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作者: 高晓玲

马铃薯,属茄科,又名土豆,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位居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它在全球粮食供应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实现马铃薯的高产高效种植,是确保国民生活水平和粮食安全的战略要点。对马铃薯进行科学的病虫害管理是提升其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可显著降低其患病率,提高产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研究,以期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提升马铃薯的产量。

一、马铃薯品种选择与处理

1、马铃薯精选品种

马铃薯的品种选择对产量和质量的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培育优质的品种是实现其高产、稳定和经济效益提升的根本。农民需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种植技术、水文环境、土壤特性、市场需求、生产目标以及病虫害防控等因素来做出选择。在青海地区,主要种植的品种包括青薯9号、青薯2号、青薯10号以及通薯1号,这些品种适应了当地的农业生态。购买种薯时,应确保通过正规途径,严格把控种薯质量,要求种薯无损伤,无霉烂、无病虫害、无异味,且规格统一,以保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而确保种植的成活率和产量。

2、马铃薯种薯处理过程

①马铃薯切分工作

在切块过程中,需严格检查每片的质量,通常每块重量应保持在25~30g,确保每块含有1~2个芽眼。切块时需备有两把刀轮换使用,并进行适当的消毒措施,以防止病害扩散,尤其在切割腐烂的薯块时,应使用高锰酸钾对刀具进行消毒处理。

②薯块干燥处理阶段

切割后的薯块应摊开晾干3d,以防止腐烂影响发芽。此外,可采用微生物菌剂、甲霜灵、甲基托布津与滑石粉的混合物,助其自然干燥,为播种做好准备。

③刺激薯块芽苗生长

对于未播种的薯苗,可先进行催芽处理,以促进播种后的快速萌发。催芽过程中,需根据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方法,并精确控制催芽期的温度和湿度。需定期检查薯苗的萌发情况,及时清除烂薯。当芽苗长到1.5cm时,即可开始播种,播种过程中需避免触碰芽苗,以确保种子能快速且顺利地出土。

二、马铃薯栽培土地选择与整备

1、栽培土地茬口安排

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恰当的作物轮作制度,以预防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种植时需考虑前茬作物,优先选择豆类和麦类,且不得使用包含甲磺隆、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等成分的除草剂。推荐的轮作周期至少为3年,若土壤病害严重,应延长至5年以上,严格禁止连续种植。种植地应远离潜在的污染源,如化学工厂和矿山,以确保马铃薯的品质不受负面影响。马铃薯属于冷凉型作物,对高温敏感,其适宜的生长温度通常在17~21℃之间。此外,马铃薯对光照需求强烈,良好的光照条件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增加块茎产量和淀粉含量。因此,选择远离工业区,以防止土壤污染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产品质量。根据长期的种植实践,沙土和壤土是马铃薯的理想生长环境。在收获前,应对土地进行适当的土壤翻耕和干燥处理,以适应春季播种的马铃薯生长需求。需注意,第一茬作物应避免种植与番茄亲缘关系近的作物,如茄子。

2、马铃薯种植前期整地施肥

在种植前期,需进行精细的土壤整理和施肥工作,以构建适宜的土壤环境,从而为培育健壮的苗株创造有利条件。前茬作物收获后,应立即进行土壤整理,包括翻耕、耙平、起垄及镇压等操作,以提升土壤的保水能力。在马铃薯种植区域,推荐采用20cm深度的旋耕灭茬技术,之后每3年深翻土壤一次,深度达40cm。在整地过程中,应结合施足基肥,施用37.5t/hm2的有机肥料和450~600kg/hm2的复合肥,确保通过深翻将其均匀混入土壤,以增强土壤肥力。

三、马铃薯播种方法与要点

1、马铃薯旱作区播种方法

在旱作区域,适宜的播种时间应定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过程中,需在完成土地整理和施肥作业后,采用起垄覆膜一体化设备,对地膜进行精确选择,选择的膜厚应为0.01mm,宽度为120cm。实行全膜垄作种植,垄底宽80cm,沟宽40cm,垄高30cm,确保两层地膜的连接部分位于沟中。采取在垄边以“品”字形布局种植两行,种植深度为12cm,行距60cm,行株距30cm,以确保苗量在5.4万~5.5万株/hm2左右。

2、马铃薯灌溉区要点

推荐的马铃薯播种时期宜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之间,最晚不得晚于四月中旬。建议采用垄作技术,所使用的薄膜厚度应低于0.01mm,宽度应在100cm以内。播种过程中,建议使用起垄覆膜播种一体机,其基础宽度为80cm,沟宽40cm,高度30cm。采用机械工具在垄侧以“品字型”布局种植两行,种植深度为10cm,行距设定为60cm,行间距保持在20~25cm之间,以确保6.75万~8.25万株/hm2的合理种植密度。

四、马铃薯田间管理要点

1、田间培土放苗

在播种马铃薯后21d,芽苗便会显现,因此必须密切监测其生长状况。一旦苗高达到2.5cm,应立即进行4cm的覆土操作,以促进种子的快速破土生长。若发现苗株位置偏离播种孔,需适时进行人工疏苗,以防止高温导致的苗株烧伤。若播种后遭遇连续降雨,可能导致土壤硬化,影响芽苗出土,此时需进行人工松土处理,确保马铃薯能够顺利生长。

2、做好及时补苗工作

在马铃薯生长期的结薯阶段,应密切监测植株生长状况。若发现有缺苗现象,应迅速采取人工补苗措施以确保整体植株的完整性。补苗过程中,需选用同品种的马铃薯,先进行去毒催芽处理,随后再进行补植。另外,若断垄长度不足30cm,推荐在断垄两侧各保留一株,无需额外补种;而若断垄长度超过30cm,则推荐进行补种或补栽工作,以期为实现田间全面的植株覆盖奠定坚实基础。

3、马铃薯种植后中耕除草作业

马铃薯种植后的中耕除草作业至关重要,其主要功能包括消除杂草、预防病虫害、增强土壤保水性、破除土壤紧实、提升土壤渗透能力,以期实现增产和稳产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提倡使用与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中耕施肥机械,该设备可一次性完成整地、除草、施肥和培土等多重任务。在植株生长期间,需进行三次中耕除草作业,具体时间点分别为:苗期90%出苗时、出苗期以及马铃薯的始花期,每次中耕除草都对产量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4、马铃薯土壤水分管理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对水分需求极为敏感,缺水或水分过多均会对其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对于马铃薯的栽培至关重要。农户需结合当地降雨状况及马铃薯的需水特性,科学合理地安排灌溉与排水工作,确保马铃薯生长所需的水分得到充足供应。

具体而言,应明确马铃薯各生育阶段对土壤湿度的适宜需求,如苗期需保持土壤湿度在65%左右,薯块形成期需提升至75%,块膨大期则需达到80%,而在块茎膨大期则适度降低至60%。在灌溉方式的选择上可根据实际条件,灵活运用沟灌法、膜下滴灌及田间喷灌等多种方法。其中,田间喷灌法因其节水效果显著而备受推崇。该方法通过喷灌装置将水均匀喷洒至垄间沟中,使水分渗透至膜下,为马铃薯提供稳定且充足的水分供应,从而有效避免因缺水导致的生长受阻现象。

5、马铃薯田间肥料管理

马铃薯的生长期内的营养状态对其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农户需精细管理肥料应用,依据马铃薯的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应大力推广土壤测试和配方施肥技术,以提升化肥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据试验数据,每生产1kg马铃薯,需消耗3kg氮肥,1.5kg磷肥,以及4.5kg钾肥。在基肥充足的前提下,应根据植株生长状况灵活进行追肥,通常需进行两次追肥,第一次在苗期,施尿素105~120kg/hm2,第二次在蕾期,施硫酸钾300kg/hm2。此外,为满足马铃薯对微量营养素的需求,需进行根外追肥。通常自苗期叶片展开时开始,每7d施用0.1%硫酸镁、0.3%磷酸二氢钾和30烷醇混合液,连续喷施3~4次,此方法能有效促进马铃薯块茎的膨大,显著提高产量和质量。据本试验,施氮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比未施氮处理的提高了20%。

6、马铃薯控旺膨大

控旺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技术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叶面喷施,将营养物质集中输送到地下,以刺激作物的快速发育,进而实现高产。在马铃薯种植中,实施控旺操作可使产量提升约30%~40%。关键的控旺时期应选择在植株地上部初步形成垄的阶段。对于生长过于繁茂的马铃薯,可在萌芽初期至花期阶段喷施磷酸二氢钾等调节剂,以每7d一次的频率连续施用两次,此举能有效遏制地上部和地下茎的过度生长,促使马铃薯提前4~5d进入成熟期。

五、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1、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由疫霉菌引发,是一种对马铃薯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的真菌性病害。其症状首先表现为叶片上的黄褐色斑点,其形状不规则,湿度高时,斑点会扩大并伴生大量白色霉菌。在潮湿条件下,叶片会出现褐色条纹状病斑,同时伴有白色霉菌的滋生。初期病斑为深紫色至红棕色的凹陷区域,随着时间推移,病斑会向周围扩散,严重状况下会导致马铃薯腐烂。

防治策略包括:确保选用无病种薯;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适当早播并控制种植密度,以避免因密度过大影响田间光照和通风,从而诱发病害;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实行轮作制度,合理保留作物残茬,禁止连续在同一地块种植;严格控制肥料施用,制定科学的施肥计划,推广土壤测试配方施肥,避免过度施用氮肥导致植株徒长而引发病害;并提倡使用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杀菌剂,如地衣芽孢杆菌等,以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发生。当田间病害发生率达到10%时,应立即采用47%烯酰唑嘧啶悬浮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和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交替喷施,每7d喷药一次,连续2~3次。

2、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系一类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对马铃薯的叶片、叶柄、茎及块茎等部位构成主要威胁。病害发生后,叶片上会出现直径约2mm的深褐色圆形凹陷斑点,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可扩展至3~20mm,呈现清晰的同心轮纹,部分叶片可能出现小的坏死斑点,这些斑点融合后形成大面积病斑,导致叶片逐渐黄化、枯萎、脱落,最终整个植株可能死亡。当病害侵袭茎和叶柄时,会生成暗褐色的长椭圆形病斑,茎叶随之逐渐枯萎死亡。此外,茎部病斑呈深褐色,初期出现裂缝,易在贮藏期间腐烂。

防治策略包括:农户应提升选种意识,选择抗早疫病性强的品种,并在播种前进行切块、催芽、拌种消毒等准备工作,确保苗期健康;加强栽培管理,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深翻晾晒土地,禁止轮作倒茬,尤其是病害严重的地块,需实行3年以上的豆科作物轮作制度;马铃薯种植地应选择有机质含量高、微酸、透气性良好的土壤,以增强作物的抗病性;种植期间需加强管理,适时灌溉、中耕除草、合理控制植株生长,以增强抗病性,防止早疫病的发生。一旦发现病害程度达到5%~10%,应立即采用25%嘧霉胺悬浮剂、75%代森锌水分散粒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交替施用,连续2~3次,每次间隔7d进行喷洒。

3、马铃薯块茎腐烂病

块茎周围存在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这些斑点会迅速蔓延。约在3~4d后,这些小点会大量集结,持续侵染半夏的植株,导致其根部萎缩,叶片也会呈现黄化和枯萎现象。一周之后,马铃薯植株将全面死亡,同时会释放出恶臭并具有传染性。

应对策略包括:在持续降雨的条件下,需及时进行土壤翻耕以强化土壤硬度,提升土壤透气性,以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另外,必须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概率。为防止病害扩散,患病植株需立即连根拔除并集中销毁。对于烂秆,应迅速采取收割、去皮等措施。在疾病初期,应使用青枯立克60~100倍液进行喷洒,连续2~3次,每次间隔7d。

4、马铃薯蚜虫

在马铃薯种植期间,蚜虫常被视为主要的害虫种类,主要包含桃蚜和马铃薯蚜。此类害虫对农作物的破坏性极大,对人民的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此外,蚜虫在取食时会传播其所携带的病毒,导致马铃薯遭受更严重的病毒性病害。

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如下防治策略:首先,应定期清理农田杂草,以消除蚜虫的潜在栖息和繁殖地;其次,适时灌溉,特别是在冬季前的灌溉能有效杀灭越冬害虫;再次,提倡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如瓢虫和食蚜蝇等,它们能天然控制蚜虫数量;此外,可利用黄板悬挂在田间作为诱捕蚜虫的工具;最后,当蚜虫数量显著增加时,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2~3次的针对性防治措施。

5、马铃薯芫菁

芫菁是我国马铃薯种植中普遍遭遇的害虫,其种类多样,其中以芫菁种属的害虫危害性最高。主要体现在:其幼虫会啃食叶片的肉质部分,仅留下叶脉,导致植株枯萎死亡。该害虫在每年的7~8月期间对作物的破坏性达到峰值,成虫会在植株顶部大量聚集,造成叶片缺刻,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对产量和品质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防治策略:在秋季进行深翻耕作,以清除越冬的虫卵,以此降低虫口数量;实施轮作制度,优先考虑与豆科和禾本科作物交替种植,轮作周期为3~5年,以减轻其对马铃薯的危害;采用人工诱捕手段控制成虫数量,但需谨慎操作,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防止中毒事故;若虫害程度严重,可施用20%增效氯氰乳油6000倍液、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每7d喷洒一次,连续2~3次,以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六、收获

当马铃薯生长停滞,茎叶呈现显著的黄色时,其匍匐茎易于分离,此时周皮硬化,比重增加,干物质积累达到峰值,标志着最佳采收期的到来。为确保其品质不受高温的负面影响,提升其种性,我们推荐提前5~7d进行采收。在收割前10~15d,利用专门设备对马铃薯植株进行机械处理,以加速薯皮的老化过程。若植株生长态势良好,可采取一次药剂处理来控制生长,随后再进行机械处理。在操作前,务必对收割机具进行全面检查,并调整挖土机的入土深度等关键参数。推荐使用土豆联合收割机,该设备能一次性完成起挖、去土、装载等步骤,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然而,若土壤过于黏稠或机械功率不足,无法直接使用联合收割机,可采取“二次收获”策略,即先进行初步起挖,将块茎暴露在地表,再由联合收割机完成最后的收集工作,将其装入车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