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栽培技术运用及大田管理措施
作者: 王仁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机械替代人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及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进步与农村劳动力减少,该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关键环节,包括育秧前期准备、机械化播种覆膜、插秧操作及大田管理等方面,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指导,通过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水稻机械化育秧前期准备
1、水稻育秧前的床土准备
床土是育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秧苗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在选择床土时,应优先考虑无污染、肥沃疏松的菜园土、熟化旱田土或稻田土等壤土。这些土壤经过碎土、过筛处理后,与适量肥料混合,可形成酸碱度适中(pH值维持在5~6之间)的营养土。为确保育秧的顺利进行,大田所需的营养土量应达到1500kg/hm2,并应提前备足并集中堆闷,以保持其良好的肥力和湿度。此外,还需额外准备约600kg未培肥的过筛细土,用作盖籽土。盖籽土的作用在于保护种子,促进种子发芽和出苗,其质量和数量同样不容忽视。通过合理的床土准备,可为水稻秧苗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2、适宜的水稻秧苗苗床准备
为确保秧苗的健康生长,选择适宜的苗床至关重要,理想的苗床应位于排灌便利、方便运秧且易于管理的田块,这样的环境有助于秧苗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经验,秧田与大田的比例应大致保持在1 ∶ 80左右,以确保足够的秧苗供应,在规划苗床规格时,推荐墒面宽度约为140cm,秧沟宽度25cm,深度15cm。同时,四周的沟宽应达到30cm以上,深度25cm,以确保良好的排水和通风条件,苗床板面的处理也至关重要,必须达到“实、平、光、直”的标准,即土壤要实而不松,表面要平整无凹凸,光滑不粗糙,线条要直不弯曲,这样的苗床才能为秧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3、水稻品种的选择与水稻种子处理
种子的选择和处理是确保水稻种植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品种选择上应优先考虑经过审定合格、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优质、高产且抗逆性强的品种,确保种子的适应性和生产力,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和种植需求,备足所需的种子数量。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也至关重要,晒种是其中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将种子在阳光下晾晒半天,确保薄摊、勤翻,使种子充分晒透,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浸种和消毒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使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浸种处理,时长为15~24h。随后,用清水漂洗种子,去除浮在水面上的空瘪粒,确保种子的质量,在播种前一天,将处理好的种子捞出晾干,并装入透气的尼龙袋中备用,以便后续播种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细致的处理步骤将为水稻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播种覆膜工作
1、铺放合适的水稻育秧载体
在水稻育秧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育秧载体是至关重要的。常见的育秧载体有软盘、硬盘以及有孔地膜,这些载体的选用应依据具体的水稻品种而定,机插大田需要使用270~375张/hm2软盘或硬盘。在铺放这些育秧载体时,要确保它们紧密地排放于苗床上,这样做可以有效利用苗床空间并确保秧苗的均匀生长,对于双膜育秧而言,还需要特别准备一张打孔地膜,并将其平整地铺设在苗床上。这张打孔地膜的四周要用木条等物体进行固定,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持地膜的平整,还能有效地控制床土的厚度,为秧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双膜育秧所需的地膜尺寸通常为长5m、幅宽1.5m,具体数量则根据苗床大小和大田面积来确定。
2、水稻育秧过程中床土装填注意事项
为确保水稻育秧的顺利进行,床土的装填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首先,床土必须经过细致的过筛处理,以确保细土的粒径不超过5.5mm,这样的床土更有利于秧苗的生长和扎根,接下来,在育秧载体上均匀地铺放床土,土层的厚度应控制在大约2~3cm左右,同时要保证表面的平整,此外,床土的水分含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必须使床土达到饱和状态,以满足秧苗生长所需的水分。为了防止立枯病等苗期病害的发生,还需要对床土进行消毒处理,建议使用65%的敌磺钠,床土用50~60g/m3配制成1000~1500倍液进行消毒,这样可以有效地杀灭床土中的病菌,为秧苗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长环境,通过这些细致的装床土步骤,可以为水稻育秧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播期确定及播种准备
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对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至关重要,可以根据适宜机插的秧龄和当地的常规栽插时间来推算出最佳的播种期,在选择播种期时,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确保秧苗能够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中茁壮成长。播种时,精量播种是关键,根据所选水稻品种和当地气候要求,选择适宜的播种量至关重要,播种过程中,要求准确无误、均匀分布,避免出现重播或漏播的情况,对于双膜育秧而言,由于需要进行切块切边处理,其用种量会略高于盘育秧。因此,在进行播种准备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播种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合理的播种准备,可以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4、水稻播种后覆土覆膜操作
播种完成后,需要进行覆土操作,覆土的厚度应控制在0.5~0.8cm之间,以确保芽谷不被暴露在外,这一步骤对于保护种子和促进其健康生长至关重要,接下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覆盖物来控制育秧环境的温度,可以选择搭建拱棚或使用农膜进行覆盖,并在其上加盖稻草等材料来进一步调节温度。
5、水稻育秧过程中的秧苗管理措施
①水稻立苗炼苗的技术要点
立苗期是水稻育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的关键任务是保温和保湿,以促进稻种的顺利发芽和出苗,应将温度控制在31℃左右,一旦温度超过35℃,就需要及时揭膜以降低温度,防止高温对秧苗造成伤害。同时,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以上,以维持良好的土壤湿润环境,遇到大雨天气时,务必迅速排水,防止苗床出现积水现象。当秧苗出土并长到约2cm高(即达到1叶1心的状态)时,便可以开始揭膜炼苗,揭膜的过程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即逐步从部分揭膜过渡到完全揭膜,以适应环境变化。在晴天时,最佳揭膜时间为傍晚,阴天则宜选择上午进行,小雨天气应在雨前揭膜,而大雨过后是揭膜的合适时机。需要注意的是,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2℃时,不宜揭膜,以防倒春寒对秧苗造成不利影响。对于温室育秧,炼苗期间的温度管理尤为关键,白天时应将温度控制在20~25℃的范围内,一旦超过25℃,便需要通风以降低温度,而在夜间若温度低于12℃,则应及时盖膜以保护秧苗免受低温伤害。通过这样的精细化管理,可以确保秧苗在立苗期和炼苗期能够健康成长,为后续的水稻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②水稻育秧的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育秧过程中,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是确保秧苗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在秧苗3叶期前,应保持盘土或床土的湿润状态,避免发白现象,当临近移栽时,应适当控制水分,以促进秧苗的根系发达和老化健壮,同时,根据秧苗的生长情况,及时追施适量的“断奶肥”和“送嫁肥”,以满足其生长所需的营养。在秧苗期,病虫害防治同样重要,应定期拔除杂株和杂草,以保证秧苗的纯度,此外,密切观察秧苗的生长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立即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确保秧苗的健康生长,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水稻的高产和优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1、机械化插秧对大田的质量要求
机械化插秧以其定苗定穴、栽深一致的特性,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耕整田块的质量对机械化插秧作业的效果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理想的田块应平整且田面干净,土壤结构需达到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泥浆沉实的要求,同时水层也应适中。在土壤地力和茬口条件的基础上,可适量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与旋耕作业相结合,以提升土壤肥力,整地后,需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保持2~3d的水层,之后便可进行薄水机插秧,这样的耕作流程不仅能确保机械化插秧的顺利进行,还能为水稻的健康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水稻秧块准备及插秧技术
在进行插秧作业前,首要任务是妥善准备秧块及调试插秧机,秧块的床土含水率应控制在约40%,简便的检验方法是用手指轻按底土,若能稍微按入则表明含水率适中,对于插秧机,机手需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与调试,确保各运动部件运转灵活、无卡滞现象,并在接触部位加注适量的润滑油,以保障插秧机的正常工作。在装秧苗时,务必将空秧箱移至导轨一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漏插情况的发生,同时,秧块应紧贴秧箱,不得拱起,相邻秧块的接头处应对齐,不留缝隙,必要时,可在秧块与秧箱间注入水以起到润滑作用,确保秧块能够顺畅下滑。关于栽插规格,需根据农艺要求来确定株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通过调节插秧机的相应设置,可以确保每亩大田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同时,根据大田的泥脚深度来调节插秧机的插秧深度,并结合土壤的软硬度来调整仿形机构的灵敏度,从而控制插秧深度的一致性,目标是达到秧苗不漂浮、不倒伏,且深浅适中。
四、机插水稻的大田管理措施
在大田管理中,针对机插水稻的生长特点,需采取特定的肥水管理措施,这些措施旨在促进秧苗的早期稳定生长,并鼓励低位分蘖,以提高分蘖转化为有效穗的比率,进而确保稻穗的数量和质量。由于机插的秧苗相对较小(约4叶1心,高16~21cm),且插入大田时水层较薄(仅1.2cm),插入深度也较浅(1~2.5cm),因此,对肥水和灌溉的精准控制尤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机插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严格根据机插水稻的生长需求和大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管理策略。
1、水稻机械化插秧的精细整田,薄水浅栽技术
精细整田是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关键步骤,它有助于提升水稻的生长势和产量,在整田过程中应避免翻犁,因为翻犁后的土层松软,插秧机容易陷入其中,影响操作,相反只需使用大中型拖拉机将田地耙细,并在暴晒一周后灌水,随后,利用旋耕机再次耙细耙平,施入底肥,让田地沉淀2~3d,即可进行机械化插秧。移栽时间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当苗高达到18~22cm,秧龄在26~30d时,是最佳的移栽时机,在移栽前应排出多余的水量,保持大田水层在2.5cm左右,过深的水层可能导致漂秧或秧苗浸泡在水中,不利于其生长,移栽时直接将秧块卷起运至大田,放入插秧机即可,但需注意在取苗前的2~4d,秧田的水要排净晾晒,以避免根部疏松无法卷起,卷好的秧块应放置在阴凉处,避免泡在水中导致散根,影响机械化插秧的效果。
水稻机械化插秧的规格也需严格控制,密度可以选择1.8万丛或2.3万丛,对于1.8万丛的密度,丛行距应为13cm×27cm,每丛约4.9万苗;而对于2.3万丛的密度,丛行距则为12cm×23cm,每丛约5.7万苗,机械化插秧的深度应控制在1.5~2cm之间,以确保秧苗能够稳定生长,通过遵循这些规格和步骤,可以实现水稻的高效、高产和优质种植。
2、水稻机械化插秧的中耕管理
在水分管理方面采用薄水管理技术,将水深控制在1.5~2cm之间,在栽后的40d内,实行浅水管理策略,当大田的分蘖数达到35万~40万苗/667m2(大约栽后45d)时,会撤水晒田5~7d,以晒死部分无效分蘖,在水稻的孕穗期和拔节期,进行供水管理,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到了后期,为了促进籽粒的饱满,保持土壤湿润。在施肥管理方面,注重农家肥和有机肥的使用,并结合氮、磷、钾肥的配合使用,施用的氮素总量为23~25kg/667m2,其中碳酸氢铵30kg、普通过磷酸钙25~30kg、硫酸钾10kg、硫酸锌2kg,普通过磷酸钙作为底肥一次性施用,而硫酸钾则分两次施用。氮素化肥的60%在生育前期施用,剩余的40%在后期(穗肥)时施用。此外,也可以使用配方肥来代替部分化肥。底肥方面,施用农家肥1000~1500kg/667m2、尿素10kg/667m2(或配方肥)、普通过磷酸钙25~30kg/667m2、硫酸锌2kg/667m2,分蘖肥在栽插后的7~10d内施用,施用碳酸氢铵30kg/667m2、硫酸钾6kg/667m2(或配方肥),穗肥则在主茎幼穗分化长0.5cm(大约栽后50d)时施用,施用尿素13~15kg/667m2、硫酸钾4kg/667m2,最后,在齐穗时,还会进行根外追肥,施用磷酸二氢钾250g/667m2兑水4倍进行喷施,以补充水稻生长所需的营养。
3、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草害管理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草害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各种病虫草害,首先,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威胁,应特别关注叶瘟和穗颈瘟的防治,具体方法是根据天气情况,用多菌灵20g和三环唑50g兑水45~60kg进行喷雾防治,在水稻破口期,推荐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45~60kg进行喷雾防治,间隔一周后,再使用25%使百克乳油30~50mL兑水45~60kg进行喷雾防治。其次,稻曲病的防治也不容忽视,在破口前3d,建议使用15%粉锈宁100g或50%的甲基硫菌灵100g兑水45~60kg进行喷雾防治,同时,在圆包期和齐穗期分别使用井岗霉素或菌核净来预防稻曲病的发生。对于稻飞虱的防治,当百丛虫量达到白背飞虱1000头或褐飞虱50头时,应立即采取防治措施,推荐使用10%的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0g兑水60kg进行喷雾防治。此外,稻纵卷叶螟也是水稻的常见害虫之一,当幼虫量达到10000头/667m2时,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建议使用18%杀虫双250g兑水45~60kg进行喷雾防治,为了保持田间环境的整洁并减少病虫草害的滋生地,应加强田间杂草的清理工作,确保田间和田埂的干净整洁,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将有效地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确保水稻的高产和优质。
总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幅提升水稻种植的效率和产量,有效节约人力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育秧、整田、移栽及中耕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操作,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将为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