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现代化的栽培和种植技术体系及推广模式探讨
作者: 王见 刘朋朋 廖玲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始终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发展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型产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维护粮食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小麦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栽培和种植技术体系,有效提升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但在栽培管理期间,很多农户不注重做好田间管理,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不规范用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病原耐药性显著增强,药物防控效果出现变差,不利于提升小麦的产量,同时还很容易威胁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今后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推行绿色高产种植技术,并不断完善技术推广模式,确保现代化的栽培技术能够在广大基层地区得有效地推行。本次研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和推广模式,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我国农业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发展周期相对较大,发展起步时间晚,大部分都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进入新世纪以来,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所生产的农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同时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农田可持续利用特征受到了进一步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升农业产量和品质,就需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栽培技术。小麦生长周期较长,在栽培管理过程中,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能够更好地助推小麦种植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除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能够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因此在今后小麦绿色高产栽培过程中,应该不断对整个技术体系作出优化调整,积极引导种植户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手段,有效规避栽培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风险,以此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并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加快形成完善的技术推广模式,为推动小麦产量品质提升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1、优选优质的小麦品种
河南省新蔡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是一个农业大县,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小麦在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在品种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仔细,通常应该选择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较好的面筋质量和口感、抗病、抗虫、抗旱、抗寒、适应新蔡县的土壤、气候、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同时也要有较好的稳产性的优质小麦品种,以保证在新蔡县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在当地推广应较好的优良小麦品种主要有郑麦1860、郑麦379、百农4199、西农511。
2、小麦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种植小麦的地块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质地适中、无盐碱和重金属污染的地块。同时,避免选择前茬种植过小麦、油菜等作物,以及发生过病毒病、锈病等病害的地块。在选择好种植地之后,进行整地,松土、碎土、平整土地,以利于小麦出苗和生长。整地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避免土壤水分蒸发。整地方式有翻耕、旋耕等,具体方式可根据地块条件和新蔡县当地的习惯选择,整地质量要求地面平整、土壤松散、无坷垃、无根茬,通常选择在秋季进行深翻,深度在20~30cm为宜。结合整体还需要做好基肥的施入工作,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小麦需求和当地有机肥资源情况合理施用,建议施入有机肥(如农家肥、堆肥、绿肥等)和化肥,其中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小麦生长,化肥可提供小麦生长所需的速效养分。一般施入2000~3000kg/667m2完全腐熟的有机肥、45%的氮磷钾复合肥 15~20kg/667m2,过磷酸钙 30~40kg/667m2,硫酸钾 15~20kg/667m2,可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翻耕到土层以下。
3、小麦种子处理及播种方法
①小麦种子的播前处理方法
在小麦播种前,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出苗整齐度和抗逆性,需要进行晒种、种子精选、药剂拌种等处理。播种前一周将种子摊放在苇席或防水布上,厚度以5~7cm为宜,连续晒2~3d,随时翻动,晚上堆好盖好,直到牙咬种子发响为止,注意不要在水泥地、铁板、石板和沥青路面等上面晒种,以防高温烫伤种子,降低发芽率。晒种结束之后要做好种子精选,通过筛选、风扬等方法将碎粒、瘪粒、杂物等清理出来,选用饱满、大小均匀的种子。药剂拌种常用的种衣剂有辛硫磷、粉锈宁、抗旱剂、矮壮素等,上述几种拌种剂的使用剂量,一般为种子用量的0.2%~0.3%,将精选后的种子与种衣剂混合均匀,使每粒种子都裹上一层药衣。
②小麦播种时间及播种方式
新蔡县具体的播种日期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来确定。机械化播种的行距、播种深度、每亩播种量以及播种机械设备操作流程和数据标准,需要参考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机部门提供的信息,一般在9月底到10月中上旬进行播种。推荐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方式,详细调控好播种行距,播种深度,保证播种质量达标。一般来说,小麦机械化播种的行距在20~30cm之间,播种深度在3~5cm之间,播种量在10~12kg/667m2之间。机械化播种器件应该选择合适的播种机并根据播种量、行距等参数调整机器,启动播种机,确保种子均匀撒布,并监控播种深度和行距是否符合。播种过程中要定期检查种子撒布情况和播种机运行状态,确保播种质量,播种完成后,及时对播种机进行清洁和维护,为下一次播种做好准备。
4、小麦播种后的田间管理
①小麦查苗及缺苗补种方法
在小麦播种7~14d后,及时进行查苗,发现缺苗、断垄、生长不良等问题,为补种提供依据。对于缺苗断垄较严重的情况,可使用催芽剂对种子进行处理,促进种子发芽,处理后的种子应尽快播种,以减少缺苗时间。对于缺苗断垄较重的情况,可使用移栽方法进行补种,首先在缺苗断垄处开沟,将预备补种的麦苗移植到沟内,然后覆盖土壤,压实,移栽补种时,应选择生长健壮、具有较高成活率的麦苗。对于大面积缺苗断垄的情况,可采用撒播方法进行补种,在缺苗断垄处均匀撒播种子,然后覆盖土壤,压实。撒播补种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以利于种子发芽。补种后,要根据土壤湿度情况,适时浇水,保证补种区域的土壤伤情达到65%以上,有利于种子萌发和移栽苗的生长。
②小麦冬灌的时机及灌水量
冬小麦冬灌是指在冬季对小麦进行灌溉,冬灌对于提高小麦产量、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冬灌的最佳时间一般在小雪节气前后,当地表温度降至0℃左右,土壤封冻前进行,过早进行冬灌,可能导致小麦生长过快,抗寒能力减弱;过晚进行冬灌,土壤可能已经封冻,水分无法下渗,影响冬灌效果。灌水量要根据土壤墒情、气候条件、小麦品种和当地灌溉设施等因素来确定,要求冬灌后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冬灌方法有多种如沟灌、喷灌、滴灌等,具体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灌溉设施选择。要求冬灌均匀、及时,避免过量或不足。冬灌后要加强小麦的管理,及时进行松土,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时施用追肥,补充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
③小麦各生长期的追肥灌溉管理
一般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追肥,拔节期的追肥一般占整个生育期总氮量的20%~30%,通常追施尿素 10~12kg/667m2,这个季节如果土壤干旱,应进行适量的灌溉,灌溉量控制在 30~50m3/667m2,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小麦孕穗期是在小麦抽穗前后进行追肥,追肥一量占整个生育期总氮量的15%~20%,追施尿素 8~10kg/667m2,必要时可以搭配使用硫酸钾3~5kg/667m2,这个时期小麦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应保证水分供应,如果干旱应进行灌溉,灌溉量控制在 50~60m3/667m2。小麦灌浆期是在小麦籽粒开始灌浆直到成熟前的阶段进行追肥,灌浆期主要以叶面施肥为主,推荐使用磷酸二氢钾 100~150g/667m2,将其配制成0.1%~0.2%的溶液进行叶面喷洒,间隔7~14d使用1次,必要时连续使用1~2次。
5、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①杀虫灯防治小麦害虫
杀虫灯防治小麦害虫的原理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利用昆虫对特定敏感光谱范围的光源(如:白炽灯、汞灯、LED灯)诱集昆虫,降低病虫指数,防治虫害和虫媒病害,杀虫灯的灭杀害虫方式有电击式、水溺式、毒杀式、粘连式等。该种设施可以防治多种小麦害虫,如麦蚜、夜蛾、麦叶蜂、麦蜘蛛、吸浆虫等。应用过程中根据小麦种植区域的害虫种类和数量,选择适合的杀虫灯。例如,针对麦蚜、麦蛾等趋光性害虫可以选择电击式或粘连式杀虫灯,针对麦叶蜂、麦蜘蛛等趋色性害虫,可以选择光谱范围适当的LED杀虫灯。在小麦生长季节,将杀虫灯安装在农田附近,如田埂、作物行间等。确保杀虫灯的位置合理,避免对小麦生长造成影响,每盏杀虫灯可以控制1~1.5hm2的小麦田。在小麦生长季节,根据当地害虫的发生规律,设定合适的工作时段。
②色板防治小麦虫害
色板防治小麦虫害是利用特定波长的色板吸引特定害虫的原理,将其诱捕并消灭,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色板防治小麦虫害主要基于昆虫的视觉系统,许多害虫,特别是具有趋光性的昆虫,会被特定颜色的光线吸引。色板通常使用对昆虫有吸引力的颜色,如黄色、蓝色和红色,并配合特定波长的光源,以吸引害虫。当害虫接触到色板时,它们可能会被粘性物质粘住,或者直接死亡。色板防治小麦虫害适用蚜虫和飞虱以及一些膜翅目和鳞翅目昆虫。根据目标害虫的趋色性选择合适的颜色,通常黄色色板用于防治蚜虫和飞虱,蓝色色板用于防治某些鳞翅目昆虫,红色色板则用于吸引多种害虫。将色板安装在农田中,距离小麦植株高度0.3~0.5m,或者在农田的边界,粘虫板的规格控制在20cm×30cm,设置量控制在 30~50 张/667m2。为了提高色板的吸引力,可以配合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源,如UV光,光源的强度和距离色板的距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每周检查色板和粘虫剂的效果,及时更换色板。
③赤眼蜂防治小麦害虫
赤眼蜂防治小麦虫害的原理是利用赤眼蜂将卵产在小麦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幼虫孵化后以害虫卵为食,从而达到防治小麦虫害的目的,该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手段,具有不污染环境、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等优点。赤眼蜂可以防治多种小麦害虫,如麦蚜、麦蛾、麦叶蜂、吸浆虫等。根据小麦种植区域的害虫种类,选择适合的赤眼蜂种类。在专门的赤眼蜂繁殖基地通过人工饲养的方法繁殖赤眼蜂,然后制成商品化的蜂卡。在小麦生长季节,根据当地害虫的发生规律,确定赤眼蜂的释放时间。一般建议在害虫发生初期进行释放,释放量控制在2万~3万头/667m2,将赤眼蜂蜂卡悬挂到小麦田中,释放点设置3~5个/667m2,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释放赤眼蜂时,要选择无风或微风的日子,避免赤眼蜂被风吹散。在释放赤眼蜂后,要定期检查小麦田的害虫发生情况,以确定赤眼蜂的防治效果。如果害虫发生情况严重,可以适当增加赤眼蜂的释放次数。
④小麦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目前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主要包括了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蚜虫和红蜘蛛等。针对这种病虫害,可以采用如下的防治方案:小麦白粉病可以使用 25%戊唑醇乳油 30~40mL/667m2 或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50g/667m2,兑水 30~50kg 进行喷雾。锈病推荐使用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50g/667m2 或 30%氟菌唑悬浮剂 30~40mL/667m2,兑水 30~40kg 进行喷雾。纹枯病使用 10%苯醚甲环唑乳油 30~40mL/667m2 或 25%丙环唑乳油 20mL/667m2,兑水 30~40kg 进行喷雾。麦蚜可以使用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10~15g/667m2 或 3%啶虫脒乳油 50mL/667m2,兑水 30~50kg 进行喷雾。麦蜘蛛推荐使用 10%哒螨灵乳油 30~40mL/667m2 或 1.8%阿维菌素乳油50mL/667m2,兑水 30~50kg 进行喷雾,上述几种病虫害的用药间隔一般控制在 10~14d,连续用药 2~3 次。
二、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方法
1、制定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计划
通过制定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对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例如,制定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计划,明确推广目标和任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加强对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提高技术水平和推广效果。
2、强化科学研究及技术培训
科研机构在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通过开展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方案,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同时,科研机构还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演示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3、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农民是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主体,农民的参与和利益驱动是技术成功推广的关键。通过提高农民对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认识和认可,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此外,通过设立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观摩交流活动等方式,让农民亲眼看到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成效,增强农民的信任和接受程度,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真正受益于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4、提供技术咨询、农资供应、种植管理等服务
建立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供技术咨询、农资供应、种植管理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主体的协作,形成多方参与的推广模式,扩大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范围和影响力。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性作物,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很大帮助。新时期,小麦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种植户转变传统高污染高消耗的栽培管理方式,要细化小麦种植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小麦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应该坚持绿色防控理念,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充分应用到病虫害防治领域,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在药物防控期间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规范药物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此来提高良好的防控效果,最终推动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