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林业种植整体效率和质量的栽培技术细化分析

作者: 江志飞

林业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传统工业发展忽视林业资源保护,各类环境破坏问题频发,导致森林资源遭到恶劣影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多种生态保护政策也随之出台并得到落实,大幅增加了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林业栽培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便显得至关重要起来,本文以林业栽培种植技术为重点,对其要点进行细化分析,同时阐述林业栽培种植技术原则,以期为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积极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对优化国家生态环境十分有利,且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对于林业产业来讲,树木种植工作占据比重较大,其不但能够发挥空气净化的作用,且存在较高的经济价值,林业经营人员需要有效了解并掌握林业栽培及种植技术,确保树木生长状况良好,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对于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也十分关键。

一、林业栽培种植技术的作用分析

1、防风减尘固沙作用

充分发挥林业栽培种植有效性,不但能够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且可以发挥防风减尘固沙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诸多区域发生沙尘暴的概率显著提升,导致了较多的人力、财力资源损失。由此,有必要提前进行准备,开展高质量的造林减灾工作,如此一来,便能够大幅降低沙尘暴对受灾区域的不良影响。据以往经验表明,倘若能够良好地发挥林业栽培种植技术作用,可以提高营林质量,有效降低风速,如此便能减少因风力过大、风速过快,导致相应区域受灾严重的问题。总的来讲,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优化林业栽培种植技术十分有利,可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2、水土保持作用

结合以往实践经验,倘若植被覆盖率较低,在雨季来临时,使得泥沙大量流入河流,不但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产生,从而对周边的房屋、农田等造成恶劣影响,还会导致受灾区域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或者其他资源损失。但通过林业栽培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营林质量,树木根系可以深入地底固定土壤,因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水分流失,发挥水土保持作用,减少相关各类自然灾害的产生。

二、林业栽培种植技术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为了确保所栽培树木有较高的成活率,不但要对种植区域土地质量进行全方位改良,也要对实际种植区域及其周边环境展开细化的分析和考量,确保树木能够在优良的环境中进行生长发育。同时,为了提升林木栽培种植质量,也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提高树木的病虫害抗性及免疫能力,有助于推动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2、栽培结构科学化原则

树木能否得到有效合理的种植,会对其成活率产生直接影响,技术人员在选择树种以后,要参考该品种的实际生长特点及优势等,对其展开合理化的栽培种植,确保其健康成长和发育,保证树木的树龄、类别等,均满足层次及结构要求,使得树木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生长,进而确保林木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

3、整体布局规划原则

林业栽培种植技术的应用,要遵循整体布局规划原则,不仅要确保树木栽培种植达到防沙治沙、提高空气质量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等灾害的要求,也要重视整体布局、长远规划,重视间种间收、实时补加。所以,在实际开展栽培种植操作期间,要严格遵循整体布局规划原则,切勿单纯关注眼前利益,应至少考量未来30~50年间的规划和发展,基于树木的品种、生长周期以及生长特点等,科学规划种植的面积及相关栽培种植工作,将树木的生长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促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三、林业栽培种植技术要点

林木栽培过程中,对林木的成活率进行细化分析和考量,均十分重要,强化人工养护效果,提高苗木抗寒防灾性能等,均是提高林木成活率的有效手段,同时,结合气象监测预告,在天气条件异常的情况下,提前进行防范操作,包括利用草绳捆绑提升树木稳定性等,此外,想要实现有效提高成活率,还需要细化分析栽培种植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苗木选择

苗木的选择是开展林业栽培种植的初步工作,对种植成活率可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有必要重视遵循科学的选苗规则,确保选择的合理性,保证苗木质量及成活率,促使苗木可以更好地生长发育,有助于提升后期种植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及质量。具体而言,第一,要确保选择苗木没有发霉、腐烂、损伤等问题;第二,苗木的表皮应该光滑并完整,株型也要挺拔,根系完整;第三,选择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的土壤条件、湿度以及气候条件等。我国当前可进行林业栽培种植的苗木品种较多,但各类苗木的生长特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在选择期间,要参考苗木生长特性进行综合考量。第四,根据枝干的颜色进行判断,分析苗木根系是否正常,且需要以本地品种为首选。

2、育苗方法

以柳树为例,在对其进行栽培期间,可应用的育苗方法较多,包括扦插、播种、穴植等。在开展扦插种植操作期间,要提前准备好柳树的插穗。种植人员要确保插穗的品质,以保证后期树木的发根效果。由此,一定要挑选没有病虫害、生命力较为旺盛的树木,挑选出直径约在6mm左右的个体,且要保证直径误差控制在1mm之内,可参考挑选15~20cm左右长的枝条,制作成插穗。在选择结束以后,将其插入种植区域内的土壤中,可根据实际的种植环境,考虑应用双行或者单行的方式。扦插过程中,要确保插穗和地面始终保持垂直的状态,穗顶和地面要保持平行。应用周边区域的土壤,展开压实处理,随后进行浇水以及施肥等操作,确保插穗尽快生根和更好成长。

在开展播种种植时,要提前准备好柳树的种子。一般来讲,柳树采收果荚的时间为3月中旬~4月下旬,对果荚中出现开裂的个体以及成熟的个体进行裁剪,保证所收集果荚符合柳絮较少、颗粒饱满以及并未完全开裂的要求。果荚作为种子,要实施干燥处理。同时,将未开裂的种子装入烧杯内,并在杯口覆盖纱布,再将烧杯置于烘箱之中,使其在30℃的烘干条件下完成干燥处理,具体的烘干时间要控制在12~24h左右,并要定期进行观察,一旦发现果荚出现开裂,需要立即停止烘干。将所有开裂的果荚,用纱布袋进行打包,利用工具敲打纱布袋,促使种子和果荚分离。敲打结束以后,再将果荚置于40目的筛子内将种子筛出。对于没有筛出的种子,要反复进行揉搓,直到其能够成功筛出,实现种子脱壳。种子收集完成后,将其置于冰箱内进行14d的储存。播种期间,需要将种子置于育苗盘中,将土壤覆盖到种子的表面,实施喷水操作。温度保持在22℃,等到幼苗生长到3片叶期,再开展幼苗移栽操作。幼苗的种植间距可控制在5~8cm。

穴植操作开展期间,要先进行树苗的购买工作,并确保树苗的品质。然后,根据树苗的尺寸,进行种植穴的挖掘。一般状况下,种植穴的大小应控制在边长80cm左右,深度为60cm。在根系修剪结束以后,再将树苗置于种植穴中。然后在树苗的周边进行填土,并确保土壤的压实质量。栽植结束后,要实施一次透水浇灌操作。针对一些土壤较为干旱,且呈现出盐碱性的区域,在进行栽植以前,要利用吸水树脂处理苗木根部,以确保根部的水分充足,提高树苗吸水能力。

3、种子处理阶段

确定好需要种植的苗木以后,还要对其进行消毒、催种以及风干等处理操作,消毒操作开展期间,可采用化学和物理消毒结合的方式,通过红外线照射、消毒液浸泡等方法展开具体消毒,避免苗木生长发育期间,病害及虫害等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催种工作开展期间,要结合各种苗木的实际情况及生长特性等,挑选合理的催种方法,包括层积催芽法、浸种法等。以榆树、柳树为例,此类树种需要利用盐水浸泡的方法,促使种子吸水实现膨胀目的,而对于一些小颗粒的种子,仅依靠温水浸泡5d即可。

4、播种阶段

林业栽培种植工作开展期间,主要涉及的播种方式包括点播、条播以及散播。其中,点播的方式通常适用于种子直径较大的树木种类,此类方式可帮助种子更均匀地进行养分吸收,同时,保证设计间距的科学性,进而优化整个种植区域苗木的生长发育质量。条播较为适用于种子直径中等的树木种类,此类方式要依靠机械实现播种,可确保种子发芽整齐,并可以确保相同面积内的播种数量保持一致,对于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提高播种效率都十分有利。散播通常在一些种子直径较小的树木品种种植中广泛应用,可提高播种的效率,并扩大播种范围。此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倘若选种基地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育苗土地,则要在播种操作开展的初期,进行翻耕,倘若是初次进行播种的苗圃地,则要在育苗工作开展之前,开展耙平工作。

5、水肥管理阶段

在播种工作结束以后,为了确保苗木能够更好地生长发育,便需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工作,林业栽培种植通常会在春季开展,该时间段内的土壤水分较少,一般较为干燥,树根不会轻易出现腐烂的情况,此时要对浇水量进行控制,促使苗木可以在新的土壤环境中进行良好的生长发育,倘若浇水的频率和浇水量较大,便会导致土壤中水分过多,从而致使树根出现腐烂发霉等问题。反之,倘若浇水量不足,也会导致苗木无法吸收充足水分,从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由此,应将浇水量和浇水次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便于根部可以透气并能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同时,要科学管控肥料的配比和施肥用量,树木生长期间,主要的肥料是氮、磷、钾,最佳的比例为3∶2∶1。切勿进行过度施肥,从而导致烧苗问题产生。科学施肥不但能够提高树木免疫力,也是为苗木提供营养的关键措施。

以柳树为例,灌溉对于优化柳树生长能力十分重要,因柳树存在喜水的特点,种植人员要结合种植区域实际的降水情况,对灌溉方案进行合理设计。浇水和施肥可一同开展,有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促使肥料得到更好地吸收。对柳树进行浇水操作时,可选用沟灌法,且灌溉量不宜过多,此类方式可以避免土层的结构受到不良影响。浇水期间,切勿应用漫灌的方法,以便于更好保证根系的完整,避免土壤板结等问题产生。

林木栽培过程中,要开展科学的排水处理操作,避免林木的根部因无法正常呼吸出现影响生长的问题。林木生长过程中,要进行适量的施肥,改善土壤结构,确保根部正常发挥作用。林木栽培过程中,要关注气候变化,在温度较低时,需要重视开展保温工作,温度较高时,需要进行温度控制工作。

6、种植阶段合理定植

对定植的密度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土地的合理化应用,确保光照充足,避免浮土造成的不良影响。倘若单位种植区域中,要种植较多的林木,势必会涉及养分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导致阳光遮挡问题产生。倘若林木之间的种植距离太大,则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

7、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我国各个区域的林业病虫害问题发生频率大幅提高,灾害及其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且导致临近地区病虫害蔓延的情况发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林业资源及经济损失问题。由此,细化分析并有效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关键。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是林业栽培种植期间,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第一,要重视灾害预警。日常巡查过程中,要对林区中的各类昆虫进行仔细记录,并在发现疑似病虫的第一时间,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和处理,避免病虫害影响扩大。第二,病虫害初发阶段,可通过物理方法展开防治,尽可能在病虫害萌芽阶段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第三,可采取生物手段进行防治,包括利用天敌等,有效消灭虫害。第四,也要关注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有效地培训和引导,提高其综合素质,要求其掌握必要的林业病虫害知识。

8、选种造林

对于次生区域的造林工作,首先要开展整地操作,对于次生难度较高的区域,包括生态系统遭到损坏,难以依靠自身进行修复,植物的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状态较为严重,土壤状况较为恶劣的情况,整地处理期间,要合理设计规划,还要依靠合适的工具。对造林苗木进行选择时,要参考种植区域土壤的实际情况,科学挑选苗木的种类,确保苗木能够拥有较为优良的环境适应能力。一般状况下,所挑选的苗木应该到达壮苗级,有助于提高栽植成功率。

9、松土、除草、修剪

松土工作的开展,可避免水分流失过快,减少土壤板结问题的发生,进而确保土壤肥沃性。种植管理过程中,要定期开展松土操作,确保林木根系良好地生长发育。日常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土壤出现板结问题,要结合土壤的具体状况,开展合理的松土操作,松土的深度要控制在20cm左右,避免根系遭到破坏。

杂草会争夺林木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想要确保林木良好的生长,势必要重视开展有效的除草工作。如果杂草的数量较少,可依靠人工方式进行清理;如果杂草的数量较多,可考虑利用药物,进行快速除草。在药物使用期间,要合理控制药物浓度,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进行枝叶修剪时,要结合苗木的实际生长状况,对于长势不突出且小于1m的幼苗,可在4月左右进行侧枝的修剪;对于长势正常的苗木,要定期对其长势较快的侧枝进行修剪,确保侧枝长度均衡;对于树龄2年左右的苗木,要重视合理修剪侧主干。

综上所述,林木的栽培种植,发挥的作用和价值都十分关键,为了扩大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推动林业产业及资源可持续发展进程,需要重视并细化研究林业栽培种植技术,同时,开展科学、有效的管理,通过合理的种植技术手段,优化种植环境,推动林业稳定、长远发展,提升林业种植整体效率及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