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中花生种植技术科学化管理的有效提升

作者: 李征

现代农业发展中花生种植技术科学化管理的有效提升 0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花生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且在河南省地区种植规模较大,为满足当前市场对花生的需求,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高产种植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持续增加。为进一步提高花生种植产量以及品质,应实现对花生种植阶段的全过程管理。花生对水分、光照、土壤等自然因素具备一定要求,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适合的花生品种以及栽培技术有所差异。因此,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的花生种植工作中,应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状况,选择合适的花生品种,并做好前期准备以及田间管理工作,实现对花生各生长阶段的有效管控,开展针对性的种植技术,以实现花生的高产。本文主要以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花生种植现状为基础,分析影响花生产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花生高产种植栽培技术。

一、花生种植现状

花生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逐渐受到各地区农户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河南驻马店地区对花生种植工作高度重视,并在项目带动下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花生种植产地,花生品质和产量日益提升。驻马店地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处于黄淮平原,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地区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已经取得较好种植效果。

1、生产规模扩大

西平县耕地面积118万亩,花生种植规模约15万亩,且保持持续增加的发展态势,花生亩产达到322kg以上。

2、形成区域格局

驻马店地区花生种植面积达到515万亩左右,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已占据全省的1/4,是河南省花生集中生产产区之一。

3、产品品质提升

该地区花生种植品种不断更新,良种推广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已经成为国内珍珠豆型花生生产规模最大的产区。

4、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当地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增加,逐渐出现了一批以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花生炒货、花生油产品加工企业持续增加,年收入数量达到20亿元左右。

二、影响花生产量的因素

影响花生产量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种植密度

花生种植阶段,播种密度以及出苗率情况直接影响单位面积株数。同时,花生品种、当地气候条件以及水分管理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成株数量。如果单位面积内的成株数量过多,会导致各植株之间出现相互遮挡现象,难以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最终的花生结果率偏低。如果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量过少,促使当地的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也会产生花生产量降低问题。因此,在种植阶段,当地农户应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保持植株的间距合理,促使各植株能够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实现花生产量的全面提升。

2、单株荚果数

该因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常情况下,植株的花生荚果数在4-20范围内。影响最终数量的主要因素包含植株发育状况以及受精率等内容。同时,光照、温度以及水肥情况也会对最终数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种植阶段应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有效预防花生早衰现象。

3、成果质量

该问题是影响最终产量的主要因素,荚果内部花生的粒数和质量决定着成果质量。而粒数主要由胚珠的受精率以受精胚珠的发育情况决定,且上述内容与结荚期间空气的湿度以及温度情况密切相关。花生粒质量则与果针入土的时间以及结荚期间的营养供应情况存在一定关联。因此,当地农户在花生生长阶段,应对田间情况密切关注,关注花生的整体长势情况,保持生长阶段充足的营养供应,以有效提高花生整体产量。

三、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1、前期准备

(1)选地整地

选地环节中,为保障花生的高产,应充分关注种植区域的土壤情况,尽可能选择土壤松软、土层厚实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营养的土壤。同时,种植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倒茬轮作,避免长期在同一区域连续种植花生。可选择在之前种植大葱、大蒜、中药材等地区种植花生。种植花生的区域,可在下一年秋季种植冬小麦,冬季种植马铃薯等经济作物。通过倒茬轮作,以进一步提升土壤内部肥力,促使花生产量持续提升,降低病虫对花生生长阶段的影响。也可选择在河滩地、山区丘陵等区域栽种,栽种前期应进行充分的土壤改良,适当施加有机肥和钙肥,以增强土壤内部肥力,为花生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

整地环节中,播种前期应进行全面整地工作,保持耕种区域内部土壤的松散性,且具备良好的水分条件,排水沟渠配备完善。为提升整地效果,整地深度应不小于30cm,增强土壤的透气效果。适当施加一定含量的底肥,尽可能采用农家肥,并配合磷肥和钾肥等。通常情况下,每亩地应施加土杂肥3-5m3,纯氮肥3.5-4.5kg。通过上述操作,增强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为花生种植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

(2)种子处理

品种选择方面,当地农户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品种的种植时间以及生长状况。通过充足的市场调研情况,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种子处理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①晒干去壳

花生种子应在合适时间去壳,避免去壳时间过早而影响最终产量。通常在播种前半个月左右最好。去壳前期可暴晒3天左右,随后使用专门的机械设备进行去壳操作。操作结束后,应人工挑出损坏、变质种子,并按照种子的大小情况进行分类储存播种。去壳期间应避免损坏种子外皮,防止对花生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②药物拌种

该操作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降低出苗期间受到病害影响概率,全面加强种子的抗病害能力,以提高出苗率。每亩种子应使用9%噻虫·咯·霜灵种衣剂进行拌种,充分预防花生生长期间白绢病、青枯病等疾病,对种子进行充分消毒,消灭地下害虫,防止对花生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2、播种管理

(1)适时播种

花生生长期间对于热量的需求量较高。因此,花生播种时间应根据花生的发育状况、生长温度等内容确定。合适期间内进行播种,不仅能够保障花生幼苗的生长效果,也能有效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春季露地播种期间,温度应控制在15℃-19℃左右。覆膜花生播种时间应相对于露地播种提前7天左右。实际播种期间内,应进行抢墒播种。为降低倒春寒的影响,河南驻马店地区春季花生种植时间应适当晚播,通常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较为适宜。

(2)播种方式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实现花生高产的关键。当前,该区域花生种植主要采用中畦等行距、单粒种植方式,畦宽达到2m、行距为20cm、粒距10cm左右,每亩种植约2万粒,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以达到花生的高产。

在种植方式选择方面,播种的深度应根据当地土壤条件适当调整,当地种植深度约为5cm。部分存在黏性土壤的区域,种植深度应适当降低,砂质土壤深度则相应增加。同时,露地种植的花生,深度应保持在3-7cm之间,防止在种子生长期间出现无法顺利发芽现象,导致出苗质量和数量严重下降。为提高播种的实施效率,可适当引进机械播种,保障播种的均匀性和标准性。此外,本地区采用垄上双行播种,垄距保持在90cm左右,垄上行距30cm,穴距则应根据种植花生的密度合理调整。

3、田间管理

(1)补苗除草

花生生长期间应做好补苗除草工作,对于出苗率偏低或缺苗区域应采用催芽的种子进行补种,补种过程中应灌溉适当水量,增强种子的存活情况。补苗工作应尽早开展,通常在出苗后3天左右进行,避免在10天后进行补苗,影响幼苗的生长效果。同时,补苗过程中应保持与原苗一致的间距和行距,防止密度过大或过小影响花生的正常生长,保障内部良好的通风以及光合作用效果,以为花生高产奠定有利的生长条件。

除草工作中,应在苗期进行2-3次除草,有效清除种植区域的杂草,防止与花生抢占生长养分,影响最终的生长效果。除草过程中,可适当使用化学除草剂。但是应注重对用量和使用时间严格控制,如果药剂用量过大,不仅对花生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破坏。花生播种3天内,可使用一定药剂对土壤进行封闭处理,避免生长大量杂草。花生出苗后,可喷洒化学药剂,清除禾本科和阔叶杂草。

(2)水分管理

花生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较高,水分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也直接影响花生的最终产量。因此,在水分管理工作中,应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保证播种前期土壤中的水分

花生播种前期应确保土壤内部具备充足的水分,为花生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从而提高种子发芽率。通常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应保持在70%左右,如果种植区域土壤过于干燥,应及时进行灌溉工作,确保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满足花生生长需求。

②加强幼苗期的水分管理

该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适当降低水分含量能够实现根系的快速发展,增强植株的抗旱耐涝能力。防止幼苗期间浇水量过大,从而引发土壤板结以及病虫害问题。

③发育中期水分管理

该阶段花生对水分的要求相对较高,且生长阶段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应。日常管理阶段,一旦发现植株叶片在中午时出现枯萎现象,应第一时间进行浇水。此外,对灌溉水量严格把控,如果浇水量过多会产生荚果腐烂现象,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浇水结束后,应第一时间开展松土工作,降低土壤板结问题的发生概率,也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通常情况下,该阶段的浇水数量为2-3次。具体情况应根据当地气候情况以及种植品种合理调整。

④发育后期水分管理

该阶段的水分管理工作应根据天气情况实施调整。如果降水量较少,干旱现象严重应灌溉少量水源,避免浇水量过大而影响花生的结果状况。

(3)施肥管理

施肥工作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方式合理选择,驻马店地区在施肥工作中,主要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的模式,以基肥为主,并适当进行追肥,促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充足,能够满足花生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①在基肥的管理方面

由于该项内容是影响花生生长状况的关键,施肥时间通常在播种前期和播种时。基肥的施加数量应根据土壤情况和花生品种确定。当地,每亩施加800kg的有机肥、40kg复合肥、70kg过磷酸钙等肥料。通过施加上述肥料,改善当地土壤质量,增强土壤肥力,以推进花生根基的快速生长,全面提高花生的整体品质。同时,施加基肥阶段,为强化肥料的使用效果,应增加施肥深度,覆土厚度应达到13cm左右,以增加花生产量。

②追肥

该项工作主要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开展,根据当地花生的生长情况以及土壤中的水分情况,本地区在花生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开展,肥料用量为每亩8kg,主要以尿素、硫酸钾为主。避免追肥深度过大,保持覆土厚度在5cm左右,以提高花生对肥料的吸收效果。追肥结束后应及时浇水。加快肥料的溶解速度,从而为花生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③叶面施肥

该项施肥工作主要在花生生长后开展,补充花生生长的必需养分,增强花生整体的抗病能力,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肥料用量为每亩40kg,施肥间隔时间为1周,通过在叶面喷洒水溶性肥料,保持花生的健康生长。此外,该项工作开展阶段,应尽可能在早晚进行,避免在温度高、光照强的时间施肥,以造成叶面烧伤现象。

(4)病害防治

病虫害问题是危害花生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需要引起种植人员的广泛关注。如果防治工作开展不到位,极易造成农作物减产现象,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颗粒无收情况,对当地农业产生严重影响。为降低该类问题对最终产量的影响,实际工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①病害防治

当地花生生长阶段主要的疾病类型为茎腐病,一旦发病,会对花生正常生长产生较大危害。该种病害问题通常出现在多年连种的区域,在花生生长中后期感染频率较高,导致花生迅速枯萎死亡。由于该种病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传染速度快,极易造成种植区域的花生大面积死亡,引发减产现象。实际防治工作中,应做好预防工作。种子处理期间应做好消毒工作,及时清除发霉病变的种子,并进行一段时间的晾晒,以消灭染病细菌。同时,在种植方式选择方面,并进行倒茬轮作,有效清除土壤中的病菌,避免对花生的根茎造成损害,从源头上对疾病进行控制,降低发病概率。

②虫害防治

花生生长阶段发生的虫害类型较多,在防治工作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每年6-7月份进行虫害防治,对幼虫有效消杀。并适当喷洒杀虫剂,达到良好的灭虫效果。同时,前期准备阶段应做好土壤处理工作,按时开展深耕,消灭土壤中的残留虫卵,降低虫害的发生概率。

4、收获管理

花生收获期间应根据气候、播种时间以及生长状况等综合因素确定。通常以花托裂开、果壳硬化、果粒饱满为标准。如果收获时间过早,部分果实没有完全成熟,促使整体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花生收获后,应进行晾晒烘干处理,减少内部的水分含量,防止水分过大而出现发霉变质现象。晾晒场地应选择通风阴凉的区域,定期翻动花生,水分达到10%以下可进行储存。此外,烘干过程中,应确保温度和时间设置合理。将温度控制在40℃左右,烘烤2小时左右,以达到花生的最佳品质。前期处理结束后,应及时包装储存,防止对花生造成污染,影响最终品质。

综上所述,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的花生种植工作中,由于该区域花生种植规模较大,且已经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为确保花生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花生种植阶段应加大对种子处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的关注力度,严格把控花生种植的各个生长阶段,保障土壤中充足的营养供应以及水分条件。同时,合理选择花生种植区域,避免持续种植花生,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降低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严格管控各类化学药剂使用用量,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实际花生种植阶段,种植人员应充分落实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为当地农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463900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