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玉米种植技术及高效绿色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

作者: 张佃辉 吴智昊 张昭军 侯成刚 张佃彬

优化玉米种植技术及高效绿色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0

优化的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管理策略在推动农业可持续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良的种植技术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病虫害的管理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一环,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减少农业损失,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本文将对玉米种植的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讨论可能影响其生长的病虫害问题及对应的解决策略,目标是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优化玉米种植技术及高效、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作用

1、提高玉米产量与优化品质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以及应对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首要策略集中在优化种植配置,即通过调整玉米植株的密度,确保每株作物都能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光照,以减少由于生长竞争导致的产量损失。其次,应实施精确的施肥管理策略,准确计算并控制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时间,以确保玉米得到必要的养分供应,同时避免过度施肥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此外,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实现灌溉的高效运行,既满足玉米生长的水分需求,又可节约水资源。这些科学的种植实践旨在改善玉米的生长条件,增强其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产量和营养价值,同时提升玉米的口感,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玉米的需求。

2、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优化农业生产效率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是对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以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为例,不恰当的管理可能导致化学农药的滥用,从而对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效应,进一步对农业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并推广环保型的病虫害管理策略。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天然的天敌昆虫或病原微生物,可以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控制。物理防治技术,如采用昆虫诱捕器或物理阻隔技术,也是实现无害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尽管化学防治方法的效果明显,但应谨慎使用,以避免农药残留和虫害抗药性的出现。通过综合应用这些策略,可以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保证玉米的产量,同时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农业创造更为健康的环境。

3、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和质量是农民提升经济效益的核心。掌握并应用现代种植技术能显著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优化作物生长环境。对病虫害的有效管理是保障玉米生长健康、减少损失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加产量,改善玉米的外观和质量,进而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提升玉米安全生产

科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在保障玉米食品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施精细化的农田管理和高效的防控手段,可有效降低化学农药残留量,确保玉米品质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在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日益关注的背景下,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因此,提升玉米安全生产水平不仅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还能有效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先进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助于农民实现农药使用的精准控制,有效避免农药残留问题,同时高效预防和治理病虫害,进一步提升玉米产量与质量。

二、玉米种植技术优化策略

1、合理选择玉米种子

在精确的农业管理实践中,玉米种植的起始环节,即种子的选择,被认定为对最终产量和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可低估。优质的种子是确保丰产的基础,种子的品质直接影响其萌发性能、生长速度、抵抗疾病和害虫的能力,以及最终的作物产量和质量。因此,种植人员在播种前必须精心挑选色泽光鲜、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这些特征是种子健康和生命力的显著标志。种子的发芽率是衡量其质量的关键指标,高发芽率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确保更多的种子成长为健康的植株。同时,种子的抗逆性是决定其在面对干旱、低温、病虫害等恶劣环境时能否保持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因此,选择经过严格筛选,具有高发芽率和强抗逆性的种子,可以显著提升种植的经济效益。然而,种子的内在质量并非唯一考虑因素,种植人员还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进行选择。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各异,有的可能更适应温暖湿润的气候,有的则能在干燥或寒冷的环境中展现出优秀的生长性能和产量。因此,种植人员应依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季节变化以及土壤的肥力、酸碱度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玉米品种,以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2、土壤准备

为了确保玉米实现最佳生长和高产,种植人员必须致力于创造一个理想的生长条件。首要因素是土壤的排水性能,玉米的根系要求土壤保持湿润但不积水,以防止水分过剩造成根部缺氧,干扰其正常发育,同时避免引发各种病害。因此,应选择坡度适宜,能有效排除土地中多余水分的土壤。其次,土壤的肥力对玉米的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玉米生长迅速,需要大量的营养,特别是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支持其生长过程。在种植前,通常会进行深翻,打破土壤表层,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渗透性,将深部的杂草根系和石块翻至表面清除。同时,需要施入充足的有机肥料,如堆肥或农家肥,这些肥料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对玉米生长极为重要的养分,从而维持土壤的长期肥力。此外,保持适当的土壤pH值也是种植玉米的重要环节。玉米的根系在pH值为6—7的微酸性至中性土壤中,能最有效地吸收养分。若pH值过低,可能会导致土壤中某些关键营养元素如磷、钾等变得无法被吸收,进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因此,种植人员应定期检测土壤pH值,并根据需要添加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以保持玉米适宜的生长环境。

3、合理掌控种植密度

科学的种植密度管理在玉米种植技术中占据核心地位,主要包括精确的行距和株距设定。此策略对单株玉米的生长及田间群体的光能利用、空气流通和土壤养分吸收效率产生深远影响。通常,基于详尽的品种试验和土壤条件分析,每亩4000—5500株的种植量被认定为适宜的范围。这样的配置旨在最大化每株玉米对阳光、空气和土壤养分的获取,以实现最佳生长性能。玉米的种植密度需依据特定品种的特性进行灵活调整,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例如,对于具有强分蘖能力、高产、抗病及耐密植特性的品种,可以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此外,土壤的肥沃程度对种植密度有显著影响,肥力高的土壤能够承受更高的种植密度,以满足植物对养分的增加需求。然而,在养分有限的土壤环境下,应降低种植密度,以防止因养分竞争引发的生长问题。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病虫害状况以及种植管理技术,如施肥策略、灌溉计划、病虫害防治等,来确定最佳的种植密度。例如,湿润的气候条件可能有利于增加种植密度以促进玉米生长,而在干旱地区,为了确保每株玉米的水分供应,需要降低种植密度以保证其生长质量。

4、玉米科学施肥方法

在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进过程中,科学的施肥方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鉴于玉米生长期间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大量需求,采取适当的施肥策略可以显著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首先,应在种植初期施用基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当的复合肥,其目标是为玉米早期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并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其次,追肥的时间应与玉米的生长阶段相协调,通常在玉米的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等几个关键时期进行,这几个阶段是玉米对养分需求最大的时期。追肥主要使用速效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铵等,以迅速补充玉米生长所需的氮、磷等关键元素。在施肥过程中,需确保肥料与玉米根部保持适当的间距,避免烧伤幼苗,同时要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以提高养分的吸收效率。此外,基于土壤养分的检测结果,实施精确施肥,如发现土壤中缺乏特定养分,可进行针对性补充,以维持土壤养分的平衡。

5、掌握科学灌溉方法

在玉米的生命周期中,水分控制是重要的因素。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水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抽穗和灌浆阶段,这两个阶段对玉米籽粒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保证籽粒的饱满度和提高产量起着关键作用。抽穗期,玉米的需水量可占其总需水量的40%—50%,而灌浆期的需求量甚至可高达60%—70%。然而,水分的供给必须精确管理。水分过量可能会降低土壤的氧气含量,影响玉米根系的呼吸作用和营养吸收,从而干扰植株的正常生长过程。此外,湿润的环境会增加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概率,这些病害会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制定科学的灌溉方法。滴灌和沟灌是两种广泛应用的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湿度,既满足玉米生长的水分需求,又防止因水分过量引发的问题。滴灌系统尤其具有优势,能直接将水分输送到玉米的根部,既节省水资源,又可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的病害发生。而沟灌则是通过在作物行间开沟,缓慢注入水分,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湿度,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地温。在干旱季节,种植人员需要根据土壤水分蒸发情况和玉米生长状况,适当地调整灌溉的频率和水量。结合现代科技,如使用土壤湿度监测设备,可以更精确地调整灌溉策略,以确保在干旱条件下玉米也能获得最佳的生长条件,从而提高产量并增强抵御干旱风险的能力。

6、玉米收获与储存方法

玉米的收获时机对籽粒的成熟度和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通常最佳收获阶段是当玉米籽粒的乳线消失,变得坚硬,且含水量降至20%—30%的范围。若过早收获,可能导致籽粒成熟不足,影响产量;相反,若收获延迟,籽粒可能在植株上过度成熟,降低质量,甚至可能引发霉变问题。因此,种植人员必须持续监测玉米的生长状态,适时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进行收获。收获后的籽粒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以防止因高水分引发的霉变和病害。传统的晾晒方法需要大量空间,易受天气条件制约,而现代烘干设备则能快速且稳定地降低籽粒水分,确保籽粒的储存安全性。在干燥过程中,需定期检查籽粒的水分含量和质量,以符合安全储存的标准。此外,籽粒需经过筛选和分级过程,去除杂质和破损粒,以提升籽粒的市场价值。筛选后的籽粒可根据不同的质量标准进行储存,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同时,保持低温、干燥和通风的良好储存条件,可以延长籽粒的保质期,减少储存期间的损失。

三、玉米病虫害的特性表现

玉米病虫害的特性表现为高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影响。首先,病虫害的暴发遵循特定的季节性模式。在玉米的生长周期中,可能在不同阶段遭遇各种病虫侵袭,如春季播种时可能遇到土壤中潜伏的病菌或虫卵导致的幼苗病害;玉米生长季节中,适宜的气候条件可能加剧病虫的繁殖,如玉米螟和玉米蚜等;秋季,随着玉米的成熟和环境变化,病虫害的活动可能达到顶峰,如玉米黑粉病等。其次,病虫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各地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种植品种差异,都会影响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湿润环境可能促进玉米腐霉病的发生,而干旱地区可能更易发生玉米红蜘蛛。此外,种植管理实践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如连续种植可能导致土壤中病虫数量的积累,过度施肥或灌溉不当可能削弱玉米的抗病性,增加病虫害的风险。再者,玉米品种的单一化也可能加速病虫害的扩散。

四、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现代农业的背景下,玉米病虫害的管理技术发挥着核心作用,直接关乎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对农户的生计及粮食安全产生深远影响。首要的防治策略是以预防为主,这需要农户采取科学的种植管理实践,例如执行作物轮作制度。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会为病虫害提供繁殖条件,导致其数量急剧上升。因此,建议农户交替种植玉米与非禾本科作物,如豆科或茄科作物,通过改变病虫害的生存条件,有效控制它们的种群数量。豆科作物能与土壤中的固氮菌共生,提升土壤肥力,同时对玉米的主要病虫害展示出良好的抑制效果。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为玉米病虫害管理提供了创新策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已成功培育出一系列抗病虫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够抵抗特定病虫害,显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农业损失,同时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有利于推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田间管理是防止病虫害扩散的重要措施。种植人员应定期清理田间病叶和病株,以防止病虫害的滋生与扩散。同时,合理施肥和灌溉能增强玉米的生长势,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适量使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此外,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是环保且可持续的选择。利用昆虫诱捕器或性信息素干扰害虫,可破坏其繁殖能力,降低种群数量。同时,引入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能自然地控制害虫数量,维持农田生态平衡,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尽管化学农药的使用应作为最后的手段,但在病虫害达到特定阈值时,仍需适时、适量使用。然而,必须选择环保型低毒农药,并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以防止农药残留和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强,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推广病虫害早期预警系统,结合精准农业技术,能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的过度使用。

总之,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与病虫害管理策略的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需要不断推动科研进步,确保科研成果能够被切实地应用于玉米生产的实践中,以实现持续的增产,进而保证粮食安全的稳定供应。同时,加强农业知识的教育与传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控能力,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262708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寿光淼汇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265214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谭格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262708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营里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4.262708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淼汇叁号家庭农场)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