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手段及常见虫害玉米螟的针对性防治措施

作者: 苏宏智 李会军

玉米在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玉米栽培管理的是否合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很大帮助。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玉米螟的针对性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帮助。

玉米是农民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每单位土地的玉米产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农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而高产栽培技术注重合理利用土壤、光线、水分等自然资源,通过科学施肥、合理排水和节水灌溉等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一、玉米种植高产栽培技术

1、玉米种子的选择与处理

辉县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玉米种植是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玉米品种时,需要考虑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具有较强抗病性、高产量、品质优良、适应性较强的品种。目前,在河南省辉县市种植较多的玉米品种有郑单958、中单909、伟科702,先玉335、金科玉3306、浚单20等。这些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适应本地种植条件。在选购玉米种时,请务必从正规渠道购买,确保种子质量。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种植技术,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奠定基础。播种前要做好种子的精选晒种和药剂拌种工作。常用的拌种药物包括了三唑酮、多菌灵。三唑酮是一种杀菌剂,具有预防和治疗苗期病害的作用。按照三唑酮与种子1∶40的比例均匀地将其涂覆在种子外表,晾干后播种。多菌灵同样是一种杀菌剂,可用于防治玉米苗期病害。按照多菌灵与种子1∶40的比例均匀地将其涂覆在种子外表,晾干后播种。对于地下害虫危害较为严重的,可以选择使用50%的辛硫磷进行药剂,拌种按照种子用量的0.1%进行拌种处理。

2、玉米种植地选择与处理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无严重病虫害的地区进行种植。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源供应,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播种前根据土壤条件,可以选择深翻(犁耕)或浅旋耕。深翻耕有利于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但费时费力,浅旋耕速度快、花钱少,但土壤松土深度有限,深度控制在20~30cm。整地结束之后要求土地平整、松土深度适宜、无明显土块,以利于玉米生长。底肥施入种类主要有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需求进行合理搭配,通常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2000~3000kg/667m2,氮磷钾复合肥20~30kg,磷肥钾肥各10kg。

3、夏季玉米的科学播种

夏季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至6月,具体时间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的播种时期为土壤表层5~10cm深的地温稳定在10~12℃左右。可以选择玉米精量播种机,播种行距和株距会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般建议采用宽窄行距种植,宽行距为60~70cm,窄行距为30~40cm。播种株距为25~30cm。根据玉米品种、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合适的播种量。一般播种量为3000~4500株/667m2。播种深度要控制在3~5cm,播种结束之后,要保证种子分布均匀,避免漏播、重播现象,以保证出苗整齐。

4、玉米播种后大田封闭除草

玉米播种后大田封闭除草常用的除草剂有乙草胺、乙莠、二甲戊灵、异丙甲草胺、嗪草酮等。推荐使用50%乙草胺乳油,在玉米播种后立即进行喷洒,喷洒量为200~300mL/667m2。或者使用40%的乙莠水剂,使用100~120mL/667m2,或者使用33%的二甲戊灵乳油,使用100~120mL/667m2,或者使用90%的异丙甲草胺乳油,使用50~60mL/667m2,或者应用50的嗪草酮可湿性粉剂,使用100~120mL/667m2,上述药物的兑水量控制在30~40kg,喷洒时要求雾滴直径300~400μm,雾滴30~40个/cm2。在使用化学药物进行封闭除草时要注意选择国家正式登记的农药品种,施药前要确保土壤墒情适宜控制在40%~45%,喷洒时遵循正确的喷雾技术,确保药剂均匀分布,施药后要遵守安全间隔期,避免雨水、灌溉等影响药效。结合田间管理,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操作,确保玉米生长良好。

5、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措施

①玉米出苗期的查苗补苗

在玉米出苗后,一般需要进行2~3次查苗。首次查苗在出苗后1~2周,此时可以查看玉米出苗情况,如出苗率、幼苗生长状况等。第二次查苗在出苗后2~3周,此时可以进一步了解幼苗生长情况,如病虫害、缺苗等情况。对于缺乏较为严重的选择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质种子进行补种。缺氧不严重等可以采用移栽的方式进行补种。移栽时,将幼苗从苗床或育苗地挖出,移栽到缺苗区域,注意保护幼苗根系。

②玉米间苗定苗时间及方式

玉米间苗的适宜时期为3~4片可见叶,此时幼苗生长较为缓慢,株间竞争较小,有利于幼苗生长。定苗的适宜时期为4~5片可见叶,此时幼苗生长较快,株间竞争较大,需要确定田间基本苗数量。间苗时,要遵循去弱留强、间密存稀的原则,将生长不良、病虫害的幼苗去除,保留生长健壮的幼苗。间苗时,可以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定苗要根据需要的科学密度确定田间基本苗数量,一般每穴留2株玉米苗。在定苗过程中,要保证幼苗生长健壮、整齐,株距、行距适中。

③玉米苗期中耕松土时期及操作

玉米苗期中耕松土是一项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通过该项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温度,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中耕松土可以破坏杂草的生长环境,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一般选择在玉米拔节前进行中耕,具体时间可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而定,中耕过早或过晚都可能影响玉米的生长,中耕深度一般为3~5cm,不宜过深,以免伤及玉米根系。中耕次数和频率应根据土壤状况、气候条件以及杂草生长情况来确定,一般每2~3周进行一次中耕。利用中耕松土对玉米进行培土,培土高度一般为5~10cm,不宜过高,以免损伤玉米基部叶片,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有效预防后期诊断的倒伏。另外在进行中耕松土时,一定要掌握土壤墒情,保障土壤湿度适中,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中耕松土,土壤湿度通常控制在60%~70%,同时在进行中耕松土时土壤温度应在10℃以上,以保证土壤微生物活动正常进行。

④玉米五叶期的水肥管理

玉米生长到五叶期要及时追施拔节,通常追施尿素8~10kg/667m2,沿玉米定植行一侧开沟均匀条施,深度控制在15~20cm。玉米进入穗期之后,追施尿素10~12kg/667m2,距离玉米种植行8~10cm处进行条施,施肥深度控制在10~15cm。玉米进入花粒期之后,对于叶子发黄明显脱肥的,可以选择使用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和1%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洒,延长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提高有机物积累量,上述两种肥液的使用量分别为20kg/667m2。结合追肥要做好科学灌溉工作,保障水分供给充足,提高植株对养分的利用率。

二、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1、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特征

①玉米螟的识别及生长特性

玉米螟是一种鳞翅目螟蛾科昆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绝大部分玉米产区。玉米螟成虫体型较小,翅展约为20~25mm,前翅呈灰褐色,具有不规则的斑纹。后翅呈淡黄色,边缘有黑色斑点。卵呈椭圆形,长约1mm,初产时呈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黄色。幼虫共有5个龄期,幼虫体长约30mm,呈圆柱形,体色呈绿色或黄褐色,具有一条明显的黑色纵线。米螟蛹长约15mm,呈椭圆形,初期呈黄褐色,后期变为黑褐色。玉米螟卵孵化受温度影响较大,适宜温度为20~25℃。卵孵化需5~7天。幼虫期约为20~30天,在这个阶段,幼虫会在玉米植株内钻蛀,造成植株损伤。蛹期一般为7~10天,蛹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羽化成为成虫。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夜食性,飞翔能力强,寿命约为3~5天。在此期间,成虫会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交配和产卵。

②玉米螟发生规律与循环侵染特点

玉米螟在河南省辉县市一年发生2~3代,其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卵期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中旬,高峰期在6月初。卵孵化受温度影响较大,适宜温度为20~25℃。幼虫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高峰期在7月初。幼虫共分为5个龄期,其中以3~4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7月下旬至8月中旬会进入到虫蛹期,高峰期在8月初,蛹期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适宜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在70%以上。8月中旬至9月中旬虫蛹羽化,高峰期在8月底至9月初,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夜食性,飞翔能力强,寿命约为3~5天。

玉米螟在辉县市一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越冬代成虫在春季玉米播种后开始为害,随后繁殖出的新一代幼虫继续为害。该种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在辉县市,越冬代成虫主要在4~5月为害,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分别在6~7月和8~9月为害。幼虫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适应性,主要为害作物的茎、叶、花、果实等部位,受害作物生长受阻,产量降低,严重时可导致作物死亡。此外,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受气候、作物种植结构、防治措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温度、湿度适宜时,玉米螟繁殖速度加快,危害程度加重。此外,作物种植密度过大、管理不善、防治措施不力等也会导致玉米螟为害加剧。

③玉米螟的危害症状

玉米螟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幼虫在心叶部位取食,导致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后,幼虫转移至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杆粒。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好粒,造成严重减产。

2、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措施

①玉米螟杀虫灯防治原理及设置

杀虫灯防治玉米螟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通过杀虫灯的诱光源吸引玉米螟等害虫,使其靠近杀虫灯,并利用高压电网或诱捕器等方法将其捕杀。一般建议设置1~2盏/667m2杀虫灯。具体数量可以根据玉米螟的发生情况、种植面积和防治目标进行调整。杀虫灯应设置在高于玉米冠层1m的位置,这样可以确保灯具对玉米螟等害虫的诱杀效果。杀虫灯应均匀分布在大田中,一般建议每盏灯的间距为30~50m。这样可以确保整个大田范围内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杀虫灯应在傍晚开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开灯时间为日落前1~2小时,关闭时间为次日凌晨天亮前1~2小时。这样可以确保在害虫活跃的时间段进行有效防治。

②玉米螟性诱剂的使用及更换

性诱剂防治玉米螟的常用种类主要是昆虫性信息素,通过模拟玉米螟雌性成虫释放的性信息素,吸引雄性成虫前来,从而达到减少玉米螟种群数量的目的。常见的性诱剂有玉米螟性信息素。性诱剂的使用剂量因产品浓度和防治对象的不同而异。一般设置3~5个/667m2诱捕器。诱捕器可以采用直径30cm的塑料水盆,内盛适量清水,加入适量洗衣粉,使水面距离盆沿2cm。将诱芯悬于水盆中间,距水面2cm。将诱捕器放置在玉米田中,间距30m,放置15个/hm2诱捕器。当水盆内水量不足时,及时补充。性诱剂的有效期因产品种类和质量而异,一般为30天左右。在有效期内,性诱剂能持续吸引玉米螟雄性成虫。若发现诱捕到的玉米螟数量减少,可以提前更换性诱剂,以保持防治效果。

③玉米螟种群的害虫天敌防治

害虫天敌通过捕食或寄生的方式,直接减少玉米螟的数量。例如,捕食性昆虫如赤眼蜂、寄生蜂等可以捕食玉米螟的幼虫和成虫,从而降低玉米螟种群密度。玉米螟的天敌主要包括鸟类如灰喜鹊、画眉、麻雀等,它们喜欢吃玉米螟幼虫和成虫。捕食性昆虫如赤眼蜂、寄生蜂、草蛉、步行虫等,这些天敌主要捕食玉米螟的幼虫和成虫。蜘蛛如狼蛛、跳蛛等,可以捕食玉米螟的幼虫和成虫。寄生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主要寄生在玉米螟的体内,从而控制其生长和繁殖。害虫天敌的释放时机主要选择在玉米螟卵孵化盛期,释放天敌昆虫或生物制剂,以减少卵孵化出的幼虫数量。也可以在玉米螟幼虫发生期,释放捕食性昆虫或生物制剂,以减少幼虫对玉米的危害。大田的释放量根据天敌的生物学特性和玉米螟的发生程度来确定。通常情况下,捕食性昆虫500~1000头。寄生性昆虫如赤眼蜂每次释放1万~2万头,间隔1~2周释放一次,连续使用2~3次。此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在田间设置鸟巢或喂食器,吸引鸟类栖息和觅食,同时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尽量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避免对鸟类造成严重危害。

④玉米螟化学防治时间及药剂使用

在利用化学药物防控玉米螟时一定要明确最佳防治试剂和药物使用量,通常情况下玉米螟的防治关键时间是盛孵高峰至三龄幼虫前,这个时期进行药剂防治,可以有效杀灭玉米螟幼虫,降低危害。用药期间要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浓度进行用药,避免过量用药导致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药剂可采用喷雾、撒施等方法施用,使药剂覆盖到玉米螟危害的部位以提高防治效果,并且要做到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药剂,以提高防治效果。具体用药过程中可根据农药产品说明书选择合适的浓度,通常情况下推荐使用40%辛硫磷乳油50~70mL/667m2,90%敌百虫晶体30~40g/667m2,40%毒死蜱乳油75~100mL/667m2,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30mL/667m2,上述药物兑水30~40kg,将药物兑水后,使用喷雾器进行均匀喷洒,确保药物覆盖玉米植株的各个部位,在害虫高峰期每隔7~10天进行一次施药,连续施药2~3次。在施药期间,应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及时调整施药周期和剂量。杀虫剂可以使用喷雾、毒土、毒饵等多种方法进行施用。在使用时,要确保药物均匀喷洒在玉米植株上,特别是心叶和茎部,以提高防治效果。

总之,玉米高产栽培涉及到粮食安全和供给需求、经济效益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资源利用效率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等方面。通过引入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可以满足粮食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