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技术有效运用与后期田间管理的措施分析

作者: 于波涛 宋文斌

玉米种植技术有效运用与后期田间管理的措施分析0

在我国的农业版图中,玉米广泛的种植面积反映了其不可或缺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为了最大化地挖掘其潜力,种植人员必须精准实施后期田间管理策略,采用科学的方法在玉米的生产周期中进行精细呵护,旨在提升其品质与丰产。

一、玉米种植技术应用分析

1、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稳步提升,可供选择的玉米品种丰富多样。然而,部分农民在种植策略上缺乏本地化考量,这往往导致玉米产量受限,收效甚微。诸如登海701、郑单958和竣单20等高产优质品种,在我国育种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春耕前,对种子进行严谨的发芽实验并进行深入的科学评估,为后续的播种决策提供翔实依据,确保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得以最大化保障。

2、玉米种子处理方法

为了优化玉米种植的初始阶段,实施一系列预防策略能显著提升发芽成功率并减少潜在病虫害。首要步骤是严谨的种子质量检验,剔除受损、萎缩、体积偏小或者发育不全的种子,确保播种的种子健康完好。应选择阳光充足、气温适宜且风力适度的黄金时段,将种子均匀地分散在防潮的材料上,以适当深度平铺,精确控制晾晒时间,确保每颗种子都能均匀受到适宜的温度,避免过热对种子发育造成负面影响。晾晒结束后应对种子进行药物处理,即将浸润在特定种类和剂量的农药中,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侵袭,为后续玉米生长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3、科学选地和整地

在玉米丰收策略中,土壤管理扮演着决定性角色。首要任务是精细筛选和优化土壤资源,确保其肥力充沛且适宜玉米生长。尽管玉米以其广泛的适应性著称,对根系的需求相对较少,然而其对土壤酸碱度有特定要求,偏好在微碱性土壤(pH值约6.0—6.6)中生长。这个特定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最大化玉米的产量潜力。在种植地选择上,需充分考虑地理位置的影响,比如交通便利、排水系统完善以及环境卫生等,倾向于选择地势平坦的区域,目的是提升收获效率,同时也便于后期的管理和收割。实践种植时,优化土壤结构至关重要,通过实施一系列改良措施,如增加土壤透气性,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目标的实现。这一步不仅关乎土壤的肥沃度,更是保障玉米生命周期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玉米种植中田间管理措施

1、科学深耕方法

在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策略中,深翻是一项关键操作,能显著提升土壤的通透性能,为其提供丰富的氧气补给。深翻的最佳时机应在雨季来临前,以充分利用雨水滋润土壤。针对渗透性和透气性较低的土地,适时增强深翻的频率,有利于刺激玉米根系的深度扩展。深翻过程主要依赖于人力与机械的协同,这不仅有助于土壤结构的优化,还间接起到了病虫害防控的作用。通过深翻,土壤环境得以改善,为抵御潜在的生物威胁创造了条件。完成深翻作业后,进行精细覆土管理。为了支持玉米在拔节期的健康生长,覆土的厚度需精确控制在7cm,可以防止植株因过厚的土层而发生倾斜,保持其稳定发展。

2、玉米施肥管理方法

在玉米种植后期的田间管理中,施肥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与中耕作业同步进行,以优化土壤结构并刺激根系发育。通过精准的土壤测试和配方设计,施肥方案通常包括基础肥料,如有机肥和复合肥的结合使用。其中,有机肥的推荐量为每公顷39t,可以与磷酸二铵、尿素等高效肥料混合,作为追肥的一部分。追肥阶段正值植株根系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机械施肥需格外谨慎,确保对根部的伤害最小化,同时合理设定施肥深度和与植株的水平距离,一般建议追肥深度在10—15cm,侧距保持在10—12cm。其中有三种主要的玉米根部追肥方法:深度垄沟施肥、垄面撒肥覆土法以及株间挖掘施肥。深度垄沟施肥在玉米长至40cm左右,叶片数量7—8片时进行,利用播种机的施肥功能,将肥料精确地投入垄沟有助于肥料保持稳定,便于早期吸收,促进作物生长。垄面撒肥覆土法在第三次中耕时进行,直接在垄台施撒肥料,随后用大犁覆盖,但此法依赖于土壤水分充足,以确保肥料的有效利用。株间追肥更为精细,根据作物需求定制深度,鉴于玉米根系深入,能增强其抗逆性,如耐旱、吸水和养分吸收能力,但此法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对于大规模田块不太适用。

3、玉米抗旱排涝要点

当玉米进入雄花发育的关键期,其生长态势显著增强,高温环境促使蒸发加剧,对水分的需求随之攀升,以支撑其生命活动的持续进行。这个阶段,玉米的雌雄花蕾正需滋养,如水分短缺可能对玉米正常发育构成威胁,进而影响授粉效率,导致空穗或籽粒稀少,从而影响产量。因此,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状态,灌溉方法应适时调整。拔节孕穗期:通常在6月中旬,确保充足的灌溉,一次性给予足够的水分,需水量650—700m3/hm2。对于盐碱地,需视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灌溉量。抽雄扬花期:7月底,是玉米对水分需求最敏感的时期,需根据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状况,适时灌水1—2次。玉米灌浆至成熟期:此时籽粒已定形,进入脱水阶段,需水量约占总量的4%—10%,8月下旬需灌水1—2次,每次的灌溉量控制在1100—1300m3/hm2,目的是确保籽粒充分成熟,避免过量水分导致根部腐烂。此外,灌溉时间、频率还需结合天气预报、时间因素以及土壤湿度来灵活调整。若后期遇到大雨导致积水,应及时排水,以防土壤含水量超过80%引发根部缺氧,影响粒重,确保田间管理中灌溉和排水工作的精准实施。

4、及时除草

由于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或者品种特性差异,时常会出现“空秆”现象,甚至根部还会滋生出低效且产量低的额外茎蘖(1—2个)。对此,及时剔除非主茎的分蘖和空秆,以防止消耗过多养分,确保田间光照通风条件。杂草丛生的地块应实施定期中耕除草,维持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从而促进其他玉米植株的健康发育。玉米田的除草策略主要包括人工干预和化学防治。传统的人工除草,如人力割、铲、踩等,如在苗期需反复进行3次铲地和4次踩压以清除杂草。然而,面对顽固杂草,需要借助手工拔除或割除。尽管人工除草环保无污染,但其耗时耗力,尤其是对于扎根深厚的杂草,雨后复生的风险较高,因此在大规模种植区,人工除草已逐渐被替代。化学除草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手段,通过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施用特定药剂,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这种方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能精确控制用药量和方法,除草效果显著。然而,使用化学除草剂时需谨慎,不当操作可能导致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遵循说明书,把握适宜的喷洒时机,在杂草5叶期前施用,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但现实中,许多农户往往忽视了这个时机,导致除草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促使杂草产生抗药性。不同除草剂的推荐用量各异,过低的浓度可能导致药效不足,无法有效抑制杂草。更有甚者,个别农户会过度施药,这不仅损害了玉米作物的生长,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除草剂至关重要。

5、去除玉米杂株弱苗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同步进行杂草清理和植株优化是一项关键策略。管理者需在除草活动中,优先维护健壮的玉米植株,对不符合规格、发育滞后的幼苗剔除。同时,坚决排除任何影响玉米生长的杂株和病株。遵循玉米生长的精确节奏,对过于密集的植株进行适时疏苗,这样可以优化光照和通风条件,从而借助科学的农业管理,提升玉米的整体产量和质量。至于果穗的管理,为了确保其优良品质,一般每株玉米仅保留1个完整的穗。及时识别并移除病弱的玉米穗。同时,摘除多余的玉米穗,只保留顶端饱满的玉米穗,以此来保证每个穗的种子硕大且充实。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是提升玉米果实品质的关键环节。

三、高产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

1、玉米生物防治方法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玉米虫害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化学手段,而是转向了绿色生物防治方法。当玉米遭受玉米螟的侵袭,其光合作用逐渐受损,雄穗的完整性受到威胁,进而影响授粉效率,导致收获时的秸秆脱落,运输过程中易断裂,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了严重干扰,降低了其品质和产量。在采用生物控制策略时,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引入赤眼蜂作为天敌,或者借助苏云金杆菌来遏制玉米螟的繁衍。苏云金杆菌以其广泛的环境适应性,成为防治玉米虫害的理想选择,特别是在玉米螟的活跃季节,通过精准喷洒,增加药剂使用量,能更有效地实施生物防治。

2、玉米化学防治措施

玉米病虫害管理中,生态友好的策略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在使用化学防治时,应优先选择低环境风险、功效显著且残留少的产品。在实施化学防治时,务必精确掌握用药细节,合理安排喷药周期、应用方式以及剂量控制。针对特定玉米病害,例如预防玉米锈病,推荐使用苯醚甲环唑溶液,以1500倍稀释比例每周喷洒1次,连喷2次即可;针对顶腐病,可使用80%代森锰锌溶液600倍喷雾或者50%甲基托布津粉剂500倍施用都能有效防治;防治玉米病毒病可用40%氧化乐果,每次喷施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次20g兑水50kg,喷施。注意轮换给药,以避免耐药性;玉米粗缩病可喷施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抗毒丰3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可选用1%的植病灵乳油进行防治。对玉米大斑病,可用50%多菌灵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各以500倍浓度进行喷洒;玉米灰飞虱传播为害时,喷施2.5%扑虱蚜乳油,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10d喷施1次,连喷2—3次,控制病毒病的发生,喷洒药剂时,要兼顾周围的杂草。而对于玉米蓟马,建议使用10%吡虫啉或3%可湿性粉剂,前者1500倍稀释,后者同理,确保精准防治。

3、玉米物理防治手段

玉米生物防治策略,即通过自然力量间接控制害虫,相较于化学手段更具可持续性。尽管化学药物如针对玉米螟的制剂能达成短期效果,但过度使用会损害作物品质和产量,且易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因此,采用生物防治方式来管理害虫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利用生物诱引技术是一种策略,通过施放特定的玉米性引诱剂,这种物质对玉米螟具有显著的吸引力,引诱进入设定的陷阱,进而消灭。其次,利用昆虫的生理特性,如对光线的敏感性,可在农田中设置定向光源,引导玉米螟暴露并捕杀。再者,颜色战术也被广泛运用,种植者通过在田间安置模仿玉米色泽的黄色诱饵,误导玉米螟远离作物,从而减少其危害。此外,粘性捕虫板作为一种创新的诱捕方法,巧妙地将玉米作为诱饵,当害虫接近时,会被粘住并消灭。

4、玉米智能防治策略

当前,国内在防治策略上不仅依赖传统的物理、生物和化学手段,更进一步引入了智能化管控技术,如自动化数据收集与解析、孢子识别与培育管理、远程气候环境监控以及病虫害远程预警等。这些系统能精确响应作物生长环境变化,实时从源头收集信息,通过云端平台传输至用户设备中,种植人员随时可以掌握玉米生长的实时动态,并依据科学指南进行精准防治。此外,智能系统还集成了绿色能源模块、害虫拦截设备和病害防护制剂。种植人员在防治过程中,可附加额外装置,激活自动捕捉机制,按照设定周期施用杀虫剂,从而保障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5、玉米农业防治方法

在农业管理中,采用有机种植方法防治害虫在玉米种植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这种方法不仅环保,不含化学物质,通过自然平衡来抑制害虫的数量,同时也为玉米提供了宝贵的天然营养补给。对于气候相对干燥的区域,科学灌溉显得尤为重要,这确保了玉米的充分水分供给,从而维持其茁壮成长。水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容忽视,优质的水源能显著提升玉米穗的饱满度。因此,优化土壤和水质条件,实际上是间接维护农田生态系统,降低病虫害的风险,这是实现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环节。此外,耕作技术中的深耕策略,不仅提升了土壤的肥力,也有效地破坏了潜在害虫的栖息地,为玉米创造了一个更理想的生长空间。既能保障作物健康,又能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双重效益。

6、完善玉米病虫害防治体系

鉴于我国玉米产量的稳步增长,相关部门应持续优化病虫害防控策略,强化种植人员对防治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防治操作指南,同时强化组织管理,增强对玉米病虫害的应对能力。此外,构建全面的防治框架,引进高端的技术专家,设立专门的防治资金池,这些举措将为未来玉米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打下稳固的基石。

7、加大玉米病虫害防治力度

在农业生产中,玉米面临着多种病虫害威胁,其中红蜘蛛、蝗虫和玉米螟的侵袭尤为关键,对玉米的生存和产量造成了显著冲击。红蜘蛛作为一种专性寄生在玉米叶片上的小型生物,通过吸取植物体内的营养液,对玉米的正常生理活动构成严重干扰。一旦大规模的蝗灾爆发,能迅速削减玉米的产量,甚至可能引发全面歉收。而玉米螟,作为我国玉米生产的一大劲敌,幼虫潜伏于玉米的茎秆内部,随着温度适宜,会大量繁殖,对玉米的生命力构成致命打击。因此,种植人员必须强化对这些病虫害的防控策略,倾向于采用生态友好的生物防治手段,如引入天敌赤眼蜂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然而,对于化学农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把控剂量,以防止对环境和玉米品质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玉米栽培的卓越实践着重于土壤优化、种子甄选、精准布局、水分调控与营养补充,以及多元化的病虫害防控方法。通过集成创新的科技与环保策略,得以提升玉米的产出和品质,同时确保生态友好且对人体健康无害。这一系列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实质上构成了迈向高效、绿色玉米生产模式的核心路径。

(作者单位:257500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农村局)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2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