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小麦单产提升栽培管理实用技术规程总结
作者: 张雷
根据现有生产条件,综合应用秸秆离(还)田、优化品种布局、搞好种子处理、科学施肥、精细整地、规范化播种、绿色防控、防灾减灾,对病、虫、草等开展综合防控、全程机械化等先进适用技术,达到增产提质、减肥减药、节本增效、绿色发展,实现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提升单产、改善品质。
一、播前准备
1、优化品种布局
根据各品种的种植表现,结合品种展示试验示范结果,合理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生态适应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国审或省审小麦优良品种,如多穗型小麦品种华成3366、烟农1212、淮麦33、淮麦44等;大中穗型小麦品种徐麦35、百农207、丰德存麦20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伟隆169、华伟305、谷神麦19、济麦44、新麦45等。稻茬麦可选用皖垦麦22、华成865等。
2、确保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要求:纯度高于99%,净度高于98%,发芽率达85%以上,种子含水量低于13%。
3、做好种子处理
①种子精选:剔除病粒、秕粒和杂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放阳光下晒种1~2天,可有效地打破种子休眠,种子的发芽势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提高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
②种子包衣:种子药剂处理后,小麦根部病害,如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等能得到有效地防治或发病时间被推迟,秋苗发病率低,降低越冬菌源基数。同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也能得到有效控制。种子包衣建议使用专用种衣剂进行包衣,能有效地预防苗期发生的病虫害。未包衣的种子一定要进行药剂拌种,避免“白籽”下地。如有必要,要对从市场上购买的种子进行二次拌种或包衣。
各地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科学选用包衣剂或拌种药剂。方法1:防治全蚀、纹枯、根腐等土传病害,亩用全蚀净(12.5%硅噻菌胺)50ml+多粘类芽孢杆菌200ml加水稀释成350~400ml液体拌种25~30kg。方法2:防治小麦纹枯病、苗蚜、地下害虫用先正达酷拉斯(成分为 2.2%苯醚甲环唑、2.2%咯菌晴和22.6%噻虫嗪三元复配)悬浮种衣剂30ml兑水包衣15~20kg小麦种子或45%烯污·苯醚·噻虫嗪50ml兑水150ml拌麦种25kg。晾干后即可播种,勿长时间堆闷,以防出现药害,影响出苗。
4、秸秆离(还)田,保墒造墒
为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最好采取秸秆离田。如无法离田,秸秆还田要做到“趁鲜切碎、全田撒匀、补肥施药、深耕掩埋、耕后压实”,确保草土混匀。玉米、水稻收获时收割机要加装粉碎、匀抛装置进行碎草抛洒,控制碎草长度,玉米秸秆长度不超过5cm,水稻秸秆长度低于8cm,留茬高度低于10cm,并均匀抛撒。如果匀铺不到位,要使用人工辅助撒匀。如果收获时秸秆没有粉碎或碎草长度过长或者留茬高度过高,必须在收获后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确保秸秆和留茬粉碎彻底,土层上下分布均匀,防止播种层富集秸秆,影响播种。还田时亩施尿素8~10kg以促使秸秆腐熟。
播种时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土壤墒情不足时适时浇灌底墒水,造墒后再整地,保证足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若因土壤、气候等原因不能及时造墒麦田,可先浅播2~3cm,然后镇压,播种后2~3天实行微喷灌方式灌水或浇“蒙头水”补救,一般来说微喷灌方式效果更好。浇“蒙头水”或播后微喷灌作为生产补救措施,不建议作为增产措施,避免土壤裂缝发生冻害和增加杂草出土数量。
5、精准科学施肥
①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的同时,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正常情况下,一般农田施腐熟有机肥(农家肥)2000~3000kg/亩,也可使用商品有机肥,用量在200~300kg/亩。进一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抑菌抗病,抗逆促生保生态。
②精准施用化肥:每生产小麦籽粒100kg,需吸收氮(N) 3kg左右、磷(P2O5) 1~1.5kg、钾(K2O)3kg,产量水平越高,数值越小。根据测土情况,优化施肥结构,减氮增钾补中微,同等地力水平条件下,适宜的化肥施用量为:
亩产500~600kg的田块,亩施纯氮(N)12~14kg、磷(P2O5)6~7kg、钾(K2O)5~6kg,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肥。
亩产600kg以上的高产田块,亩施纯氮(N)14~16kg、磷(P2O5)7~8kg、钾(K2O)6~8kg,硫酸锌1~2kg、硼肥1kg,磷肥、锌肥、硼肥底施,氮肥50%~40%、钾肥50%底施、氮肥50%~60%、钾肥50%拔节期追肥。
6、深耕整地,播前镇压
①深耕旋耕:为加厚耕作层,打破犁底层,掩埋前茬秸秆,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水肥利用率,要采用深耕整地技术。因地制宜采取深耕1年,旋耕2~3年,深耕深度25~30cm,旋耕时旋耕2遍,旋耕深度14~15cm,秸秆量大、土层深厚的麦田,深耕深度加大到30cm以上,确保全部秸秆翻入地下。常年旋耕,耕作层较薄、犁底层较浅的地块,要逐年加大深耕深度。
②播前旋耙镇压:深耕地块要及时耙捞镇压,避免形成土块,要特别注意实行播前镇压,以耙碎土垡、平整地面,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减少表土水分蒸发,避免表层土壤疏松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实现麦苗整齐健壮,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目的。
二、规范化播种
1、宽幅精播
沙壤土和整地质量较好的砂浆黑土,建议使用宽幅播种机播种。以提高土地、光热资源的利用率,构建合理群体,健壮个体发育。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苗带宽8~10cm,行距22~26cm ,播种机行走速度以每小时5km为宜,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在适期播种、播深适宜的前提下,成穗率较低的大穗型品种,如百农207、丰德存麦20等,适宜亩基本苗25万~30万;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多穗型品种,如淮麦44、淮麦33、烟农1212等,适宜亩基本苗23万~25万。在以上范围内,高产田块播量宜少,中产田块播量宜多。如果适播种期晚播的,每晚播2天,每亩地要增加基本苗1万~2万。
2、“四适”播种
①适墒播种:小麦适墒播种条件下,小麦种子根和次生根能够及时生长下扎,小麦抗旱能力增强。田间持水量的70%~80%是小麦出苗适宜的土壤湿度,土壤“抓土成团、轻丢即散”是小麦播种的最佳墒情。秋种时,如果墒情条件适宜,在秋季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耕翻,并开展整地播种;如果地块墒情不足,要开展造墒播种。在适宜播种期内,要掌握“宁愿适当晚播,也得造足底墒”的原则,全力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②适期播种: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期的主要因素。从播种期到越冬期间,0℃以上的累积温度在570℃~650℃之间是适宜的。泗县的适宜播期是在10月10日~10月20日。如果在适期内不能播种,必须适当加大播量,使播期播量相匹配。
③适深播种:小麦适宜的播深在3~5cm为宜,若土壤墒情良好且土质粘重,则播种深度可减至3~4cm;反之,播种深度可增至4~5cm。原则是“宁浅勿深”,播种过深往往导致出苗推迟、苗小苗弱、分蘖缺位,麦苗的整齐度、均匀度、健壮度均较差,抗旱、抗寒性降低,冬季甚至发生冻害死苗现象。选用配备北斗导航的拖拉机牵引播种机,行进速度5km/小时,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实、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④适量播种:小麦播量过大是目前泗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播量不仅不易获得高产且会造成严重倒伏,在当前条件下,应严格控制播种量。对于适时播种的小麦,应该保持植株间距适中,宁可稀疏一些也不要过于密集。在适期、适墒且整地质量好的前提下。半冬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量为每亩12.5~15kg。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播量取最大值;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播量取最小值。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的,每晚播2天,亩播量增加0.5kg,但最多不超过20kg。
3、播种后镇压
播种后镇压能提高出苗质量,同时还能增强苗期的抗旱抗寒能力。没有实行耕种播一体化的地块,播种时播种机加装专用镇压器镇压,或播种后专门镇压1~2遍,随种随压,确保土壤和种子紧密接触,控制水分蒸发,促进出苗齐全、根系正常喷发生长,提高抗寒能力,培育壮苗。大力提倡自走式镇压机于播种后镇压,以显著提高镇压效果。
三、田间管理
1、 查苗补种
麦播后要密切关注土壤墒情和小麦出苗状况,墒情较差出苗不好,要及时进行微喷灌或浇好“蒙头水”,墒情适宜时及时搂划,辅助出苗。出现缺苗断垄地块,选用本地块同种小麦种子,种子包衣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较差时要浇“跟种水”。
2、冬前化除
小麦越冬前进行化学除草能有效地控制麦田草害,其最佳时期为小麦3~4 叶期、杂草2 叶1心~3 叶期,在日平均气温高于8℃的无风晴天,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间选准对路药剂进行喷施。防除阔叶类杂草,可选用使它隆、苯磺隆、二甲四氯、双氟·唑草酮等药剂。防除禾本科杂草,可选用唑啉草酯、氟唑磺隆、精噁唑禾草灵或唑啉草酯加异丙隆等药剂。在阴雨天所和大风天所要禁止用药,防止出现药效降低及药液雾滴飘移后产生药害。冬前化除不能在寒潮来临前后用药,防止产生药冻害。
3、浇好越冬水
小麦越冬前田间土壤持水量如果低于70%时,对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如秸秆还田的麦田和旋耕播种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弱苗田块,尤其是单根独苗的晚播田,除表现出较重旱情外,一般不宜冬灌。小麦生长过旺的,要推迟或不进行冬灌。适宜的冬灌时间,从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日平均气温降到2℃~0℃出现夜冻昼消时候结束。小麦冬灌的灌水量不要过大,以能浇透、当天渗完最好;每亩灌水量40m3。浇后要及时开展划锄松土,严禁大水漫灌。
4、镇压划锄,促苗早发
镇压可以沉实土壤,弥合缝隙,增温保墒,促苗早发。划锄起到增温保墒、破除板结、消灭杂草、促苗早发的作用。镇压和划锄要结合进行,先镇压后划锄,可使土壤上松下实,能够增温保墒、抗旱保苗,促苗早发。对于耕种粗放、土块较多的麦田,在早春土壤化冻及时镇压,促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墒保墒、抗旱防寒的作用。镇压要掌握“压干土不压湿土、压软地不压硬地、压轻不压重”的原则。
5、春季化除
冬前没有及时开展化除的田块,要按照田间杂草种类来选择适宜除草剂开展化学除草,落实关键技术,确保除草效果,防止产生药害。防除杂草时,日平均气温在6℃,最低气温不低于0℃,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下午4点进行化控除草。
6、起身拔节肥水管理
除群体不足的晚播田、受灾田外,正常麦田严禁追放返青肥。小麦拔节期后基部节间定长,肥水主要减少小穗小花退化,提高亩穗数和穗粒数。根据苗情、墒情和气象条件,拔节期后实施氮肥后移技术。对地力较高、群体适宜的一类麦苗,在拔节期基部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伸长时,进行春季首次肥水管理,大穗型品种要早管理,多穗型品种适当延后至基部第二节间定长时管理。墒情不足时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5~17kg,硫酸钾7~9kg。二三类麦田适当提前进行肥水管理,旺苗麦田推迟到拔节后期旗叶露尖时进行肥水管理。
7、及时控旺
小麦因气象条件适宜、播量大、播种早、底肥充足和暖冬年份的增多等,往往形成冬前或春季旺长,造成冬春抗冻性降低,养分水分前期过度消耗,田间脱肥,春季抗旱、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应及时采取合理措施控旺促壮。①农业措施控旺,合理调控肥水或冬前镇压、时间控制在上午10点~下午4点,早晨有露水时不要开展镇压。②化学控旺,在日平均气温达到8℃以上时,选择无风晴天,喷施多效唑等化控药剂以控制旺长。抑制小麦茎基部第一节间伸长,增强小麦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8、一喷多防
针对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全生育期统筹考虑,优化农药使用结构,抓好春季和后期病虫草综防,改变单纯病虫防治为高效农药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灵活混配,进行一喷多防,防病治虫防早衰、增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