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球虫病的发病特点及有效诊断与科学防治探讨
作者: 次成尼玛球虫病是危害畜禽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常见的体内寄生虫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原虫病。在羊养殖领域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羊都可以受到球虫卵囊的感染,但不同年龄羊群受到病原入侵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程度会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羔羊的感染率发病率和致死率更高,常常会给养殖户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羊球虫病的发病特点与其他疾病的关系和危害,明确羊球虫病的诱发因素,然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球虫对羔羊造成的危害。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对养殖场的发病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明确了羔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提高疾病的防治成效降低发病率有一定帮助。
一、羔羊球虫病的病例探讨
6月下旬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的一个藏羊养殖场当中出现了一类传染性疾病,该养殖场共养殖基础母羊80只、羔羊73只,在羔羊群体当中先后出现了腹泻的现象,发病初期阶段只是轻微腹泻,养殖户重视程度不高,随后患病羊的数量逐渐增加,养殖人员认为是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随即选择使用青霉素、恩诺沙星进行药物治疗,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发病第2天有一只年龄较小的羔羊衰竭死亡。看到疫情加重之后,养殖场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站,兽医达到发病养殖场进行了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羊舍建造较为简陋,内部潮湿不堪,湿度较大,空气污浊,并且在羊舍当中存在来源不同和年龄不同的羊群混合养殖的现象。由于近期连续阴雨天气导致运动场存在积水,粪便没有完全清理干净,大部分羊群被毛暗淡无光,生长发育不良,同时养殖户在当年春季并没有对羊群进行针对有效的需求处理。随即采集新鲜血液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可以发现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抗体水平达标,然后对病死羊群进行了进一步的解剖采集病料之后进行了实验室诊断,能够观察到粪便当中存在球虫卵的,由此可以判定球虫感染引发的羔羊球虫病,然后为养殖户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很好地控制了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羔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
1、羊球虫的生活史
球虫是一类原生动物,属于复顶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艾美尔亚目和艾美尔科。它们都是细胞内寄生的,这意味着它们在其生命周期中需要在宿主的细胞内生存和繁殖。球虫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球虫种类有不同的宿主特异性,即它们只感染特定的宿主物种。成虫为球形或略呈椭圆形,大小约为5~10μm,虫体前端略尖,后端圆钝,具有明显的核和细胞质,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形态和大小会有所不同。羊球虫的生活史大致可分为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配子生殖三个阶段。无性生殖阶段球虫在宿主(羔羊)肠道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通过裂殖生殖产生大量的裂殖子,这一过程会导致宿主上皮细胞破裂,球虫释放出来后,侵入新的上皮细胞继续繁殖,经过数代繁殖后,宿主上皮细胞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引发疾病症状。有性生殖阶段是在无性生殖数代后,球虫会在宿主肠道上皮细胞内形成大小不同的配子体,通过配子生殖产生大配子(雌性)和小配子(雄性)。雌雄配子体结合后,形成合子。孢子生殖阶段主要是合子迅速形成被膜,发育成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囊内的合子发育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成熟的子孢子具有感染性,可以感染新的宿主,完成生命周期。
2、羊球虫的致病机理
羊球虫病是由特定种类的球虫寄生在羊的肠道上皮细胞内引起的,对羊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主要病原包括斯氏艾美耳球虫和绵羊球虫等。球虫致病的机理主要在于其对宿主肠道上皮细胞的破坏。球虫在侵入上皮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其间分泌多种酶类和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病变严重时,肠道上皮细胞脱落,肠道黏膜受损,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病羊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体重下降等症状。此外,球虫感染还能引起羊的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免疫抑制,使羊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进一步加重病情。
3、羊球虫的流行特点
羊球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羔羊和带虫母羊,病羔羊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球虫卵囊,是疾病传播的主要来源,另外带虫母羊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它们排出的卵囊仍具有传染性。寄生虫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羔羊摄食含有球虫卵囊的饲料或水后,卵囊在肠道内释放出子孢子,子孢子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形成裂殖体,从而感染其他羔羊。从易感群体来讲,任何年龄品种的羊都可以受到球虫的感染,但羔羊的易感性最强,尤其是2~6月龄的羔羊,因为它们对球虫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成年羊和母羊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易感性,但通常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症状。球虫病的流行季节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球虫卵囊的发育和传播,因此,春末、夏季和初秋是羔羊球虫病的高发季节。从发病原因角度衡量羔羊球虫病主要是羊群卫生条件差、饲料和饮水不卫生,以及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导致羔羊容易感染球虫病原体,从而引发疾病。
三、羔羊球虫的临床症状
羔羊球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周至6个月,但具体时间因球虫种类、感染剂量和羔羊的免疫力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发病之后患病羊表现食欲减退,不再积极吃草,整体精神状态较差。随着病情的进展,羔羊出现腹泻,粪便呈水样或半水样,有时伴有血便。由于持续的腹泻羔羊会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口唇干燥、眼睛凹陷等。由于长时间的腹泻导致机体脱水患病羔羊表现为生长迟缓,体重增加缓慢或停滞。肠道受损,进一步影响到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四、羔羊球虫病的病理学变化
病死羊解剖之后能够发现,肠道是主要病变部位,组织学观察可以发现肠道上皮细胞受损,出现轻度炎症,然后炎症逐渐加重,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导致肠道充血、出血,严重时,肠道黏膜溃疡、脱落,甚至穿孔。肝脏表面和实质内有散在的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大小约为1~2cm,结节切开后可见到球虫卵囊。病情严重的病死病例还会出现结节逐渐增大,相邻结节融合,形成较大的结节,肝脏体积缩小,肝硬化。肺泡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受损,出现充血、水肿,随着病情发展肺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导致肺泡壁增厚、实变,有时会发生肺炎、肺水肿等。脾脏充血、肿大。脾脏实质内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严重时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
五、羔羊球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采集患病羊的新鲜粪便或者取病死羊肠道当中的粪便10g将其放置在50mL的烧杯当中,加入10倍的蒸馏水,充分混合之后搅拌均匀,选择使用60目的铜筛进行过滤处理,将过滤得到的滤液放置在4根10mL的试管当中,然后放置在2500r/min的离心机当中,离心处理10min,吸取浊液放置在载玻片上,在低倍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球虫的裂殖体、裂殖子和球虫卵囊,卵囊的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悬殊。随即又采集了病死羊的典型病变脏器组织,带回实验室之后进行了病原分离培养,没有发现致病性的病原,由此可以判定球虫感染引发的羔羊球虫病。
六、羊球虫病的治疗措施
当前球虫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耐药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做到规范用药,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要做到交替用药。临床用药过程中推荐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以选择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使用剂量为0.1g/kg·bw,口服,每天2次,连续使用2周。在对患病羊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对未发病羊群进行预防性驱虫治疗,按照0.1g/kg·bw,混合到饲料当中连续饲喂1周,每天饲喂2次。或者选择使用氨丙啉,使用剂量为50mg/kg·bw,混入饲料或饮用水当中,连续使用3周。在进行驱虫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做到强心补液,预防机体脱水,造成严重的预后不良。患病羊推荐使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500mL,维生素C注射液40mL混合之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15天。缓解腹泻症状可以搭配使用白头翁散,每次每头羊使用45g,每天使用2次,添加到饲料当中,连续使用1周。按照上述防控方案,对患病羊进行了为期15天的治疗,养殖场的病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羔羊恢复健康之后,有20%左右的羊群生长发育不良,直接将其淘汰处理。
七、新生羔羊球虫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哺乳提高身体抵抗力
新生羔羊初乳哺乳对于羔羊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合理的初乳哺乳方案和详细的实施要点能确保羔羊获得充足的营养和免疫力,有效抵御球虫病的传播和入侵。一般新生羔羊出生后0.5~1小时内开始哺乳初乳,尽量在羔羊出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哺乳,以保证羔羊能及时获取初乳中的营养和抗体。初期每天哺乳5~6次,每次哺乳时间约为10分钟,随着羔羊的成长,逐渐减少哺乳次数,增加每次哺乳的时间。对于乳汁供给不足的或者不能够自行吃乳的,应该采用人工哺乳方法,将初乳挤入干净的容器中,用手指或奶瓶喂给羔羊,注意不要让羔羊直接舔食母羊的乳房,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每次哺乳的初乳剂量约为其体重的10%。在哺乳过程中,观察羔羊的吮吸动作是否正常,以及乳房是否有异常。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人工哺乳期间所使用的用具和容器要清洁、消毒,确保卫生,避免羔羊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感染,并且在哺乳期间还需要详细地记录羔羊的哺乳时间、次数、剂量等,以便及时了解羔羊的生长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加强环境温度湿度调控
加强羊舍温度湿度调控,对预防球虫病的发生流行有着很大的帮助,羔羊的适宜温度范围因年龄和气候条件而异,一般出生后的前几周羔羊需要较高的温度(约20~24°C),之后可以逐渐降低到15~18°C,其中冬季羊舍温度应保持在0°C以上,以防止羔羊受寒,夏季羊舍温度应不超过25°C,以防止羔羊中暑。除了强化温度调控之外,羊舍的相对湿度需要保持在50%~70%之间,避免温度湿度超标。在加强羊舍温度湿度调控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做好通风换气工作,更好地协调有毒有害气体排放与防寒保暖之间的矛盾。羔羊羊舍应确保良好的通风换气,以保持空气新鲜,减少有害气体和细菌的积累。冬季通风时,应注意保暖,避免羔羊受寒,可以采用定时开窗或使用通风设备,同时保持适当的气流速度(每秒0.5~1m)。夏季通风应加大力度,增加气流速度(每秒1~2m),以提高散热效果,但要注意避免产生强风直吹羔羊,以免引起感冒或其他健康问题。
3、羔羊舍环境卫生消毒
羔羊舍环境清理卫生消毒对于预防羔羊球虫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提高羔羊成活率和促进羔羊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根据羔羊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消毒方案,明确消毒频率、消毒剂种类、消毒方法等。通常情况下,在消毒期间应该选择对羔羊无刺激性、无毒副作用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2%的过氧化氢、0.1%的次氯酸钠等。消毒过程中首先进行羔羊舍的清理工作,将粪便、羊毛等杂物清理干净,用清水将羔羊舍冲洗干净,确保无污物残留。将消毒剂按使用方法配制好,用喷雾器或拖把对羔羊舍的地面、墙面、设备等进行全面消毒,消毒完毕后,打开门窗进行通风,确保羔羊舍内空气流通,并详细地记录消毒时间、消毒剂使用量等信息,以备查询。
4、妥善有效的驱虫
妥善有效的驱虫,对有效预防羔羊球虫病等体内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促进阳泉健康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驱虫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应该根据羊群的实际情况(如年龄、体质、饲养环境等),制定合适的驱虫方案,明确驱虫药物的选择、驱虫时间、驱虫方法等,选择对羊无刺激性、无毒副作用的驱虫药物,如皮下注射阿维菌素0.02mg/kg·bw,1次用量、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02mg/kg·bw,1次用量、口服吡喹酮0.01g/kg·bw,1次用量、口服磺胺间甲氧嘧啶0.1g/kg·bw,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口服敌百虫0.31g/kg·bw,1次用量。在驱虫间隔确定过程中应该根据羊群的实际情况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确定合适的驱虫时间。一般而言,春、秋两季是羊驱虫的最佳时期,通常选择在春季3~4月和秋季在10~11月份进行驱虫。在驱虫前12小时,停止喂食,以保证羊在驱虫过程中能更好地吸收药物,按照驱虫药物使用方法,对羊进行皮下注射或口服驱虫药物。驱虫之后观察羊的精神、食欲、排泄等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要注重加强羊舍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粪便、羊毛等杂物,并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羊群与寄生虫的接触机会,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病率,详细地记录驱虫时间、药物使用量等信息,以备查询。在驱虫后的7天内要及时收集患病羊排出的粪便,堆积发酵,这样能够杀灭粪便当中残余的寄生虫虫卵。
5、加强羔羊的营养调控
根据羔羊的生理特点和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原料,制定合适的饲料配方,一般饲料配方肥玉米55%、麦麸12%、豆饼20%、食盐1%、鱼粉2%,并额外增加维诺育肥羊高维0.1%、维诺霉清多矿0.1%、维诺复合益生菌0.1%。在饲喂过程中,投喂量应该结合羔羊年龄、体重、生长速度等因素进行调整。出生后1周内以母乳为主,每天哺乳5~6次,每次哺乳时间约为10分钟。1~2月龄逐渐增加饲料的摄入量,每天哺乳4~5次,同时开始添加适量的温水浸泡的饲料,2~3月龄每天哺乳3~4次,饲料摄入量逐渐增加,3~4月龄开始断奶,每天饲喂3次,4~6月龄逐渐增加饲料的摄入量,每天饲喂2次,每次喂食适量的饲料。
综上所述,羔羊是球虫的易感群体发病之后会表现出严重的腹泻,体液大量流失,身体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如果不能够及时作出有效的诊断判定病情,会导致羔羊严重的发病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为更好降低球虫病对羊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应该从加强环境清理、卫生消毒等几方面入手,提高羔羊的身体抵抗能力,并制定妥善有效的驱虫制度,规范药物使用行为,避免球虫产生耐药性,通过完善的养殖管理方案,降低球虫病的发生流行率,确保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