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血性败血症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诊断及具体防控措施实施
作者: 郑志贝随着养殖行业逐渐趋向精细化和大规模生产方向发展,家畜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且传播迅速。如牛出血性败血症这类疾病便是因受到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患病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感染后的牛只会出现发热,器官及组织会有炎症和出血。此病通常不受牛的年龄、性别和所处地域或季节影响,分布范围广,且病程发展迅速。在初期如果未能及时识别并实施有效治理,会对牛养殖业的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牛出血败血症流行病学的特点
1、牛出血败血症的发病原因与传播路径
发病原因:牛出血热败血症症状主因源自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感染,该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的棍棒状细菌,两端略为钝化,而中央部分稍显凸起。巴氏杆菌的环境抵抗力相对薄弱,会在高温环境迅速死亡,经受阳光直射大约20~30min后亦然,它在自然空气中最多维系生命2~3d,在血液里则存活时间可能长达5~10d。大多数消毒溶液对此亦能达到有效灭菌。易染类动物以牛和水牛最常见,猪不太易感,羊和绵羊更是罕见。牛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具有染病的可能,但幼牛的患病和死亡率比成年牛要高很多。传播路径:病毒通过空气传播,以患病牛只的打喷嚏或咳嗽产生的微小飞沫作为主要传播途径。此外还包括病牛的排泄物等,经常会污染其饮水与饲草。此外,血吸昆虫的叮咬亦是疾病传播的媒介。
2、牛出血败血症的临床症状
败血型常见于年幼的牛只,患病的牛表现出精力不济,体温异常升高,整体抵抗力下降,泪眼严重,有时颈部甚至会出现肿胀症状,消化系统亦受影响,排便带有不正常的黏性物质或血丝,释放出难闻的臭气,多在两天之内导致死亡。
水肿型多见于幼龄的牛、水牛、牦牛,其典型表现为在头颈等部位出现浮肿,初期这些部分触感热度增加并伴有痛感,后期虽症状可见缓解,但呈现呼吸不畅,以及舌部肿胀等病象,此种病变通常导致极高的致死率。
肺炎型是其感染方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早期患牛会出现干咳并伴随痛感,病情加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触按胸腔时牛只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同时鼻腔会排出含脓分泌物;到了病程后期,呼吸系统会逐渐衰竭,伴随着血便症状,多在发病后的一个月内导致死亡。在某些病例中,因疾病急剧演进,在众多细小的肺叶上可同时观察到处于一致发展阶段的病变;肺腔内充斥着众多红色血细胞,导致肺部病变区域呈现出广泛性的出血状况;也有的病症例子在此前的基础上不断恶化,就可能形成坏瘤,颜色呈污浊的灰色或深棕色,表面通常呈无光泽状态,间或伴随着纤维蛋白质沉着的心包炎和腹膜炎,心包与胸膜之间产生粘连,其中充满干酪状坏死组织;肠胃道可能出现急性黏膜炎,有的情况下表现为出血炎症,肾脏和肝脏遭受实质性损害,肝脏经常出现微小的坏死点。
3、牛出血败血症的剖检变化
患病的牛主要表现如浮肿及蜂窝组织炎等特有的症状,并普遍伴有全身性充血和广泛出血的现象。这些牛的头部、颈部和胸部往往可以观察到以水肿为特点的肿胀情况,在进行切开后,通常会有淡黄色或清澈的体液流出。与此同时,肌肉内部亦会发生浮肿,而皮下和体腔常见散在的出血点,形成典型的病理变化。筋膜、腹膜及心包等内腔多数情况下还会发现含有血液的积液。
4、牛出血败血症的流行特点
这种疾病主要对大多数的畜牧动物产生影响,一旦发现某物种患病,其他种类的动物同样面临传染风险。在受感染的家畜中,以牛的患病率最高,而其他家畜较不易患病。近年来,得益于完善的疫病防控网络,牛出血热败血症得到了较为有效地控制。然而,部分农户在疫病防范意识方面仍显不足,面对病死畜体的处理方式简单,消毒措施不彻底,导致病症仍旧局部零星地暴发。该疾病的致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可给畜牧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害。牛只患出血性败血症相当常见,每年总有一部分牛因此丧命。其中,幼小及年轻的牛只构成了死亡群体的主体,表明它们对这一疾病的感受性较高。通常该疾病以散发状况出现,并不表现出鲜明的季节性特征,但在气温多变、湿热、雨水频繁的时节,发病率有所攀升;密集饲养、环境通风不畅、饲料改变过快、过劳、长距离转运及寄生虫感染等压力因子,都可能导致牛只的抗病能力下降,继而被病菌侵袭。水牛和黄牛可以相互传播这种疾病,一些动物会经由排泄物和分泌物将病菌排到外界,进而污染饲料、水源和器具,造成其他动物间的传染。
二、牛出血败血症的临床诊断
1、牛出血败血症的剖检病理
败血型表征为经典败血反应,伴随着脏器出血现象,淋巴结严重肿胀,并在胸腔与腹腔积聚大量渗液;水肿型则以咽部或颈部的浆液积聚为特征,切割水肿区域会流出黄褐色透明体液,咽部及颈前淋巴结呈现显著的急性肿大状况;而肺炎型则以胸膜炎和格氏肺炎为主要症状,胸腔内积存大量纤维性浆液,肺组织切面呈现出类似大理石纹理的外观,心包与胸膜之间形成粘连,并夹带干酪状坏死物。
2、牛出血败血症的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镜检,收集疑患牛只的血样和诸如淋巴、肝、肺、肾等器官的组织。制作标本时,先以甲醇作固定,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处理。通过显微镜审视样本,观察到两端显色加深的革兰染色的阴性病原菌。在无菌的环境中,将受感染的样本分开接种于血清琼脂培养板上,并在37℃的条件下培养24h。如果观察到培养板上有细菌生长,并且这些菌落在生化分析中显示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典型属性,则可以确认为检测结果呈阳性。
血清检验法,该方法采用的原理是利用抗体与其相应抗原之间形成独有的结合作用,通过使用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来识别细菌的细胞壁抗原及胶质层抗原。这种技术常见的检测技术包括琼脂扩散法、管式凝集测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法。PCR法,该方法通过组织核酸的特异性序列,采用特殊的启动子进行多次复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能够判明病菌是否存在,如成功扩增,便可确认存在多杀性巴氏杆菌。在众多检测技术中,PCR技术准确性居首位,可提供最精确的判断,然而其代价相对较高;与此相对,显微镜检查的成本较低,但其结果准确性较PCR法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检验人员染色技巧及视野判断力的差异,最终导致诊断可能出现较大的变数。
3、牛出血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针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确诊过程,除了可以运用实验室检测手段外,还能利用辨别式的诊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辨别式诊断时,必须依据具体状况慎重考量,以期确保所得的诊疗信息既准确又有效。
牛在遭受外伤或分娩完毕后,容易受到恶性水肿病的侵袭,一旦患病,其创口附近往往会明显呈现出充气状况,并且还会伴随着比较严重的炎症引起的肿胀。此外,受病情影响的牛只肌肉颜色会转为暗红,对死于此病的牛只遗体提取病理样本,进行革兰染色后的显微镜观察可以观察到革兰氏阳性病原菌的存在。
若牛因患上炭疽症而致命,可能观察到天然孔渗出血液,该血呈暗红色并难以凝固。牛只在死后,其将不完全僵硬,并会快速腐败。解剖牛尸时,可发现其脾脏体积较健康牛只扩大2~3倍。在实验室进行分析时,通过对病死牛的血液或脾脏组织做涂片、革兰氏染色和镜检,能观察到两端平直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而血液性败血症则不会引发这些症状。
因此,在判别肉牛是否得了出血性败血症时,通常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鉴别性诊断这两种手段,以确保诊断的精确性,并据此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死亡率。
三、牛出血败血症的具体防控措施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针对性的药剂可以应对牛出血性败血症,这对牛只的医治上面临挑战。这种疾病迅速扩散,传染性极强,全年没有例外,因此,日常防范和管理尤为重要。
1、牛出血败血症的预防措施
首先,将84消毒剂与石灰作为日常防疫药品,定期以这些材料对牛棚及其附属区域进行消杀,尤其是彻底清洁牛栏与饲养用具,以防止疾病的暴发。除此之外,在牛棚的养护管理上,应当常规实施通风换气,确保栖息环境干净整洁,对牛粪也要做到及时处理。炎炎夏日中需确保供给牛只足够的水分,而在寒冬则需做好保暖措施。另外,需为牛匹提供丰富、平衡的营养素,强化饲料品质监管,确保饲料的营养价值,并给予其所需矿物和蛋白,不断增进牛的抗病力及免疫力,还要尽量减少导致牛只压力反应的因素。而且要重视常态化的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在牛出血热发病率高的地区,养殖者们需要重视并加强疫苗接种的频次和意识。此外,日常维护也是防疫措施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对于那些牛出血性败血症暴发较为严重的区域,养牛户必须提升防疫意识,注重对牛只实施疫苗注射工作。可以在小牛出生后大约20d进行第一次免疫注射,并确保每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疫苗接种,还需要定期进行免疫效果的检查,确保免疫工作的有效性。最终,要隔离已经患病的牛只,一旦养殖场内发现牛只患上出血性败血症,应当立刻执行隔离措施。
2、对幼年牛群进行免疫接种
如果幼年牛群经常面临病毒的侵袭,注射含铝佐剂的牛多死性巴斯德菌疫苗是防范的最优策略。此疫苗可在两周时间内促使机体形成有力的免疫抗体,进而大幅减少疾病发作的机会。该铝佐剂疫苗属于灭活类型,注入机体后仅诱发体液性免疫反应,且在没有新的抗原刺激下,体内的抗体水准会逐步下降,因此,周期较长的免疫保护需要着重注意其持续监测和再次接种的可能情况。
3、加强对外来源头的预防
加强对外来源头的隔绝措施,这对牛只群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这一方法有利于降低传染病的侵入风险,并防止疾病在牛群中广泛传播。同时,选择自育自养的方式是理想的选择,以此维护群体的稳定性,减少外部疫病侵入的可能性。如果一定要从外界引入新牛只,需要在事前对牛只进行充分的健康背景调查,确保它们未被出血性败血症等疾病感染,且处于健康无疾的状态。此外,在新牛只进入牧场前,应先实行一段单独喂养期,并对使用的各种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和独立管理,只有确认无任何疾病迹象时,才能够允许它们加入整个牛群中共同饲养。
在养育牛只的过程当中,必须采取科学的喂养方法,以确保粗饲料与细饲料间实现合理匹配,同时加入必要的营养添加剂,并且适当控制食物摄入量,提供合适温度的饮用水,保障牲畜的体质维持在良好状态,避免出现因营养不均衡而引起的疾病。此外,还可以在饲料中混入一些增强牛只抵御疾病能力和提升免疫力的药物,以降低它们患病的概率。
4、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一旦查明患病的牛只不仅要迅速进行隔离以预防传染,还必须实施有效的药品疗法,优先使用高敏感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持续用药2~3d后评估疗效。
①对病牛的治疗方法
对于这类牛只主要是以药物为主,通常情况下是运用西方现代医学中的药品。然而,在投药之前,必须先详细了解牛只的病理状态和现有的临床表现,基于这些信息挑选合适的药品,以保证药物能够精准治疗,从而取得效果最大化。例如,在治疗体温异常升高的牛时,可以根据其体重给予肌肉注射进行缓解,剂量为每1kg体重5mg的安乃近、0.1mg的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1万单位的硫酸链霉素等药品。若牛只患病出现肿胀现象,并伴有呼吸不畅,建议通过静脉给予注射100mL50%的葡萄糖溶液、250~1000mL5%碳酸氢钠溶液、20mL氢化可的松,以及20mL20%的安钠咖,同时应施行肌注10mL麻黄碱,并根据牛体重计算,每1kg体重注射1万单位链霉素硫酸盐。
②对疑似病牛的治疗方法
这类牛只处在患病与未患病之间,通常采用实施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策略,恰当地应用药物进行医治。例如,根据体重进行肌肉内注射0.1mg的复方磺胺间氧嘧啶钠治疗剂,此疗程需持续进行3d,并需同步推进疫苗注射措施。具体来说,便是量体裁衣按牛体重量确定注射牛出败氢氧化铝甲醛菌苗的具体用量,确保药物能被机体完全吸收,由此确保治病效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
5、加强饲养管理
①供给充足营养
饲养者要确保所喂食的饲料具备充足的营养,并且牛只需要适度的休息时间,这样能够避免因劳累过度引发免疫力下降的问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对于饲养管理的关注不可或缺,饲料中须包含足量的营养成分以满足牛只生长的需求,同时还要定时进行牧放以维持牛只的健康状态。
②保持环境卫生良好
由于多数细菌均在卫生条件欠佳的环境下才有可能迅速增生,因此,饲养者需要勤于打扫牛棚,保持牛棚的环境清洁,并且还要保障棚内的通风合宜。此外,饲养者还需要密切注意天候变动,避免牛只因受凉或着凉而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其出现感染出血热伴败血症的风险。
③对牛定期检查
对于牛只本身来说,定时进行体检尤为重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饲养者在帮助牛只进行体检时还需要注意检测其皮肤表层有无损伤。这是因为大多数病原体会从牛只破损的伤口处入侵,进而引起感染。一旦饲养者察觉到牛的体表有任何伤口,必须立刻进行适当处理,以防细菌侵袭。
总的来说,目前牛只出现出血性败血症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对养殖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经研究发现,疾病暴发与季节变化关联不密切,这就需要饲养者密切注意牛只的居住环境,并且着重关注牛只的健康情况。当牛群处于恶劣饲养环境时,多种不利因素可能加剧疾病的蔓延,这些因素包括高温潮湿的圈养条件、过度拥挤、通风差、缺乏适当营养、劳累过度以及寄生虫侵扰等。此外,由于这种疾病可能造成的后果相对严重,对此,饲养者一旦诊断出牛只感染了该病,就必须尽速实施隔离并给予治疗,以避免在牛只当中演变为流行病。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患上出血性败血症的牛只,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恰当的疗法,治疗原则包括控制细菌生长、减少炎症、消除水肿、缓解发热和疼痛、下降体温等,目标是促进病体恢复健康,以此来减少出血性败血症在畜牧业中的影响,从而让饲养者能够更好地圈养牛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