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管理模式的普及与推广措施探讨

作者: 孙丹丹

潢川县主要位于河南的东南部,当地的地形起伏,主要表现为南高北低,境内山区占总面积11.4%,丘陵占65.7%,其余全部为平原面积。全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气温为15.3℃,极端最低温和最高温,分别为-19.1℃、41℃,降水量年平均值为1039mm。近几年当地较为重视农业发展,水稻在整个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分析在水稻种植栽培中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管理模式,以及此种植模式的相关推广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管理模式

1、水稻品种的选择和处理

对于种子选择来说,整个工作要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展开,事先对当地土壤条件、气候环境进行了解,选择适应性好、高产优质、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市场需求也要事先考察,以此提高水稻种植效益。选种前需要对种子经营单位资质进行调查,确保单位的资质及诚信度,以此对种子质量进行保证,避免买到劣质种子影响后期生产。

完成选种工作后,要加强种子处理。比如对种子进行晾晒,同时进行浸泡、催芽。通过晾晒处理,能将种子活性增强,使种子发芽率提高。在实际处理期间,要选择晴朗的天气,在阳光下晾晒2~3d。晾晒期间需定期进行翻动,确保所有种子均匀受热,翻动动作要轻柔,避免谷壳被弄破。其中的瘪粒、残破粒,可以通过水选、风选等方式进行筛除,将优质种子筛选出来。种子需通过药剂进行处理,这样能减少后期病虫害问题发生,将病虫害防治压力减轻,还能让用药量、用药次数减少。通过种衣剂进行拌种,还能对根系生长进行促进,对壮苗培育十分有利。进行浸种操作时,时间一般保证48~60h,气温要处于18~20℃左右。在23~25℃的条件下,浸种时间保持48h即可。浸种的药液要将种子完全淹没,确保能够浸透均匀,浸后并不用淘洗,可直接进行催芽播种。

2、稻田地块的选择和整地

对稻田进行选择时,要确保有方便的排灌条件,选择土壤肥沃、无污染的地块。大田必须确保排水性能好,地势较为平坦,土壤中有丰富的有机质含量。选择后要及时进行整理,整个工作要与土壤实行结合,对具体操作方法进行选择,确保能满足水稻栽培需求。实际进行整地时,除了确保土壤平整外,还要保证有良好的孔隙度,将更适合生长的环境营造出来。一般在栽插前5~7d左右完成整地工作,如果地块排水不良、地势低洼,需要进行深松或深翻2年,再配合2年的旋耕。深翻的深度一般为20cm,以此对土壤环境进行优化,使土质更加疏松,在此处理模式下,还能将杂草减少,避免后期与幼苗争夺养分。

3、水稻育苗前的苗床准备

实际进行育苗时,需要将苗床准备工作做好。首先,选择的土壤,要保证是肥沃的菜园土,或者选择冬闲田也可以。在空气干燥、没有降水的天气,及时将耕地工作做好,避免土壤湿润、空气湿润对苗床制作造成影响。其次,结合实际对苗床面积进行控制,如果属于大田苗床,一般保证25~30m2的面积。根据苗床实际位置,对排水沟进行设置,减少积水问题出现,避免对幼苗正常发育、呼吸造成影响。做好保护膜的设置,这样在不同气候下,都能对湿度温度进行保证,减少幼苗生长受到的影响。最后,选择厩肥在播种前30d左右施撒,确保能满足幼苗的养分需求,完成施肥后要使用塑料膜进行覆盖,覆盖的5~7d内,不能进行揭膜,随着幼苗逐渐出土,要将苗床上的薄膜揭开,对植株生长进行促进。如果出现寒潮天气,需要及时展开盖拱膜处理,避免低温对幼苗造成影响。

4、水稻育苗播种及移栽技术

首先,播种技术。播种时间要严格控制,确保能实现苗齐苗全。和种植地环境相结合,对播种时间进行掌握,将土壤翻耕完成后,需对田间持水量加大关注,把过渡期温度控制好,如果进行露地播种,温度需保证超过6℃,如果采用大棚播种,温度处于10~12℃左右即可。实际播种前,需对大棚内湿度温度进行严格管理。所有工作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覆土,厚度保证为0.7~1.0cm。完成覆土后需进行浇灌,以此对出苗率进行保证。随着如今机械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在进行播种时,可以选择机械播种或人工播种。如果利用人工的方式,要控制250~300g/m2的播种量,如果利用机械方式进行播种,要控制100~125g/m2的播种量,这样才能对种子发芽率进行保证。

其次,移栽技术。完成育苗工作后,要将移栽工作做好。实际进行移栽时,需要针对水稻种植面积严格控制,还要与种植地土壤肥力情况结合,对种植密度进行确定。具体根据土壤肥力、水稻品种等因素,如果为杂交稻,需保证在45万~60万株/hm2,如果选择常规的种植,一般保证为100万~150万株/hm2。针对定植密度进行合理确定,能够让水稻有更好的生长空间,使生长中的水分、养分需求得到满足。

5、水稻生长环节的高质高效管理

水稻实际生长期间,不同生长环节有不同的外界条件要求。很多因素都会对水稻生长产生影响,比如土壤肥力、温度、光照等,都属于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所以要针对当地水肥、气候条件进行了解,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对水稻稳产高产进行保证。

①水稻生长期间的光照管理

水稻属于一种喜光作物,光照条件较为充足情况下,对其生长十分有利。在水稻的正常生长中,每天需确保有6h左右的光照,这样能对光合作用进行促进。如果光照时间不足,会导致根部的发育受到影响,对水稻质量产量提高十分不利。当处于幼苗阶段时,需确保有足够的光照供应,这样能让叶片光合速度提高,使分蘖数、有机物含量增加,避免茎叶部位出现早衰。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水稻的颗粒饱满度,会因为成穗后光照强度而受到一定影响,在整个抽穗期间,确保光照充足,能够让有机物质更好地累积,从而对高产稳产进行保证。

②水稻生长期间的温度管理

实际生长期间,水稻具有一定环境温度要求,根据不同的水稻品种,在温度要求方面也具有一定差异,所以要结合不同生长阶段,将温度管理工作做好。幼苗处于分蘖期时,一般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此时要控制温度,处于32~34℃,以此对秧苗分蘖进行促进。当处于抽穗期时,通过对环境温度进行控制,能让水稻对有机物质大量吸收,这样可促进其谷粒饱满,在此时期的温度,需要保证在26~30℃。如果具有昼夜高温问题,很可能会导致花粉不开裂、花粉量减少,所以此时期白天的温度,要保证26~33℃,而夜间的温度不能超过30℃。

③水稻生长期间的灌溉管理

水稻在生长期间,具有较大的水分需求量,如果存在干旱情况,必须及时进行灌溉,避免水稻生长受到影响。保证水分管理的科学性,能够让根部更好地生长,对茎秆增粗十分有利,同时还能让谷粒中淀粉、蛋白质的含量增加,另外还能让植株抗倒伏能力提高,使水稻的无效分蘖数量减少。在不同的生育周期,水稻有不同的水分要求,具体可分成水分敏感、水分不敏感时期。正处于敏感时期时,必须确保有充足的水分供应,而不敏感时期可间接灌溉。敏感期主要包含分蘖、抽穗扬花、灌浆期。水稻进行播种前,苗床需要确保浇透水,使内部的水分含量能将出苗需求满足,幼苗期间要控制水位高度不超过3.3cm,其目的是确保根系能更好地发育,对杂草生长进行抑制。当生长到后期阶段时,根部要保证有足够的氧气获取,这样可对根部发育进行促进。处于分蘖末期时,需要将割田调控作为重点关注,对土壤肥沃度进行保证,避免出现烂根的情况。

④水稻生长期间的施肥管理

实际种植管理中,可以和其他作物进行轮作,利用这样的模式将稻田恢复调节能力提高。同时还可把畜禽粪便+有机肥的施肥方式进行积极推广,这样不仅可提供足够的肥料,还能够让化肥被有机肥替代,使化肥的应用量减少,对水稻品质进行保证,减少当地生态受到的破坏。首先,穗肥管理。水稻生长到抽穗结实期时,此时已经到了高产关键时刻,必须将肥料管理工作做好。如果水稻叶片在此时期退淡显黄,需要和水稻叶龄结合,及时选择促花肥施加,比如选复合肥225kg/hm2和尿素150kg/hm2。水稻如果生长得比较旺盛,可以将穗肥施用时间推迟,与叶片颜色变化结合确定穗肥追施。

其次,科学施肥。和水稻各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结合,将对应的施肥管理措施制订出来,无机肥、有机肥配合使用。如果种植地保肥保水能力不足,需要将肥料管理做好,可以通过畜禽粪污发酵有机肥改良技术,将传统化肥使用有机肥进行替代,或使用新型肥料进行替代。播种前要将基肥施加做好,控制用量为200~300kg/hm2。进行插秧时,可同步机械化深施,通过机械撒泼促化肥、分蘖肥。

⑤水稻生长期间的除草管理

实际生长期间,会有很多类型杂草生长出来,这些杂草会与水稻争夺水分、养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就会出现水稻减产问题。在进行除草时,除草剂和人工除草都属于常用方式。对于人工除草来说,并不具备较高效率,但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采用除草剂进行除草,很可能对水稻产生影响,但除草效果优异。所以在应用除草剂时,要将剂量严格把控,避免发生药物残留问题,影响周边环境和水稻自身品质。对除草剂进行选择时,要确保高效安全,比如可选10%吡嘧磺隆375g/hm2,也可选60%丁草胺乳油14250g/hm2。根据杂草种类的不同,选择的药剂也有一定差异,对杂草进行处理,需及时将田中的水排干再用药,可按照20250mL/hm2用量,选择双草醚悬浮剂兑水喷雾,用药的1~2d后再进行注水,保证3cm左右的深度,这样可将除草效果提高。

⑥水稻生长期间的晒田管理

当水稻处于分裂期到幼穗分化前,在此阶段要把田间的积水管理工作做好,其中的水分要及时排除干净,然后进行晒田处理,这样可将更加优异的生长环境营造出来,对水稻生长进行促进,同时还可将水稻水分、养分的吸收能力提高。晒田的时机需把握好,时间一般控制在4~7d左右,与天气情况、幼苗生长情况结合,对晒田时长进行控制,整个操作不能出现盲目,避免因为盲目晒田导致土壤质量受到影响,这样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

6、水稻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①稻瘟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水稻瘟病菌为此疾病病原,真菌病原体可在土壤中、茎秆、叶面上生存,湿度、温度比较适宜时可快速繁殖对水稻造成感染。出现此病害后,会有灰黑色小斑点出现在叶片上,随着疾病发展,斑点会融合并扩大,导致大斑块形成。秆部、叶片遭受感染后,会出现枯黄、弯曲的问题,甚至会导致植株逐渐死亡,减产可达40%~50%,严重时会导致颗粒无收。

进行防治时,要做好土地管理,染病稻株及时处理,对土地使用土壤消毒剂进行处理,让病菌的侵染减少。进行施肥管理时,要注意钾、磷、氮肥的配比,基肥进行科学配置,做好化肥、有机肥的配合使用。疾病出现的初期,可以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40g,兑水50 kg进行喷雾。

②稻飞虱的危害规律及防治方法

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比较严重,此害虫的体长一般为2~3mm,成虫和若虫,分别为棕褐色、黄绿色。这种害虫会吸食水稻汁液,对茎秆、叶片、穗部产生危害。在分蘖期~抽穗期,此虫害的危害最显著。水稻受害后其生长会受到阻碍,叶片逐渐枯黄并卷曲,情况比较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降低水稻产量。

在稻飞虱的防治中,要加强田间管理,根据种植实际确定种植密度,确保田间有优异的通风条件。巡查田间时如果发现迁飞迹象,要及时进行防控。采用化学措施,可在初期按照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g/667m2,或者使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20g/667m2兑水60~70kg进行喷雾,以此对虫害进行控制。

二、水稻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措施

1、建设水稻种植示范基地

为了能更好地普及高质高效栽培管理模式,需要及时将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建立起来。在水稻种植方面,直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有很多农户并未对高效高质栽培管理技术优势做到完全了解,最先进的技术还处于观望的态度,这样也会对技术推广造成影响。面对此情况,相关机构要加强种植基地建设,将推广宣传效果提升。当地的农业部门,须对水稻种植实情全面了解,把符合当地特色的示范基地建立起来,当地的种植人员,可分批前往此处进行参观学习。还可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农户介绍讲解种植知识,确保农户能对种植模式和技术优点充分了解,并在自身的生产中应用这些管理模式和技术。

2、重视水稻种植结构调整

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和传统种植模式相比,能够将水稻品质产量提高,使生态环境和水稻种植之间,能够形成有机结合。面对此类栽培管理技术,想要将普及推广力度提高,需要将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推广中对各项要点进行把握。首先,在实际进行推广时,要结合土地情况做好推广,确保技术条件和自然环境能实现统一。其次,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对高校种植栽培管理技术进行应用,还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对产品分布进行优化,让整个水稻种植系统健全,以此提高推广质量,推动农业实现持续发展。

3、重视水稻技术研发及推广资本保障

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在整个农业发展中,属于一种新型技术,通过此技术种植水稻时,为了能提高技术价值,并做好推广工作,需要将技术研究全面加强。实际进行研究时,要将浸种催芽、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种植环境、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作为重点关注,这样能让技术优势发挥出来,并提高水稻的环境适应能力。实际进行技术研究时,当地的农业部门,还要与农业院校之间取得沟通和联系,基于产教融合,对优秀人才进行培养和引入,确保绿色优质高产栽培管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整个技术推广、技术研发中,必须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当地的基层政府机构,要将专项资金利用进行强化,以此将推广效果提高。在此期间需要注意,保证有充足的专项资金,不仅要通过政府拨付,还要做好资金统筹,不断拓展资金的获取渠道,确保有足够资金完成绿色高效管理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农机购置补贴、耕地保护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确保整个农业能实现快速发展,种植人员可因此提高自身效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