蚴病感染之后,应该立即向当地的动物疫病控制机构进行报告,接到报告之后按照相关规定逐级进行上报并将疫病及时上报同级的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详细地报告疫病的发生时间、地点、感染动物的种类数量、病理变化、诊断结果和流行病学、疫源追踪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明确疫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和联系方式,由县级以上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来确定疫病。对发现患病羊的地点,相对独立的规模化养殖场以患病羊所在养殖场养殖户为圆点设置为疫点、散养养殖户主要以自然村作为疫点,放牧羊群以所在地区的牧场和活动场所作为疫点。在疫点内犬只经常活动的区域和县级以上动物疫病控制机构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来划定疫区和受威胁地区,对患病羊进行立即的隔离,限制移动,病变脏器组织和病死羊要进行高温焚烧或者化制处理,羊舍活动场所、器具、垫料、饲料和粪便可以选择使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对养殖场的患病羊可以选择使用吡喹酮进行肌肉注射治疗,使用剂量为30mg/kg·bw,对于驱虫处理之后的羊群通常不能够进行混合养殖,应该继续进行单独养殖,必要时要及时进行提前屠宰出栏,并在屠宰过程中严格落实屠宰检疫工作,详细观察脑部组织、肝脏、肺脏等组织的病变情况,一旦发现患病羊应该对病变脏器组织和屠宰羊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防范带病动物制品在市场中销售,保证养殖安全。
四、羊棘球蚴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犬科类动物驱虫工作
犬科类动物在羊棘球蚴病发生流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所以要注重做好牧区犬科类动物的驱虫处理工作。可以选择使用吡喹酮进行口服驱虫,使用剂量为10mg/kg·bw,每4-6周驱虫1次,一年进行8-12次,投药之前犬科类动物应该禁食1天,然后将药片夹在食物当中让其服用,并注重做好驱虫后的登记处理工作。犬科类动物驱虫5天之内要及时收集粪便采用深埋焚烧或者使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虫卵污染。对于牧区也需要加强犬科类动物的有效管理,实行拴系、圈养制度,及时扑灭阳性犬科类动物,严格管控犬只数量切断病原传播渠道。
2、强化羊棘球蚴病疫苗免疫接种
目前在市场中已经具有商品化的棘球蚴病疫苗,可以选择使用商品化的棘球蚴病疫苗,对羊群进行针对性的免疫接种,疫苗需要在2-8℃条件下进行保存,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和剧烈晃动,稀释之后如果当天不能够使用完毕,应该在-20℃条件下进行冻存,只能够冻存1次,不能够反复冻融。在免疫接种过程中,接种程序应该根据棘球蚴病血清抗体水平的高低,作为依据免疫过的母羊所产羔羊,应该在16周龄进行首次免疫接种,20周龄进行第2次强化免疫接种。未免疫接种过棘球蚴病疫苗的母羊所产的羔羊,应该在8周龄进行首次免疫接种,12周龄进行第2次强化免疫接种,免疫接种的羊群应该每12个月进行1次。在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羊群必须表现为临床健康,疫苗注射当天早晨禁止饲喂,接种之前应该对疫苗瓶进行详细的检查,确保疫苗瓶无破损,真空包装完整,标签上的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日期、检验号码必须标注清楚,不存在破损现象,疫苗使用之前应该恢复到22-25℃的室温环境2小时,充分摇匀,保持均匀,疫苗启封之后24h之内使用完毕,用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之后每只羊颈部皮下注射1mL。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该安排专职人员进行针对性的监督,发现漏免的羊群要及时进行补种,对免疫血清抗体不达标、不合格的羊群要及时进行强化免疫接种,并认真做好免疫接种记录,详细地记录羊群的品种年龄、疫苗来源、疫苗接种批次、接种时间。羊群在同批次疫苗接种和免疫后3周分别静脉采血3-5mL,分离血清,检测免疫抗体水平,评估免疫效果。
3、规范引种,强化检疫措施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防控棘球蚴病的关键时期,对羊的外引种规范和引种检疫进行强化是非常必要的。在棘球蚴病流行地区,应严格控制羊的引入,对于确需引种的,应建立详细的审批流程,确保每只引入的羊都有明确的来源和健康证明。所有引入的羊应在指定的隔离区进行至少45天的检疫,其间应进行多次的健康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以确保它们不携带包虫或其他寄生虫。在引种前和隔离期间,应对羊只进行定期的驱虫处理,使用有效的驱虫药物,以减少寄生虫的感染和传播风险。对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棘球蚴病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棘球蚴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对引入的羊进行持续的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展开流行病学调查,以追踪可能的感染源。在引种和养殖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包括消毒、无害化处理等,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4、强化羊棘球蚴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
羊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羊只健康和人类健康的疾病,因此在西藏地区加强对羊棘球蚴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养殖户是羊棘球蚴病防治工作的主体,他们对于羊棘球蚴病的认识和防治措施的实施至关重要。定期组织养殖户参加羊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养殖户对羊棘球蚴病的认识,使他们了解羊棘球蚴病的传播途径、危害和防治方法,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其次,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宣传教育。兽医人员是羊棘球蚴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负责对羊只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通过组织兽医人员参加羊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防治能力,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羊棘球蚴病,从而减少羊只的感染和死亡。最后,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公众是羊棘球蚴病防治工作的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对于羊棘球蚴病的传播和防治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定期组织公众参加羊棘球蚴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羊棘球蚴病的认识,使他们了解羊棘球蚴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从而减少羊只的感染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