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生态猪养殖中常见疫病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方法

作者: 李甲有

猪病防控在我国生态生猪生产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生猪的健康状况、猪肉品质以及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及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对猪病表现及控制方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常见生猪疾病,并推动防控技术的持续优化与提升,从而有效增强生猪的免疫能力和疫病控制水平。此举不仅能为生猪养殖管理工作提供更为具体、可靠的指导与借鉴,还将有力推动我国生猪产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方向迈进。

一、猪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猪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传染性疾病,其影响范围广泛,涵盖多种家畜,尤以猪类对FMDV病毒最为敏感。该病毒一旦在群体中传播开来,不仅将严重威胁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对周边相关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猪口蹄疫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感染路径具有明确性,通常首先侵袭处于生长期的猪只,随后波及小猪、公猪及母猪。值得注意的是,猪流感病毒在宿主体内存有潜伏期,最长可达7d。

疾病初期,患猪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如高热(体温超过40℃)、精神萎靡、食欲显著下降以及行动能力受限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后,病猪的口腔、舌头、鼻腔、蹄部及乳房等区域会出现淡黄色的透明水泡,这些水泡在病情恶化时可能转变为粉红色,并在皮肤破损后形成腐烂的斑痕。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将进一步导致化脓、坏死及溃疡的形成,部分病猪甚至丧失站立能力,并发脓毒症,病情严重者将面临死亡威胁。

猪口蹄疫不仅直接导致猪只的死亡,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炎、急性心肌炎及腹泻等,其致死率可高达70%以上。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处于妊娠期的母猪若感染此病毒,极有可能导致流产或产下死胎,对猪群的繁殖能力造成重创。

2、猪口蹄疫的防治方法

猪群口蹄疫时,需立即采取防控措施。隔离期用百毒抗消毒,确保环境洁净。患处用0.1%高锰酸钾清洗。饲料添加抗菌药物防感染,具体为10%阿莫西林50g、葡萄糖酸钙100g及激生肽100g混合,连续饲喂7d。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如抗病毒I号,每日1次,连服3d,疗效显著。

对于蹄部病症较重的猪,可将欧诺康与痘毒5号按0.5mg/kg混合服用,每日1次,疗程4d。猪口感染口蹄疫,可口服痘毒脑心康,剂量同上,疗程4d。猪群整体感染且心功能不全,需使用全套痘毒脑心康,剂量为0.5mL/kg体重,每日1次,连续3d。同时,可配合安钠咖和葡萄糖盐水进行补液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可口服头孢噻呋钠、黄芪多糖或添加维生素C来增强抵抗力。对口腔及蹄部症状重的猪,可采用黄芪多糖、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恩诺沙星混合液注射治疗,每日1次,连续3d。此外,可涂抹碘甘油或使用高锰酸钾、生肌散治疗口腔溃疡。

在整个发病期间及治疗后,应持续进行消毒工作。可使用阿莫西林水溶性溶液进行为期7~10d的消毒处理。同时,将碘制剂按300∶1的比例混合后与0.2%~0.5%的过氧乙酸混合使用,每日对猪体进行消毒处理。此外,还需定期清洗猪舍并在走道上喷洒生石灰以杀灭病毒和细菌。

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传染源主要为携带病毒的猪只。病猪通过其呼吸道与消化道等渠道,对周遭环境进行病毒污染。此外,病公猪的精液亦被证实含有病毒,能够经由交配等途径传播给易感猪只。猪场环境恶劣、卫生状况不佳、饲养密度过高以及极端气候条件,均为疾病暴发的促进因素。健康猪只因摄食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或水源,同样可能罹患此病。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仔猪的死亡率较高,但多数成年猪能够存活,并从恢复期开始获得免疫力。然而,部分具有强抗性的猪只,可能在长时间内持续携带并释放病毒,对猪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早期症状表现为嗜睡、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而在妊娠晚期,则容易出现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出生后体质虚弱的小猪。此外,母猪在分娩后6周可能会再次发情。这些症状还可能引发不育问题,导致乳汁分泌减少。在某些情况下,个别母猪的耳部会出现紫色变化,并伴随皮下短暂性血斑。部分猪只还表现出四肢麻痹性神经症状。

育肥猪的眼睛发红,结膜炎,腹泻,并有肺炎的迹象。病公猪表现为咳嗽,打喷嚏,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气短、动作不畅、性欲减退、精液品质降低、射精减少。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该疾病治疗应中西医结合,遵循四大原则:解热镇痛、抑毒杀菌、强心健胃、增强免疫,并适时补充免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和猪瘟疫苗补充免疫时,可用免疫增强剂提升效果。需科学、合理应用药品,依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实行多药交替使用,预防细菌耐药性。黄芪多糖具有抗细菌活性,可考虑使用。疫苗接种建议现场健康仔猪自体组织制备活疫苗,两次接种,首次20~30mL,8d后分点注射40~60mL。

在二次免疫后的第10d,需对猪只进行禁食处理(仅提供饮水)8h,随后采血并制备血清,加入一定剂量的青链霉素后,将血清制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并置于-18℃条件下冷藏保存。

对于已发病的猪只,应首先肌肉注射10~15mL/头的高免血清,14d后再次肌肉注射3~4mL/头的高免血清,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葡萄糖等抗应激药物以缓解症状。

最后,为应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突发疫情,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和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和救治工作以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三、猪气喘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猪气喘病的临床症状

①急性型猪气喘病的主要症状

急性猪气喘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定人群中更易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慢性及隐性类型多数可转化为急性型,因此初次发病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急性型猪气喘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腹部呼吸及抽搐式咳嗽等,但部分病例可能仅表现为哮喘。一旦发生继发性感染,患者将迅速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及体重减轻等严重症状。急性型病程通常持续约一周,随后病情可能恶化,表现为呼吸困难,同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所上升。

②慢性型猪气喘病的主要症状

慢性型猪气喘病常见于母猪及后备母猪等群体,其表现形式多为急性型。经历急性型疾病后,猪只对该疾病的耐受力有所提升。在老疫区,慢性型猪气喘病占据主导地位。罹患慢性哮喘的猪只,其症状通常在早晨较早时显现,并伴随长时间的咳嗽及抽搐。此类病猪的体温相对稳定,但皮毛质地会变得粗糙,体型亦可能偏小。慢性猪气喘病病程通常为2个月左右,个别病例可达6个月,但其致死率却不高。但是,如果疾病发展成为慢性疾病,很容易诱发继发性感染,从而造成仔猪的急性死亡。

③隐性型猪气喘病的主要症状

隐性型病猪的症状较为隐匿,其生长发育看似正常,然而通过细致的剖检却能发现其肺部隐藏的病灶。在老疫区,这类病猪更倾向于展现隐性症状。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隐性型气喘病往往是由慢性型或急性型病情演变而来。鉴于其症状的不显著性,即便在防控措施得当的猪场中,隐性型猪气喘病仍有一定的发病风险。

尽管隐性型猪气喘病缺乏显著的外在表现,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猪仍会出现咳嗽的症状。因此,养殖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现生猪有咳嗽现象,即便未伴随其他典型症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需采取谨慎的处理措施,以防因疏忽大意而导致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2、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

卡那霉素,剂量为20kg对应50万U/支,通过肌内注射的方式给药,能够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其起效迅速,但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通常治愈率维持在50%左右。猪喘平的使用剂量为4万U/kg,采取肌注方式,每日1次,连续治疗五天构成一个治疗周期。若与土霉素联合使用,可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林可霉素的剂量为50mg/kg,同样以5d为一个治疗周期,连续饲养2~3个周期。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猪群,则采用200g/kg/d的剂量连续饲喂3周,并在屠宰前1d停止饲喂。复方鱼腥草注射液的推荐剂量为每头猪10~15mg,氟苯尼考的剂量为5~10mg/kg体重,均通过肌肉注射方式给药,每日2次,连续治疗5d。

为有效防控疾病,必须严格执行“自繁自养”政策,严禁从外部引进猪只。同时,实施“全进全出”制度,以防止病原体的继发感染。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全价饲料,并定期进行卫生检疫和消毒工作,确保猪舍的清洁、干燥与良好通风。对养殖场实施长期监控,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观察,并采取隔离、消毒及动物卫生等配套措施,以维护养殖场的清洁环境。

在猪只早期发现阶段,采用听诊、呼吸测量等方法诊断,注意夜间及清晨清扫。饲喂与锻炼时观察猪只是否咳嗽、打喷嚏。静止时记录呼吸频率与深度,以便早期诊断、隔离与处理。预防猪气喘病,注射气喘、弱毒冻干疫苗于猪及新生小猪右肺。免疫程序为母猪及后备猪每年接种两次,可采用二次免疫法。患病小猪隔离,二次免疫前15d连续喂养0.1%土霉素1周。连续3年接种可控制猪气喘病。重症猪群,特别是乳猪发病率上升及需使用抗菌药物时,1~5天龄首次免疫,10~20d龄加强免疫。对猪舍严密监测,隔离患病猪只,定期消毒与换群处理。

四、猪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猪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猪病毒性腹泻在猪群中具备持久流行的特性,各年龄段猪只均有可能罹患此病。在部分养殖场,特别是饲养密度较高且卫生条件欠佳的中小型养殖场中,各年龄段猪只间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展现出显著差异。具体而言,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由接近100%逐渐降低至约15%,其中成年猪约为10%,而新生猪则接近100%。幼猪的死亡率尤为突出,甚至可达100%。

疾病初期,病猪会骤然出现腹泻症状,排出的粪便呈现灰黄或黄灰色,质地如水。进食后,多数病猪会伴有呕吐现象,且体温普遍上升1~2℃,精神萎靡不振,进食能力显著下降,这一现象在繁殖母猪中尤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猪只的死亡率与症状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一周内出生的小猪,通常在发病后的2~4d内因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高达50%~100%。断奶母猪与繁殖母猪则多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1周后开始出现腹泻症状,随后逐渐康复。而成年猪则主要表现为精神状况恶化与频繁呕吐。

2、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①强化免疫接种

为了提升后备母猪的免疫能力,建议在配种前实施流行性泻痢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以激发其全面的主动免疫应答。对于怀孕母猪,应在分娩前5~6周及分娩前1周,通过肌肉或鼻内途径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1次,旨在通过提升断奶仔猪从初乳中获取的母源抗体量,以强化其被动免疫能力。在确保母源抗体充足的前提下,建议于仔猪8~10日龄时,通过口服方式给予0.3~0.5kg的猪传染性肠胃炎与轮状病毒联合弱毒疫苗。随后,在仔猪达到20~22周龄时,再次进行疫苗接种,以确保其能够维持较高的主动免疫水平,有效减少因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

鉴于灭活疫苗通常在接种后一周方显免疫效果,而活疫苗亦需一周左右时间,故建议在疾病高发季节前的20~30d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以确保在接种后的20~30d内,猪群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此外,通过全面的群体免疫策略,可显著降低易感猪的感染风险,抑制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

在猪场发生疫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预防措施,为猪群注射弱毒疫苗,通常可在一周内控制疫情蔓延。若处于疫情期,建议在母猪分娩前5~6周及2~3周内,额外注射1~2次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疫情得到控制后,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规程,为猪群接种流行性腹泻疫苗、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双联疫苗,以维持长期的免疫保护。

②加强猪场饲养管理措施

猪场应严格执行防寒、保暖措施,确保猪舍内部温度维持在20~22℃,仔舍则为32~34℃,并根据猪只日龄的增长逐步调整温度。对于引进的种猪与仔猪,必须加强运输过程中的监管,推行自繁自养策略,并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以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针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猪只,应采取分群饲养策略。每批猪只出栏后,应立即对空置猪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与消毒,并空置1周以上,方可引入下一批猪只。此举旨在彻底切断所有可能的传染源,预防病毒性腹泻及其他传染病的发生。

最后,应定期采用多西环素对猪舍及活动区域进行消毒,频率需不低于每周1次。为了进一步提升消毒效果,还可选择使用5%~10%浓度的石灰乳、2%的氢氧化钠溶液、5%~10%的漂白粉或次氯酸钠。在春季,推荐将强力菌毒沙星以1∶1500的比例稀释后,加入至猪的饮用水中,以此更有效地维护猪只的健康状态。

3、猪病毒性腹泻的隔离治疗

针对病猪的治疗,我们普遍采用保守疗法,包括强心补液、抗病毒消炎等措施。对于大型猪群,建议适度补充补液盐,其精确配比为:在水中融入食盐3.5g/L、葡萄糖20g/L、氯化钾1.5g/L以及小苏打粉2.5g/L,此举旨在有效防范因重度腹泻所可能导致的脱水症状。同时,在饲料中混入预防性抗生素以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当病情加剧时,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猪只进行体内注射,其剂量范围在1~8mL之间的2.5%恩诺沙星注射液,随后,为缓解症状,需灌注10mL的藿香正气水。若遇猪只无法自主饮水之情形,务必即刻采取腹腔内注射的救治措施,具体操作为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与浓度介于5%~10%之间的葡萄糖盐水进行注射,以此举措有效预防脱水症状及酸中毒风险的发生。

最后,为减轻胃肠道负担,促进病猪恢复,应对其进行限食处理。同时,在饲料中,适量地掺入诸如腐植酸钠等具有涩肠涩味特性的物质,以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此外,还有一则中药方剂值得推荐,该方剂由以下成分构成:莨菪子10g、板蓝根20g、大青叶30g、槐花15g、肉桂20g以及赤石脂20g,以供使用,每日1次,仔猪可根据情况酌情减量,连续服用3天,通常可取得显著疗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