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应用的科学总结分析

作者: 马建成

奶牛养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应用的科学总结分析0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对高质量动物蛋白的需求持续上升,而奶牛养殖业作为重要的动物蛋白源之一,在满足市场需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传统的奶牛养殖方法生产效率低下,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在目前劳动力短缺情况下,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此背景下,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成为推动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发展极快,为奶牛养殖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监控系统、自动喂食机器人等创新技术被逐渐引入到奶牛养殖中,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将智能化技术、装备有效整合到现有养殖体系中,确保它们既经济实用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当前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奶牛养殖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

1、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奶牛养殖业中的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自动挤奶系统、健康监测传感器以及基于云的数据分析平台。其中自动挤奶系统能够确保奶牛按需挤奶,减少了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了挤奶的一致性和频率,进而增加了产奶量,而且此种自动化过程减少了由人工挤奶引起的交叉感染风险,保证了乳品的卫生质量。健康监测传感器则能实时追踪奶牛的健康状态,如活动量、体温、心率等指标,再依托智能分析技术可及时发现疾病迹象,使养殖场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更加及时有效,此种早期干预有效减少了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间接提高产奶效率和奶质。最后,通过收集和分析上述产生的数据,管理人员可更好地了解奶牛的生产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而优化饲养管理策略。例如,数据分析可以明确饲料对产奶量的影响,或者识别出最高产奶量奶牛的共同特征,为繁殖选择提供依据,此种精细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乳品的整体质量。

2、降低环境影响

智能化技术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还有助于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如精确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成分,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并降低粪便和尿液的产量,进而直接减少了农场的氮和磷排放,而且智能环境管理系统能够优化牛棚的通风、温湿度,减少能源消耗。废物利用方面,则可利用生物质能技术,如将牛粪转化为生物天然气,不仅可以提供农场的能源需求,还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进一步减轻了养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此种循环利用的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也为农场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

3、优化资源利用和提高成本效益

从养殖场生产的角度分析,智能喂食系统可以根据奶牛的具体需求和健康状况调整饲料种类和供给量,可直接提高奶牛的生长效率和产奶量,不仅确保了营养的最大化吸收,减少了饲料浪费,同时也优化了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了经济收益。同时智能环境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牛舍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不仅为奶牛提供了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可以节省能源消耗,如减少暖气和空调的使用,此种精细化的环境控制不仅减少了养殖场所的能源成本,也有助于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进一步提升养殖场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奶牛养殖中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的应用策略

1、构建智能监控系统

奶牛养殖中的智能监控系统的主要监控目标为奶牛个体,即利用智能化技术实时监测每头奶牛的健康状况、生产情况和行为模式。为实现此点,该系统应依托于传感器技术与数据处理平台。

硬件层面,养殖场可在奶牛中布署穿戴设备和环境传感器。其中穿戴设备如项圈或耳标内嵌RFID(射频识别)芯片与传感器,可持续追踪个体奶牛的活动量、位置和身体温度,利用此数据可以监测奶牛的运动活跃度,从而间接推断其健康状况。例如,奶牛减少移动可能代表其存在疾病或存在外伤,身体温度的异常波动可能是处于发情周期或健康问题的早期预警。考虑到采食量下降可能预示着健康问题或营养不足,所以可在奶牛头部安装咀嚼次数传感器记录奶牛的采食行为,并将皮肤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挤奶区域,监测潜在乳腺炎情况。

软件层面则依托数据处理平台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该平台应具备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对大量历史和实时数据进行学习,并建立起每头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模型,通过对比实时数据与历史模型可以快速识别出异常行为或健康指标。为将奶牛的数据和实际相对应,可增设图像识别技术,将摄像头安装于牛舍各处关键位置捕捉视频流,并使用图像识别软件来分析视频内容,经过大量数据集训练,可辨认特定行为模式如进食、休息等,并且奶牛是否存在监测跛行等运动障碍。

上述所有设备均需连接至中心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可位于农场本地服务器或云基础设施,以保证信息实时上传,同时构建稳定的通信网络架构,确保有足够带宽以支持海量数据流的无延迟传输。

2、构建自动喂食系统

自动喂食系统可保证每头奶牛根据其生理需求获得适量及适宜类型的饲料,以提升整体健康和生产效率。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依托上述智能监控系统所安装的传感器,可以收集关于奶牛的各项生理数据,如体重、活动量、产奶量及采食行为等,此类数据再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中央处理系统,用于分析每头奶牛的营养需求和饲料摄入量,同时考虑饲料的营养成分,确保配方满足不同生产阶段奶牛的需求。

系统设计阶段需要规划饲料的存储、输送和分配过程。饲料库应设计为能够存储多种类型的饲料,同时保持其新鲜度和防止交叉污染。输送系统,可采用螺旋输送带或气动输送系统,需能够高效、准确地将饲料从存储区输送到喂食点,分配器则需能够根据软件算法的指令,精确分配饲料给每头奶牛。具体而言,饲料库存储设计需根据动物数量和喂养周期估算所需饲料总量,以确定库存容量,并设计多个独立舱室以存放不同类型的饲料,防止交叉污染,在其中安装恒温恒湿设备以保持饲料新鲜,避免霉变和营养流失,最后确保仓库密封性好,并采用适当措施预防虫害。输送系统方面,可根据饲料类型选择输送机型,其中螺旋输送带适合干燥颗粒或粉末状物料,气动输送系统则适合于长距离或多点分配需求,最后使用传感器监测输送状态,确保准确无误。分配器设计方面,则可以使用螺旋计量器或电子称重设备精确控制每份饲料的重量,并根据奶牛的生产情况、健康状况和营养需求编写算法,以实现精确分配。

硬件选择关键在于系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选择的设备需要能够适应农场环境,抵抗尘土、湿气等恶劣条件,并且容易维护。同时,考虑到不同奶牛的需求,喂食系统的组件如饲料称重传感器、自动门控制器等都应定期检查,避免其精度不足,出现过量或不足喂食的情况。软件方面则是自动喂食系统的“大脑”,负责处理收集到的数据,根据奶牛的需求计算出每天每头奶牛的饲料配方和分配量。具体而言,可基于动物营养学的原理,考虑奶牛的体重、生产阶段(如泌乳期或干乳期)、健康状况、产奶量以及环境因素,建立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核心输出每头奶牛每天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最佳量。再输入相关数据,如个体奶牛的实时数据(从传感器等获得)和饲料成分的数据库信息。使用线性编程(LP)或非线性编程(NLP),找出在满足所有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成本最低的饲料组合,处理成本与营养需求之间的权衡,同时考虑饲料的可获得性和新鲜度。一旦确定了最优饲料配方,再根据奶牛的日常活动和生理节律,制定喂食计划,并开发与饲料配送硬件(如自动喂食机、螺旋输送带、气动输送系统等)交互的控制逻辑,将交互逻辑输入到分配器中,利用PLC对分配器进行控制,以实现自动喂食。

按照上述方法将自动喂食系统安装完毕后,再对系统进行测试,确保所有部件都能按照预定程序正常工作。在系统投入使用后,进行持续的监控和维护,定期检查硬件的磨损情况、软件的更新版本以及数据准确性的验证,避免因损坏影响到喂食。考虑到后续管理人员使用过程的易用性,该软件应具备用户友好的界面,即便无相关信息技术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员也可根据界面设定喂食计划、调整饲料配方和监控系统状态,而且软件还需要能够自动记录喂食数据,为生产管理和未来的决策提供依据。

3、采用自动挤奶机器人

自动挤奶机器人系统可大幅降低养殖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实现整个挤奶过程的自动化,提升效率和奶质量。该技术应用中,养殖场需评估现有的设施条件和经济能力,确定引入自动挤奶机器人的可行性,并综合考虑场地布局、动物管理、技术选型、人员培训和系统维护等因素。确定该技术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后,将自动挤奶机器人应安装在易于牛群进出的位置,同时保证有足够空间容纳相关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设施。挤奶区的设计需符合动物自然行为习惯,并利用食物引诱奶牛自主进入挤奶站,也可对牛舍进行改造或设计,以便于自然牵引奶牛至挤奶站,并区分待挤区和后待区,以控制奶牛流动和减少奶牛等待时间。

技术选型方面,可选择适合养殖规模和特定需求的自动挤奶机器人。目前市场上的自动挤奶系统各有特点,如挤奶站的类型(如固定或移动站)、挤奶机器人的臂型(如横向或纵向移动)等,但不同系统的配置和性能存在一定差异,其挤奶效率和适应性各不相同。其中固定挤奶站则在固定位置设有挤奶装置,奶牛按计划进行挤奶,此种类型适合于中到大规模的养殖场,可以实现较高的挤奶效率,但固定挤奶站需要对奶牛进行针对性训练,以适应固定的挤奶流程。移动挤奶站则可移动到奶牛所在区域进行挤奶,更加灵活,适合小规模养殖场或者对奶牛干扰要求较高的养殖场中,移动挤奶站对奶牛的应激反应较小,有利于提高奶质和奶量。臂型方面,横向移动的机器人的挤奶臂可沿着奶牛身体的横向移动,适合于空间较宽敞的养殖场,可以更灵活地适应不同体型的奶牛,但需要更大的空间。纵向移动的机器人则沿着奶牛身体的纵向方向移动,整体结构更加紧凑,适用于空间有限的环境,而且纵向移动的设计适合小到中型养殖场,能有效利用区域上方的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在选择适合的自动挤奶机器人时,大规模养殖场可选择固定挤奶站和横向移动的机器人,以提高挤奶效率,而小规模养殖场可选择移动挤奶站和纵向移动的机器人,以减少对空间的要求和对奶牛的干扰。

4、构建自动化环境管理系统

为保持牛舍内的环境条件,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可结合传感器技术构建自动化环境管理系统。和智能监控系统不同,环境管理系统的传感器安装位置主要在牛舍内部环境,负责实时收集牛舍内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为保证数据准确性,应选择高质量传感器,并合理布局于牛舍内以覆盖所有关键区域。例如,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应分布在不同高度和区域,以反映牛舍内的整体和局部环境条件。数据收集后,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至中央处理单元,该中央处理单元是自动化环境管理系统的核心,它负责分析传感器数据,根据预设的环境标准和算法,决定是否需要启动调节设备来优化牛舍环境。例如,如果监测到牛舍内部温度超过设定的舒适范围,中央处理单元将自动启动通风系统或冷却系统以降低温度。同理,如果湿度过高,系统会增加通风或启动除湿设备,光照则通过自动调节窗户遮阳或内部照明强度来控制。

对于空气质量管理,当氨气或二氧化碳浓度超过安全标准时,中央处理单元可启动增强通风或空气净化系统,以快速降低有害气体浓度至安全水平,此过程中,系统需考虑外部环境条件,如外界温度极低时,过度通风可能会导致牛舍内温度过低,因此需要智能判断并平衡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为实现精细化管理,系统可以根据牛只的生长阶段、健康状况和生产周期自动调整环境标准。比如,幼崽和泌乳期的牛只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不同,系统可根据这些需求自动调节,以促进健康成长和高效生产。

5、建立自动化废物回收处理系统

为避免奶牛养殖过程中粪污水对外部环境造成影响,养殖场内部首先应设计高效的粪便收集机制,将刮粪板或者滚筒式粪便清理机器人安装在牛舍地面下方,自动收集分布在牛舍内的固体废弃物,并定时运行,将粪便推向预先设置的集中位置或直接输送至主要处理区域。在粪便转移过程中应使用封闭式输送系统,如螺旋输送带或真空管道系统,以减少异味释放到环境中并防止二次污染。粪污进入主要处理区域后,使用机械筛选器或沉淀技术进行液体与固体分离,为后续堆肥或者作为生物能源原料使用,而液态部分则可用于灌溉或者经过进一步处理后排放。对于固体废物进行堆肥化处理时,可采用自动翻堆机械加速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以提升堆肥质量缩短堆肥周期。同时,在整个处理流程中安装传感器监测温度、湿度、气体排放等关键参数,并将数据实时反馈至中央控制系统以优化操作参数。例如,在发酵过程中监测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并通过通风系统调节内部空气质量。最后将已经稳定且符合标准的有机肥料输出给农田使用或销售市场,液态废弃物可经过适当处理作为灌溉水复用回农场土地。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奶牛养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结合奶牛养殖流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实际应用中,相关人员可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依托传感器技术,构建智能监控系统和自动喂食系统,生产方面,可采用自动化挤奶机器人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为提高牛奶产量,可构建自动化环境管理系统,创建良好的养殖环境。污染方面,则可结合养殖场所结构,建立自动化废物回收处理系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未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创新,将有更为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与装备应用于奶牛养殖业,进一步推动行业向着更加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相关人员应积极采纳新技术,并探索如何将其融入奶牛养殖中,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751100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