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田间管理策略阐述

作者: 王中仁

亳州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田间管理策略阐述0

随着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玉米大豆种植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例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有效提高产量,提高种植经济效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集约化、高效益种植生产方式,其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优化光热资源的利用效果。例如在同一地块按照一定模式种植两种作物,可以借助大豆与玉米的生长高度差,以提高田间阳光利用率,加强作物的光合作用。与此同时,大豆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氮肥,从而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推行绿色种植理念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农业经济收益。基于此,研究以安徽亳州地区的大豆玉米种植为例,详细阐述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有助于提高大豆玉米作物种植水平。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要点

1、选种

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如何选种与搭配是促进种植生产的核心问题。要以“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作为关键内容。首先在玉米选种时,要以株形紧凑、株高适中、适合机械化收割的高产品种为主,大豆要选用抗倒、耐荫的高产品种,通过搭配合理的密植规模,便能够保证两种作物对环境营养的充分吸收。例如,在安徽亳州地区,将豫单9953玉米与中黄301大豆相结合,两个品种都具有优质、早熟、耐密、耐高温等优势特征,将两者结合进行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大幅提高产量。豫单9953玉米品种,具有产量高、耐密植、抗逆性等优势,适宜种植密度5200~6700株/亩,最佳种植密度5000~5500株/亩。田间表现高抗青枯病、中抗南方锈病、中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尤其没有穗腐病。

2、选地整田

玉米大豆种植田地,应做到深度翻耕,去除大颗粒土块,减少土地间的空隙,这样在喷施药液后,能够有效形成药膜层,有助于后续作物生长,此外在进行清茬时,需要提前留好排水沟。在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整田时。先要明确地块选择原则,例如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以及阳光充足的地块,这样有助于良种生长,避免选择有病虫害历史的土壤。还要提前进行土壤改良工作,即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施入有机肥料、矿物肥料等,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与保水保肥能力。确定种植选地后,还要进行地面整理与地块划分,具体为平整土地、清除杂草、清理农田水利设施等,随后要根据大豆与玉米的生长特点,合理划分种植带状区域,确保大豆和玉米之间的配套种植,提高作物间的协调性和互补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布局,针对行距、株距、播种深度等参数进行科学调整,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良好种植基础。

3、播种机械与播种模式

玉米大豆种植对机械化水平要求较高,因此,要选用专用的一体化播种机或主流播种机,并且根据作物的播种深度、农机运作状态等,对机械设备参数进行合理调整,从而满足玉米大豆的种植行距与株距要求。为保证扩间增光,采用2行小株距离密植玉米带与2~6行大豆带相间复合种植,将生产单元宽度设置为2~3m,其中玉米带2行,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玉米带宽即为窄行0.4m,玉米带间距即为宽行1.6~2.6m,在宽行内种植2~6行大豆,大豆行距为0.3~0.4m,同时保证玉米带与大豆带之间的间距为0.6~0.7m。例如,在安徽亳州地区,种植习惯通常为4行玉米加6行大豆,能够发挥出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

4、播种要点

①种肥同播

种植环节采用种肥同播的方式,可以根据土壤肥力与目标产量,在玉米播种地上施氮肥16~24kg,应保证单株施用量与净作玉米相同。同时还要搭配相应的玉米专用控释复合肥,一次性完成玉米田间施用,后期可以根据玉米生长需肥情况,进行适当补施。针对大豆进行每亩施氮2~3kg,可以采用种植整地施用或种肥同播方式,在种植后期根据作物生长形势与叶面情况,进行适量补施。

②适期播种

根据安徽亳州地区大豆玉米种植情况,最佳播种时期为6月中旬左右,在实际种植环节,还要加强对土壤墒情的掌控,对播种日期作出适当调整,宜早不宜晚。此外还要关注天气情况,在大豆播种时,尽量避开雨季,从而为后续玉米大豆作物生长提供助力。

③精准精量播种

采用机械化种植技术,在玉米大豆播种期间,应以精准精量播种为准,可以采取中间播种大豆、两边播种玉米,或中间播种玉米、两边播种大豆的方式。如果选择株距较小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应保证大豆株距为8~10cm,玉米株距为9~14cm。与此同时,按照玉米播种深度为5cm,大豆播种深度为4cm的方式完成播种,播种机行走速度保持均衡,前行速度可设置为4km/h。采用一穴双粒的播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大豆的顶土能力与种植效果,还能够实现精量播种,有效控制种植成本。

5、施肥要点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施肥处理,可以选择有机肥与化学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使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符合绿色生态种植理念。例如,在大豆施肥环节,采取合理比例混合使用,能够强化养分综合供给。针对豫单9953玉米与中黄301大豆,可以将有机氮与无机氮的使用比例控制为1∶1,避免土壤氮素失衡。与此同时,鉴于硝态氮肥会导致种植土壤酸化,并且对玉米大豆生长构成一定影响,因此在种植施肥中不建议使用。而在玉米作物施肥环节,优先选用绿色食品专用化肥,执行策略为种肥同播,具体为大豆田基施氮磷钾复合肥,或者根据不同地区,选择适量大豆专用肥;玉米基施45%高氮含硼玉米缓释肥、45%高氮玉米专用肥或有机无机混合肥交替使用。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合理施肥能够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制定科学、全面的施肥计划,具体如下:

①开展土壤检测,施肥前要充分了解土壤中各类养分含量,因地制宜,根据选取的大豆玉米品种,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②加强基肥施用,在实际种植前,可以在土壤中施入基肥,采用有机肥和复合肥,能够为作物生长初期提供所需养分,要保证基肥均匀撒施。

③根据大豆玉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制定追肥管理方案。例如,大豆需氮量较少,但对磷、钾元素比较敏感。因此,在生长初期与开花期,应适当追施磷、钾肥。氮肥通常在结荚期追施,以促使作物籽粒饱满。而玉米对氮肥需求较大,应开展分阶段追施,拔节期、抽雄期是关键追肥期。

④应遵循分次施肥、平衡施肥、深施肥料的策略,避免过多施加肥料。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肥的前提下,避免过多施肥造成环境污染与养分损耗。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田间管理策略

1、保墒出苗

在保墒期间,应以旱地浇水、雨天排涝为基准,根据土壤的墒情以及环境气候情况,以促进玉米大豆种子萌芽出土。同时在引水灌溉时,可以采用喷灌微喷方式,在傍晚时进行适量喷灌。如果出现连雨天气,还要注意排涝,避免田地中出现低洼积水处。在种植管理期间,还要定期进行人工查苗,发现个别出苗不顺时,要及时人工补种,以保证玉米大豆作物的出苗率。

开展间苗与定苗处理时,应时刻关注大豆叶片生长情况,当出现“两瓣夹一心”时,便可以合理进行间苗作业,随后当大豆首个叶片完全展开后,就可以进行定苗作业。而玉米作物的间苗要根据实际种植密度,采取“赶早不赶晚”原则,通过合理间苗处理以保证田间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为玉米提供更好的光照与通风支持。与此同时,种植人员可以根据田间出苗率与作物病虫害情况,选取合适的间苗次数,如果田间出苗良好、作物生长健康,没有明显的病虫害,可以在幼苗长至4~5片叶时完成1次间苗与定苗。当田间出苗率低于常规水平,或存在明显病虫害问题时,便可以考虑分2次完成间苗与定苗,第一次处理选择为作物幼苗长至3~4片叶时进行,剔除发育不良的幼苗;第二次处理为作物长至4~5片叶时进行,进一步去除病株与弱株。

2、中耕灭茬

大豆玉米作物出全苗后,要结合田间实际情况开展中耕灭茬管理,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支持。例如在雨季时节,多次降雨后会导致土壤变紧实,不利于作物植株生长与根系呼吸,因此要及时松土,将土壤松软度调整至正常水平,促进种植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以玉米作物为例,通常可以在定苗期间或拔节前进行中耕,其中定苗中耕可以配合间苗,由于此阶段玉米作物较小,中耕处理时要注意翻整深度,避免破坏作物根系。而在拔节期前的中耕处理可以适当增加翻整深度,能够帮助玉米根系扩展,更好地吸收土壤中养分。此外,中耕处理还要伴随灭茬与除草,处理苗眼与苗旁的杂草,避免其与玉米争夺养分。中耕灭茬后要及时灌溉与施肥,进一步提高种植土壤的养分与水分。

3、定期除草

在玉米大豆播后出芽前,可以使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施药量为80~100ml/667m2,如果杂草较多,还可以搭配使用草铵膦80~120g/667m2,以加强田间除草效果。在作物出苗后,应使用大豆玉米种植专用的除草剂,借助物理隔帘完成两种作物的分别施药,具体为大豆地使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80~100g/667m2,玉米地使用75%噻吩磺隆0.1~1g/667m2,应选择对土地低伤害、低残留的除草药剂。

与此同时,前茬作物收获后,如果土壤中杂草较多,则要适时开展除草作业,例如,使用草铵膦除草药剂,在田间进行喷雾施药,以降低杂草基数。而在大豆、玉米种植前,也是除草工作的关键时期,可以采用土壤封闭除草方式,从根源扼制杂草萌发与生长,如搭配使用精异丙甲草胺,根据田间杂草程度适量施用,加强封闭处理效果。此外针对个别除草欠佳区域,还要采取补强措施。例如,在大豆生长2~3叶片、玉米生长3~5叶片期间,选择施用灭草松药剂,采用自走式喷雾设施,针对作物茎叶进行定向喷雾,注意做好物理隔离,在保证除草药剂效果的同时,降低化学药物对土壤的危害。

4、作物追肥

在大豆种植的初花期,作物对氮肥需求量较大,因此要适时追肥,具体为施用75~115kg/hm2的尿素,保证对大豆的氮素营养支持,促进作物开花与生长。在大豆花荚期要追施叶面肥,进一步补充营养,有利于增产与加强大豆植株的抗逆性。例如施用750g/hm2的磷酸二氢钾,增加对作物的磷、钾元素支持,有利于作物花荚生长。而针对大豆作物进行追肥,要根据实际苗情,针对大喇叭口期的作物提供营养支持,具体为追施225~300kg/hm2的尿素肥,配水调和到合适比例后,使用滴管式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完成玉米作物的追肥灌水。

根据作物需求制定追肥计划,通常大豆和玉米的追肥期应该是生长关键节点。例如,生长初期、开花期、结实期等。追肥前要进行土壤成分检测,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需求,选择适宜的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肥料进行追肥。可以选择速效性肥料、控释肥料,以满足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在进行追肥时,要注意追肥时机与方式,尽量在作物生长旺盛期进行,避免在作物生长缓慢或干旱期追肥,采取合理的水肥管理策略,搭配农田灌溉计划,使肥料更容易渗透到作物根系。此外,种植人员还要定期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根据作物的生长状态与叶片颜色,对追肥频率和肥料用量进行调整,确保大豆与玉米作物养分供应充足。

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期间,采取物理防控、生物防控与化学防控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如在物理防控环节,种植人员可通过布置太阳能杀虫灯等诱虫设施,有效消灭田间病虫,保护玉米和大豆作物免受其害。同时可以选用可降解色板,降低对田间污染,根据病虫害情况,搭配太阳能杀虫灯以起到杀虫作用。其次在生物防控阶段,可以使用含有性信息素的诱芯,对害虫进行诱杀,或者释放赤眼蜂捕食害虫。对于细菌性叶斑病等病害,可以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施。最后在化学防控阶段,根据玉米大豆田间具体病虫害,将调节剂、杀菌剂、杀虫剂、增效剂和微肥等相结合,使用无人机喷洒方式,以完成对玉米大豆田间的全覆盖,能够大幅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1、大豆病虫害防治

大豆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豆天蛾、烟粉虱、豆蚜以及地下害虫类,要结合田间病害程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合理施药,避免对作物土壤造成多余伤害。具体如下:①针对豆天蛾进行防治时,可以使用4.5%高效氯氟氰脂乳油600ml/hm2,与水混合后对作物喷洒;②对烟粉虱病虫害,可以使用20%呋虫胺225~450ml/hm2,兑水混合后喷雾施药;③豆蚜虫防治可以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量为300g/hm2兑水450~675kg/hm2喷雾使用。④针对各类地下害虫,使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兑水500g,均匀混合后将药液施拌到垄沟中。此外选择具有包衣剂杀虫成分的种子,也可以有效避免地下害虫。

2、玉米病虫害防治

玉米种植过程中,大斑病、小斑病与圆斑病等是常见病虫害问题,作物发病初期可以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周期为每7~10日施药1次,可以根据作物病害程度选择施药次数,这样在连续防治2~3次后,通常会取得较好效果。此外针对玉米螟与黏虫,可以使用黑光灯驱虫方式,具体为在玉米螟虫的羽化初期,每日晚间至次日早上开灯,能够大幅提高诱杀效果。或者在玉米喇叭口末期施用150~195g/hm2的Bt乳剂,或者1.8%甲维盐乳油300~450ml/hm2,兑水稀释1000倍溶液喷雾防治,以提高作物病虫害防治质量。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以安徽亳州地区的大豆玉米种植为例,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选择豫单9953玉米与中黄301大豆品种,通过对选种整地,播种机械与模式进行介绍,同时对播种期的技术要点及后续田间管理策略进行阐述。种植管理期间,要根据玉米大豆的实际生长情况,完成保墒出苗和定期除草,此外还要加强作物生长阶段的病虫害防治,才能大幅提高大豆玉米作物产量,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水平。

(作者单位:236834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