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热应激的临床诊断及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总结
作者: 何勇成 梁肖霞猪热应激是猪在温度过高的环境中机体对这种热环境而发生的非特异性不良生理反应的总称。受到体内外环境影响,机体散热不畅,导致呼吸、消化及神经等多个系统发生功能异常的疾病,会影响患病猪只的生长发育,使生产性能降低,甚至发生死亡,所以夏季猪场防治热应激是管理的重点工作。
一、夏季猪热应激的病因
猪热应激是由于在炎热环境下,猪体无法有效散热,导致体内热量积累,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和行为反应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夏季尤为常见,但也可能在其他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生。猪热应激的生理反应主要包括呼吸频率提高、食欲不振等。呼吸频率提高是为了增加散热,而食欲不振则是因为体内产热降低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猪热应激会对猪的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个体较大的猪更易产生热应激,且生长性能降低的幅度也比个体较小的猪更大。最新的研究还发现,猪在热应激状态下,其肠道防御功能会受到显著损伤,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会升高,这为致病菌入侵机体创造了条件,可能导致二次感染。若猪持续处于热应激状态,还可能出现大量饮水、电解质流失、体内酸碱平衡破坏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腹泻和死亡。夏季猪热应激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猪的散热方式效果有限
猪的汗腺不发达可以从它们的进化历史和生物学特性来解释。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猪是从丛林环境中驯化而来的。在野生状态下,野猪能够通过灌木丛来躲避阳光,或者钻入泥坑中通过传导散热。这种环境适应性使得在进化过程中,猪汗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这意味着猪不能通过流汗来有效地散热。而从生物学特性来说,猪具有非常厚的双层皮下脂肪,这意味着它们的皮肤散热效率较低,体热难以通过皮肤快速散发。除此之外,虽然猪有汗腺,但这些已经严重退化的汗腺对体温调节的反应性很低。因此不论是辐射散热还是汗液蒸发,这两种方式降温的效果都不理想,因此,猪主要依赖“张口喘”这种方式来进行散热。
2、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
当猪的产热大于散热时,机体就会通过加快呼吸、改变行为(如改变姿势或增加饮水)或抑制采食量等方式来调节体温。然而,当这些方式仍然无法使体温保持平衡时,就会导致体温明显升高,从而引发热应激反应。猪舍通风不良或风扇风力过猛,导致猪舍内温度更高,同时可能伴随氨气排不出、粉尘过多等问题,会加剧猪的热应激。
3、猪饮用水温度不适带来的危害
很多养殖户都不重视猪饮用水的温度,部分猪场将水池和输水管暴露在太阳光下,在夏日的暴晒下水温过高,冬天在寒风中水温又过低。水温过高或者过低对猪的生长发育都是很不利。因为猪身上有两个结构跟人不一样,首先是散热系统,人身上的汗腺有500万个,而猪的汗腺不发达,猪身上每一平方米的面积中汗腺只有50个,只能通过饮水和排尿来散热。另外还有皮下脂肪结构,猪皮下有双层脂肪,隔热效果比人强得多,因此热应激更明显。
对于猪来说,饮水比吃料更重要,水温度不合适容易引起猪的各种应激。猪应激严重首先影响到的是采食量,在应激初期,采食量下降,饮水量不会下降,就像人感冒一样,医生会建议多喝水。
对于大猪来说,饮用水的适宜温度在16~25℃,而小猪皮薄,温度高于25℃比较合适,母猪则在20~25℃之间。大猪更容易热应激,而小猪容易冷应激。如果温度太低,小猪会腹泻,如果温度过高,大猪消化能力下降,脾胃跟着受损,而母猪则容易流产。很多猪场的母猪莫名其妙流产,以为是病,其实只是水的温度过高。
4、养殖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猪群密度过大,使得猪群的活动空间受限,呼吸困难,易引发喘气病,从而加重热应激。猪属于恒温动物,其皮下脂肪较厚,汗腺不发达,导致体内热能散发较慢。当猪舍环境温度超过其舒适区上限温度时,猪就会出现热应激反应。养殖密度过大会进一步加剧猪舍内的温度上升,使猪群更容易受到热应激的影响。其次,高密度的养殖会导致猪舍内空气质量下降,通风不良。这不仅会使猪群呼吸困难,还会增加猪群发生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猪群更容易发生热射病、中暑等热应激相关疾病。高密度的养殖还会使猪群间的竞争加剧,导致猪只采食不均、饮水量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加剧猪群的热应激反应,影响其生长和生产性能。
管理失误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防暑降温工作不足:如果猪场没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缺乏遮阳、通风、隔热设施,那么猪舍内的温度可能会过高,导致猪群出现热应激。
②舍内温度环境不良:如果猪舍内没有安装有效的降温设备,如消毒喷雾装置或湿帘风机,或者通风不良,那么猪群可能会遭受热应激。
③饲养管理不当:在高温环境下,如果没有给猪群提供充足、干净的饮水,或者饲养密度过高,或者饲喂时间和次数安排不合理,都可能导致猪群出现热应激。
④应激因素处理不当:对于物理应激(如过冷、过热、强辐射等)、化学应激(如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以及饲养过程中的应激(如饥饿或过饱、日粮不平衡等),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对策进行处理,也可能导致猪群出现热应激。
二、夏季猪热应激的临床病症
1、临床病症
轻者出现腹喘、呼吸困难、体温升高、皮肤潮红,尤其是在夏季,温度过高,过于肥胖更容易出现热应激,严重者中暑死亡。病猪精神沉郁、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触摸皮肤烫手,结膜发绀。严重病猪倒地抽搐、四肢呈划水动作,严重时甚至在数分钟内死亡。出现应激后,采食量下降,从而影响猪的生产性能、生长发育及速度,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对于母猪,热应激可能导致初情期或性成熟期延迟,妊娠期间受热应激可能诱发严重的繁殖问题,如窝产仔数量减少,泌乳量降低,生长发育不良,成活率降低,断奶的母猪产的猪仔体重较轻等。此外,母猪的卵巢机能可能减退,受胎率下降,妊娠末期死胎数增加,窝重减少,甚至可能流产,奶水品质和数量下降。
2、并发症
热应激还可能改变血液流向与分布,使体表血管扩张,导致心、肺等内脏器官缺血严重,易引发胃溃疡、血痢等。在炎热夏季,苍蝇、蚊子多,还可能干扰猪只睡眠,引发情绪暴躁。
这些病症和并发症都可能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猪场在夏季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提供充足的饮水和营养,以及适当的饲养管理,以减轻猪的热应激。
3、猪即将发生热应激时的信号
首先是白天不采食,因热量难以散发导致皮肤发红。此时猪会将口鼻张开,加速呼吸喘气,希望能将热量散出体外。有聪明的猪会用口鼻玩弄饮水器,将水喷洒到身上来降温,或是把身体靠近水槽,表现出需要水的信号。
其次还会有母猪乳房会出现黑圈,哺乳仔猪的额头出现污渍的现象。环境温度高时,母猪会将大量血液供给皮肤毛细血管进行散热(也正是母猪皮肤发红的原因),而进入乳房的血流量减少,最终导致放奶延迟,饥饿的仔猪长时间吮吸乳头,最终在乳房上留下“乳圈”。另外高温导致母猪采食量降低,母猪的奶水产量也减少。一些母性好的母猪会分解自身体脂和蛋白产奶,导致奶水中脂肪含量高,仔猪摄入此类奶水后无法完全消化吸收,最终导致发生脂肪性拉稀。脂肪含量高的奶水粘在仔猪额头上,最终变成黑色污渍。由于母猪奶水不好,仔猪断奶前的死淘率也会上升。饲养人员要根据猪群给予的这些信号,及时的做好预防措施或救助措施。
三、夏季猪热应激的药物治疗
猪的热应激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反应,涉及体温调节、代谢、免疫等多个方面。下面从中医、西医和物理三个方面,对如何治疗猪的热应激进行详细专业的说明。
1、中医治疗猪热应激
在中医理论中,猪的热应激多因外感暑热之邪,或内伤暑湿之气所致。治疗时应以清热解暑、养阴生津为原则。可选用清热解暑的中药方剂,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益气养阴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猪的热应激症状。除了方剂也可以使用一些中草药。可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中草药,如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等。这些中草药可以煎水给猪饮用,也可拌入饲料中喂养,以达到清热解暑、缓解热应激的目的。
除了使用药物,还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来治疗猪热应激。虽然目前关于针灸疗法治疗猪热应激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权威的、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证据尚不够充分。不过,已有一些小规模的研究或实践表明,针灸可能对缓解猪的热应激有一定的帮助。针灸被认为可以通过刺激猪的穴位,调整其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增强其对热应激的抵抗力。同时,针灸还可能通过影响猪的神经系统,调节其体温和呼吸等生理功能,从而有助于缓解热应激的症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降温、补液等,进行综合治疗。
2、西医治疗猪热应激
在西医理论中,猪的热应激主要是由于高温环境导致机体产热过多、散热不足,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治疗时应以降温、补液、纠正酸碱平衡为原则。
西医治疗猪热应激的补液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兽医首先会评估病猪的临床症状,确定其脱水程度和电解质平衡状况。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计算需要补充的液体量,并选择合适的补液类型,可能是晶体液或胶体液,用于纠正电解质失衡和补充血容量。补液通常通过静脉注射进行,以确保快速而有效的治疗效果。在补液过程中,兽医会密切监测病猪的生命体征和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和量。补液治疗是猪热应激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需要与其他措施如降温、通风等结合使用,以全面缓解病猪的热应激症状。整个治疗过程需要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除了补液治疗,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在猪热应激的药物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电解质补充剂、抗炎药物、抗氧化剂和镇静剂等。电解质补充剂是治疗猪热应激的关键药物之一。由于热应激会导致猪体大量出汗,从而失去水分和电解质,因此需要及时补充。常用的电解质补充剂有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等,它们可以有效地补充猪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抗炎药物也是治疗猪热应激的重要药物。热应激会导致猪体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常用的抗炎药物有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猪体的不适。抗氧化剂在治疗猪热应激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热应激会导致猪体产生大量自由基,进而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常用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它们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猪体细胞免受损伤。镇静剂也是治疗猪热应激的辅助药物之一。热应激会导致猪体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状,使用镇静剂如氯丙嗪、地西泮等,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使猪体保持安静,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当涉及到药物治疗时,具体的用量是需要根据病猪的具体症状、体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以下是一些常见药物的治疗用量范围,但请注意这些仅作为参考,实际用量应由兽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①电解质补充剂:枸橼酸钾口服溶液。成猪:每次20-40 毫升,每日3 次。幼猪:每次 1.5-3毫升/公斤体重,每日 3 次。
②抗炎药物:地塞米松:剂量因病情而异,通常每日剂量为 0.5-2毫克/公斤体重,分次注射。泼尼松:剂量也因病情而异,通常每日剂量为1-2 毫克/公斤体重,分次口服。
③抗氧化剂:维生素C:剂量因病情而异,通常每日剂量为 50-200毫克/公斤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E:剂量因病情而异,通常每日剂量为10-50国际单位/公斤饲料或饮水中添加。
④镇静剂:氯丙嗪:剂量因病情而异,通常每次0.5-2 毫克/公斤体重,根据需要分次注射。地西泮:剂量因病情而异,通常每次 0.5-2毫克/公斤体重,根据需要分次注射或口服。
3、物理治疗猪热应激
物理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猪舍环境、调整饲养管理等措施,降低猪的热应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