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河蟹立体化生态共生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和效益分析
作者: 袁友新稻田养殖河蟹技术是充分利用稻田水位相对较低,而水温相对较高、溶氧量充足、水生动植物等饵料较为丰富,能够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块场所,以生态养殖目的出发,河蟹为水稻清除了有害动物和杂草,并为水稻耘田,河蟹粪便可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利于化肥减量,同时水稻为河蟹提供良好的庇荫、躲避场所,形成了水稻和螃蟹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辅助以人工饵料,辅以科学养殖和管理手段,妥善解决了稻蟹共生当中的矛盾。在稻田养殖河蟹,具有养殖效益高,增产增效,生态低碳环保等功能,能够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在提高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等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
一、稻田河蟹养殖中水稻种植技术
1、稻蟹共生中水稻品种的选择要点
由于养蟹稻田沟、坑的开挖,种植面积减少,因此需要选择分蘖力强、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合当地生长、生长期适中、株型紧凑的水稻品种,有利于水稻与河蟹共同生长,降低相互影响的概率。目前在安徽省推广应用较好的水稻品种主要有徽两优985、Y两优957、南粳46、晶两优1212、农香32、黄华占等。
2、稻蟹共生中水稻田的处理
①水稻田翻耕要点与整地方法
水稻田翻耕整地的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稻的健康成长,消除杂草,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收割后立即进行翻耕,深度一般在20~30cm,翻耕时要注意将犁底层打破,使土壤松散,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翻耕完成后,进行整地。整地质量要求达到“土松、面平、泥融、草净”。在整地过程中,要开好排水沟,确保排水畅通,排水沟的宽度、深度和间距要适中,以便于排水和灌溉。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或不施化学肥料,解决施肥与培肥地力问题,以后根据秧苗田间长势适时补充。
②水稻田埂加固及建设防逃设施
在养蟹稻田中,田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田埂材料,如石头、砖块、水泥等,以保证田埂的坚固、稳定和保水。为了防止河蟹逃逸,需要将田埂加高至60cm以上。利用开挖蟹沟泥土加高田埂时,有条件的可在内部填充沙土、石子等材料,以增加田埂的稳固性。在稻田四周建议使用具有良好抗氧化性的钙塑板进行铺设,埋入田埂中15cm左右,高出田埂50cm左右,用木桩支撑固定,确保接头处严密,不留空隙,以提高防逃逸设施的性能,同时也有利于抵御强风灾害。同时选用质量好的进排水管,管内和管外要用细铁丝网扎好,网眼的大小跟着螃蟹的大小调整,防止河蟹逃逸。
③水稻田中蟹沟的设置
在稻田的四周,大约离田埂3m的位置开凿环形沟渠,沟宽2m左右,沟深1m左右,蟹沟的总面积大概占大田面积的10%左右,畦沟主要用于河蟹的活动、觅食和隐蔽,根据田块的大小,在中间开凿3~5条宽度为50~70cm、深度为30~40cm的畦沟,并与环沟相连,形成如“十”字形或“井”字形等形状。
3、稻蟹共生中水稻苗的壮秧及移栽
将稻田中的土壤翻耕、耙平,筑成宽1.2m、长10~20m的苗床。苗床土壤要求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在播种前,对苗床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播种前将选好的水稻种子放入50~55℃的热水中,浸泡10~15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后的种子,可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将浸种消毒后的水稻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然后覆盖1~2cm厚的细土,播种后,用喷壶浇水,使土壤充分湿润。播种后,要保持苗床温度在25~30℃,当苗床温度低于20℃时,要用薄膜覆盖保温。播种后要保持苗床土壤湿润,土壤湿度不足时,应及时浇水。在苗床长出2~3片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施用适量的氮肥。在苗床长出4~5片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施用适量的磷肥和钾肥。当苗床水稻长出4~5片叶时,进行移栽。移栽时,将苗床上的水稻幼苗连根挖起,移栽到稻田中,株距控制在10~15cm,行距控制在20~25cm,移栽后,及时浇水,使土壤充分湿润。
4、稻蟹共生中水稻的绿色防控
①选用抗(耐)性的水稻品种
选择那些能抵抗(或耐受)当地常见病虫害的优质水稻品种,避免种植易感病的高风险品种。如晶两优1212、南粳46、黄华占等。
②轮作换茬和播前深翻
对上年杂草、特别是杂草稻发生严重的田块,改直播稻为移栽稻,或种植其他作物,压低杂草、杂草稻基数。利用螟虫在化蛹期间抗逆能力较弱的特性,在越冬代的螟虫化蛹期对冬闲田和绿肥田进行统一翻耕,并灌入深水,保持7~10d,以减少虫源数量。播栽前灌水整田,捞去下风头稻田边和田角水面浪渣,烧毁或深埋,减少杂草、纹枯病病源等基数。
③水稻秧苗期物理阻隔育秧
若育秧期田间灰飞虱或螟虫基数大,在水稻秧苗期,使用20~40目的防虫网进行全面的秧苗覆盖,以阻止稻飞虱的侵入,并预防病毒病的发生。阻隔螟虫产卵,减少螟虫基数。
④水稻栽培中农业防治方法
合理安排播种时间,确保水稻的播种时间不与水稻螟虫的一代产卵高峰期以及灰飞虱的集中迁移高峰期相互重叠,大田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水层和施肥管理,合理地使用氮磷钾肥料,结合水稻生长情况确定最佳的使用量,避免过度不均衡,不合理的施肥,适当增加磷肥钾肥的使用量,增长水稻的抗菌性能。另外在水稻生长发育关键阶段,还需要注重做好水田的水层控制,实行湿润灌溉方式,适当进行晒田处理。当大田当中的稻纵卷叶螟危害较为严重时,可以适当的调整搁田时间,这样能够降低幼虫的孵化率,在害虫高峰期可以灌溉深水控制在3~5cm,保持2~3d,这样能够消灭土壤当中的虫蛹。
⑤水稻病虫害杀虫灯防治方法
杀虫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特性,将害虫诱至杀虫灯下,通过高压电网触杀,杀虫灯可以降低田间害虫数量,减轻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选择光强度、波长、电网电压等参数适宜的杀虫灯,一般而言,杀虫灯的光源采用紫外线或蓝光,电网电压控制在300~500伏。根据稻田的面积、形状、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杀虫灯的数量和布局,稻田安装杀虫灯1~2盏/667m2,杀虫灯之间的距离控制在50~100m。将杀虫灯安装在稻田中,高度以高于植株顶端30~50cm为佳,以免植株遮光,影响诱虫效果。同时,确保杀虫灯的稳定性,避免风吹倒或损坏。根据害虫的活动规律,设置杀虫灯的工作时间,每晚开灯4~6h,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每间隔2~3周清理杀虫灯上的害虫尸体,以免影响杀虫效果。同时,检查杀虫灯的电路、光源等部件,确保其正常工作。
⑥水稻病虫害粘虫板防治方法
粘虫板是一种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原理制作的诱捕设备,由黄色或白色的高密度聚乙烯板制成,表面涂有黏性物质,虫子被板上的颜色和黏性物质吸引,一旦接触到板面就会被捕获。粘虫板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田中的害虫,如稻螟虫、粘虫等。粘虫板应放置在水稻田中害虫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如靠近水渠、田埂等。同时,避免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影响虫子的趋光性。在水稻生长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时,害虫数量较多时使用,在早晨或傍晚时分,虫子活动频繁,放置粘虫板的效果更好,水稻田设置粘虫板20~30块/667m2,均匀分布在整个田块,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粘虫板的数量。每隔一段时间检查粘虫板上的捕获情况,及时清理板上的死虫和残渣。清理后可以重新涂抹一层黏性物质,以保持粘虫板的捕虫效果。
⑦水稻病虫害生态调控方法
稻田四周田埂不使用灭生性除草剂除草、不采用焚烧田坎等方式除草,保留禾本科杂草,杂草过旺时采用割草的方式除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田埂上种植显花植物如芝麻、大豆、波斯菊等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路旁沟边则可以选择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有效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数量。
⑧性信息素诱杀和害虫天敌防治
根据螟虫冬后调查情况,在螟虫基数较高的区域,在越冬代二化螟、大螟的起始蛾期可以开始使用性诱剂,采取集中连片的策略,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尾的方式来控制害虫的数量。选择持效期达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诱捕器,按照外密内疏的布局,放置1.5个/667m2,高度分别控制在距离植株10~15cm的位置。
⑨稻田养草灭草和人工除草
往年杂草稻发生重的区域,提前耕翻、上水保湿,诱发杂草、杂草稻种子提早出苗,等杂草基本出苗后(约15~20d)再次耕翻灭草,然后再播种水稻。常规稻田在夏收作物收获之后,要及时灌溉深水层,并选择使用拖拉机进行有效的旋耕作业,打碎土壤,淹没夏季的农作物秸秆。对前期防除效果较差,田间发生杂草、特别是杂草稻发生的田块,在杂草稻灌浆前(约9月上中旬前)人工拔除或剪去稻穗,并及时销毁。
二、稻田河蟹饲养管理技术
1、稻田中蟹种放养时间要求
在每一个围栏养殖单元的水稻移栽结束后的2d内,应立即放养蟹种,实现随插随放,确保一次性放足蟹种,控制田间杂草滋生。
2、稻田中蟹种选择及放养要求
挑选的蟹种应该确保活力旺盛,身体健壮,肤质完整,不存在损伤畸形病变,不存在寄生虫,通常放养量控制在250只/667m2,保证蟹种的单只体重能够达到10g以上。在放氧处理过程中可以率先使用0.1%~0.3%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3%~4%的盐水对蟹种进行浸润消毒,消毒时间控制在5min。然后在围栏的不同地点分点进行投放,将蟹苗箱放在稻田田埂上,让螃蟹自由爬入到稻田当中。
3、稻田中河蟹的投喂要求
①稻田中河蟹的投喂饲料要求
河蟹在产生过程中主要采用钳抱咀嚼式。养殖河蟹常用的饲料主要包括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动物性饲料常用的有海淡水小杂鱼、小虾、蚌肉、螺蚬肉、蚕蛹、畜禽加工下脚料、昆虫幼体、丝蚯蚓等;植物性饲料主要有豆粕、花生饼、小麦、豆渣、麦麸、玉米、米糠、瓜菜类及各种水草等,富含纤维素,可提供河蟹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合饲料主要是根据河蟹的营养需求加工配合颗粒饲料,应符合GB/T21307-2007和NY5072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在25%~40%之间,脂肪含量在5%~8%之间,植物性饲料中的纤维素含量不宜过高,并确保饲料中含有河蟹所需的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水分含量应在10%~12%之间。
②稻田中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投喂要求
在对河蟹进行养殖的时候,根据它们成长的阶段和营养需求的变化,饲料的种类和供给量应相应地进行分阶段调整。在初夏的6月和7月,以富含蛋白质的鲜活动物性饲料如小鱼、螺蛳和蚌类为主,同时搭配豆粕、玉米、小麦和紫薯等谷物,每日需投喂2次,上午的比例为日投喂量的10%,下午则为90%,初期日投喂量可从5%开始,逐步增加至8%。进入7月至8月中旬,饲料配方中应平衡植物性和动物性饲料,各占一半。植物性饲料如玉米、小麦、豆饼和紫薯等应适量使用,每日投喂量应根据河蟹总体重调整至8%~10%。到了8月下旬至9月,饲料配方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并配合30%的植物性饲料,同样每日投喂两次,根据河蟹的总体重控制投喂量在8%~10%。若使用全价配合商品饲料,应依据各阶段的日投喂量进行相应调整,并注意补充一定比例的新鲜动物性饲料,以确保河蟹的健康成长。
⑤稻田中投放底栖动物
在适宜的条件下,向稻田中引入底栖生物如田螺、螺蛳或河蚌,这些生物不仅能够摄食水中的废弃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也能成为河蟹的理想动物性饲料来源。
4、稻田中的水质监测与管理
对水质进行定期监测,按照水质状况及时调控。养蟹稻田水中溶氧应保持在5mg/L以上,pH值在7.5~8.5,氨氮含量小于1mg/L;稻田水深始终保持在5~10cm。蟹沟定期用光合细菌调水,视情使用氯制剂进行消毒,为河蟹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
5、稻田中的施药管理
养蟹稻田基本无杂草,如有少量杂草应人工拔除,避免使用除草剂和农药。
6、稻田中河蟹的蜕壳期管理
仔细观察河蟹每一次的蜕壳时间,掌握蜕壳规律。蜕壳高峰期前1周换水、消毒,蜕壳高峰期避免用药、施肥,减少投喂量,保持环境安静。
7、稻田中河蟹的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巡查,观察水质、河蟹吃食及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设置器械防止敌害生物捕食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抽样测定生长情况,并做好生产日志。稻田中的河蟹在9月下旬进行捕捞,以捕捉为主,地笼张捕、灯光诱捕为辅。
8、稻田中河蟹的病害防治
稻田河蟹养殖模式下,常见的河蟹病虫害主要包括纤毛虫病、黑鳃病、烂鳃病、肠炎病等。河蟹纤毛虫病主要表现为体表出现大量纤毛虫,导致河蟹活动减弱,食欲减退,生长受阻。稻田用甲壳净100~150g/667m2,硫酸锌50~75g/667m2,聚维酮碘20~30mL/667m2,兑水均匀泼洒。黑鳃病临床上表现为鳃部变黑,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生长受阻。推荐稻田用二氧化氯100~150g/667m2,硫代硫酸钠50~75g/667m2,过氧化氢20~30mL/667m2,兑水均匀泼洒。烂鳃病会导致河蟹鳃部腐烂,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生长受阻。防止肝肿病还可以用诺氟沙星50~75g/667m2,环丙沙星20~30mL/667m2,兑水均匀泼洒。每隔15~20d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3次。肠炎病主要表现为河蟹腹部肿胀,食欲减退,生长受阻。防止病害时可以使用大蒜素100~150g,氟苯尼考50~75g,兑水均匀泼洒,上述几种疾病每隔15~20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
三、稻田河蟹养殖的效益分析
根据近些年的技术推广成效来看,河蟹一般产量在21.5kg/667m2平均单重150g左右,按照售价80元/kg计算,共获得经济效益1720元。水稻产量按500kg/667m2计算,水稻1.5元/kg收入为750元,两项合计收入能够达到2470元。通过发展水稻河蟹共生养殖模式,能够显著增加经济收入,特别是水稻、河蟹种养结合,形成立体化的生态共生种养模式,在稻田内部能够形成完整的食物链,降低了种植、养殖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户经济收入,是稻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稻田养殖河蟹是将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化的技术养殖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稻田当中的土壤、水源和生物资源,达到高产、高效、立体化开发农田的理想模式,真正实现了水稻螃蟹的双丰收,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