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林下黄精种植的几点因素及实用技术合理应用
作者: 梁涛涛在大健康市场逐渐开发的背景下,黄精需求量也呈现明显递增趋势。黄精是一种药用和食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材,随着林下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也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对此本文将结合甘肃省崇信县林下黄精种植实际情况,结合影响林下黄精种植的几点因素,从选地、选种、施肥及病虫害等方向来阐述。
近年来,崇信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夯实乡村振兴的骨干产业之一,其中黄精种植加工已初具规模,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让黄精变成了“黄金”。黄精是一种百合科植物,具有耐严寒的特性。同时,黄精作为一种宝贵的中药材,可以治疗脾胃虚弱、内热消渴以及精血不足等症状。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力度的不断提升,黄精市场需求量较大,人工栽培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并且作为崇信县当地政府大力扶持的一项新兴产业,黄精林下栽培也成了带动居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
一、林下黄精种植的影响因素
1、林下黄精对光照强度的重要性
光照强度在林下黄精种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黄精作为一种喜阴湿的植物,其生长过程对光照的需求有其独特性。我们知道,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光合作用能够转化光能为化学能,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因此,光照强度直接影响着黄精的生长状况及其有效物质的积累。
适宜的光照强度对黄精的生长至关重要。根据实际研究和种植经验,黄精在透光率为30%~70%的环境中生长最为理想。在这个范围内,黄精的光合作用能够高效进行,合成足够的有机物质,为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同时,这样的光照条件也有助于黄精保持其优良的品质和药用价值。如果光照强度过弱,黄精的光合作用速率将受到限制,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提前进入倒苗期。在这种情况下,黄精的有效成分含量也会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其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因此,在林下种植黄精时,需要避免选择过于阴暗的环境,以确保黄精能够获得足够的光照。
另一方面,虽然遮阴可以为多花黄精生长提供有力保障,但过度遮阴同样会对黄精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过度遮阴会导致林下光照强度过低,使得黄精的光合产物更多地运往地上部分,而根茎部分的分配比例则会减少。这会导致黄精的根茎产量降低,多糖含量也会明显下降。因此,在林下种植黄精时,需要合理控制遮阴程度,确保光照强度在适宜范围内。林下种植黄精还需要注意林间透光率的控制。透光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黄精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过高的透光率会使林下环境过于明亮,导致黄精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过低的透光率则会使林下环境过于阴暗,影响黄精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林间透光率,以创造一个适宜黄精生长的光照环境。
2、林下黄精种植对海拔的选择因素
崇信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无霜期183天,年平均气温10.7℃、降雨量646.5mm,海拔1085.4~1728m(平均海拔1393m)。海拔对于林下黄精种植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崇信县这样地形多样、海拔差异明显的地区。崇信县的林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海拔差异显著,这直接影响了黄精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特性、水分条件以及光照强度等关键因素。
海拔梯度差异会导致土壤条件的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类型、质地以及养分含量都可能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土壤因素直接影响着黄精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从而对其生长质量和产量产生深远影响。在崇信县,不同海拔的林地土壤特性各异,因此,在选择黄精种植地点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条件与海拔的匹配度。海拔还会影响林间的光照强度。在较高的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和云层较少,光照强度可能相对较高。而在低海拔地区,由于植被茂密和地形遮挡,光照强度可能较弱。黄精作为喜阴湿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选择黄精种植海拔时,需要综合考虑光照条件,确保黄精能够在适宜的光照环境中生长。
此外,海拔还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产物分配比例。不同海拔的环境条件会导致植物光合产物的分配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黄精的根茎生长和产量。在崇信县,由于地形复杂,不同海拔的环境条件差异显著,因此,黄精的种植海拔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林下黄精种植实用技术分析
1、黄精种植的选地与整地
黄精作为一种具有深厚药用价值的植物,其生长环境的选择与土壤的整理工作至关重要。为了确保黄精能够茁壮成长,种植人员需要精心选地和整地,为其营造一个理想的生长空间。
黄精偏好阴凉潮湿的环境,因此,选地成了种植成功的第一步。在选择种植场地时,种植人员应优先考虑那些土壤疏松肥沃、水土营养丰富的偏酸性沙壤土。这类土壤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还有助于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为黄精的生长提供稳定的湿度条件。同时,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建议将种植地点选择在阴坡或半阴坡区域,坡度控制在10~30°范围内,这样既能保证黄精得到足够的光照,又能避免强烈阳光直射造成的伤害。
在栽培工作开始之前,土壤的处理工作同样重要。种植人员需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确保深翻距离在30cm以上,以便打破土壤板结,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在深翻过程中,还可以将经过腐熟处理的农家肥作为底肥施入土壤中。农家肥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建议按照太空银40~60t/m2的标准施加农家肥,并确保其与土壤充分搅拌,以便黄精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这些养分。
为了方便管理和灌溉,种植人员还需要建立水平带林地,将其作为畦。在建立畦时,要注意控制其整体长度在50m之内,以便于种植和管理。同时,种植方向应按照水平方向进行,这样可以确保黄精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均匀地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养。畦的宽度则需要根据黄精林地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地形和土壤条件。
2、林下黄精的优良选种
在选种时,我们应注重选择品种优良、长势良好的母株。这些母株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能够在栽培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为了提高母株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在栽培前对其进行合理的施肥,确保其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增强其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促进种子的萌发,如浸泡和消毒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为后续的种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挑选种子时,我们应注重其生命力的顽强程度。生命力顽强的种子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抵御各种不利因素,从而确保黄精在生长期间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这样的种子在种植后往往能够表现出更高的出产率,为种植者带来更为丰厚的收益。
我们还应关注种子的来源和品质。优质的种子应来源于信誉良好的种子供应商或科研机构,确保其遗传特性的稳定性和优良性。在选购种子时,我们还应注意检查其外观、色泽和饱满度等特征,以确保购买到的是高质量的种子。为了确保选种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还应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和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黄精的生长习性和需求,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选种工作。此外,我们还应注重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技巧,推动黄精林下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栽培过程中的重施基肥
在林下黄精的栽培过程中,重施基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黄精的初期生长,还对其后续的产量和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重施基肥这一环节进行深入地探讨和丰富。
黄精作为一种喜肥的植物,对土壤中的养分需求较高。我们在栽培过程中,可提前施加农家肥,可以确保土壤中有充足的养分供黄精吸收,为其生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农家肥的分解和释放养分需要一定的时间,提前施加可以确保在黄精开始生长时,养分已经充分释放并被土壤吸收。在施加农家肥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其用量和方式。按照2000kg/667m2的标准施加农家肥,可以确保土壤中有足够的养分供黄精吸收。同时,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我们还可以在多菌灵、辛硫磷乳油等农药中充分搅拌农家肥后撒在黄精栽培土壤中。这样不仅可以起到预防病虫害的作用,还可以确保黄精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
栽培后期管理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关注土壤肥力的变化。根据黄精的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的变化,及时补充养分,确保黄精能够持续健康地生长。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定期检查黄精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4、黄精的栽培后期管理
①保持湿润土壤条件
保持湿润的土壤条件对于黄精幼苗的成活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湿润的土壤不仅能够提供黄精生长所需的水分,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进而改善土壤结构,为黄精的根系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因此,种植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土壤湿度,确保黄精在适宜的水分环境中生长。
种植人员应定期监测土壤湿度,特别是在干旱季节或雨水不足的地区。通过使用土壤湿度计等工具,可以准确了解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浇灌计划。在浇灌时,应确保水分能够均匀渗透到土壤深层,以满足黄精根系对水分的需求。对于套种垄地,种植人员需要特别关注其排水功能。在雨季或地势低洼的地区,积水很容易对黄精的根系造成损害。因此,在种植前,应确保垄地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如设置排水沟、使用透水性好的土壤等。在种植过程中,也要定期检查排水系统是否畅通,及时清理堵塞物,防止积水现象的发生。
此外,种植人员还可以通过覆盖保湿材料、使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能确保黄精在稳定的水分环境中生长。
②栽培后期杂草的控制
杂草控制无疑是黄精栽培后期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黄精幼苗的生长阶段,杂草的滋生尤为迅速,它们不仅与黄精争夺有限的土壤养分,还占据宝贵的生长空间,对黄精的健康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种植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除草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杂草的生长。
种植人员应定期巡查黄精种植区域,密切关注杂草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杂草过多或生长过快,应及时采取除草措施。除草时间的确定需要根据杂草的生长速度、密度以及黄精的生长阶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常,在黄精幼苗出土后、杂草生长旺盛前进行除草效果最佳。在除草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特别注意控制开挖的深浅度。除草时,应使用适当的工具,如锄头或镰刀,轻轻刮除或割除杂草的地上部分,避免损伤黄精的根系。同时,除草动作要轻柔,以免对黄精幼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除了传统的除草方法外,种植人员还可以考虑采用物理或生物除草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地膜覆盖来抑制杂草的生长;或者引入一些能够抑制杂草生长的生物因子,如天敌昆虫或微生物。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杂草,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黄精的潜在危害。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黄精的品质和安全性,除草过程中应禁止使用除草剂。除草剂虽然能够快速有效地杀死杂草,但其残留物可能会对黄精的生长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种植人员应坚持使用环保、安全的除草方法,确保黄精的健康生长和品质安全。
杂草控制是黄精栽培后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种植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除草措施,确保黄精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茁壮成长。同时,还应注重环保和安全,避免使用对黄精和人体有害的除草剂。
③黄精常见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在黄精栽培后期管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黄精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其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害和虫害的威胁,如炭疽病、叶斑病等病害,以及金针虫、叶蝉等虫害。这些病虫害不仅会影响黄精的正常生长,还可能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甚至对黄精的药用价值造成损害。因此,种植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确保黄精的健康生长。
在农业防治方面,种植人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黄精的抵抗力。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通过选用经过选育和鉴定的抗病品种,可以在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次,合理密植也是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之一。通过控制黄精的种植密度,可以改善植株间的通风和光照条件,降低病虫害的传播和滋生概率。此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种植人员应定期巡查黄精生长情况,及时清除病株和残叶,保持田间清洁,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环境。
除了农业防治手段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途径。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引入天敌昆虫可以有效控制金针虫和叶蝉等害虫的数量;使用生物农药则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物理防治方法则包括设置诱虫灯、使用黄板等物理手段来诱捕和杀灭害虫。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污染等优点,对于保护黄精的生态环境和药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时,种植人员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因素,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种植人员的防治技能,也是确保黄精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
病虫害防治是黄精栽培后期管理的关键任务。种植人员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确保黄精的产量和品质,为黄精的药用价值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在崇信县林下黄精栽培过程中,根据光照强度、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可以选择符合当地生长特点的优良黄精品种,重视其栽培技术的合理应用,落实田间生产管理,从而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珍贵药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黄精产物质量,还可以促进当地黄精种植实现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