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的病因、症状和诊断方法及系列防治对策
作者: 孙应花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国养殖业大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畜牧业也逐渐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等特点。一大批养殖场应运而生,且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养殖户也逐渐意识到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大对疫病防治技术研究的力度。在养鸡过程中疾病的发生,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文章就鸡新城疫发生的主要病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鸡新城疫系列防治对策。
鸡新城疫是相互感染的病毒,因为新城疫病毒毒株的毒性有所不同,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表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病毒、肺部和神经病毒的形态出现,但接种疫苗可以减少此症发生,特别类型的新城疫区则极少发生。不过,目前因为饲养处理上还没有完善的方法防治,无典型性新城区疫,而典型性新城区疫研究也仍在进行,所有这些都会对鸡场造成很大的损失。
一、鸡新城疫病原学的研究
病原学作为一门对疾病病因、发病机理及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疾病研究领域,病原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为防治疾病奠定了扎实的科学基础。鸡新城疫是一种对家禽构成巨大威胁的疾病,因此对其病原学的研究具有特别的重要性。鸡新城疫的病因主要源自于一种名为鸡新城病毒的病原体。该病毒传染性极强,毒力极强,可在短期内引起家禽群体大范围死亡,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鸡新城病毒属于RNA病毒类别,它的遗传物质是以RNA作为载体的,显示出极高的变异性。这样鸡新城病毒就会不断出现新亚型、突变株等,加大了疫苗研制与预防的难度。此外,鸡新城病毒封闭性强,是导致病毒快速蔓延的主要因素之一。病毒以空气传播为主,接触传播为辅,潜伏期较短,使该病在家禽养殖场内迅速扩散并形成爆发性疫病。在鸡新城疫病原学研究方面,科学家致力于深入探讨鸡新城疫病毒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及变异规律等,旨在为疫苗研制及疾病控制等方面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证据。深刻认识病原体,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将疫病给家禽养殖业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人类食品安全与经济利益。病原学是疾病防治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了解疾病、预防疾病和控制疾病的重要理论支撑。鸡新城疫是危害家禽养殖业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对其进行病原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鸡新城疫的病因
1、受母源抗体干扰
给雏鸡接种新城疫疫苗时,雏鸡中母源抗体水平高低,给免疫时间测定造成一定难度。如果没有及时完成疫苗的免疫工作,则可能造成母源抗体的丧失,从而降低了鸡群中的免疫力,进而影响整个鸡群的健康发育。若免疫时间太晚,雏鸡的母源抗体逐渐降低,易受野毒的危害,引起新城疫。因此,要想确保免疫效果良好,需要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接种时间范围之内。而若雏鸡中母源抗体含量始终保持高水平,雏鸡免疫接种后,免疫应答则被母源抗体所干扰,并发生免疫抑制。因此,对于雏鸡而言,在免疫之前要先了解其自身所具备的母源抗体情况,这样才可以为后续的免疫工作做好准备。雏鸡的母源抗体含量较高,弱毒疫苗注射后,病毒的中和量也愈高,从而降低了免疫效果,病毒不能与身体结合,产生对应免疫抗体,致使免疫效果降低,导致非典型新城疫的出现。
2、鸡群抗体水平不均匀
在鸡的饲养中,因群体内的部分个体,因某种疫病的发生或因外界应激因素,导致体内抗体水平低下甚至升高,使一些抗体水平不高的鸡,经注射新城疫弱毒疫苗后,极易被病毒侵袭引起疾病。如果没有及时对患病鸡群进行治疗或者是采取隔离措施,将会对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在某些抗体含量很高的鸡群中,在注射疫苗后,还受体内抗体的干扰,从而妨碍了正常免疫。
3、疫苗使用不当
疫苗使用方式不合理,主要与疫苗的选用不正确或疫苗的使用方式不正确有关。鸡新城疫区灭活疫苗的免疫注射时间为,在疫苗注射的7~10d停用所有抗生素类、抗病毒类药物,消毒剂。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细菌对疫苗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而且许多养殖户在免疫接种疫苗时,惯于环境消毒和投用抗生素。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防疫作用,反而增加了鸡体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降低了机体免疫力。由于处理不当,导致疫苗活力减弱,注射后无法发挥相应的免疫功能,使鸡群身体的抵抗力减弱,没有对抗野毒株功能。因此,需要对疫苗进行正确的保存和合理使用,才能保证家禽健康生长,减少疾病发生。另外疫苗的稀释不合适、用法不恰当、盲目配合疫苗,均可造成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接种不成功。另外,疫苗质量不合格或储存时间过长,以及疫苗使用不当等因素均会造成免疫失败。在选用疫苗的运输、疫苗的保管与使用过程中,有种种不当行为,都可能造成免疫失败。
4、饲养管理不当
饲料配制不尽合理,营养价值差,鸡群严重营养不良,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长期不足,尤其是日粮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对免疫球蛋白生成有一定影响。
5、多种疾病影响
免疫接种新城疫疫苗前,需保证鸡群的健康,只有身体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很好的免疫应答。因此,要想提高新城疫疫苗免疫力,必须先保证鸡体健康状态。并且在鸡的饲养中,很多疫病,特别是免疫抑制剂病的发生,它能引起免疫抑制,严重影响了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严重者可引起免疫失败。所以说要想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就必须重视鸡免疫力的增强与提高,做好预防工作。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性贫血病等、马立克氏病毒,黄球虫病毒、腺病毒感染,以及急性白血病、黄曲霉素病毒等他都能作用于鸡体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使鸡的免疫力大打折扣,弱毒疫苗接种入体内后,却不能产生正常的免疫力反馈,从而导致免疫力失效,弱毒疫苗接种在鸡体繁殖后,造成鸡群患病。
三、鸡新成疫的临床症状
典型的新城疫病,患病鸡的体温经常会升高,眼睛半闭合或完全紧闭,食欲明显下降,甚至丧失,伴有呼吸系疾病症状、呼吸困难、下痢等,大便为黄黑白、水样便,且嗉囊中有液态内含物或为灰白酸臭液。部分病鸡排绿色稀粪,肛门周围羽毛脱落。部分病例可并发大肠杆菌病和其他病毒性疾病,表现出典型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胆囊脆嫩但出血不止,肠系膜、心包和气管、直肠、泄殖腔、蛋巢、腺胃乳头等均有充血或出血,肠系膜淋巴腺扩大、胆囊管扩大。个别病例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和死亡。典型新城疫发生时间极短、死亡率极高。
非典型性新城疫发病时间长,患病鸡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并伴随咳嗽,蛋鸡发病后,产蛋率显著降低,一般无下痢,却出现神经症状。剖检基本没有异常现象,只有直肠、泄殖腔粘膜出血。
四、鸡新城疫的诊断
鸡新城疫是一种由新城疫病毒触发的,具有急性和高度传染性特点的家禽疾病,对家禽养殖行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鸡新城疫情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诊断,对于遏制疫病的进一步传播和确保家禽的健康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发可靠、迅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防治鸡新城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鸡新城疫的临床诊断
确诊鸡新城疫可通过观察感染鸡只临床症状初步确诊。感染鸡只可表现为瘫痪、抽搐和头部后仰等显著神经系统症状。患鸡可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和蛋产量降低的症状。细心观察这些临床症状可初步判定有无鸡新城疫可能。
2、鸡新城疫的实验室检测
要诊断鸡新城疫离不开实验室检测。目前,实验室诊断常采用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病毒的分离技术是最直观的诊断手段之一,它可以从受感染的鸡的组织或体液中提取新城疫病毒并进行鉴别,进而确定其感染状况。血清学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患鸡血清中的抗体浓度来确定其是否受到了新城疫病毒的感染。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能快速准确检测病毒核酸,在鸡新城疫诊断中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
3、鸡新城疫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也是诊断鸡新城疫最主要的方法。通过病理解剖患鸡内脏器官病变,可检测出新城疫病毒损伤器官组织,有利于证实诊断。病理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为确诊鸡新城疫奠定重要基础。总之,鸡新城疫诊断手段主要有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及病理学检查。只有将各种诊断方法综合运用,根据科学原则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保证鸡新城疫能够得到精准诊断,从而为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精准可靠依据。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还需再接再厉、不断地改进诊断技术以提高其准确性与敏感性,从而有助于确保家禽养殖业健康地发展。
五、鸡新城疫的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防御体制
在鸡的饲养中,要时刻贯彻全进全出的方针,以自繁自育的饲养方式,做好养殖户的条件管理,防止危险野禽的出现、带毒鸡禽入场。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防疫规定进行免疫接种,确保鸡群健康生长和发育。引进之前应当对产品做好流行病学研究,疫区不得引进。种鸡饲养期间需要保证鸡舍内空气新鲜、清洁,并且通风良好,避免鸡群发生应激。饲料来源必须确保安全,引进具备生产企业的设备饲料。饲养管理中要保证鸡群健康,定期开展免疫接种和驱虫活动。饲养户在发现病鸡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到了分离,并对饲养场内严格的消毒,对死鸡做到无害化处置,并不得上架出售,也不得随意丢弃,严把发病源的关口,杜绝传染源。
2、建立完善的隔离消毒体系
具备条件的养殖场,宜自建孵化室,自孵雏鸡,以及种蛋消毒。对饲养管理不善或者不具备防疫条件的养殖场应采取免疫接种等措施,确保疫苗质量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养殖场内外都应配置齐全消毒设施,出入养殖场门口,都要建立消毒池,凡进入生产区域的人,入场车辆、器具等,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才能入场。在进出场口附近都应设立隔离栏,防止外来鸟类或昆虫进入场内造成污染。严禁所有非养殖人员入内。在鸡场内可以采取喷雾消毒法或者喷洒消毒液法对鸡群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同时做好堆积发酵管理,并轮流使用杀菌剂消毒鸡舍。
3、加强疫苗免疫接种
接种疫苗前,必须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对于鸡群抗体的高低,制定科学免疫时间等。通过检测鸡群是否产生了高水平的抗体,可以判断出免疫时机是否适宜,从而为后续疫苗注射提供依据。一般在每注射一种疫苗后的10~15d内对免疫接种效果开始检测,每间断1~3个月,再重新开始免疫接种效果检测,以此决定下一个月的免疫力注射日期。对疫苗进行定期检测是为了了解机体是否产生足够数量的抗体以及有效地防止交叉保护现象的发生。疫苗接种前和免疫接种后禁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药物和消毒剂。疫苗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如果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必须加强对其管理和监督。不同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需设置严格隔离时间,避免了各种疫苗间的互相干扰,影响免疫质量。对疫苗要做到定期检测和消毒灭菌,防止病毒污染或细菌感染引起疾病发生。同时,疫苗的保存也要严格执行使用说明书,对未使用完的疫苗进行无菌化处理。
4、加强饲养管理
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要给鸡群调配全价营养饲料,降低养殖场内外部的多种应激因素,保证鸡舍内有良好的通风,调节养殖密度,减少鸡群之间的接触,增强鸡群抵抗能力。此外,要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控制好环境条件,降低疫病发生几率。当出现了疑似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时,可以及时采用药物治疗方法控制疾病发展。鸡群中发现非典型新城疫后,政府应立即采用急救方法,分离并消灭已发病的肉鸡,同时应急免疫鸡群。对发病严重的病鸡可以使用药物治疗。每只鸡3倍于新城疫1系疫苗。如果是混合感染,可以使用二联苗或者四价苗来预防,对于继发或并发的疾病,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发展。
5、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针对鸡群中的抗体效价以及最近新城疫疫情,制订具有较高可行性、高效的免疫程序。在鸡群中实施多次或间隔性免疫预防。如果雏鸡母源抗体水平降低到3~4log时应进行细胞免疫,也可采取滴鼻点眼的免疫学方法,并同时进行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但需要注意,尽管油乳剂灭活疫苗受母源抗体威胁不大,但实质上属于不完全免疫性类型,因此很少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因此不可过分依赖,要及早再免疫。对于已经感染了病毒或支原体的病弱雏鸡,可用饮水等方法提高免疫力。可采用1周龄第一次免、3周龄第二次免、6周龄第三次免的办法,15~16周龄巩固免疫。如果鸡群发病后没有明显症状,且无死亡或出现其它疾病等情况下,则可考虑继续使用。然后根据鸡群抗体效价,确定是否重新进行免疫。
6、提高养殖场法律意识
养殖场应树立正确养殖意识,特别对病死鸡,坚决制止向鸡贩低价销售。在处理病死鸡时,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确保处理效果良好,同时还要避免将病死鸡送进市场销售。病死鸡给人带来很大伤害,一旦出了问题,不但要面对巨额补偿,还要负法律责任。此外,对于养殖户来说,病死鸡也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还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养殖场应该认识到病死鸡所带来的危害,实现维护对消费者的责任,规范养殖场的养殖行为。
总之,鸡新城疫不仅会降低鸡体健康程度,还会导致大量死亡,严重影响着养鸡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养殖者应该注意鸡新城疫发生的主要因素,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当鸡新城疫发生后,应结合所发生的具体情形,拟定最佳治疗方案。此外,养殖户还应该加强日常管理,确保鸡舍通风良好,保持充足的光照等,以提高鸡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概率,保障鸡健康生长,促进经济效益提升,保障鸡的健康,促进养鸡场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