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林业育苗技术与造林方法的综合分析

作者: 林雪松

新时代背景下林业育苗技术与造林方法的综合分析 0

林业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林业资源提供了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如木材、果实、药材等,同时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原材料,如建筑、家具、纸张等。然而,当前林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速度。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利用,使得林木资源严重减少。同时,由于林业发展的滞后,林地的保护和管理也存在问题。这种滞后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林业育苗技术以及造林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林业发展做一份贡献。

一、我国林木种苗培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林业育苗技术的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然而,尽管苗木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态势明显,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同质化低端苗木在市场上占比较大,积压问题严重。由于一直以来苗木产业的规模化和快速发展,导致生产者对市场需求的误判和盲目追求规模扩大的做法。此外,尽管近年来出现了更多的品种和优质的苗木,但存量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不仅是由于先前培育工作的不足,也与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业部门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应加大研究和培育工作的力度,加快优质苗木的培育速度,以满足市场对多样化树种的需求。

二、林业建设中林木育苗原则

1、多样性原则

病虫害问题一直以来是林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应该种植多样树种,以降低病虫害的扩散风险。其次,应根据苗木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种类。

2、适地适树原则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需要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树种,确保树种客观生长特性与当地苗圃特点相适应,以便提高育苗效率,满足适地适树的育苗原则。基于此,首先明确造林区,同时确定苗圃地,并对该地的土壤、气候、光照等情况进行全面性调查、分析,以便选择相适应的树种,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幼苗成活率,强化造林效果。

三、林业育苗技术要点

现代森林的面积在不断减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因此,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林业育苗栽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1、种子选择及处理

林业育苗技术的关键点在于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选择种子时,需要全面观察种子外表,确保种子质量良好。优质种子具有表面光泽、整体圆润,周边没有蚊虫啃咬痕迹,未出现种子腐烂等情况。在放置在苗床之前,需要对已选择好的种子进行简单处理。这包括浸湿、保持湿度、温度控制以及杂质清除等步骤。具体来说,可以将种子放置在湿布覆盖的容器中,然后放置在微热环境中(温度为30℃—35℃)每天需要更换1次水,经过1周的处理后,等待种子长出嫩芽,即可进行下一步的育苗处理工作。

2、苗床设置

通过记录不同苗床土壤高度下树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科研人员发现0.6m的土壤高度下树木的成活率最高,并且死苗率相对较低。因此,在育苗过程中,建议将苗床土壤高度设置为0.6m。通过将树苗放置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的土壤中,可以确保健康生长。在冬季进行树苗育苗时,需要注意保持温室内的适宜条件。这包括根据地区的气候特点,控制温度和湿度,以确保树苗能够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此外,定期给予树苗适当的水分和养分补充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正确设置苗床土壤高度,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可以有效地促进树苗的生长和成活率。

3、催芽方式

催芽效果也是决定造林效果的关键环节。因此,应该选择科学的催芽方式,包括了去蜡去油法和水浸法等。去蜡去油法能够对种子上过多的油脂进行处理,要确保溶剂类型和性能符合催芽要求,避免对种子造成损害,通过一段时间的浸泡能够控制蜡质和油脂含量,通过风干后可实施催芽。在采用水浸法时,应合理控制水的温度,浸泡结束后要确保表皮出现轻微的膨胀,通过晾干处理来提高发芽率。如果种子的表皮较硬,则需要适当提升水温,同时避免温度过高而对种子形成破坏。

4、采用合理的方式播种

可以采用点播、条播和撒播等方式进行播种。如果种子颗粒较大则可以采用点播的方式,应该结合苗木的生长需求确定合理的密度,防止行间距过小或者过大而影响后期生长状况。在采用条播的方式时,需要借助机械设备提高播种工作效率,改善发芽的整齐性。如果苗木在生长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移栽,则可以采用撒播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播种作业的便捷性。在确定播种的深度时,不仅要考虑到种子自身的特点,还要分析土壤的基本状况,比如当颗粒较大时可以适当加大覆土的厚度。

5、扦插技术在育苗中的应用

扦插技术已经成熟的应用在我国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在专业技术人员对育苗母体进行筛选后使用生根药物,加强苗木的生命力。在扦插过程中,土壤水分和通风情况对于扦插的成活率影响非常大,插后的枝条通过茎部的切口来进行水分吸收,如果插后水分蒸腾较快,水分失衡,会导致插穗枯萎。因此,要保证土壤中水分充足。在扦插愈合生根过程中,呼吸作用非常旺盛,需要大量的氧气,若扦插地区的通风条件不良,会导致扦插枝条出现腐烂死亡现象。因此,在完成扦插后,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浇灌,灌溉水分不宜过量,只有调节好扦插土壤的水分和氧气,才能够促进扦插育苗技术的成功。

6、施肥管理方法

苗期管理对于树木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非常重要。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苗木选择、造林规格选择和施肥控制等因素。在选择苗木时,合理的直径为(5+2)cm,这样可以保证苗木的生长能力和成活率。此外,施肥也是苗期管理的关键环节,需要控制施肥的范围和量,在每10m2的苗圃上施肥量宜为2kg。在决定最佳施肥周期时,需要考虑苗木的工程条件、工程范围以及其他特征。这样可以确定出最适合苗木生长和发育的施肥周期,以保证苗木的养分供应和生长状况。此外,为了控制苗圃占地面积,需要结合实际建设总面积和树木种植比例。确保苗圃的规模和布局与整体建设项目相匹配,同时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管理的困难。综合考虑施肥的时间控制也是苗期管理的重要方面。苗木的生长和发育需要根据其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来合理安排施肥的时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养分,推动苗木的健康生长,并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不良影响。

7、合理进行水肥管理

在苗木种植过程中,施肥和灌溉是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苗木的生长和品质。为了提高苗木管理质量,以下是一些关键点,从施肥量、周期和时间节点到灌溉方式,全方位控制苗木的生长环境。确定施肥量、周期和时间节点非常重要。根据苗木的品种和生长阶段,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频次。同时需要根据实际土壤肥沃度和苗木光照需求来综合考虑并制定施肥计划。综合考虑土壤肥沃度和苗木光照需求,运用密集浇灌模式。密集浇灌可以保证苗木根系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合理的浇水周期和浇水量,提高苗木的生长速度和适应力。

8、科学除草

作为禾本科植物,杂草可以与林木争夺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抑制林木的茁壮生长。另外,杂草具有含蓄水分,可以有效增加“食物链”种类,丰富“食物网”从而为稳定生态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因此应从多方面着手,进行生态林杂草的科学除草。第一,在移栽一年以内的幼林生态系统,则要通过犁地的方式,进行大型杂草去除的同时,松软土壤,促进林木根系的深扎和有氧呼吸。第二,对于相对稳定的生态林,则要对根系附近的小型杂草予以保留。一是,利用杂草的储蓄水分的功能有效预防水土和营养物质的流失,二是,杂草秋季干枯以后,可以对林木根系进行保温。

9、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分析

在林业育苗工作中,植物的生长时期很长,由于种种原因会引发众多病虫害的侵袭,影响植物的生长。因此,在育苗工作中应当加强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树苗病虫害发生现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与治理,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将病虫害的问题有效预防。在春季病虫害防治中,栽培管理预防具有良好效果,通过改善苗木栽培技术将病虫害发生概率降至最低。该种方法包括改变栽培技术、控制施肥与施水量以及及时清除枯病枝叶等,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此外,也可采取化学防治手段,该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杀灭相应的病虫害,操作简单,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效率高。但长期使用化学药物不仅会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还会使害虫和病菌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必须根据适当的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化学药剂。

四、林业造林技术的应用措施

1、播种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是成熟度相对较高的技术。它具有广泛适用性,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使用。然而,在采用播种造林技术时,需要先进行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调查和分析。对于不同的树种,在当地的成活状况也需要有所了解,以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在播种阶段,需要确保科学性和合理性。这需要明确林木种植规划的具体要求,并有效控制播种范围和数量。此外,播种造林技术对人力操作要求较高。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然而,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机械化造林工作的推进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另外,为了确保播种造林的成功,还需要将种子的发芽率和抗性考虑在内。种子应具备良好的发芽能力和耐受能力,以提高造林的成功率。

2、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技术是一种利用根蘖苗的作用来实现快速且高效造林的技术。在使用该技术时,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和造林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其中包括插干造林工艺、地下茎造林工艺、分蘖造林工艺和分根造林工艺等。插干造林工艺要求干的长度达到栽培要求,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柳树和杨树的种植。通过插入符合要求的干,可以有效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分根造林工艺适用于根系庞大的树种,例如刺槐和泡桐。该工艺可以提高苗木的发芽率,并充分发挥根系的优势,使树木能够更快地生长和成活。分蘖造林工艺适用于刺槐、杨树和枣树的栽培。这种工艺能够为根蘖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其快速生长,同时该技术的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地下茎造林工艺适用于竹类树种。在使用该工艺时,需要确保竹节的良好生长状态,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通过地下茎的生长,可以有效地促进竹类苗木的生长和发展。分殖造林技术中的关键点包括利用根蘖苗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如插干造林工艺、地下茎造林工艺、分蘖造林工艺和分根造林工艺,以及各种技术方法在不同树种上的适用性。通过运用这些关键点,可以实现快速、高效造林,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3、插条造林技术方法

插条造林技术特别适用于2年生的苗木和枝条,有时也可以选择3年生的枝条。为了确保插条的良好生长条件,必须保证母树的良好生长状态,并在发芽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同树种的插穗直径有所差异,如杉木和杨树的插穗直径大约为1cm和1.5cm。为了促进插穗的生长,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支持,可以进行浸水处理。另外,插穗的长度的确定应该考虑到栽培区域内土壤的水分含量。当栽培常绿树种时,插穗的长度应该为其原长的一半。在选择落叶树种进行插条造林时,需要注意土壤的水分含量。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必须确保插穗的根部完全进入土壤以获取充足的水分。而在降水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留出一定的距离,大约为7cm,以防止过多的水分对苗木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在秋季进行插条造林时,需要特别注意防护切口,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对苗木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插条造林技术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关键点,以确保插条的生长状况和成活率。

4、栽苗造林技术措施

栽苗造林其最大的优势特点是受其他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比较少,而且最终的成活率较高,被各地广泛应用。栽苗造林的过程中要经过3次埋土,2次踩实,1次提木处理。在种植之前,要先挖树苗坑穴,此时要注意将坑穴中表层土和深层土的分类,为后续苗木的栽植做好准备。当坑穴挖好之后施入促进树木生长的基肥,避免基肥与树根有直接的接触,应在施入基肥之后撒入一些浅层土,这样不仅能避免基肥对树根产生影响,也能为树根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放入树苗后覆盖深层土,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坑穴中填土至50%左右时,要将树苗向上提起,避免树苗出现窝根的情况,影响树木后期的生长。为使树苗能够充分与土壤接触,从而顺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在提苗处理后要将覆土踩实,这样有利于树根向下生长,可以提高成活率。此后,将深层土填满坑穴,使苗木坑穴与地面平齐,为使栽植树苗能够稳定生长,需要再次将覆土踩实,保证树干处于挺直的状态,也能够使树苗与土壤充分结合,避免出现倾斜,倒伏等现象。最后需要在树苗的根部位置用土围成堰,形成倒漏斗的形状,在灌溉或是降雨时,可以沿着漏斗的形状渗入到苗木根部。在后续的培育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为苗木打造漏斗状储水,使苗木能够吸收充足的水分,保证苗木能够顺利生长。

综上所述,林业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林业育苗技术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造林综合措施,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林地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123200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林业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