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生态化猪的养殖技术优势和养殖管理模式应用
作者: 黄巧利当前随着养殖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和养殖方式的升级换代,生猪养殖业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持。生猪养殖业具有成本,投入低,养殖周期短,经济回报高的特征是很多养殖户乐于从事的养殖行业之一,从当前生猪养殖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在生猪养殖环节得以有效地推行和应用,切实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强度,然而从总体情况来看,很多养殖户一直坚持传统的养殖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养殖密度扩大污染物得不到妥善,有效地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疫病防控过程中盲目地依赖抗生素过量应用超剂量应用使得猪肉产生了严重的药物残留病原耐药性显著增加。为更好满足消费者对猪肉产品尤其是高质量猪肉产品的实际需求就需要转变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积极推广,拥有生态猪养殖技术,充分发挥生态养殖的技术优势,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障生猪养殖安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生态猪的养殖技术优势和相应的养殖模式,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生态猪绿色养殖概念
绿色养殖模式,即生态猪养殖,致力于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重视猪只的健康与安全。与传统养殖方法相比,生态猪养殖更倾向于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进行,例如在山区和林地养殖以降低生态污染对猪只生长的影响。在生态猪的饲养过程中,通常使用天然和有机的饲料,而避免使用化学合成饲料、药品和添加剂,以确保猪肉的品质。此外,科学管理在生猪养殖中也至关重要通过定期进行环境整治、加强消毒和防疫措施,可以控制养殖风险,保障养殖户的利益。
二、生态猪养殖优势分析
1、有利于提升猪肉品质
生态猪养殖主要通过优化饲养环境、提升饲料质量以及严格控制疾病等方面来实现猪肉品质的提升。生态猪养殖强调猪只生活环境的自然化和舒适化,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减少应激反应,从而提高猪只的健康水平和肉质品质。在实际养殖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猪舍,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从而有效减少猪只疾病的发生率,提升猪肉的安全性和品质。从饲料角度来看,在生态猪养殖中饲料通常采用天然、无污染的原料,通过利用有机饲料和天然草料,能够提高猪肉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以确保猪肉的天然风味和安全性。另外生态猪养殖管理过程中疾病控制是生态猪养殖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科学的定期检疫、免疫接种和环境消毒等疫病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只疾病,减少药物残留,提高猪肉的安全性和品质。生猪生长环节更加注重对猪只的福利和行为需求的满足,鼓励猪只在环境当中进行觅食、社交和运动等,从而减少应激,提高肉质。研究表明满足猪只行为需求的养殖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猪只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还能显著改善猪肉的品质,如提高肉色、减少脂肪含量和提升肉质细嫩度。
2、有利于粪污资源的高效利用
生态猪养殖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将猪粪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形成良性循环。首先,生态猪养殖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粪便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使其更适合农田利用。其次,生态猪养殖注重粪污的综合利用,通过堆肥、沼气发酵等手段,将猪粪转化为有机肥料和清洁能源,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减少了化肥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进一步分析生态猪养殖在粪污处理中的优势还体现在其能够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猪粪的资源化利用,生态猪养殖不仅能够提高农田的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还能减少传统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粪污资源化利用,尤其是沼气发酵之后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清洁能源用于农村生活和生产,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需求,推动了农村能源结构的优化。
3、有利于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生态猪养殖相较于传统养殖方式,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不仅体现在肉质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对环境的友好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这使得生态猪肉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生态猪养殖采用自然放养和有机饲料减少了抗生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保证了猪肉的纯净度和安全性。与此同时,生态猪养殖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动物福利养殖环境中能够减少退出群的应激刺激,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如肉质更为鲜嫩、多汁,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动物权益的关注。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由于其高附加值,市场售价较高,能够带来更高的利润。同时,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不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农户可以通过品牌化经营和产品差异化策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生态猪养殖技术模式
1、生态猪养殖场址的选择
在实施生态猪养殖时,选择合适的养殖地点是关键的第一步。在这一过程中养殖者不仅需评估养殖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还需考虑周围环境对生态猪养殖的适宜性。养殖场的选址应确保有充足的自然光照,适宜的坡度(不超过15°),并且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理想的养殖地应靠近清洁的水源,便于生猪的交易和饲料的运输。如果养殖场周围有居民区,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并选择位于居民区下风的方向建立,以减少对邻近居民的影响。此外,养殖场的地理位置应方便交通,但同时要远离主要交通干道,通常建议养殖场与铁路和一级公路保持至少500~1000m的距离,与二、三级公路保持300~500m,与四级公路保持100~200m的距离。在完成选址后,养殖场内部的功能区域划分也至关重要,生态猪养殖场内应包括养殖区、生活区、饲料库、工具室、分娩区以及隔离区,并应设有供生猪活动的空间、在养殖管理期间还需要控制好养殖密度,通常生猪的数量不应超过25只/100m2。猪舍在规划建造期间为了满足采光需求应朝向南方,或南偏东、南偏西方向,且偏差角度不超过45°,在猪舍建造时,应在底部铺设一层混凝土,以便于后续清理污水和粪便。养殖场建设完成后,养殖者还需了解周边林地、草场等资源的分布,并确定粪便资源的利用策略,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生态猪品种的选择
生态猪品种选择需要坚持适应性强,适合当地气候和饲养条件、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好,符合市场需求、抗病力强,减少疾病发生、具有生态养殖特性的原则。目前在市场上推广应用较好的适用于生态养殖的猪品种主要有太湖猪、梅山猪、六白猪、巴克夏猪、杜洛克猪。在具体选择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饲养条件和市场需求,可以选择多个品种杂交,综合利用不同品种的优势,提高生产性能和适应性。优先选择本地品种或引进与本地品种相近的品种,减少品种退化和遗传多样性丧失的风险,同时要确保从信誉良好的种猪场购买种猪,确保种猪健康和遗传品质。
3、明确饲料质量标准
为保障生态猪养殖产品质量安全,要确保所使用的饲料无公害,推荐使用有机饲料。一般情况下生产出养殖管理过程中的饲料原料应该来源清晰,无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优先使用本地或有机种植的农作物,减少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污染,饲料中应含有充足的粗纤维,如青草、秸秆等,以满足猪的生理需求。同时饲料应满足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确保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充足,营养成分均衡搭配,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饲料中应含有适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最为重要的是要规范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优先使用中草药、益生菌等天然添加剂,提高猪的免疫力、消化能力和抗病性,化学合成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控制,不得超标使用,禁止使用激素、抗生素等违禁添加剂。常用的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微生态制剂、中药微生态饲料添加剂、酶制剂和有机酸制剂以及维生素抗质添加剂和中草药制剂。这几种微生态制剂包括直接饲喂的微生物(DFM)如乳酸菌、双歧杆菌和酵母菌等,可以调整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平衡,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并提高饲料转化率,添加量一般控制在每吨饲料300~500g;中药微生态饲料添加剂是将中草药与有益微生物发酵制成的生物制剂,可以提高畜、禽自身免疫能力,调整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减少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等,使用量一般为饲料用量的0.3%~0.5%;常用的酶制剂包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添加量一般为饲料用量的0.2%~0.3%;有机酸制剂可以改善肠道环境,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常用的有机酸包括柠檬酸、乳酸、醋酸等,使用量一般为饲料添加量的0.1%左右;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提高生产性能,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添加到饲料中,每天喂一次,连续使用;中草药添加剂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当前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常用的中草药添加剂有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将其制作成粉末之后,每吨饲料添加300~500g。饲料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挤压、膨化等的加工工艺,提高饲料适口性和营养利用率,避免高温、高压等因素的影响,以免破坏营养成分。购进的饲料应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受潮、霉变和污染,每个批次的饲料在使用之前都应该进行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残留等检测,以确保饲料质量符合标准,鼓励生态猪养殖场建立饲料质量认证体系,以规范饲料生产、使用和管理,通过认证的饲料场可以获得市场认可,提高产品附加值。
4、粪便无害化处理方式
①固体粪污堆肥发酵处理
生态猪场固体粪污堆肥发酵是一种环保、经济、高效的粪污处理方式,可以实现粪污的无害化、资源化。在发酵处理之前应该收集猪场产生的固体粪污,尽量保持粪污的新鲜度,以便于发酵,然后选择秸秆、锯末、稻壳等合适的辅料,切割成长度在5~10cm的大小当,提前准备好高效、安全的EM菌、酵母菌发酵菌剂。在堆肥发酵过程中将收集到的固体粪污与准备好的辅料按1∶1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均匀,按照1%的比例将发酵菌剂添加到混合好的粪污中,再次搅拌均匀。混合好的粪污堆放在发酵堆肥场,堆肥的高度1.5~2m,宽度为2~3m。发酵过程中,需保持适宜的温度55~70℃之间,湿度控制在60%~70%,通气良好。发酵过程中每隔7~14d进行一次翻堆,以保持发酵的均匀性和提高发酵速度,发酵时间一般为2~3个月。发酵处理之后应该观察堆肥的颜色、气味、结构等特征,高质量成熟的堆肥呈深褐色、无明显臭味、结构疏松,紧接着将成熟堆肥进行破碎,破碎后的堆肥应小于5cm,摊开后进行晾晒,降低湿度,便于储存和运输,对晾晒后的堆肥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农业种植要求。
②液体粪污沼气发酵处理
生态猪场液体粪污沼气发酵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化处理方式,不仅可以解决粪污处理的问题,还可以产生清洁的能源—沼气。在进行早期发酵处理之前为了提高沼气产量和质量,可以先通过固液分离设备将粪污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固体部分可以作为堆肥使用,液体部分则进入沼气池。结合生态猪养殖场的生猪养殖规模科学规划建造沼气池,确保沼气池的容量要与猪场的粪污产生量相匹配。发酵过程中可以在沼气池中加入已经活化的高效沼气菌种如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粪球菌、地衣芽孢杆菌,帮助加速沼气发酵过程,添加量一般为沼气发酵量的2%~3%。在厌氧发酵处理过程中应该保持密闭无氧环境,并控制温度在25~37℃),定期监测沼气池内的pH值、温度、沼气产量等参数,确保发酵过程稳定。一般发酵周期在7~14d,通过管道系统将沼气收集起来,并储存于储气罐中,用于猪场的照明、发电、供热等,也可以对外销售,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产生的沼液可能含有较高的氨氮和其他有机物质,经过快速发酵处理以降低氨味和有害物质含量,使其适合作为肥料使用。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发酵剂来加速这一过程。
5、生态猪的疫病防控
为了确保养殖安全在养殖场内部必须建立一个合理化的引种程序,要求养殖户优先考虑自繁自养的方式,并坚持实施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大大减少外部病原体传入养殖环境的风险。在必须引种的情况下,应首先评估引种地区的疫病状况,并在整个引种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引入的新猪只应被隔离饲养,以便通过血清学检测和观察其生长与食欲状况来评估其健康状况,隔离饲养时间一般控制在30d以上,只有在确认猪只没有异常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后,才能将其融入现有猪群中。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卫生和消毒管理系统,日常养殖期间养殖人员应负责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每天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水,确保圈舍的干燥通风,并每周进行一次常规消毒,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以防止病原体产生抗药性,推荐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漂白粉溶液、10%的生石灰乳、2%~5%的煤酚皂溶液。在疫病流行期间,应增加消毒频率,并在必要时对养殖场进行封闭管理,以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从而减少猪只感染疫病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生猪养殖产业作为现代畜牧养殖业的重要支撑,养殖效益的高低和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会对基层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经济收入产生直接影响。未来生猪养殖势必会向着现代化生态化方向转变,依托生态养殖技术所生产出来的生产猪肉将会为生猪市场带来全新的活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产品的实际需求。生态猪养殖的优势在于能够利用更加自然的方式开展生猪养殖,满足养殖环境保护生猪疫病防控以及提升猪肉产品品质的需求。当前尽管生态猪养殖技术在基层生猪养殖环节的应用比例相对较低,但是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以及市场需求的改变,生态猪养殖技术势必会在广大基层地区得以有效地推行,利用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新手段不断优化生态养殖产业,最终推动生猪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