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策略的建议
作者: 唐瑜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应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结合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策略,希望可以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深入融合乡村振兴,抓住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视,现阶段,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策的内容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同时为发展农业企业化提供了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2、市场需求与消费升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农产品种类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例如,人们更关注绿色、有机、健康的农产品。此外,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市场,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农业部门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3、科学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部门对农业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视程度增强,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业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但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增强了农业竞争力,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措施,农业部门可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点发展其他类型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建立新型业态,推动农业与金融、教育、文化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的附加值,还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基于乡村振兴,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①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
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农业发展中,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选择适合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品牌影响力,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可以打造独特的农业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本地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的发展,并进行适当的引导,重点宣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以安徽“桐城小花”茶为例,桐城市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茶产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引进优质茶树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桐城市注重品牌建设,注册了“桐城小花”区域公共品牌,“桐城小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桐城小花茶成功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组织茶叶企业参加茶博会、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举办茶叶开园等节庆活动、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3年,“桐城小花”茶叶实现产值4.8亿元,茶农户均收入4.5万元。桐城小花茶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②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升级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升级,引导农业产业链向高端、高效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重点引进并培育本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并为企业发展提供贷款优惠政策等,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例如,蔬菜种植是桐城农业特色产业,桐城市先后引进了凯盛智慧农业、锐旭智慧农业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蔬菜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和蔬菜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应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目前,桐城市蔬菜产品远销省内外,在长三角市场深受欢迎。
③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更注重农产品的生产本身,农业附加值较低,导致农民收入较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推动农村的共同富裕,走质量兴农之路。为此,应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2、完善农业政策体系
农村地区因物质、教育等资源的不足,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体系,优化保障措施,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①优化农业补贴政策
农业补贴政策是目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结合现有补贴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优化,保证政策更加精准和高效。一是采取精准补贴措施,深入分析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生产成本、农民收入等,精准确定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确保补贴资金真正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二是采取多元化的补贴方式,例如,贷款贴息、税收减免、保险补贴等,并加强对新型补贴方式的宣传,消除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顾虑,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政策支持。三是针对农业补贴工作的实施,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补贴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挪用和浪费。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例,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是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目前多地政府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降低了农民购机的经济压力,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补贴资金的监管,确保了补贴资金的有效使用。
②制定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可以进一步提升发展策略实施的科学性,政府需要深入分析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明确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发展工作的实施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一是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明确农业经济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基于发展规划,对现有的政策支持措施进行优化和完善,支持措施应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三是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可以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制定详细的“三农”发展规划,该规划应明确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包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3、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保障,现阶段,大量现代化技术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随着科技的发展,需要保持技术创新,以此满足生产需求。
①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技术创新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应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新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政府部门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确保科技成果能够真正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还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②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投身农业科技事业,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团队,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可以带来先进的科技理念和技术手段,进而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4、推动农村制度改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组织引导、农民的积极参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需要通过制度改革的方式,明确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①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制度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基层政府部门应明确土地产权,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和监管,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明确产权关系,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组织带头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进行明确界定,采取股份合作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监管和指导,确保改革的有序进行。
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促进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三是加强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5、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的产业融合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将一、二、三产业进行交互,将第二产业的“标准化的生产理念”和第三产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引入第一产业的发展,从而做到全面发展。
①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常见业态,结合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未来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政府部门应重点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提升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也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的水平,从而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例如,桐城市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先后建设御龙现代农业生态园、蟠龙湾田园综合体等多个休闲旅游项目,示范、引导和培育明月湾、双福、雪花池等集品尝采摘、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活动体验式家庭农场。嬉子湖生态旅游为首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苗山生态园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嬉子湖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20个主体为安庆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制定出台《桐城市全域旅游规划》《桐城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科学谋划“一圈、一廊、四组团”休闲旅游布局,通过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农事研学等建设,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要素齐备、吸引力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②打造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
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是指从建设种植基地、 农产品加工制作,到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再到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行业集聚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实现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桐城市围绕着土壤富锌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着力打造一条集富锌农业生产、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等元素于一体的绿色经济产业链,政府鼓励建设标准化富锌产业原料基地。富锌水稻标准化生产区、富锌果蔬及畜禽产业示范区、富锌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区。同时又将富锌产业与乡村旅游和自然生态相融合,建设富锌生态康养启智休闲区、富锌茶产业功能提升区和综合服务区,实现富锌种植业、加工业、康养业等同步发展壮大,促进强村富民,实现旅游产业新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需要抓住农业经济发展的机遇,深入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拓展发展途径,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作用,创新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形成绿色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