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科学合理种植技术及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措施探讨
作者: 范顺杰 张子烨
油菜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不仅可以作为蔬菜直接食用,油菜籽还可以用作榨取食用油,并且茎秆可以作为畜禽饲料使用。现阶段,我国油菜产业虽具有较大规模,但由于种植区域分散,并未形成较为一体的油菜种植技术,且较多种植户对种植技术的应用与病虫害防治重视程度不足,忽视油菜选地整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的科学开展,且在针对病虫害防治时,应用措施较为单一,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由此,对油菜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油菜种植技术
1、选地与整地
合理选取油菜种植土地是保证油菜高产的关键,应优先选取疏松、透气性能佳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并且油菜种植区域需具备良好的排水、灌溉条件,以此确保降水量过多、过少时能够及时控制田间水分,为油菜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油菜种植前应对种植地进行整地处理。可使用犁杖或机械对土地深翻,将深度控制在20~30cm之间,以确保土壤中没有较大的坚硬土块,促使种植地土壤进一步疏松、透气。整地过程中可适当加入掺杂草木灰的土杂肥,土杂肥中含有较多营养物质,并且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升肥沃度。可将其均匀施加在种植地,再将其与土壤相混合充分搅拌,以此为油菜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此外,要根据种植田地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油菜小块种植地的宽度及高度,一般情况下,小块种植地宽度在1.5m左右为宜,高度在12~17cm区间为宜,这种小块种植地的设置,不仅便于种植及田间管理,还能够促进油菜生长。小块种植地表面土壤应保证绵细均匀,以此保证油菜种子可以均匀散落并能够顺利扎根。
2、油菜种植品种选取与种子处理
油菜种子种类较多,主要包括芥菜、甘蓝、白菜类型,为促使油菜产量、质量获得较大提升,应合理选取种植品种。选种前应重点考虑当地气候环境及土壤条件,经研究、分析后选取适宜性较强的品种。同时,还应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种类,选取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以此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保证油菜健康成长,减少种植户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油菜品种选取完成后,应对种子进行晒种处理,将油菜种晾晒于光照适宜的环境下,可有效提升种子发芽率,并能够消除种子表面残留的病菌,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同时,要做好选种工作。油菜种数量较多,其内不乏掺杂空秕粒、破损种,因而需进行人工筛选,去除空秕粒、破损种,确保油菜种子颗粒饱满、健康,以此提升种子发芽率,提高种植产量。此外,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浸种与拌种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种子病虫害抵抗能力。可将种子浸泡在加有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的混合水中,提升油菜种抗性、发芽率。浸泡完成晾干后再将其与适量农药、微量元素进行充分搅拌,如此不仅可以提高病虫害抵抗力,还可以为种子提供营养物质,保证油菜种植完成后能够顺利发芽、健康生长。
3、播种与移栽
油菜种植方式主要包含两种,即直播、移栽。首先,直播。春播适宜时间为每年3~4月中上旬,此时外界环境温度提升至5℃以上,土壤耕种深度能够维持在5cm以上,能够满足油菜种植需求。进行秋播可选在9月中旬~10月上旬时间段,此时夏季高温时段已过,外界环境整体温度较为适宜,且光照充足,可促使油菜进行光合作用,提升发芽率与成活率。一般情况下,油菜播种时旱田种子需求量在800g/1000m2,水田为1000g/1000m2,若播种时节降雨量较为稀少,可适当增加种子数量。其次,移栽。移栽是将油菜种在苗床上进行种植,再进行移植的一种种植办法,其移栽苗龄适宜控制在30d~35d左右,以确保移栽完成后幼苗成活。移栽过程中,应合理控制行距、株距,通常情况下,幼苗行距需间隔40cm左右,而株距则根据实际种植品种类别进行确定。对于早熟类油菜,每亩移栽数量可达到1.2万~1.4万株,中、晚熟品种移栽数量则需相应减少,每亩维持在0.8万~1万株即可。合理控制移栽密度能够有效保障田间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且光照条件良好,并且有利于植株养分、水分汲取,在不降低质量前提下增加产量。
4、田间管理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油菜产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间苗是油菜种植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控制油菜密度及生长速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发育条件。当油菜处于三叶期时,农户即可开始间苗。间苗开展过程中,应去除油菜生长过大、过小或体质较差的植株,以此保证田间留存植株生长均匀、体质健康,在间苗工作的开展下,可以有效提升油菜质量,并有助于后续管理。同时,应注意油菜田间杂草清理。杂草是影响油菜成长速率的关键因素,若不及时清除,杂草会与油菜抢夺土壤养分及水分,造成油菜生长发育缓慢,且易遭受病虫害侵蚀。因此,农户需根据田间杂草实际生长状况,利用化学药剂或人工方式进行除草作业,以确保油菜生长营养充足。采取农药除草时,需要注意农药调配含量,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会对土壤及油菜造成污染、伤害,过小不能起到良好的除草效果,且会在多次除草过程中增加经济成本,因而要选取适宜的除草剂,并科学调配药剂浓度,以确保彻底清除杂草。此外,还应做好油菜田的排水、灌溉管理工作,水分是影响油菜产量的关键因素,农户应根据油菜生长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程度,合理控制田间土壤水分含量,及时采取排水、灌溉措施,为油菜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当处于干旱时期,应及时对种植地进行灌溉,确保油菜不会因缺水而出现枯死、叶片发黄现象;当遇到连续降雨,田间水量较多时,应及时进行排水处理,防止油菜在雨水长期浸泡下出现叶片发黄、根系腐烂情况。总而言之,间苗、除草以及排水、灌溉是油菜种植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农户需定期或不定期对油菜田进行巡视检查,观察油菜实际生长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此提升种植产量。
5、合理施肥
肥料是油菜生长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农户应根据油菜长势及时施加肥料,促使其健康成长。其中,有机肥与磷肥是油菜肥料施加的重点,应给予关注。为提升肥料利用率,需在施加前将有机肥与磷肥充分腐熟,然后在播种或移栽前,按照一定比例将其施加在田间土壤中。有机肥中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可为油菜生长提供全面的养分供给,并且改善土壤肥沃程度。一般情况下,有机肥施加量为1000kg/亩,并结合施加磷肥20~25kg/亩,以满足油菜对于磷元素的需求,加快其成长速率。油菜3片真叶期为施肥主要阶段,此时油菜对营养物质需求较大,农户应根据间苗、定苗实际状况施肥,以满足其养分需求。可在油菜种植田间按照4~5kg/亩施加尿素,可满足油菜氮元素需求,促使其叶片茁壮成长,加强新陈代谢能力。同时,还需施加氯化钾2~3kg/亩,为油菜提供充足钾元素,以此增强其抗性及产量。对于移栽油菜幼苗,在进行定植前7d需在土壤中施加经过彻底腐熟的农家肥,要结合尿素共同施加,还应根据油菜幼苗实际生长发育情况开展追肥工作,以保证幼苗存活率。若在移栽完成后,幼苗未出现叶片发黄、个体矮小现象,则不需要进行追肥,反之应施加定量尿素。同时,应注意硼肥的施入,硼是油菜幼苗发育所需的重要元素,如果不能满足其摄入要求,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症状,导致油菜产量、质量、含油率降低。针对此类问题,应注意在幼苗栽培苗床以及田间施加基肥时,合理控制硼肥的施加量,一般情况下,硼肥施加量在0.5kg/亩左右,施加过程中应注意撒落均匀,避免因个别部位硼肥含量过多或过少影响幼苗健康成长。
6、收获
①收获时间及注意事项
油菜收获时期与气候环境条件以及选取种植品种相关,一般情况下,3~4月春播油菜在9月中上旬收获;9~10月秋播油菜在第二年5月中下旬收获。油菜成熟的主要标志为,2/3的角果转变为黄绿色,植株中心部位角果转变为枇杷色,此时即可开展油菜收获。此外,还可通过观察油菜籽,当油菜主轴上、中部角果籽粒呈现出褐、半褐、半红颜色,并且三类颜色各占一半时,即可认定油菜已进入成熟期。开展收获工作时,要选取光照较好、晨露较多时进行收割,可有效降低角果开裂、脱粒情况出现。并在收割、临时放置、绑扎成捆以及运送过程中,要注意力道的使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②收获方式
首先,分段收获。油菜进入成熟期后主要使用机械进行收割、晾晒,收割完成后应均匀、整齐地摆放在田间,防止油菜堆积在一起导致底部通风不畅,出现腐烂现象。晾晒7~14d左右,油菜单株水分含量可降至16%左右,此时可使用收割机拾禾器进行脱粒。脱粒过程中,应及时更换凹板筛网,并控制清选风扇风速,以此促使脱粒滚筒与凹板之间间隙较为适宜,能够有效减轻油菜脱粒过程的损失。其次,联合收获。联合收获是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的一种方式,在田间油菜成熟度超出90%以后,应确保收割、脱粒完整,以此降低损失。再次,人工收割。人工收割耗费人力较大,适用于油菜种植面积较小的情况。油菜进入成熟后期,以人工方式将其收割,再捆扎运输到晾晒场地,经过晴朗天气晾晒干燥后,再使用连枷开展脱粒工作。
二、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1、根腐病
油菜根腐病是由土壤所含病菌侵害而出现的根系腐烂病症,主要在油菜苗期以及生长期容易发生。油菜根部侵染根腐病初期会出现水渍状病斑,伴随病情加重会逐渐转化为褐色或黑褐色,外表会缓慢腐烂,呈现出溃疡状态。若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会导致油菜根系全面腐烂,致使植株整体发黄,进而枯萎而死。针对根腐病采取防治措施,应注意选取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并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加农家肥、磷钾肥,促使油菜具有良好体质。还需注意观察田间土壤水分含量,当出现积水问题时,应及时排水,避免土壤水分过多影响油菜根系发育。采取化学防治措施时,可在发病初期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化学药剂,采取喷雾方式进行防治,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田地,可按照间隔7d喷洒1次,持续2~3次即可。
2、霜霉病
由真菌侵染而产生的一种病害,对油菜植株茎叶危害较大。霜霉病染病初期,油菜叶片会产生不明显淡黄色病斑,随病情加重,会逐渐扩展为无规则形状,叶片背部病斑位置会出现白色霜状霉。对霜霉病采取防治措施时,可在病情较轻情况下使用银发利、增威赢绿、甲霜·锰锌、霜脲·锰锌、烯酰·锰锌等杀菌剂消杀防治,按照7~10d喷洒1次的方式,持续使用2~3次即可。
3、白锈病
白锈病危害时间较长,在油菜幼苗期以及生长期皆有可能发生,发病后在叶片阳面会出现浅绿色斑点,继而转化成黄色圆形病斑,病斑形成后会在其周围附带黄色晕圈。染病叶片背部会出现白色椭圆形疱状物,若病情较为严重,病斑会聚集成体形较大的病斑,然后造成叶片枯萎。针对油菜白锈病的防治,可使用43%大生富悬浮剂600~800倍液、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采取喷洒方式,按照7~10d用药1次的时间间隔,持续喷洒2~3次即可。
4、白粉病
油菜白粉病由白粉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油菜叶片、茎秆危害较大。白粉病发病后会在油菜叶片及茎秆部位出现白色、灰色病斑。发病初期会形成近圆形斑点,病情加重会扩展成一体,导致植株叶片与茎秆整体外表出现粉末。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叶片会逐渐枯萎死亡,茎秆弯曲变形。对白粉病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可使用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取喷雾方式消除病害。需按照7~10d喷洒1次,持续2~3次即可。
5、菜粉蝶
菜粉蝶可通过将蛹吸附在落叶、树枝以及土壤中存活越冬,等到春季温度回升后会羽化为成虫,在油菜叶片背部产卵繁殖。主要以幼虫侵害为主,通过咬食油菜叶片,会造成叶片出现孔洞、缺刻,严重时可导致叶片仅剩下叶脉、叶柄,降低植株光合作用,减缓生长速度。可采取物理防治技术,采取人工捕捉方式消灭菜粉蝶幼虫。将菜粉蝶雌虫捕捉收纳在密目尼龙网兜中,悬挂在油菜田中,在尼龙网下部放置水盆或杀虫剂,以此方式诱杀菜粉蝶雄性成虫。还可利用菜粉蝶趋光性,在田间布置黑光灯等,达到防治目的。此外,化学防治技术是常用防治方式之一。可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1200~16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600~800倍液、1.5%苦参碱水剂500~600倍液进行喷雾消杀。
6、蚜虫
蚜虫是影响油菜质量及产量的主要虫害,其所含种类较多,主要包括桃蚜、萝卜蚜、甘蓝蚜等。油菜受到蚜虫侵害会出现叶片卷曲萎缩、生长效率降低以及角果数量减少等现象,若不及时对其防治,会造成植株死亡。蚜虫体内及肢体部位携带大量病菌,吸食油菜汁液时,会将病菌传染至油菜内部,造成油菜田出现其他病害。油菜蚜虫的产生与气候环境、油菜品种以及田间管理等皆有关联。通常情况下,春秋两季为蚜虫发病旺季,此时空气干燥、温暖,适宜蚜虫生存。对油菜蚜虫进行防治,应在油菜播种及生长期间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不仅可以增加油菜养分汲取,还能够减少蚜虫栖息场所。采取化学防治时,可选用吡虫啉与啶虫脒进行喷雾防治,其具有高效、低毒杀虫特点,对蚜虫防治有着良好效用。在蚜虫发病初期,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按照7~10d喷洒1次,持续2~3次即可;使用5%啶虫脒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时间间隔及次数与吡虫啉相同。
运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可有效提升油菜种植产量、质量,为农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应做好油菜种植的选地整地、品种选取与种子处理、播种移栽以及田间管理等环节。还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针对不同种类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农户在油菜日常管理中需采取定期巡查方式,为油菜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水分,以此提升种植产量及质量,促进油菜产业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14200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人民政府)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