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有效应对措施的深入研究

作者: 郝弋戈 张丹丹

冬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有效应对措施的深入研究0

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周期中遭遇的病虫害问题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生直接且显著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持续的气候变迁以及农业管理策略的调整,冬小麦面临的病虫害问题日益加剧,对我国农业生产力构成严峻的考验。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学术探究,掌握其发生模式,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冬季小麦遭受的病虫害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现象,涉及生物、环境及农业管理等多个层面。该现象会扰乱小麦的生长周期,可能造成产量下降和质量降低,对农民的经济收益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防治策略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对农田的生态平衡构成威胁。因此,深入研究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策略,对于提高农田管理效率、减少农业损耗,以及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冬小麦病虫害的发病特点

1、冬小麦条锈病特征表现

冬小麦条锈病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真菌性病害,对我国小麦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首先,该病害的发病呈现出显著的季节规律。在冬季气候温和湿润的条件下,条锈病易于滋生并迅速扩散。进入春季,特别是小麦抽穗扬花阶段,病害的扩散加剧,对产量的影响尤为突出,可能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甚至可能造成颗粒无收的情况。其次,地域条件对病害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如地势低洼、湿度大、种植密度高的农田,条锈病的发病率通常较高。此外,风力、降雨也是造成病害长距离传播的关键因素。再者,不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抵抗力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而某些品种则对病害敏感,易于感染。最后,条锈病的病症具有独特的视觉识别特征,初期症状为小麦叶片出现黄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会扩展成黄色条纹,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锈斑,干扰了正常的光合作用,进而导致植株过早枯黄。

2、冬小麦纹枯病发病症状

冬小麦纹枯病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小麦疾病,对我国的冬小麦生产构成严重风险。此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引发,其特征表现为小麦植株基部叶片出现黄白色或淡褐色的不规则病斑,状似水渍。随着病情恶化,这些病斑会逐步蔓延并融合,致使茎基部整体变色,形成特有的灰褐色网状斑纹,因此被命名为纹枯病。该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紧密相关,特别是在湿度高、温度维持在18℃—25℃的环境下,病害有加剧的趋势。此外,连续种植、种植密度大、土壤贫瘠、氮肥过量等农业管理因素也会加剧病害的发生。病菌主要依赖菌核在土壤中过冬,待到次年春季气候适宜时,菌核会萌发出新的感染源,进而侵袭小麦植株。

3、冬小麦蚜虫

冬小麦遭遇的蚜虫灾害主要涉及小麦蚜虫和麦长管蚜虫等种类,这些害虫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生物因素。其特点如下:首先,蚜虫的繁殖能力强大,能在短期内造成种群数量的急剧膨胀,对小麦作物构成严重威胁。其次,这些蚜虫常常聚集在小麦的嫩叶、芽和茎秆部位,导致叶片蜷曲、植株矮化、生长受阻。再者,蚜虫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迁徙性,能够借助风力或自身的飞行能力在农田甚至更广阔的地域扩散。

4、冬小麦白粉病

冬小麦白粉病主要侵害小麦的叶鞘、叶片以及颖壳等部位,一旦发病,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白粉病病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在秸秆等病残体中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回升、湿度适宜时,便通过雨水和空气传播至小麦植株上。此时,若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强,或是田间管理不当,便极易导致病害的爆发。白粉病发病初期,小麦叶片上会出现微小的白色霉点,随着病情的加重,霉点逐渐扩大并形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白色霉斑。霉斑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粉,使小麦叶片变得苍白无力,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在病情严重的田块中,小麦叶片甚至可能完全枯黄,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除了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外,白粉病还会导致小麦的蒸腾作用减弱,使得小麦植株的抗旱能力下降。在干旱或高温条件下,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可能导致小麦的减产甚至绝收。

5、冬小麦叶枯病

冬小麦叶枯病是一种多元成因的农作物疾病,其特征表现为与环境因素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气候温暖湿润的条件,可能加剧病害的发生。此病主要侵袭小麦的叶片,初期症状显示为黄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斑点,随着病情恶化,这些斑点会扩展并融合,导致叶片大范围黄化。此外,该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广泛,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等,这使得防治工作更为复杂。病害的传播主要通过风、雨滴以及农业操作,病原菌能在枯死植株上越冬,次年春季成为新的感染源。

6、冬小麦根腐病

冬季小麦的根部疾病,是由一系列真菌病原体引发的,其主要特征是对作物生长的显著干扰。在疾病初期,这些病原体会侵袭小麦的根部,引起根部颜色的改变和腐烂,进而削弱了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此疾病的暴发与土壤的高湿度环境以及15℃—25℃的温度条件直接相关。此外,连续的单一作物种植、土壤的高密度、肥料分布的不均匀等农业管理实践会加剧病情的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病在早期阶段的症状不明显,往往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才显现植株矮小、生长受阻、叶片黄化的症状,此时疾病已达到严重程度,防治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

二、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1、冬小麦条锈病防治要点

冬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典型的真菌性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构成重大威胁。其防治策略的核心在于合理且科学地使用农药。常用的药物包括三唑酮、戊唑醇和嘧菌酯等高效低毒的杀菌剂。三唑酮能有效抑制条锈病的发生,一般施药量为每公顷2000—2500g,需配合500—600L水进行均匀喷雾。在施用前,确保药液充分混合以保证药效的均匀释放。戊唑醇具有内吸作用,能防治条锈病及多种叶部病害,施药量通常为每公顷1000—1500g,需配合500—600L水进行喷雾。施药应避免高温和强光时段,以保持药效的稳定性。嘧菌酯因其广泛的防治谱和对环境的低影响而被采用,施药量通常为每公顷1000—1500g加600—750L水均匀喷洒。防治策略应遵循“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则,通常在病害初期开始施药,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2—3次,以彻底控制病害的发生。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推荐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菌剂。

2、冬小麦纹枯病防治措施

冬小麦的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农田病害,对产量和质量构成重大威胁。防治策略的关键在于采取科学且适应性良好的药物控制措施。通常,选择使用井冈霉素、纹枯宁或噻呋酰胺等已被证实具有高效能的药物。首先,井冈霉素作为一种生物来源的杀菌剂,其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特别适用于绿色防控策略,早期每亩使用50—100g,配合50—60kg水均匀喷雾,防治效果与田间湿度密切相关,湿度高时效果更佳。其次,纹枯宁作为广谱杀菌剂,防治效果显著,通常在病害初期,每亩使用100—150g,加50—60kg水均匀喷雾。最后,噻呋酰胺作为新型杀菌剂,对纹枯病有特效,同时对作物安全无害,病害初期每亩使用50—75g,加50—60kg水均匀喷洒,其防治效果稳定,且能增强小麦的抗逆性。

3、冬小麦蚜虫防治策略

在冬季防控小麦蚜虫的策略中,选择适当的农药及精确的施药量是核心,旨在有效压制蚜虫数量,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和小麦的潜在风险。常用的化学农药包括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啶虫脒悬浮剂。吡虫啉因其广谱的活性、高效性能和低毒性而被广泛采纳,一般推荐每亩使用20—30g,需与50—75kg的水混合后均匀喷施。啶虫脒悬浮剂则因其触杀和胃毒的双重效果,每亩推荐用量为20—35ml,需加水后均匀喷雾处理。高效氯氰菊酯乳油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其作为神经毒剂对蚜虫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每亩施用20—30ml,加60—75kg水后进行喷雾。然而,应注意到氯氰菊酯对蜜蜂有毒,因此在花期应避免使用,以防止影响授粉过程。此外,可考虑采用生物农药,如苦参碱和鱼藤酮,这些是环保且安全的防治方法。苦参碱作为天然植物源农药,对蚜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每亩地使用500—1000ml,加50—75kg水后喷洒。鱼藤酮则是一种天然的昆虫生长调节剂,通常每亩地用量为250—500ml,加水均匀喷雾。在应用这些农药时,应根据蚜虫的严重程度和田间实际状况调整用量。

4、冬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冬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防治过程中,药物的使用及用量至关重要。在防治过程中,常用的药物包括三唑酮、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对于三唑酮,它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在防治过程中,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g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45g,兑水30kg喷洒。在病害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间隔7—10天再次施药,以确保防治效果。戊唑醇是另一种常用的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物。其用量为每亩用6%戊唑醇微乳剂200ml,兑水40kg喷雾。戊唑醇不仅能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还能兼治其他小麦病害,如锈病等。此外,丙环唑和己唑醇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药物。丙环唑每亩用量为25%丙环唑乳油30—35ml,兑水30kg喷洒;己唑醇每亩用量则根据具体制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白粉病菌的生长,减轻病害对小麦的损害。

5、冬小麦叶枯病防治措施

冬小麦叶枯病,作为一种普遍的农业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其防治策略的核心在于适时并精确地应用适当的化学防治剂。目前,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的防治药物包括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作为一款具有广谱内吸性的杀菌剂,能显著抑制小麦叶枯病的发生。施用时,通常以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为标准,按照1000—1500倍液进行稀释,每亩施用量为200—300g,以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小麦植株的叶片。理想的施药时间应在病害初期或预期的连续阴雨天气之前,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蔓延。多菌灵,也是一种常用的杀菌剂,能有效对抗多种真菌性病害。以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基准,按照1000—1200倍液稀释,每亩地施用250—300g。其施药方式和时间与甲基硫菌灵相同,需在病害初期进行,以阻止病害的扩散。代森锰锌,作为一款保护性杀菌剂,能有效预防小麦叶枯病的发生。使用时,以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为基准,按照600—800倍液稀释,每亩地施用150—200g。此药剂宜在发现病害初期迹象或预期病害发生前施用,以阻断病菌的侵入路径。

6、冬小麦根腐病防治方法

针对冬小麦根腐病的防控策略主要涉及精确且适中的农药使用策略。一般推荐使用含有苯并咪唑类或甲基硫菌灵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以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为例,如“百菌清”或“多菌灵”,在播种前,建议按照1000g种子拌药2—3g的标准进行处理,以消除潜在的病原菌,防止病害的发生。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一旦发现根腐病的症状,可采取土壤喷雾的措施。通常,每亩地需施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g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1000g与50—75kg的水混合均匀后喷洒于小麦根部的土壤。喷洒作业应在微风或无风的晴朗天气进行,以确保药物能有效接触土壤和病害部位,从而提高防治效果。甲基硫菌灵也是一种常用的防治药物,其使用方法与多菌灵相同,即每亩地施用4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g,加水50—75kg进行喷洒。

三、冬小麦病虫害应对措施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冬小麦病虫害的管理策略具有决定性影响,它直接关乎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管理策略以减少损失、保障食品安全及维护生态平衡尤为重要。首要任务是加强农田管理,要求农民定期进行田间巡查,仔细查看小麦叶片颜色的任何异常变化、生长状况的不正常以及虫害活动的迹象。例如,叶片出现黄斑、生长受阻或发现虫粪等现象,可能是病虫害早期的预警信号。其次,实行轮作制度是打断病虫害生命周期的有效策略。通过改变种植作物的种类,可以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其发生率。同时,合理应用农家肥和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小麦的内在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外,生物防治方法在现代农业中广泛应用,如引入瓢虫、蜘蛛等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同时,使用生物源农药,如BT菌,这些由细菌产生的毒素对人畜无害,但对害虫具有高效杀灭效果,是化学农药的理想替代品,且具有环保、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尽管如此,化学防治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仍是必要的。当病虫害达到一定危害程度,且其他方法效果不理想时,可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控制。然而,使用农药时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规定,避免过量,以防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是提升防治效果的关键。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向种植人员传授科学的防治技术及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防治能力。

根据此分析,对冬季小麦病虫害的控制策略应包括多样化的化学和生物制剂的使用,以及执行科学的农田管理程序。农药的使用量和施用时间应根据病虫害的严重程度、气候条件及农药的特定性质进行灵活调整。此外,持续的农田监测、及时的防治干预以及农药轮用策略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抗性增强、保持农田生态平衡确保小麦产量。在实践中,种植人员需要接受专业指导,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以确保防治效果并确保操作安全。同时,鼓励研发和推广环保型生物农药,以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潜在影响,从而实现农田病虫害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710300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