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诊断及全面防治措施

作者: 赵碧梅

鹅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诊断及全面防治措施 0

近年来,明光市的鹅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安徽省优质肉禽的主要产区之一。在鹅养殖过程中,传染病一直是影响鹅养殖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常见疾病包括鹅禽流感、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鹅葡萄球菌病、鹅的鸭瘟病、鹅口疮、鹅浆膜炎等,为规避和减轻传染病的影响,需正确认识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作出准确诊断,并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治措施。

一、鹅禽流感

1、流行特点

此病的毒株为A型流感病毒中的致病性血清型毒株,当鹅养殖场周围的养鸡场、养鸭场发生禽流感后,可能会成为鹅禽流感的传染源。鹅禽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当鹅接触到被毒株污染的水源、排泄物、饲料、用具后会快速感染。鹅禽流感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其中温度较低的春冬两个季节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在不同毒力毒株的作用下,病鹅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病症:

①最急性型。病鹅低头闭目,不再进食,短期内快速倒地,快速死亡。

②急性型。病鹅的羽毛松乱,排泄黄绿色的稀便,颈部出现水肿,眼结膜有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眼结膜逐步呈灰白色的混浊体。病鹅点头频繁,行走时左右摇摆,呼吸困难,口鼻处流出带血丝的液体。

③亚急性型。病鹅出现呼吸急促,发出咳嗽声,鼻腔内流出浆液,病鹅经过3d左右,其呼吸道病症减轻,部分病鹅转为慢性型病症,表现出生长发育迟缓。

(2)剖检特征

病死鹅的头部皮下为胶样状,鼻黏膜处出血严重,伴有黏稠状分泌物。病死鹅的腺胃分泌物异常增多,有出血点,肠黏膜、十二指肠、肝肺部都有出血。

(3)诊断方法

A型流感病毒是禽流感的病原菌,此病毒的RNA聚合酶没有校正功能。在禽流感诊断中可以采用实验室病毒培养方法,将渗出性败血杆菌是否能够在含有血红蛋白的培养基内生长作为诊断依据,此依据也可以作为区分禽流感与小鹅流行性感冒的依据。当不能生长时,确诊为鹅禽流感。

3、防治技术

(1)预防

①禁止混养鸡、鸭、鹅,定期消除鹅养殖环境。

②对鹅群接种疫苗,选用多价灭活苗,5-15日的种鹅进行首免,剂量为0.5mL/羽。对50-60日龄鹅、产前鹅分别进行二免、三免,剂量为1.5mL/羽、3mL/羽。之后,每间隔4个月免疫1次。对未免疫的种鹅,要对孵化后5-15日龄的雏鹅注射0.5mL。

(2)治疗

①对发病初期的病鹅采用高免血清治疗方法,雏鹅、大鹅分别注射2mL、4mL,每日肌注1次。在病鹅的饮水中混入利巴韦林、金刚烷和病毒灵,可有效缓解病鹅的病症,连续饮水1周。

②采用中药治疗方法,将荆芥、黄连、独活、柴胡、地黄等中草药添加到饲料中,连续投喂3d,可用于清瘟败毒。也可以煎熬中药水投喂病鹅,药方为15g山芝麻、15g玄参、4g广豆根、4g附子煎药成药水,投喂100羽病鹅。如果部分病鹅病程较长,则可在上述药方中加入黄芪、党参、白术。

二、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

1、流行特点

此病的病原为鹅呼肠孤病毒,2-4周龄的雏鹅发病率较高,不满3周龄的雏鹅发病后的死亡率最高,为60%左右。7周龄以上的鹅病发死亡率仅为2%左右。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发生与卫生条件差、气温骤变、鹅群应激等因素有关,患病鹅的生长缓慢,易继发细菌性疾病。

2、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①雏鹅发病多为急性病症,精神不振,食欲大幅度减退,羽毛失去光泽,行动迟缓,关节处发生明显肿胀。

②仔鹅发病后精神萎靡,不愿意走动和站立,跗关节与跖关节肿胀,出现腹泻,病鹅逐步消瘦。

(2)剖检特征

病死鹅的肝脏有血斑和淡黄色坏死斑,斑块大小不一,脾脏肿大,有坏死灶;胰腺、肾脏出血严重,都有灰白色的坏死灶;心内膜、肠道黏膜有血斑,脑组织充血,肿胀关节渗出纤维蛋白液体。

(3)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基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需要进一步确诊时采取病毒分离鉴定。从含病毒病料的分离物中提取RNA为模板,用RT-PCR扩增,快速检测GRV;将含病毒的病料分离物按照1:5的比例进行稀释,经肌肉向健康10日龄鹅接种1mL,当雏鹅发病后则可确诊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

3、防治技术

(1)预防

①在种鹅疾病预防中,要在种鹅产蛋前2周免疫,选用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后2周可产生抗体。子代雏鹅体内有母源抗体,有助于增强对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病菌的抵抗力。

②在紧急防疫中,对鹅群注射高免疫抗血清,或者注射灭活苗。

(2)治疗

对出现病症的病鹅采用高免血清治疗。已经发生感染的种鹅蛋不得孵化,应及时淘汰或隔离病鹅,全面消毒鹅舍,避免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病毒进一步扩散,这样可减少养殖场损失。

三、鹅葡萄球菌病

1、流行特点

此病又称为传染性关节炎,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当饲养密度过大、鹅舍过于潮湿、饲料单一时易发生鹅葡萄球菌病。任何日龄的鹅都可能发生此病,其中日龄为40-60d的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在5%-60%之间。鹅葡萄球菌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脐带、呼吸道、皮肤黏膜创伤感染病原菌。如果此病引发败血症,则会使病鹅在短时间内死亡。

2、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此病的病症包括以下几种:

①急性败血症。不满足14日龄的雏鹅发病时食欲下降,翅膀下垂,胸腹部、大腿内侧出现浮肿,病患处呈深紫色,有渗出物,且羽毛脱落,流出棕红色液体。

②脐炎症。1-3日龄雏鹅的发病率较高,病雏鹅腹部肿大、出现炎症,局部硬实,快速死亡。

③病鹅多处关节出现炎性肿胀,趾关节为紫黑色,发硬,形成黑色结痂,导致病鹅无法正常行走。

(2)剖检特征

急性败血型病死鹅的腿部皮下组织出血,切面有淡黄色胶冻样液体,肝脾肿大,发生花纹样病变,心包积液;脐炎症的病死鹅腹部肿大,脐处溃烂,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肠道黏膜轻度出血;关节炎型病死鹅的关节软骨糜烂,部分病鹅的关节有溃疡。

(3)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特征和流行特点作出初步诊断。在确诊时,需取病死鹅脾脏、肝脏渗出液等部位的病料进行镜检,根据病菌形态、染色特性进行确诊。或者,采用细菌分离方式,对病菌的致病性进行检验,配合凝固酶试验诊断致病性,阳性即可确定为鹅葡萄球菌病。

3、防治技术

(1)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科学搭配饲料营养,确保鹅获取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提高鹅自身抗病力。

②经常清理粪便,用3%热火碱水对料槽、水槽消毒,并用0.3%过氧乙酸消毒鹅舍。适时对鹅舍通风,确保鹅舍有充足的光照。

(2)治疗

①饲料中拌入丁胺卡那霉素,用量为15mg/kg,每日投喂饲料2次。或者在饲料中拌入林可霉素滴,用量为30mg/kg,每日投喂饲料3次。在治疗中,可以交替投喂这两种饲料,以避免产生耐药性,连续投喂3-5d。

②在饲料中拌入红霉素,用量为0.02%,也可以将红霉素投入饮水中,用量为0.01%。

③对病鹅肌注卡那霉素,剂量为5mg/kg,每日肌注2次。或者对病鹅肌注庆大霉素5mg/kg,每日肌注2次。

④采用中药治疗方法,将车前子、甘草、黄柏、大蓟、黄连叶、黄芩、神曲等加水煎熬成药汁,每只病鹅灌服2mg,每日灌服1次,连续用药3d。

四、鹅的鸭瘟病

1、流行特点

鹅的鸭瘟病病原体为鸭瘟病毒,病死率和死亡率可达80%-90%左右,并且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病鹅是鸭瘟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消化道感染此病,此病具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经常与禽流感、霍乱等疫病合并感染。

2、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病鹅初期羽毛松乱,食欲不振,常卧地不起,体温升高到42℃以上。排出黄绿色、黄白色黏稠状稀粪,眼睑处有水肿,眼结膜内有明显充血或出血点;病鹅死前全身震颤,泄殖腔黏膜出血,一些病鹅的眼、鼻、口有出血;病鹅的鼻孔内流出大量浆液或粘液性物质,部分病鹅咳嗽。

(2)剖检特征

病鹅的皮下组织出现眼型水肿状,口腔与食道黏膜坏死;肝脏部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一些病鹅的坏死灶被血浸染;肠道淋巴组织坏死,黏膜出现溃疡,肠管外有暗红色病灶;心脏、肌肉可见出血点。

(3)诊断方法

根据鸭瘟病的流行特点,以及病鹅肿头、流泪、软脚等临床病症初步诊断,结合消化道坏死、黏膜出血等病理变化进一步诊断。在区分鸭瘟病、禽流感与霍乱时,需取病料到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

3、防治技术

(1)预防

①养殖场要分开饲养鹅和鸭,不得让鹅和鸭同饮一个水槽内水。

②做好鹅舍和水池消毒,当本地区其他养殖场出现的鸭瘟病时,要对鹅接种鸭瘟弱毒苗,不满15日龄雏鹅、15-30日龄鹅、超过30日龄鹅的鸭瘟弱毒苗剂量分别为15倍、20倍和30倍。

(2)治疗

①将3.5g氯化钠、1.5氯化钾、2.5g苏打、20g葡萄糖兑温水1000mL,让病鹅自饮,每日2-3次,可提高病鹅机体免疫功能,平衡病鹅电解质,避免病鹅出现中毒性休克。

②对病鹅投喂青料,减少粒料投喂,在饲料中增加抗生素和维生素,提高病鹅的抗病力。

五、鹅口疮

1、流行特点

鹅口疮是禽类消化系统疾病,属于真菌性传染病,当饲养条件较差、鹅营养不良时易发生此病。不满6周龄的幼鹅发病率较高,幼鹅摄入带有真菌的饲料、饮水,或接触带有真菌的垫料时都可能发生鹅口疮。鹅口疮的传播速度较快,当不满4周龄的幼鹅感染此病后会在短时间内大批死亡,超过3月龄的病鹅可通过治疗康复。

2、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不振、生长缓慢、羽毛凌乱、舌面出现溃疡病症,口腔黏膜处有黄白色假膜;病鹅嗉囊下垂,挤压后从口腔流出恶臭内容物;病鹅食欲不振,吞咽十分困难,体重日益下降,直到消瘦而死。

(2)剖检特征

口腔、咽、食管、嗉囊部位发生病变坏死,伴有出血点,表面有灰白色或褐色纤维素性假膜,假膜内有红色溃疡。嗉囊病变最为明显,嗉囊黏膜增厚,出现圆形溃疡,溃疡面有伪膜性斑块。腺胃黏膜肿胀,个别病鹅的腺胃覆盖坏死性渗出物。

(3)诊断方法

可以将病鹅上消化道黏膜的病症和已经发生溃疡病灶作为鹅口疮疾病的诊断依据。

3、防治技术

(1)预防

①改善饲养条件,控制鹅群养殖密度,做好养殖场消毒工作,当发现病鹅时需及时隔离治疗。

②为预防鹅口疮病传播,在治疗病鹅的过程中需要对健康鹅的禽舍更换垫料,用0.4%过氧乙酸溶液对禽舍和用具消毒,用量为50mL/m2,每日消毒1次,连续消毒1周。

(2)治疗

①病禽内服霉菌素和克霉唑,50-100mg/kg饲料添入制霉菌素,将0.5%硫酸铜加入鹅的饮水中,连续投喂7-14d。克霉唑用量为每100只雏鹅饲料中混入1g克霉唑,或者在饮水中加入0.02%煌绿,连续投喂6d。

②对病鹅口腔处涂擦点碘甘油、1%-5%克霉唑软膏,或在嗉囊注入2%硼酸水。

六、鹅浆膜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