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病虫害科学有效绿色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
作者: 张兴龙
云杉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和绿化树种,其具有树体高大、挺拔等特点,适宜在土壤肥沃、湿润凉爽的条件下生长和发育。近几年,云杉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在城市园林、住宅小区以及公路绿化等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云杉病虫害发生现象较为突出,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注重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保障云杉发挥良好的绿化和经济价值,降低发病率,确保云杉苗木能够健康成长,优化生态环境。
受到环境及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其对云杉林的生长和生态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防治方法多依赖于化学农药,成本高、效果不稳定,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对此,需深度研究和开发云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能保障云杉林的健康生长,并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针对云杉的生长特性、病虫危害特点等,高效落实综合防治技术,保证良好的防治效果。
一、云杉树种介绍
云杉属于松科云杉属的乔木植物,其树高能够达到45m,胸径可超过1m,其生长特点包括耐寒、耐阴、喜湿润,且对于土壤条件要求较高,一般需要土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土壤。云杉树皮一般呈淡灰褐色,裂成稍厚的不规则鳞状块片脱落,并且该树种的小枝具有疏生或密被短毛等特点。通常一年生枝呈淡褐黄、褐黄、淡红褐色等,且叶枕部分有白粉。叶片以棱状条形为主,横切面为四菱形、球果为圆柱长圆形,呈上端渐窄、成熟前为绿色,成熟后为淡褐色或褐色。云杉木材以黄白色为主,纹理较直,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可作为道路绿化、庭院绿化树种,也可放在室内。同时云杉的经济价值较高,在建筑、家具、木纤维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二、病虫害对云杉林的影响
在云杉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其会对林木生长造成极大的影响,阻碍云杉林的绿化效果和经济价值发挥。结合甘肃地区的云杉林种植情况,其发生病虫害的影响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叶片损伤
虫害是云杉林常见的危害问题之一,如阿扁叶蜂、蚜虫、松天牛、松毒蛾等。其中阿扁叶蜂是云杉林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对云杉林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叶片损伤上。幼虫在云杉叶片内取食,形成伤痕和凹陷,导致叶片失去完整性和功能。据研究,云杉阿扁叶蜂幼虫的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4龄以后的幼虫,其食量占一生食量的90%以上。其大量的取食行为导致云杉叶片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云杉的光合作用效率和生长速度。
2、病虫害传播快
云杉病害主要包括赤枯病、紫纹羽病、叶枯病等,由于云杉生长环境较为潮湿,适宜病菌传播和害虫幼虫繁殖发育,在大规模云杉林中一旦出现病害,未及时防治,很容易出现较快的传播速度。例如,一旦云杉林中出现云杉阿扁叶蜂的疫情,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同时,成虫飞行能力强,可远距离传播病害,幼虫则通过取食活动将病害传播到更多的云杉树上,导致云杉林的大面积受害,增加防治的难度和成本。
3、破坏生态平衡
随着甘肃地区云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其一旦发生病虫害,将会严重危害还可能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云杉作为森林中的重要树种,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到害虫取食和病害传播的影响,将会导致云杉树势衰弱,甚至死亡,进而破坏森林的植被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此外,云杉病虫害的大范围发生,还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进一步破坏生态平衡。
4、经济损失
云杉林是甘肃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种类之一,如发生病虫害将会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木材具有广泛的用途和较高的经济价值。然而,云杉病虫害的发生,可能会导致云杉生长缓慢、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整株死亡,减少云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林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据统计,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万元,对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三、云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策略
1、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有效的云杉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是综合防治的首要步骤。该系统应包含对云杉林区的定期巡查,以及利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对云杉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密度、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及时发现云杉病虫害疫病,预测其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另外,确定监测预警系统的重点内容,主要关注害虫的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幼虫孵化期等关键时期。在此时期,云杉虫害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对云杉林的危害也会加剧。因此,通过增加巡查频次、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精度等措施,及时发现疫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如甘肃地区某大面积云杉林种植区域,在近年来频繁发生阿扁叶蜂虫害,其对林业的危害日益严重。为科学、系统地监测和预警云杉阿扁叶蜂的危害,当地林业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在云杉林生长季(4月至10月),共设立10个监测站点,每个站点每周进行一次人工观察,并使用自动监测设备实时记录数据,人工观察主要记录云杉阿扁叶蜂的成虫数量、幼虫密度以及危害程度等指标,自动监测设备则记录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以及云杉阿扁叶蜂的活动情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云杉阿扁叶蜂的成虫高峰期出现在6月至7月,幼虫高峰期出现在7月至8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一个生长季云杉阿扁叶蜂的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预测结果显示,预计成虫高峰期将提前至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虫高峰期将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根据预测结果,林业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林业生产单位提前做好防治措施准备。同时,林业生产单位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生物农药、释放天敌等,有效降低云杉阿扁叶蜂的危害程度。
2、园艺管理措施
通过合理修剪云杉树的枝条、清除病虫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等措施,减少松天牛、蚜虫及阿扁叶蜂等害虫的生存环境,降低其种群密度。此外,加强云杉林地的水肥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云杉树的抗病能力也是园艺管理措施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园艺管理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期修剪云杉树的枝条,清除病虫枝,减少害虫的栖息地;二是加强云杉林地的水肥管理,合理施肥、灌溉,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云杉树的生长势和抗病能力;三是适当间伐、疏伐,保持云杉林地的合理密度和通风透光条件,消除害虫滋生和繁殖条件。
为有效控制云杉病虫害的威胁,甘肃某林区决定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及策略,包括园艺管理措施和药物防治。首先,对受害的云杉树进行合理修剪,减少虫口密度,修剪应在幼虫期进行,以去除受虫害的枝叶;其次,加强云杉树的抚育管理,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和生长势,如: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措施;最后,种植结构调整,在云杉林中适当引入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以减少阿扁叶蜂等害虫的滋生条件。
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云杉阿扁叶蜂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引入天敌、利用病原菌等生物因素控制云杉阿扁叶蜂的种群数量,可以减轻其对云杉林的危害。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天敌引入,如:瓢虫、蝽类等天敌昆虫,天敌能捕食云杉阿扁叶蜂等害虫的成虫和幼虫,有效降低其种群密度;引进病原菌利用方法,对云杉病虫有一定杀伤作用的病原菌进行防治,如:使用灭幼脲Ⅲ号胶悬剂或混合使用灭幼脲Ⅲ号液和功夫菊酯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能够减少阿扁叶蜂等害虫的繁殖数量。通过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云杉病虫害,也有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如甘肃地区某云杉林区出现较多问题,云杉阿扁叶蜂危害严重,导致云杉树生长缓慢,叶片受损严重。对此,管理部门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引入云杉阿扁叶蜂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控制其数量,捕食云杉阿扁叶蜂的卵、幼虫或成虫,有效降低其种群密度。在生物防治中,不使用传统的化学农药,而是选择对天敌友好、对害虫有特效的生物制剂。其中,白僵菌是一种真菌性生物农药,能寄生在阿扁叶蜂、松毒蛾等害虫的体表,通过消耗其营养导致害虫死亡,并对天敌昆虫的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使用白僵菌300亿孢子/g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在幼虫3龄前进行喷洒,此时幼虫对药物的抵抗力较弱,防治效果较好,每亩林地使用60g白僵菌制剂,加水稀释至适当浓度后进行喷洒,采用低容量弥雾机进行喷洒,确保药物均匀覆盖在云杉树上。经过生物防治技术的实施,云杉虫害的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云杉树的生长状况明显改善。同时,由于使用生物制剂,对生态环境和天敌昆虫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4、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云杉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常用手段之一,其主要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针对发生的病虫害类型,采取相应的药物防治,有助于控制虫害和疫病的传播与蔓延。例如在甘肃地区,针对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具体如下:
针对松天牛的化学防治。采用1000倍液的40%氧化乐果喷施,能够防治孵化阶段的松天牛幼虫。也可采用磷化锌毒插入幼虫蛀杆孔内,能够消灭幼虫。
对常见的阿扁叶蜂,则可使用80%敌敌畏乳油、2.5%敌杀死乳油等,根据药物说明书,按照推荐浓度进行稀释。通常,80%敌敌畏乳油可稀释为1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可稀释为3000倍液,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或高压喷雾机对受害云杉树进行均匀喷雾,确保药物能覆盖到受害叶片和枝干。再规划喷雾时间,选择在幼虫活动高峰期进行喷雾,以提高防治效果。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对云杉阿扁叶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同时,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导致云杉阿扁叶蜂产生抗药性。例如,使用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进行云杉阿扁叶蜂的化学防治。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是一种新型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可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致害虫过度兴奋而死亡,该药剂对云杉阿扁叶蜂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云杉阿扁叶蜂幼虫孵出后,是最佳的防治时机,通常在7月上旬幼虫孵出后,开始进行喷雾防治。再将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与水按1∶1000的比例混合,即每1000ml水中加入2ml药剂,搅拌均匀后制成喷雾液。再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或其他适宜的喷雾设备,将喷雾液均匀喷洒在云杉的针叶和枝干上,确保药剂能覆盖到害虫的活动区域,每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针对松毒蛾则是采用100倍液的敌百虫喷施防治,或可选择2000倍液的三号灭幼脲,能够杀灭孵化盛期的松毒蛾幼虫。
对于蚜虫的化学防治,即是采用0.5%氨水溶液开展喷施给药,也可以选择2%的尿素溶液喷施,每间隔7d进行施药1次,每次需喷施3次。如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可选择1000倍液乐果进行全面喷施,控制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对于叶枯病的化学药物应用,主要是选择硫酸铜、石灰各500g,掺入到50kg水中,配制波尔多液喷施防治。
赤枯病的防治时间,一般在3-4月,通过利用10%的硫酸亚铁进行1-2次喷施,同时注意清除病叶。此外,也可配制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实施连续喷药,遏制病菌传播。
紫纹羽病是云杉常见的病害类型,在化学防治中,一般使用150倍液的50%代森铵水剂、800倍液的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等,同时也可采用500倍液的50%多菌灵,有效针对病株周围土壤实施灌根处理。
5、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减轻云杉病虫害的发生严重程度,其一般可针对虫害进行防治。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人工捕捉,如在云杉林中设置黄色粘板和灯光诱捕器等设备,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吸引成虫进行捕捉,此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清理落叶和树皮,减少害虫的越冬场所和卵的孵化环境,此方法虽然比较繁琐,但可以有效减少云杉阿扁叶蜂、松天牛和松毒蛾等害虫的越冬数量和繁殖率。通过物理防治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云杉害虫的种群数量,降低其对云杉林的危害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物理防治技术通常需要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例如甘肃某林场在应对云杉虫害侵害时,采取物理防治技术,此策略在保障生态环境和森林健康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林场的工作人员都会实施一项精心设计的清理采收计划。在春季,当阿扁叶蜂、松毒蛾、松天牛等害虫开始产卵时,工作人员会仔细巡查每一棵云杉树,将带有卵和幼虫的叶片和树皮残垢收集起来,并集中销毁,有效减少害虫的越冬数量,降低次年春季害虫的基数。到了秋季,随着树叶的掉落,工作人员会再次进行类似的清理工作,确保没有遗漏的害虫藏匿在落叶,通过定期清理采收工作,有效控制害虫发生数量,为云杉树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夏季和冬季,林场工作人员会对云杉树进行修剪和整形,去除过密和病虫害严重的枝条,以减少叶腋部分的数量和面积,使云杉树更加美观,更重要的是破坏高发害虫的生存环境,使其难以在树上找到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在整个物理防治过程中,林场严格遵循不使用化学药物的原则。但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化学药物时,工作人员会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并特别注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保护,为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上述内容分析,了解云杉的生长特点,并明确其病虫害的危害和影响,需引起林业管理部门的重视,对当前林业害虫防治技术的补充和完善,以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提出一套综合防治技术策略,包括监测预警、园艺管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旨在实现云杉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保障云杉林的健康生长。未来,继续深化研究,优化防治技术,以期为我国林业害虫防治工作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734000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大黄山自然保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