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稻精选品种和田间种植管理水平及病虫害绿色防治措施实施
作者: 陈家强水稻作为我国民众的主要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关键作物,其各类产品在民生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及人口增长,对大米的需求逐年攀升。而从当前水稻生产状况来看,受种植技术影响,实际种植面积持续缩减。近年来,各地病虫害问题严重,对水稻产量造成较大损失。因此,有效的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能提高水稻产量。
一、水稻精选品种并科学处理
1、水稻种植优选良种
绿色水稻种植对品种选择要求严格,稻农需根据当地气候、病虫害发生规律、土壤状况等诸多因素,挑选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选定种子后,应前往正规种子站进行采购,确保种子的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低于15%,同时避免使用陈化劣种。
2、水稻种子处理
首先,进行种子筛选。采用风选法和盐水选种法对水稻进行选种,剔除杂质、残缺和不饱满的劣种,保留品质优良、饱满的水稻品种。其次,进行种子晒干处理。晒干后的水稻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和活性,以及较少的病虫害。接着,对种子进行灭菌处理。可采用生石灰或多菌灵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均可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最后,保持适宜的温度培养。将水稻种子浸泡、消毒后,在30℃恒温条件下进行催芽,直至开胸露白后控制温度炼芽。当芽长至1mm时,晾晒3~6h即可进行播种。在阳光充足的天气条件下,选择8:00~10:00和15:00~17:00两个时段进行水稻播种,以避免水稻幼芽受到高温损伤。
二、水稻种植科学选地
1、水稻种植产地选择
为了确保绿色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必须精心挑选产地。理想的农田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过去3年内不得施用过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确保土壤环境纯净;其次,农田应远离污染源,如工厂、垃圾处理中心等,防止稻米受到污染。同时,土壤质量也是关键因素,应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具备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此外,酸碱度也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适宜的酸碱度应介于6.5~7.5之间。需要注意的是,在低洼易涝、严重盐碱和贫瘠的土地上,不宜种植绿色水稻,以免对水稻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稻米的品质和产量。
2、水稻种植耕地整地
水稻种植户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水田机械如水田耕整机、水田驱动耙、旋耕机等,以开展耕地整地工作。将土地深翻25cm,实现通风,使犁底层破碎,提升土质松散度,消除土壤中的病菌、病毒、虫卵,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旋耕水田土壤一次即可完成翻耙,具备省工省时优势。翻耕后,耕层更透气、透水,有利于根系生长。旋耕后需立即充分浇水,使泥土更为细腻,并清理田地杂物,以免影响播种。翻耕后的土壤应实现上细下粗、上稀下实,以创造适宜水稻生长的环境。
三、水稻机械播种及工厂育秧
1、水稻机械直播
机械化直播种植方式已在我国广泛应用。根据不同品种特性,灵活调整种植密度是关键。早稻杂交水稻的种植参数为:行距25cm,穴间距14cm,播种面积2~2.5kg/667m2;而传统水稻的种植参数为:行距25cm,穴间距12cm,播种面积3~4kg/667m2。针对一茬水稻杂交种,行间距25cm,穴间距16cm,播种面积1.25~1.5kg/667m2;传统水稻的种植参数同早稻杂交水稻。
在实施机械化直播过程中,需合理控制机械装置的移动速度,确保其稳定移动,避免急刹车、急加速等现象。同时,认真检查播种情况,确保播种均匀,使播种空洞率不超过1%。
2、水稻工厂育秧
①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是根据标准化原理和壮秧培养技术,通过规模化育秧、管理和供秧,实现育秧、管理和供秧的标准化。这一技术已成为新时代绿色水稻高效栽培的核心技术。在水稻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各个环节如晒种、选种、浸泡、发芽、脱水、播种、覆盖、叠盘、暗化处理、加温发芽、幼苗培育等,都应严格执行。
专用育秧基质和秧盘用于育秧,并根据育秧规模提前预留充足的秧盘和基质。一般来说,早、晚稻田间应备苗盘35~38盘/667m2,一季稻需备苗盘25~28盘/667m2。为确保水稻苗的充足供应,一般水稻品种需配备4~4.5kg/667m2,杂交稻为2.5kg/667m2,一季稻为1.5~1.75kg/667m2,杂交水稻为1~1.5kg/667m2。晚稻则需备一般稻3~3.5kg/667m2,杂交水稻2~2.25kg/667m2。
水稻种子发芽后,采用流水线式机械播种,并将发芽后的种子直接置于穴盘中。在育苗过程中,建议采用小拱棚集中育苗,并注意控制温度在25~33℃之间。当幼苗生长到二叶一心时,揭膜炼苗,以增强幼苗的适应能力,确保移栽后的成活率。同时,在育苗过程中,应适当控制秧板和盘土的湿度,以满足秧苗出土和幼苗生长所需水分。
②水稻机插侧深度施肥技术
在水稻插秧过程中,推荐运用水稻机插侧深度施肥技术。该技术是将乘坐式插秧机与侧深施肥装置相结合,实现插秧与施肥同步进行,同时优化插秧过程,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移栽效率。此外,它还能改善施肥效果和品质,减少化肥损耗,调整肥苗间距,从而解决“烧苗”等问题,为水稻早苗、壮苗创造有利条件。采用此技术时,无需预先施底肥,而是要确保稻田平整,沉浆2d,大田土壤有一定硬度,水面清洁,水深小于3cm。在移栽前,需对机具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排除各类异常故障。做好各零部件的调试、润滑和更换,以防对移栽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移栽过程中要严格把控,确保脱秧率不超过5%,伤秧率不超过4%,漂秧率不超过3%,勾秧率不超过4%,翻秧率不超过4%,均匀度合格率大于85%。
四、水稻种植田间管理要点
1、实施清水灌溉
在实施灌溉过程中,确保水源品质,可选用流水河流或纯净水等。根据水稻水分需求规律,制定合理灌溉计划,并适度控制灌溉次数。遵循“浅水栽苗,深水活株,寸水分蘖,萌芽深水,干湿强籽”的原则,满足水稻各生长阶段的用水需求。移栽后4~5周,当大田分蘖达到设计有效穗数时,需及时调整水位,并进行晒田处理,以抑制无效分蘖。
2、制定肥料管理策略
通过对大田土壤营养状况的监测,制定了适宜施用有机肥、磷肥、钾肥的策略,并适度控制氮肥的施用。具体措施包括:施用有机肥200kg/667m2,25%专用三元复混肥50kg/667m2;在秧苗定植2周后,结合化学除草,追施尿素10kg/667m2作为返青肥,隔2周再追施15kg/667m2作为分蘖肥;抽穗前追施尿素5kg/667m2,三元复合肥料20kg/667m2,硫酸钾3kg/667m2,可以提升产量。
五、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1、绿色农业病虫害防控技术
水稻品种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产量和质量,还与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及其造成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为了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必须选用经过当地农业农村部门严格审定的品种。在选择过程中,应结合种植区域的环境条件、水文状况以及当地病虫害的流行特点进行综合考虑。这些经过审定的品种在抗倒伏、抗病虫害、品质优良以及产量稳定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同时,播种过程中农民需保持高度的关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病虫害筛选,剔除其中的瘪粒,确保种子的质量。接下来是浸种和拌种环节,这两个步骤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常用的拌种药剂包括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等。在浸种时,推荐使用45%咪鲜胺,剂量为2.5g/kg,配制成300倍液进行浸种。对于氰烯胺用量为3g加6kg水,可浸种5~6kg。这些药剂都能有效增强种子对病虫害的抗性。
此外,拌种时可以选择使用吡虫啉。建议的剂量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种子使用20g/kg,这样可以有效保护水稻种子,防止其受到病菌和害虫的侵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水稻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产量和品质的同时,降低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2、绿色物理病虫害防控技术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除常规农业防治手段外,物理防治亦为关键措施之一。首先,可运用性引诱剂进行虫害防控。通过专用诱捕器搭配特定诱芯,利用性诱剂吸引三化螟及稻纵卷叶螟雄成虫,实现干扰繁殖,进而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可设置诱虫夹3个/667m2,包括一个三化螟性诱虫夹和两个稻虱性诱虫夹。为充分发挥性诱剂作用,农民应在诱饵中适量添加洗衣粉,并按月轮换。
其次,可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借助昆虫趋光特性,采用特定振动频率的杀虫灯,可有效降低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设置杀虫灯时,需严格控制数量和安装密度,通常每2.0~3.3hm2设置1只,灯与地面间距为1.2~1.5m。通过上述性引诱剂和灯光诱杀法,实现绿色防控,确保环境无污染。
3、绿色生物病虫害防控技术
在水稻病虫害管理过程中,重视生物防治至关重要,即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通过释放适量天敌,可以有效控制农田有害生物种群,防止蔓延,同时维护稻田生物多样性。种植过程中,主要害虫天敌包括瓢虫、寄生蝇和赤眼蜂等。农民可投放赤眼蜂进行防治,但需严格控制释放量,一般为12万只/hm2,并科学管理释放周期,通常为5d。为满足绿色防控需求,生物防治技术在释放天敌的同时,还需大力发展稻田养殖,如养鸭、养鱼和养蟹,实现病虫害有效控制,并为农民带来更高经济效益。
例如,投放15d左右的小鸭子至水田,避免大型鸭子损害稻米。以控制鸭子数量为目标,一般在水稻移植后12d开始放养,通常控制在10~15只。稻田里的鸭子能破坏害虫栖息地,降低有害生物数量。同时,鸭子排泄物为秧苗提供养分,有助于提高产量和收入。稻穗齐穗后,无需继续放养野鸭。
4、水稻药剂病虫害防控技术
①水稻稻瘟病防控技术
稻瘟病,亦称稻热病、火烧瘟等,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导致的产量损失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可达50%以上。稻瘟病菌以菌丝及分生孢子两种方式在病菌上越冬。根据危害部位及发生时期,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谷瘟、稻瘟等五大类。
苗瘟主要发生在水稻3叶期之前,症状表现为幼苗基部呈灰黑色,上部呈棕色,病斑上出现大片的灰斑,导致幼苗卷曲死亡。叶瘟主要发生在3叶至抽穗前的孕穗阶段,七月初至中旬为发病高峰。该病症状为叶片边缘呈棕黄色梭状体,中部有灰白色的斑点,背面被一层灰白色的霉状物覆盖,病情严重者可形成大的梭形条纹,叶片上粘着黏性物质。
节瘟则主要侵染水稻节节,节部呈现黑色,初期侵染初期,节部出现褐色斑点,随着病斑的增多,节部变成黑色。稻瘟病则是一种由病菌侵染的谷粒,病菌侵染后,谷粒表面会出现深褐色的斑点,这种斑点不能作为种子使用,以免造成大范围的传播。
针对上述病害,防治措施包括:在抽穗前7~10d,使用66%多菌铜2~2.5kg,连续喷洒1~2次,每7d一次;用25%络氨铜粉350~400g/667m2兑水250~300倍进行喷雾,隔7d一次,连续喷洒2~3次;用50%DT粉剂50~100g/667m2兑水50kg进行叶面喷洒,防治效果最佳,每7d一次,连续喷洒2~3次。
②水稻纹枯病防控技术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关键病害,其主要出现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之中。该病害在水稻的苗期至穗期均有发生,其中对苗期至抽穗期的危害尤为严重。水稻纹枯病会侵袭叶鞘、茎秆和叶片,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稻穗。病状表现为:早期在叶鞘上形成水渍状椭圆形病斑,随后病斑扩大,呈现不规则的大云纹状。此外,病斑在叶鞘上的分布呈上下蔓延,严重时可波及剑叶乃至穗部,导致大面积的倒伏。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全球性典型病害,其主要危害表现为群体性,通常导致产量降低约5%,严重时可达30%。
针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如下:在发病株率超过15%的情况下,分蘖后期和抽穗期各喷洒一次,使用5%井冈霉素100g/667m2,兑水50kg进行喷雾。另外,在抽穗前7~10d(七月底),可使用稻丰灵200g,加水50~60kg/667m2,连续喷洒1~2次,每次间隔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