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应用规范及病虫害科学防治对策

作者: 王保存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应用规范及病虫害科学防治对策 0

无公害茶叶符合当下新消费理念,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对饮食质量安全的要求,推广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强化无公害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有利于提高茶叶质量和安全等级,增加茶叶种植生产经济效益。对此,本文利用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实际栽培技术经验,对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展开分析研究,以期为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

1、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

无公害茶叶的栽培对种植区域的生长环境要求较高,种植区域的选择不仅要有适宜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还需要远离污染源,尽可能远离工业用地区域,保证种植区的汞和镉含量不超过0.3mg/kg,铅的含量不超过250mg/kg。茶叶具有喜温、喜湿、喜阴的生长习性,因此,所选择茶叶种植基地的生态环境应符合无公害茶叶的生长习性,包括降雨量、湿度、光照、气候温度等条件都须满足无公害茶叶生长需求。通常来说,茶叶种植基地的土壤层深度应大于1m,地下水位应在15m左右,且土壤表面无板结硬化。同时,还需综合考量茶叶种植基地的整体地形,基地的坡度应小于25°,且要和普通生产茶园、大田农作物等保持合理距离,并建立50-100m隔离带。

2、茶叶品种的选择与种植

茶叶品种的选择应尽量以乡土品种为主,若要引进新的茶叶品种,须做好检疫工作,避免将带病茶树引入本地区。在实际选择茶叶品种时,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抗寒能力强、存活率高、生产效益高的品种。以安徽大别山岳西县茶叶生产区为例,该地区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土壤洁净、雨量充沛,十分适合茶叶生长,茶叶的品种可选择岳西翠兰、石佛翠、舒茶早、皖茶91、龙井长叶、黄金茶等品种。

通常来说,无公害茶叶种植面积应不超过10亩,种植行长度应小于50m,每亩定植3000株左右,应根据具体茶叶品种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密植。种植前应施足底肥,首选有机肥或完全腐熟的农家肥,定植时要将茶树苗木的根系均匀铺开,并在根系上覆盖湿润的细土,保证根系部位的湿润。在回填到定植穴的2/3处时,应轻提苗木,确保根系可以与土壤充分接触。

3、土壤管理与土壤改良

(1)土壤管理

在无公害茶树的栽培过程中,土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该项工作的质量会直接对茶树的生长质量与茶叶品质产生影响。因此,为在无公害茶树栽培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茶叶品质,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落实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工作。

①做好深耕除草。深耕除草属于土壤管理中的基础工作,通过合理深耕能够有效打破土壤犁底层,活化土壤性质,提升土壤保水性、透气性。除草可以减少杂草对养分的争抢,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升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茶树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在深耕除草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将清理下的杂草覆盖至茶树的定植穴周围,杂草与土壤融合腐烂后会逐渐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②为提高1-3年的幼龄茶树定植成功率,工作人员可选择合适的绿肥植物(如紫云英、苜蓿)在田园中种植。绿肥植物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的生长,降低茶园除草工作量,同时也能够显著改善土壤性质,提升土壤肥沃度与养分含量。此外,在绿肥植物成熟后还可以通过切碎还田、翻压等方式将其转化为土壤有机质,进一步改善土壤性质与结构。

③结合田间茶树的实际生长情况,可以合理落实减耕或免耕。过度耕作会对土壤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此外,为在减少土壤扰动的前提下疏松土壤结构,可倡导使用蚯蚓对土壤进行改良。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同时其排泄物也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2)土壤改良

目前,在无公害茶树的栽培过程中以下几种土壤改良措施应用较为广泛且相对有效:

①添加有机物质。施用有机肥料是土壤改良的基础步骤,一般可使用的有机肥料包括堆肥、农家肥、饼肥等,以此显著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此外,在施肥过程中通过适当翻整土壤还可以起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透水性的效果,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满足茶树的生长需求,一般每亩茶园可选择性施用3500kg-5000kg的有机肥料,以保证肥料的充足。

②翻耕与松土。翻耕与松土操作属于土壤改良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周期性翻耕、松土操作能够有效处理土壤中所存在的板结问题,提升土壤透气性、透水性,为茶树根系的发育提供良好条件。此外,翻耕与松土操作还可以促进土壤与有机肥料之间的融合,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通常情况下,每年翻耕与松土2-4次即可,具体翻整次数需结合茶园土壤情况、地区降水量、温湿度等因素灵活决定。

③调节土壤pH值。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pH值的要求较为严格,过酸或过碱都有可能造成茶树生长不良。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动态化把控茶园土壤pH值,确保能够有效满足茶树的生长需求,必要时可使用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以确保土壤pH值始终处于标准状态,为茶树的健康发育提供良好条件。通常情况下,茶园土壤pH值在5.5-6.5之间。

4、科学施肥

施肥技术是无公害茶树培育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茶树的健康生长,同时还可以按需满足茶树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进而提升茶叶品质。在施肥技术应用方面,需做好以下几点:

(1)基于土壤养分情况进行针对性施肥

首先需要工作人员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检测,明确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具体含量,而后结合当前茶园中的茶树类型、生长阶段、茶叶产量需求等因素,针对性制定施肥计划。通常情况下,每亩茶园的年施肥用的氮、磷、钾肥料分别在15-30kg、8-20kg、15-20kg即可。这样既能够有效满足茶树生长阶段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又可以避免因营养过剩而对土壤产生负担。

(2)基于茶树生长周期及不同生长周期中对养分的需求进行分季施肥

春季茶树生长迅速,此时需要提高氮肥的用量,以满足茶树新梢的生长需求;夏季属于茶树的开花期,此阶段应提升磷肥、钾肥的用量,以促进茶花、茶叶的健康发育;秋季则需要为茶树积累足够养分,为其越冬做好准备。此阶段应进行追肥,补充茶树在生长过程中的养分消耗。

(3)化肥与有机肥料的综合使用

综合使用化肥与有机肥料是提升茶叶品质、保证茶树健康生长的有效手段。其中化肥具有肥效快、养分含量高等诸多优势,能够在短期内为茶树提供足量的养分,以补充其在开花期或发育期中所消耗的养分,为茶树的健康发育奠定良好基础;有机肥料富含微量元素及有机质,可以在为茶树提供养分的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实现长效营养供给。通常情况下,可按照3∶1的比例施用有机肥料与化肥,这样既可以满足茶树对养分的需求,也可以避免因过量使用化肥而对土壤与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5、水分管理

土壤层含水量对茶树的生长发育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为保证茶树的健康生长需将土壤层含水量控制在70%-90%之间,具体情况应视茶园规模、茶园所在地区气候条件、温湿度以及茶树品种等。土壤含水量过低时会降低茶叶品质并阻碍茶树的健康发育,而含水量过高可能会提高病虫害发生概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茶树烂根。为有效避免土壤水分流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绿肥作物并将其覆盖在茶园的土壤上,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提升土壤保水能力,同时绿肥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另外,可以在茶园路边或地头建立蓄水沟或蓄水池,这些设施能够在降雨季节存储大量水分,以便在旱季为茶园提供充足灌溉用水。当土壤层水分含量降低至70%以下时,则需要立即使用这些设施对茶园土壤进行灌溉,以满足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用水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为满足茶树生产符合无公害栽培标准,应当确保灌溉用水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避免使用受污染水体而对茶树与茶叶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当进入冬季或寒冷季节时,茶树可能会在低温作用下而减缓发育。此时若不加以保温防寒防护,则可能会造成茶树死亡,一般可通过设置挡风屏、蓬面覆盖保温材料、利用作物秸秆(如稻草、玉米秆)等方式进行保温防寒,以确保茶树得以正常越冬,为下一年的健康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6、茶树修剪

适宜的植株疏密度与合理修剪是提高茶树产量、茶叶品质的关键。为进一步提升茶树产量并维持其健康的树冠结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等多种方式,以确保茶树生产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在修剪时应保留茶树的主干与主要分支。此外,还需要提高对茶园内植株疏密度的重视,科学合理地控制植株疏密度能够为茶树创造良好、健康的通风与光照条件,避免部分茶树因光照面积或光照时间不足而产生枯黄、低产。在确定茶树疏密度时,应综合考虑茶园土壤条件与茶树种类,一般情况下茶树间距保持在1m左右较为合理。

7、茶叶采摘

通常情况下,茶叶采摘环节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分别是成熟期茶叶采摘以及幼龄期茶叶采摘。其中,成熟期茶叶所在的茶园已经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对完整且完善的茶叶采摘标准,茶叶采摘标准下分为两个标准,分别是普通茶原料采摘与优质茶叶采摘,普通茶原料采摘标准主要是1芽3叶或1芽2叶的新梢幼嫩嫩芽,优质茶叶采摘标准主要是1芽2叶初展阶段的幼嫩嫩芽或1芽1叶初展阶段的幼嫩嫩芽;幼龄期茶叶的采摘则需要以打头采摘模式为主,结合实际情况以培养树冠为主要目标,合理把控采摘量,以免采摘过量而对茶树产生不可扭转的伤害。需要注意的是,幼龄期茶叶在实际采摘过程中应使用采中留边、打高留底、打顶留侧的方式,这样能够为茶叶树干留出充足的光照、通风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因茶园地形的特殊性,需要在茶叶采摘过程中合理控制人员数量,以免人数过多而破坏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通过分批次采摘茶叶的方式能够很好地保护茶园整洁度,并提高茶叶采摘质量。

二、无公害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策略

1、常见茶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1)茶饼病

茶饼病,又称茶叶肿病,主要侵害茶树的叶柄、嫩叶以及嫩梢。感染后,使用病叶制成的茶叶口感苦涩且易碎,严重影响茶叶品质。为了有效防治茶饼病,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①勤除茶园杂草,保持茶园整洁,同时适当修剪茶树,以促进通风透光,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②增施有机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茶树的抗病能力,而且有助于茶树健康成长。在冬季或早春进行茶园管理时应检查茶叶情况并及时摘除病叶,以此减少病菌基数,避免病害的传播扩散。

③对于已经发生茶饼病的茶园,则可以在发病初期使用30%粉锈宁1200倍液或6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防治,在首次喷施后需结合实际情况间隔7-14天后再次喷施,以巩固防治效果。

(2)茶轮斑病

叶部病害在老叶、成叶上尤为常见,最初表现为叶缘与叶尖出现黄绿色小点。此时若不加以控制,则会随着病情之间的严重,小点扩大并形成圆形、半圆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的病斑。此类病斑表现为褐色,具有明显的同心圆轮状纹,病斑中心在后期逐渐转变为灰白色并沿着轮纹排布浓黑色且体积较粗的小粒点。为有效防治此类病害,需要种植人员结合实际种植地实际情况加强对茶园的日常管理工作,以提升茶树的抗病性。茶轮斑病发病初期可使用百菌清400-900倍液或60%甲基托布津800-1400倍液进行喷施。

(3)茶蚜虫害

茶蚜属于茶树中十分常见的虫害之一,其主要分布于茶树新梢叶背。茶蚜主要以茶树新梢的嫩叶组织为食,在不断啃食中导致芽叶枯萎死亡。同时,茶蚜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其排泄物会逐渐累积在嫩梢上,久而久之便会诱发茶煤病。为在无公害茶树栽培基础上有效防治茶蚜虫害,可结合实际情况引入食蚜蝇、草蛉、瓢虫等茶蚜天敌,以达到基于绿色生态角度维护茶园生态平衡的效果。

2、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为有效应对茶园中可能存在的茶树病虫害,最大限度上保证茶叶的品质与产量,管理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茶树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1)基于茶园占地面积与地形地貌,在茶园内部选择若干合适点位安装监测点,已形成能够有效覆盖茶园内部情况的监测网络,将所有监测点以网络环境连接至后端平台,以确保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端平台实时了解茶园中各监测点位置茶树的实际情况,同时全面采集茶园中病虫害发生数据,如影响范围、发生频率、病虫害种类等,以此为后续病虫害的分析、预警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切实保障。

(2)在将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后端平台中嵌入气象数据分析模块,这样便可以通过结合采集的茶园病虫害数据信息与茶园所在地区气象数据,实现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合理预测的效果,同时围绕预测结果与上述两项源数据建立当前茶园的病虫害预警模型。病虫害预警模型可以有效分析所出现病虫害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具备预测各类病虫害可能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程度,以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提前制定防治策略。

(3)若所建立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发出警报,则需要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第一时间落实相关举措,以此减少茶园所受到的不利影响。具体包括药剂使用方法、防治措施落实等,以确保科学合理地帮助茶农开展茶树病虫害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符合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与推广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能够构建环保、健康的茶叶种植生产模式,有效提高茶叶质量和安全等级。在实际栽培无公害茶叶时,要选择合适的茶树生长环境,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经济效益良好的茶树品种,采取适宜的种植方法进行栽培,同时应重视土壤、施肥、水分、修剪等栽培管理工作,并同步做好病虫害防治,保证茶树健康生长,从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246600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