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方法和水质调控技术实施探讨
作者: 刘珍珍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该对水质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改善。为了确保淡水鱼养殖的健康和良好生长,应从挑选最适宜的淡水鱼品种入手。选择最适宜当地生长发育的鱼类品种,并选取最科学的时间进行鱼类放养。这样可以使淡水鱼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提高淡水鱼的适应性和生存率。淡水鱼的养殖过程中,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养殖人员需要定期调整水质生化因子,以及在培育水质植被等方面为淡水鱼繁殖营造适宜的环境,从而促进淡水鱼的正常繁殖。在淡水鱼放养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配置养殖密度,避免污染和疫病的发生。此外,饲料的选择和喂养量也需要科学合理,以保证淡水鱼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一、淡水鱼养殖中病害产生的原因
淡水鱼养殖的病害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因为现今的养殖方法缺乏科学性。由于缺乏有效的养殖技术,鱼群的整体病害抵抗能力大幅下降,从而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淡水鱼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微生物与病原体感染、寄生虫病害、细菌性病害以及病毒性病害。这些病害不仅会导致鱼群的死亡率增高,还会降低鱼群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此外,水环境污染对于淡水鱼的健康程度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养殖户需要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管理,保持水质清洁,保证水质稳定,同时也需要重视消毒和清扫任务,降低人员对鱼群成长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鱼群的健康生长。如果池塘内需要使用有机肥,则需要将有机肥腐熟并发酵,减少有害物质进入池塘的概率。有机肥本身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细菌,如果直接使用,会导致池塘内的微生物和细菌数量急剧增加,从而加重水质污染,损害鱼群的健康。淡水鱼养殖需要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法和管理手段。只有加强对鱼群健康的关注,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才能保证鱼群的健康生长,从而实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要点
1、加强鱼种选择
淡水鱼的养殖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想获得高品质的淡水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选择适宜的淡水鱼品种是达到高品质的必要条件。不同的淡水鱼品种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和饮食需求。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养殖条件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淡水鱼品种。第二,确保鱼类满足颜色、鳞片、肌肉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对于高品质的淡水鱼来说至关重要。第三,保持鱼群的尾部向前、头部向下,摆动频率高。这种方式可以让淡水鱼看起来更加活泼,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第四,确保同批次鱼类的体型比例相对均匀。这是为了避免出现体形过大或过小的淡水鱼,影响整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第五,根据周边环境进行勘测,有计划地产出。在进行淡水鱼的养殖之前,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勘测,包括水质、水流、光照等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因素,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淡水鱼的养殖工作。第六,水质要满足淡水鱼的养殖需求,以提高鱼类的成活概率。水质对于淡水鱼的生长和繁殖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淡水鱼的养殖需求。
2、制定合理的养殖模式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其中鱼类养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养殖人员需要选取适销对路的鱼类品种,制定分级多品种混养模式。首先,在选择鱼类品种时,养殖人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鱼类的生长特性,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比如草鱼、鲫鱼、鲢鱼等常见品种。此外,多品种混养可以使养殖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养殖效益。其次,养殖人员需要根据苗种来源、养殖水环境状况、品种和鱼苗规格、饵料供应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确定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过高容易导致疾病暴发和死亡率上升,而放养密度过低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养殖效益低下。再次,水源是鱼类养殖的重要条件之一。养殖人员需要确保水源充足,供水稳定,水质符合标准。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检测水质,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水质。最后,养殖人员需要参照技术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模式进行养殖模式设计,如80∶20精养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草鱼等重体鱼类,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减少养殖成本和环境污染。
3、做好池塘消毒
淡水鱼养殖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工具,并且这些工具如果未经严格消毒易导致病毒和细菌进入池塘。如不加以控制,这些病菌会破坏鱼的健康和生长,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因此,为了减少淡水鱼的病害,需要对工具做好消毒。常见的消毒剂包括漂白粉和高锰酸钾,能够有效地杀死病毒和细菌。在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量的配比,并且要确保工具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否则消毒效果会大打折扣。此外,饲料也是淡水鱼养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饲料需要密封储存,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污染,这样才能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如果饲料受到污染,不仅会影响鱼的健康,还会浪费养殖人员的时间和成本。养殖人员在进行池塘消毒时,需要穿戴防护服,避免感染有害病菌。尤其是在冬季或者潮湿环境下,病菌容易滋生,养殖人员需要做好防护工作,确保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4、重视水生植物的含量
在淡水鱼类的养殖过程中,水生植物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植物不仅有利于淡水鱼类的繁殖生长,而且能够吸附水质中的营养元素,防止水质环境污染。因此,养殖人员需要以淡水鱼类的实际生存需要和水质植被的含量为养殖基础,选用环境适宜的植物。水生植物能够为淡水鱼类繁殖提供营养元素,促进生物循环,确保水质平衡。这些植物还能够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提高水质的透明度。因此,在鱼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至关重要,不仅有益于鱼类的生长,而且还能够改善水质环境,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但是,鱼类繁殖区内的植物过多可能导致鱼类繁殖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在养殖淡水鱼时,需要掌握水生植物数量及其繁殖所达到的条件,并确保水质中的营养物质浓度适中。在鱼塘中种植水生植物时,需要注意植被的密度和种类,以免对鱼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总之,水生植物在淡水鱼类的养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养殖人员需要根据淡水鱼类的实际生存需要和水质植被的含量,选用适宜的植物,并注意控制植被密度和种类,以确保水质平衡和鱼类的正常生长。
5、淡水鱼水质溶解氧含量测定
淡水鱼的养殖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养殖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检测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检测淡水鱼饲养区的溶解氧浓度,这是因为溶解氧浓度是影响淡水鱼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溶解氧浓度不足,会导致水体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升高,从而影响淡水鱼的健康和生存。因此,养殖人员可以采用增氧剂或启动增氧机来防止水质污染,从而增加淡水鱼在该范围内的生存概率,减少有害化学物质对淡水鱼的影响。此外,气温上升也会影响溶解氧浓度。因此,养殖人员需要频繁测定溶解氧浓度,以确保淡水鱼的生存环境稳定。增氧剂的使用剂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养殖人员需要根据鱼的品种、数量、饲养密度、水深、水质等因素来确定增氧剂的使用剂量。一般来说,增氧剂的使用剂量应该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所需的溶解氧浓度为止。
6、淡水鱼投喂次数与方式
投喂鱼类的频率和数量是影响鱼类生长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据研究发现,鱼类的摄食环境条件和消化系统发育特征是决定投喂次数的关键。因此,合理安排每次投喂次数至关重要,这可以避免饲料损失率过大或饲料利用率偏低。对于“无胃鱼”宜采取多次投喂方式来提高其对饲料的吸收和利用效率。这是因为这类鱼缺乏胃的结构,需要经常进食才能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对于这类鱼,可以将每日饲料量分为多次投喂,以提高其消化吸收效率。同类鱼的投喂次数和投喂量也应该根据其生长阶段和鱼种进行合理调整。一般来说,在鱼苗阶段,鱼类需要比成鱼更频繁的进食,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需要。随着鱼类的成长,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应逐渐减少,以避免过度喂养导致的健康问题。除了以上因素,投喂量的多少还要考虑环境变化因素和饲料品质。例如,当水温较低时,鱼类的代谢率会降低,其食欲也会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适当减少投喂量,以避免过度喂养。同时,饲料的品质也会影响投喂量的多少。高质量的饲料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从而减少投喂量。
7、淡水鱼疾病治疗
如果在养殖过程中出现患病的鱼,需要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同时,对池塘环境进行消毒并换水。在淡水鱼中,常见的病症包括细菌性疾病。为了确定患病情况,可以采用视觉检验和镜检结合的方法。一旦确定患病,需要依据医师的指导,使用药饵组合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投放药饵的时间和量。一般来说,防治的周期为10天左右,每7天为一个疗程。根据鱼群患病情况,可适当增加药饵的投放量。通过科学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鱼类疾病,提高养殖效益。
三、淡水鱼养殖中水质调控技术
近些年,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水质的恶化而引起的各种水产疾病、传染性疾病频发。“养鱼先养水”这句俗语说明水质调控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水质调控主要表现在对水域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控制,一般要求水中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05 mg/L,当亚硝酸盐含量超过0.1 mg/L时,会导致鱼类出现呼吸困难并减少进食的情况,水中的亚硝酸盐会通过鱼鳃进入血液,血液里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导致血液变成褐色(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被亚硝酸盐氧化成三价铁)。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导致鱼类自身供氧不足。此时,鱼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等其他中毒症状,即使补充水中溶氧,也不能有效地解决。在渔业生产实际中,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进行水质调控:
1、合理把控淡水鱼换水时间
换水时间以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为基准,无论鱼类是否有患病或死亡,如果发现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超过了正常值,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水质调控处理。例如,要对池塘下层的老水进行更换,新水添至最高水位处;通过肥水培藻,使藻类间的生态平衡得到修复,根据水质情况增施培藻专用肥,将亚硝酸盐快速转化成硝酸盐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利用生态平衡来净化水体。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换水量原则上不要超出原水体的1/3。二是,池塘注入新水的时间段应在凌晨至14:00,池塘夏季高温季节傍晚不能补充新水,否则容易导致次日出现鱼类浮头现象。三是,可在添加新水时全塘泼洒维生素C或果酸等,以减轻鱼类的应激反应。
2、淡水鱼养殖中水质调节方法
调水的目的是保持养殖水域亚硝酸盐的产生及维持CO2缓冲系统稳定。常规方法是每隔15—20d泼洒1次生石灰粉,调节水质酸碱度,一般用量为20g—30 g/m3。同时,需要抑制硝化作用产生亚硝酸盐,通常的做法是进行生态净化,即将微生物制剂置于塘内使鱼类排泄物和有机物及时分解为无机盐和营养元素,这样能及时被浮游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减少有机物分解消耗氧气。微生物制剂在渔业生产实际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光合细菌、酵母菌为厌氧菌,可以在阴天使用。二是,光合细菌与硝化菌会相互抑制,实际应用中应分开投放使用。三是,枯草芽孢菌、EM菌等为好氧菌,需要在晴天上午活化2—4h后使用,同时开启增氧机。四是,水体理化指标严重超标,水生生物应激反应强烈,特别是阴雨天需要同时使用过氧化物以提高生物制剂的使用效果。五是,不能与化学消毒剂同时使用。在使用微生物药剂时,应遵循“前3后5”原则,即在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前3—5d停止使用化学消毒剂;同时,塘内不能排水或少排水,特别是在使用微生物药剂后的4—5d内要遵循上述原则。
3、淡水鱼增氧要点
消除“氧债”主要目标是打破上下水温分层,从而达到溶解氧的平衡。利用增氧机搅拌增氧,可将底层产生“氧债”的水域与表层富氧水域进行置换。配比关系:养殖池塘产量7500—12 000 kg/hm2,每2000—3333 m2水面配置1台3 kW涡轮式增氧机为宜。
4、淡水鱼池塘改底方法
改底的目的是降解池塘水体中的亚硝酸盐。首先,可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和过碳酸钠增氧片均匀撒入全塘水体中,施用浓度为0.5—1.0g/m3。这种方法是针对急性的亚硝酸盐浓度上升而无法更换水源的应急处理。过硫酸氢钾是一种很好的氧化剂,可以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水生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硝酸盐,从而形成天然的降解利用循环。同时,还可促进底部氧化还原,有利于益菌生长,加快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效率,促使氨氮物质循环利用。其次,使用佛石粉、活性炭粉、腐殖酸、聚合铝或硫代硫酸钠等物质,通过吸附和离子交换法、还原法等把亚硝酸盐吸附沉淀到底部来迅速降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由于吸附和还原法不稳定,在第二天会释放更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因此,在使用吸附剂或还原剂后的第二天应长时间开启增氧机充氧,并撒施高铁酸钾或过硫酸氢钾加过碳酸钙增氧片,使水中溶氧达到4 mg/L以上。
综上所述,科学的养殖方法会给淡水鱼养殖业带来新的商机,在进行科学管理淡水鱼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环境、淡水鱼品种的选择、水质检测、水质生化因子的调整以及养殖密度和饲料的科学合理配置等方面。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让淡水鱼在健康的环境中生长,为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165199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水产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