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和构建健全防治工作体系

作者: 张玉柱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指动物体表皮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肿块,布鲁氏菌是这个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其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至健康动物,该病毒将在牛体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或伤口进入动物体内,并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循环迅速传播,导致免疫系统反应,形成结节或肿块,其对养殖业、动物福利、人畜共患病和畜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为开展疾病的控制与预防,防治人员需要加强动物的管理与监测,增强养殖者的防控意识,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患病风险。

一、牛结节性皮肤病概述

1、临床症状

牛结节性皮肤病,也被称为牛结节疹或牛结节性皮炎,是一种由牛疱疹病毒Ⅱ型(Bovine Herpesvirus 2,BoHV-2)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其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炎症、发热、淋巴结肿大、口腔及眼部的病变,以及严重的精神不振和食欲减退,针对其临床症状首先病牛会出现皮肤炎症,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疼痛的红色斑块,并逐渐扩大形成结节,这些结节会在几周内变硬,然后逐渐形成痂皮,使皮肤变得粗糙,在严重的情况下,结节会融合成片导致大面积的皮肤损伤,且在感染的初期,病牛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可能会升高到40℃以上,发热会持续数天,同时伴随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在感染的过程中,病牛的淋巴结将肿大,尤其是在颈部和大腿内侧,淋巴结的质地通常比较硬,可能会引起疼痛和触痛。其次病牛的口腔和眼部会出现病变,口腔内产生溃疡和白斑,而眼部则可能出现水肿、出血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对牛的进食和视力产生影响,且由于疾病的痛苦和不适,病牛出现精神不振和食欲减退的症状,变得消瘦、乏力、不愿行动,严重时可能导致贫血和死亡,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牛结节性皮肤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其可能会发展为更严重的疾病,如牛瘟。由此可见,一旦发现有牛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请兽医进行检查和治疗,对病牛进行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

2、气候与地域风险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牛只的重要传染病,易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其发生率和传播程度,气候条件是影响牛结节性皮肤病传播的重要环境因素,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是牛结节性皮肤病发生的高发区域,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期延长,从而增加了牛只感染的风险,相对而言,温带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虽仍可能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但发生率和感染力较弱,极端寒冷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0℃,疾病很难长期生存和传播。

二、牛结节性皮肤病病原传播特点

1、直接与间接传播

牛结节性皮肤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即患病牛与健康牛直接接触,患病牛体表结节破溃后,病原菌大量排出,健康牛直接接触患病牛或其分泌物,可导致传播,或使用被污染的器具接触,接触被患病牛分泌物污染的饲喂工具、挤奶器具等,也可传播病原,而人为操作也可传播,如使用污染的针具注射、标识患病牛等操作不当导致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特点为传播效率较高,其传播效率明显高于间接传播,但传播范围较小,主要局限在患病牛群内或邻近牛群,相对较容易通过隔离患病牛等措施进行控制。因此防治人员可隔离患病牛,避免与健康牛接触,消毒可能被污染的器具,禁止使用被污染的针具,对养殖者进行培训,规范操作,可有效阻断直接接触的传播途径。

与此同时,布鲁氏菌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活,例如土壤、水源等,当受污染的环境与健康动物接触时,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渗入机体,引发感染,同时部分昆虫如蚊子、跳蚤和虱子等可能成为布鲁氏菌的携带者,当感染动物与这些昆虫接触后,昆虫咬伤健康动物,布鲁氏菌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同时牛羊等动物在进食草料、饲料和饮用受污染的水源时,可能摄入布鲁氏菌,这些细菌会通过消化道进入机体,引发感染,且当养殖者共用针头、注射器、手套等农具或医疗器械等,其可能成为传播布鲁氏菌的途径,如果这些工具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感染动物和健康动物之间就可能通过这些途径传播病原体。除此以外,人类与患病动物接触后,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直接接触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也可能将布鲁氏菌带入到人体内,引发人畜共患病。

2、节肢动物媒介传播

牛结节性皮肤病可通过节肢动物传播,蝇类和蚊类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这些节肢动物通过吸食患病牛溃疡处分泌物,体表附着病原菌,再通过叮咬健康牛体表皮肤,使病原菌感染健康牛只。当前节肢动物大量存在,活动范围广,可快速将病原菌从患病牛传播给健康牛,因此传播范围较广,可在近距离或跨区域将病原菌传播开来,难以有效控制。由此可见,由于节肢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要完全切断其传播途径很困难,防控人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切断节肢动物的传播途径,预防疾病传播蔓延。

三、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毒敏感性与诊断工作

1、病毒敏感性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对环境条件如酸碱度和温度等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一方面,pH值对病毒的影响。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在pH7.0左右的中性环境下最为稳定,在这种pH条件下可以在环境中存活达2个月,而pH值偏酸性(低于7.0)或偏碱性(高于7.0)环境会加速病毒的失活。另一方面,温度对病毒的影响。温度也是影响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活性的重要因素,病毒在20℃~30℃的环境下活性最高,可以在环境中存活超过1个月,低于10℃时,病毒活性会快速下降,在4℃下仅能存活2周,高于40℃时,病毒活性也会显著降低,长时间高温(如50℃以上)或低温(如-20℃以下)可使病毒完全失活,所以正确利用其物理化学特性可有效防治牛结节性皮肤病。

2、诊断工作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牛疫病,其诊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表现是疾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早期病牛出现单个或多个结节样皮疹,随后结节融合成块,表面呈现凹陷,周围有明显的肿胀,当病情加重时,皮疹遍布全身,可见水疱和溃疡。同时实验室检测也是辅助诊断方法,即通过病毒学检测,从病变皮肤组织或血液中提取病毒进行电镜观察,直接观察到病毒粒子,再采用ELISA法检测病牛血清中对病毒的抗体水平,初次感染阶段IgM阳性,后期IgG阳性。除此以外,其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有参考价值,在病理切片帮助下可见真皮内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表皮内见病毒粒子,再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其夏季多为高发期,在热带地区发病风险高。

四、针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治工作

1、接种疫苗

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制度是防治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基础,防治人员应制定详细的接种计划,确定接种时机、剂量和间隔,并严格执行,一般选择体质良好、无其他疾病的6个月~2岁牛只进行接种,夏季为牛结节性皮肤病高发期,所以在每年4~5月进行初次接种,7~8月进行加强接种,此外,新入群牛也要进行补种,并选择腋下或臀部等肌肉注射部位进行皮下注射,注射针头要消毒,每头牛1次注射量一般为2ml,注射后观察牛只反应,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处理,定期对接种牛只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并加强疫苗保存和运输的管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对接种牛只进行健康档案管理,记录接种情况和接种效果,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除此以外,防治人员应注重养殖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其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向养殖户宣传疫苗的重要性,讲解接种的目的和原理,传达接种的时间和方法,提高养殖户的接种意识和技能,对接种后的牛群进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接种策略,提高疫苗接种的效果和防控效益。同时在免疫监测过程中,防治人员可采用血清学监测方法对接种牛血清中牛结节性皮肤病抗体滴度变化进行监测,了解免疫效果,充分做好接种记录管理,保证规范接种操作,定期监测免疫效果并给予补种,最后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比接种区和非接种区发病率变化,评价疫苗防治措施的实际防效。由此可见,在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治工作中,疫苗接种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通过科学研发和生产疫苗,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制度和管理体系,且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做好疫病监测与评估工作,有效控制和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牛只的健康发展。

2、控制牛群调运

控制牛群调运工作在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防治人员应实行区域化管理,将牧场按风险级别划分为清洁区、控制区和疫区,严格限制不同区域牛只的调运,且对调运牛只进行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排除疑似病例,控制疫区牛只出栏,确保其在免疫期后经隔离检疫出栏。其次运输工具消毒,用二氧化氯或其他消毒药剂对牛车、笼车等运输工具进行消毒,杜绝病毒残留,并在调运后定期监测牛只健康状况,无异常后解除隔离,限制不同区域人员流动,要求运输人员开展防护措施培训和监测,及时给予牛只补种或加强接种,提高其免疫能力。最后建立牛只流动监测系统,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采取处置措施,加强对牧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防控意识和操作能力。

3、人员及环境消毒

①养殖人员与患病牛的接触是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养殖工作人员的健康是防治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关键,通过消毒措施,可以有效杀灭病原体,降低工作人员感染的风险,且病原体存在于患病牛的分泌物、体液以及污染的环境中,通过消毒可以有效去除和杀灭这些病原体,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同时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与卫生环境的状况有关,消毒可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保持牛舍和设施的清洁卫生,为牛的健康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②养殖人员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手部进行消毒,也可以通过穿戴一次性手套或其他防护用品来减少感染风险,在接触感染物后,要及时洗手、更换衣物,并对使用的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并定期对牛舍和设施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剂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的特性和抗药性来决定,如常用的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需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效果,且牛使用的饮水和饲料也是潜在的传播途径,可使用饮水消毒剂或添加饲料消毒剂来杀灭病原体,提高防治效果。此外,为保障畜牧养殖场卫生,定期清洗和更换饮水及饲料容器至关重要,以确保其清洁无污。养殖人员应制定详尽的消毒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清晰界定每项消毒措施的责任人及其实施流程,确保消毒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全面性。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升其对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操作技能,成为保障养殖环境安全的关键。此外,定期举办防治培训学习讲座,及时更新消毒知识与技术,进一步巩固养殖操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4、节肢类动物控制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传播媒介包括蜱虫等节肢动物,正确进行节肢类动物控制对疾病防治工作至关重要,防治人员可定期采集牧区内不同场地的蜱虫等节肢动物样本,采用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样本是否携带LSD病毒,并分析不同区域和季节节肢动物携带率,为后续防控提供依据,或对牧区内土壤进行灭蚁处理,采用杀虫剂施尘,清除牧区内废弃物和杂草堆积,减少蚂蚁聚集地,要求牧民定期检查牲畜饲料是否有蚂蚁,发现即时清除。同时定期检查牲畜身体有无蜱虫,发现即拔除,防止吸血传播病毒,清除牧区草丛、灌木丛等蜱虫聚集地,减少其栖息环境,并采集节肢动物后使用75%酒精消毒,对检出阳性样本采取焚烧完全破坏处理方法。

5、宣传与监测

为了加强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宣传与检测防控工作,防治人员应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宣传媒体、社交媒体、宣传册等形式,向农户、养殖户、兽医等人群普及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并定期举办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和兽医进行培训,传授预防、治疗和控制该病的知识和技能,制作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宣传材料,包括海报、手册、视频等,向养殖户传达病原学知识、症状特征、防控方法等重要信息。同时建立或指定专业的兽医检查机构,负责对牛结节性皮肤病进行检测工作,该机构需要具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病例,定期对养殖场的牛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并进行隔离、治疗和控制措施,且选择重要养殖区、集贸市场等场所设立定点监测站,对牛群进行定期的病原学检测,及时掌握疫病动态。除此以外,加强养殖场的管理,提高卫生条件,保证饲养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减少致病因素的存在,对发现的患病动物进行隔离,防止病菌传播,给予患病动物适当的药物治疗,并对其进行观察和护理,构建健全的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定期上报病例信息,确保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总之,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地方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牛身上的结节和溃疡,该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发达国家将通过疫苗接种等措施,使得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发展中国家疫病仍严重,防控任务艰巨,我国正通过强化监测和疫苗免疫等措施给予控制,因此未来应继续加强监测,推广疫苗免疫,并提高养殖条件、隔离患病牛等措施,以期进一步控制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同时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应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全球性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