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措施及有效对症治疗方法

作者: 李德海

肉牛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措施及有效对症治疗方法 0

呼吸道疾病是肉牛养殖期间发生几率相对较高的一类疾病,由于此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如果一头牛患病,可能会导致整个牛群被传染。因此,养殖场在肉牛养殖期间,要重视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并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对症治疗,这样才能使病牛快速恢复健康,降低病死率。

一、支原体肺炎

1、诊断

(1)流行病学

支原体肺炎是肉牛养殖期间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支原体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染病的肉牛会成为传染源,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排泄出致病源,危害性非常大。病牛会通过呼吸系统将病原排入周围环境或空气当中,如果健康的肉牛与含有病原的环境发生接触,或是呼吸了带有病原的空气,便可能感染支原体肺炎。呼吸道是该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染病的母牛会在妊娠时,将病原从母体传给胎儿,各个年龄的肉牛均为易感群体,以2月龄-12月龄的染病率最高,并且这个年龄段的肉牛一旦染病,临床症状相对比较严重。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有时为散发,有时为集中暴发,饲养管理不当会增大该病的发生几率。

(2)临床症状

支原体肺炎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别。

①最急性型。感染这种支原体肺炎的肉牛会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体温升高到41.5℃以上,精神萎靡、呼吸加快、咳嗽,鼻腔中有鼻液流出,食欲大幅度减退,严重的会出现废绝的现象。随着病情持续加重,病牛的呼吸变得异常困难,长时间俯卧于地面,发出痛苦的呻吟,若是治疗不及时,则会在72小时内死亡。

②急性型。感染急性型支原体肺炎的肉牛体温会出现升高的现象,咳嗽,有浆液性的鼻液流出,病牛大部分时间卧地不起,驱赶时咳嗽会加剧,发病后72小时左右流出的鼻液呈脓性,附着在鼻腔周围,颜色为棕红或铁锈色,反刍减少,精神萎靡不振,眼睑肿胀,可见脓性分泌物,病牛的生命体征逐步进入衰竭状态,最终死亡。

③慢性型。支原体肺炎中,慢性型最为常见,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背毛暗淡无光,体质大幅度降低,伴有腹泻和咳嗽,个别的病牛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为隐性感染,除了体质有明显的下降之外,其他方面与健康的肉牛基本无异,病牛可自行痊愈,前提是养殖场要加大饲养管理力度。

(3)诊断方法

通过病牛的临床症状表现,可对支原体肺炎进行初步诊断,但由于部分疾病与该病的临床状况存在类似的现象,所以为进一步确诊,应采取如下诊断方法:对病牛进行触诊和听诊,以触诊的方式,看病牛的皮肤表面是否有潮湿感,利用听诊的方式,听病牛肺部的肺泡音是否消失;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分离培养和涂片镜检;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组化技术,若是检出结果为阳性,则可确诊;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这种方法对仪器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专业的实验室才有。

2、防治

(1)预防

支原体肺炎应当以预防为主,养殖场应当加大饲养管理力度,做好牛舍的通风工作,确保空气流通,减少有害气体,安排专人负责牛舍的清理,使肉牛的居住环境保持干燥、整洁,肉牛的排泄物必须及时清除;养殖场要控制好肉牛的饲养密度,防止过于拥挤,增大患病的可能性,不同日龄的肉牛应当分开养殖,不得混养;给肉牛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增强它们的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严禁给肉牛喂食霉变的饲料,并且要保证饮用水清洁,无污染;养殖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必须引种时,要避开疫区,采购回来的肉牛应单独饲养一段时间,以30-45天为宜,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合群饲养;养殖期间,要定期消毒,选择适宜的消毒剂,消毒的过程中做到不留死角,以确保全面、彻底,以此来消灭病原。

(2)治疗

当养殖场有肉牛感染支原体肺炎,应立即将病牛隔离,确诊后,采取抗生素进行治疗,疗效较好的抗生素有以下几种:阿莫西林、泰乐菌素、大观霉素等。除此之外,也可给病牛注射恩诺沙星,每天2次,连续3天可以见效。

二、巴氏杆菌病

1、诊断

(1)流行病学

巴氏杆菌病是肉牛养殖期间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死率相对较高。多杀性巴氏杆菌是该病的主要致病菌,这种致病菌的抗逆性较差,在干燥的环境中最多能够存活48小时,在排泄物中的存活时间可以达到7天左右,在阳光下最多可存活数分钟,高温环境会使多杀性巴氏杆菌快速死亡。肉牛是该病的易感群体,病牛和隐性带毒的肉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呼出的空气中均存在致病菌,健康的肉牛接触后便会被传染,吸血类的昆虫叮咬过病牛后,会成为致病菌的携带者,若是继续叮咬其他的肉牛,则可能造成传染。如果牛舍的通风条件不佳,则会增大该病的发生几率。

(2)临床症状

巴氏杆菌病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的临床症状表现都有所差别,具体如下:

①败血型。感染该类型巴氏杆菌病的肉牛在发病的初期阶段体温会升高到40℃以上,如果病牛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病情会进一步加重,此时的病牛食欲大幅度减退,精神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状态,呼吸变得异常急促,脉搏的跳动速率随之增加,偶见腹疼的现象,排泄物呈粥样,带有恶臭味,病程的持续时间为24-48小时左右。

②浮肿型。病牛下颌肿胀,结膜红肿,由于泪腺受到刺激而流泪,呼吸不畅,有缺氧的现象,治疗不及时会因为缺氧导致死亡。

③肺炎性。病牛会出现纤维性胸膜肺炎,体温急剧升高,呼吸不畅,鼻腔内有分泌物,呈泡沫状,随着病情加重,会转变为脓性,整个病程的持续时间约为7天左右。

(3)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可对该病进行初步确诊,但由于临床症状表现与其他疾病存在相似之处,为进一步确诊,可采取实验室诊断技术,如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等,诊断过程中,应当按照规程操作,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2、防治

(1)预防

为有效预防巴氏杆菌病的发生,肉牛养殖场应当加强饲养管理,始终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以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作为首选,控制好养殖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以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养殖期间,要做好饲喂工作,给肉牛提供丰富的营养,增强它们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牛舍要定期清理和全面消毒,保持干燥、整洁;对牛群进行接种免疫,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操作,并要防止免疫失败的情况发生。

(2)治疗

抗生素对巴氏杆菌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以选用氧氟沙星,按照病牛的体重确定剂量,以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每天用药1次,持续3天可以见效;也可选用恩诺沙星,用法与用量与氧氟沙星相同。用药期间使用高免血清能够进一步增强疗效。

三、呼吸道合胞体病

1、诊断

(1)流行病学

该病是由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所引起的急、热性呼吸道传染病,6月龄以下的犊牛为易感群体。感染该病的肉牛是主要传染源,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进行传播,易感牛通过呼吸系统感染病毒,在不同的牛群间,该病毒基本上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引种是导致该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犊牛过早断奶、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到位等,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病牛如果出现继发性感染,则会使病死率进一步增大。

(2)临床症状

感染呼吸道合胞体病的肉牛,在发病的初期阶段基本上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通常会出现呼吸道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会进一步加重,此时的病牛食欲出现大幅度减退的现象,精神萎靡不振,体温急剧升高,呼吸的频率增加、速度变快,多表现为腹式呼吸。对病牛的肺部进行听诊,能够听到异常的呼吸音,如果病牛为泌乳期的母牛,则乳汁的产量会大幅度减少。由于病牛的呼吸不畅,所以经常会张口呼吸,伴有呼噜音,头部明显下垂,口舌有流涎的状况,常见肺水肿或是肺气肿。

(3)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可对该病初步确诊,但由于临床症状表现与其他疾病存在相似之处,为进一步确诊,可采取实验室诊断技术,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病料采集与处理、病毒分离与传代、SNT(血清中和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FT(补体结合试验)等。现行规范标准中,将ELISA作为该病常规的诊断方法。

2、防治

(1)预防

采取接种疫苗的方法对牛群进行免疫,常见的疫苗为灭活和减毒两种,由于犊牛接种疫苗后免疫效果并不是很好,尤其是犊牛体内存在母源抗体时,疫苗的保护作用持续时间非常短。因接种免疫对犊牛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所以要加大饲养管理力度,以此作为预防该病发生的主要途径。所有引种的肉牛必须先隔离饲养,观察一段时间后,确认无病方可合群。安排专人做好牛舍的日常清洁工作,定期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平时多观察肉牛的活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隔离,避免大规模染病。

(2)治疗

对于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尚无特效药剂,基本上是以对症治疗为主。当病牛有脱水的现象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免脱水死亡;病牛因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继发感染,对此可以用光谱类抗生素降低感染的几率。

四、副流行性感冒

1、诊断

(1)流行病学

牛副流行性感冒简称牛副流感,主要是由Ⅲ型流感病毒引起,该病毒具有良好的抗冻融性,但不耐热,常规的消毒剂能够使病毒在较短的时间内失去活力,如过氧乙酸等。育肥牛是该病的易感群体,散养肉牛的发病率相对较低,染病的肉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等容易诱发该病,病毒通过分泌物、飞沫传播。对染病母牛的生殖系统和染病公牛的精液进行检测时均可发现该病毒。由此表明,该病毒具备垂直传播的能力。

(2)临床症状

牛副流感在长途运输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潜伏期一般在2-5天左右,染病的肉牛会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发病的初期阶段,病牛的体温会升高至41℃以上,食欲大幅度减退,精神萎靡不振,呼吸变得异常困难,并伴有鼻液流出,呈浆液状。通过对病牛的肺部进行听诊,能够听到明显的湿性啰音,无法听到肺泡呼吸音。个别病牛会出现腹泻,病程短,若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数小时到4天内,病牛会死亡。当整个牛群的发病率达到20%左右时,病死的肉牛仅占1%-2%,病死率不高。

(3)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可对该病初步确诊,但由于临床症状表现与其他疾病存在相似之处,为进一步确诊,可采取实验室诊断技术,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病料处理、病毒分离与传代、病毒理化特性试验等。

2、防治

(1)预防

接种免疫是预防牛副流感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选用牛巴氏杆菌菌苗和弱毒苗同时注射,最佳的接种时间为每年的4月上中旬,第一次与第二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为30天。在接种免疫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操作,以确保接种的有效性,虽然通过接种并不能避免该病的发生,但却可以降低发生几率。养殖场应加大饲养管理力度,尤其是肉牛的饲养环境,应确保牛舍干燥、整洁,通风良好,地面上无明显的排泄物,饲养密度应适当,给肉牛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密度过大造成拥挤,引起应激反应。养殖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确需引种时应避开疫区,并做好检疫工作。

(2)治疗

当病牛的症状比较轻微时,可以选用青霉素、链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以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每天用药2次,持续3天可以见效,要控制各种药剂的剂量;病牛的症状较为严重时,可以选用维生素C、安钠咖、地塞米松、双黄连注射液、头孢、葡萄糖生理盐水,以静脉输液的方式给药,每天1次,持续3-5天可以见效。

五、病毒性腹泻

1、诊断

(1)流行病学

腹泻病毒是该病的主要致病菌,该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当温度超过55℃时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失去活性,对乙醚比较敏感。根据病毒的基因,可将之分为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Ⅱ型,二者的致病能力有所差别。病毒性腹泻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肉牛是易感群体,该病除在牛群中传染外,还会传染给其他的反刍动物,如山羊等,染病的肉牛呼吸系统、脾脏、血液等组织器官中会携带病毒,含病毒的分泌物、排泄物均会成为传播途径。

(2)临床症状

该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急性型,另一种是慢性型,不同的类型,临床症状有所差别。感染急性病毒性腹泻的肉牛,发病时体温会突然升高,最高时可达42℃,高体温的现象通常会持续3-4天左右,其间病牛有咳嗽、流鼻液、流泪等症状。腹泻一般都是在病牛退热后出现,粪便较稀,带有腥臭味,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粪便中会出现血丝。病牛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大约5-7天,病牛会因脱水导致器官衰竭而亡;感染慢性型的病牛除偶见腹泻的症状外,基本无其他症状,体重会持续下降,眼角有分泌物,呈糊状。

(3)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可对该病初步确诊,但由于临床症状表现与其他疾病存在相似之处,为进一步确诊,可采取实验室诊断技术,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检查,即镜检;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等。

2、防治

(1)预防

为有效预防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养殖场应当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通风换气,安排专人清理肉牛的排泄物,保持牛舍干燥、整洁,2天冲洗1次牛舍,每周的消毒次数应不少于2次;经常检查饲料,发现霉变应及时处理;做好检疫工作,采取接种的方法,提高犊牛的免疫力,降低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几率。

(2)治疗

当肉牛出现典型的症状时,应当及时隔离,确诊后对症用药。对于症状比较轻微的病牛,可以选用高锰酸钾溶液,对口、鼻等溃疡处进行清洗,然后在溃疡处涂抹碘甘油;对体温居高不下的病牛,可以肌肉注射安乃近退热;持续腹泻的病牛,可用利巴韦林、海达注射液、碳酸氢钠、葡萄糖生理盐水制成混合液,以静脉输液的方式给药,每天1次,持续3天可以见效。

综上所述,肉牛养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养殖期间要重视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避免此类疾病呈现出流行性传播的趋势。当肉牛染病后,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诊断,并在确诊后对症治疗,这样才能使病牛尽快康复。

(作者单位:273213山东省泗水县中册镇政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