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疾病诊疗中封闭疗法具体应用与优势的全面分析

作者: 王宝军

奶牛疾病诊疗中封闭疗法具体应用与优势的全面分析0

奶牛疾病诊疗中封闭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环状封闭法、血管封闭法、穴位封闭法、肾区封闭法和胸膜封闭法等。这些方法通过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病变区域或特定穴位,达到镇痛、消炎和促进组织愈合的效果。封闭疗法的应用优势包括目标定向和药效集中、降低药物残留风险和提升经济效益等。具体应用涵盖局部炎症周围封闭治疗、乳房炎灌注封闭治疗、乳房基底部封闭治疗、乳房神经干封闭治疗及腹腔封闭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在养殖实践中显著提高了奶牛疾病的治疗效率和动物的生活质量。

奶牛是重要的畜牧动物,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乳制品的质量和供应。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奶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传统治疗方法往往存在药物使用量大、疗效不佳等问题。封闭疗法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方式,以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副作用小等优点成为兽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奶牛疾病诊疗中封闭疗法的常用方法、应用优势及具体治疗实例,以期为奶牛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一、奶牛疾病诊疗中的常用封闭疗法

1、环状封闭法

环状封闭法是一种通过在病灶周边环形注射药物来实现封闭效果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对于治疗溃疡、蜂窝组织炎以及愈合缓慢的创伤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并且在处理肢蹄部疾病如跖骨炎、蹄叶炎等方面同样表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局部注射,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周围,有效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并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和愈合过程。在具体操作时,推荐使用0.25%~0.5%的普鲁卡因溶液,或者配合50万~100万单位的青霉素进行治疗。注射应在病灶四周的健康组织内进行,距离病灶约3~5厘米处,分4点进行。注射频率建议每天或隔天1次。对于肢蹄部疾病,注射点可选在病灶上方3~5厘米处,分3~4点注射。具体的药物用量应根据病灶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2、血管封闭法

血管封闭疗法是一种通过向血管注射药物,直接调控血液流向炎症部位,进而降低组织炎症和水肿程度的治疗方法。此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类软组织损伤,例如挫伤、烧伤等,亦可用于特定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如手术后水肿的处理。通过优化病灶区域的微循环,血管封闭疗法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具体操作为:以0.2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按照每千克体重1毫升的剂量,通过静脉缓慢注射,每日1次,连续使用3~4次。

3、穴位封闭法

穴位封闭法是一种融合了传统兽医学和现代医疗技术的创新疗法。它借助在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注射,利用穴位所具备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实现镇痛、消炎以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效果。在治疗奶牛的前肢或后肢疾病时,通过精确选取适合的穴位进行射频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肢的功能。具体操作是采用浓度为0.25%~0.5%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直接注入奶牛躯干的特定穴位,其中前肢疾病选用抢风穴,后肢疾病则选用百会穴。此治疗方法需每日进行1次,连续治疗3~5次,以达到最佳疗效。

4、肾区封闭法

肾区封闭法,通过在肾脏周围区域注射药物,能够直接封闭肾脏组织周围的神经纤维及神经丛,有效控制急性或化脓性炎症的进展。这种方法在处理与肾脏相关的急性疾病方面显示出较高的疗效,同时,对于某些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胃扩张、肠臌胀等也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5、胸膜封闭法

胸膜封闭法通过将药物注射到胸膜外的蜂窝组织中,来控制腹腔及盆腔脏器的炎症反应。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腹腔及盆腔脏器手术后的炎症控制,以及处理这些脏器的疾病。通过减少炎症介质的积聚和传播,胸膜封闭法能够有效地减轻疼痛和加速恢复过程。

二、奶牛疾病诊疗中封闭疗法的应用优势

1、目标定向和药效集中

封闭疗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目标定向性,该疗法能确保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原体所在的局部环境,如乳房组织和乳腺管。这种直接注射方式使得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能够在感染区域达到相比全身给药更高的浓度,从而提高杀菌效率,并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全面分布,降低对奶牛健康的潜在影响。通过封闭疗法,药物在乳腺组织中的浓度远超全身循环,故能有效抑制乳腺炎病原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这种方法减少了药物在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肝毒性或肾毒性反应。

2、降低药物残留风险

在封闭疗法中,因为药物是直接注射到病灶及周围,并且在局部浓度高的情况下疗效显著,所以,所需的药物总剂量通常较少。这显著减少了药物残留在牛奶和牛肉中的风险,有利于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安全。通过精准投药,遵守适当的免药期,确保了乳品和牛肉的安全性。这点对于消费者尤为重要,因为它涉及最终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以及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同时,采用这种疗法的农场可能会收到较高的市场评价和消费者信任,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改善动物不适和提升经济效益

封闭疗法在治疗乳腺炎时,辅以正确的兽医诊断和药物选择,可以迅速减轻动物的疼痛和不适。乳腺炎通常伴随急性炎症反应,包括疼痛、乳汁分泌下降和整体健康状况恶化。因此,通过封闭疗法迅速控制炎症过程,不仅缩短病程,也避免了进一步的经济损失,例如降低的乳品产量和质量、额外的兽医服务费用以及可能导致病牛的淘汰。考虑到高疗效和较低的药物用量,这种疗法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效益,并优化了资源的利用。这种效益不局限于经济收益,还包括了维持奶牛长期的健康,从而降低未来疾病再复发的风险。通过维护奶牛健康和生产稳定高质量畜牧产品,农场主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更佳的经济回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奶牛疾病诊疗中封闭疗法的应用

1、局部炎症周围封闭治疗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奶牛常见的一系列体表炎症问题,如部分肿胀、疼痛及脐带炎等状况,通常需要实施精确且专业的治疗方法以确保动物尽快恢复健康。首先使动物通过保定措施保持站立状态,随后对患病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治疗的药物应选择将400万~800万单位的青霉素溶解于30~5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以达到适宜的稀释比例,接着向溶液中加入2~4毫升的2%普鲁卡因以提高治疗效果。针对奶牛出现的咽炎和脐带炎症状,可采用一种封闭疗法,通过选取一个特定的菱形封闭区域进行针对性治疗。用一根长度为12~15厘米的注射针,采用一种特殊的注射技巧,即边注射药物边逐渐撤出针头的方法。此外,对于奶牛肢体下端发生的局部肿痛情况,疗法中推荐使用一种特别的“人字形封闭”技术,在患处上方具体区域进行治疗,这一技术能够精确地针对炎症区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通常经过1~3次治疗之后,这些炎症反应都会有显著缓解直至完全康复。此外,针对这类疾病的治疗不仅要关注药物治疗的直接作用,还应当考虑整个疗程中对动物的影响。采取最少的约束措施和最精确的治疗定位,可以有效减轻动物的压力和不适,从而加快恢复过程。

2、乳房炎的灌注封闭治疗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对于患有急性或慢性乳腺炎,乃至乳腺肿痛的奶牛,需采取谨慎的治疗方法。首先,奶牛需要被妥善固定于立位状态,同时,对其乳房进行严格的消毒程序,以减少进一步的感染风险。针对此类疾病的药物治疗是将400万~800万单位的青霉素与1克链霉素共同溶解于5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以此作为治疗的基础药物。此外,为了增强药物的局部镇痛效果,还会加入2~4毫升的2%普鲁卡因。这一混合液需在治疗前进行彻底的混合,确保各成分均匀分布。治疗时,需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通奶针,将上述配制好的药物直接注入患病牛的乳房内。此种治疗通常每天进行2次,每次治疗间隔为12小时,以保证连续而有效的药物浓度。整个疗程通常为1~3天,具体时长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的效果。

3、乳房基底部封闭治疗

针对乳腺炎的治疗是保证乳品安全的重要一环。采取封闭疗法的核心目的在于实现乳腺炎的有效缓解和控制。此项疗法用针对奶牛乳房的基底部位,即位于乳房前区与后区之间、与腹壁相接的最深凹陷处中央。以此为进针点,通过精确操作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执行此项治疗时,必须确保动物处于站立保定状态,并且实行全面的消毒措施以预防感染。实施操作的技术人员应该用左手固定住乳腺炎患区的基底,同时右手精准操控注射针。注射针应达到10~12厘米的透皮长度,并且精确地插入到乳腺与腹壁之间以及乳房基底的指定点位。混合药物的配置是治疗效果的关键,采用0.25%~0.50%浓度的普鲁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剂,应用剂量为50~100毫升,并且需要与400万~800万单位的青霉素以及1克链霉素进行彻底混合,以确保理想的抗菌效果。对药物的注射应采取边缓退针头边注射的方法,这有助于药物在乳腺组织内的均匀分布。推荐使用频率为每日1次,持续治疗3~4天,会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4、乳房神经干封闭治疗

乳房神经干封闭术被认为是针对奶牛乳腺炎的有效疗法,尤其针对其浆液性、黏液性及慢性阶段的症状表现。该技术主要关注点在患病奶牛的第三腰椎横突与背部最长肌外侧沿线的交接点。在进行乳房神经干封闭术时,应用的麻药通常为2%的普鲁卡因,该药在实际应用中具体的剂量范围通常是20~30毫升。执行此操作的畜牧专业人员首先将局部皮肤进行彻底消毒,以确保手术过程的无菌。接着采用直径约1毫米、长度在10~12厘米的注射针,沿预先确定的穿刺点方向,将针头穿透皮肤并插入椎体深度约6~9厘米。在达到适当深度后,需略微回退针头2~5厘米以定位到准确的神经封闭部位。然后,在此位置缓慢注射80%~90%的前述麻药量,以保证麻醉作用的充分发挥。针头拔出时,将剩余的麻醉药注射在牛只的皮下,从而提供全面的辅助麻醉。局部神经封闭术可使麻醉效果维持大约2~3小时的时间,保证了手术人员进行必要操作的时间。手术完成后,务必再次对手术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防止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感染。

5、第1、第2尾椎之间、后海穴封闭及静脉封闭

在进行奶牛子宫脱垂的整复操作时,通常需要局部麻醉以减轻动物的疼痛和不适,这一过程需注射2%浓度的普鲁卡因,用量一般在3~5毫升。注射点应选择位于奶牛第一和第二尾椎间的区域,以实现有效的神经阻滞。另一种注射方式是采用后海穴封闭,即在奶牛肛门与尾骨基部之间的凹陷处进行局部麻醉。对于更严重的病状如剧烈的乳房肿痛或产道损伤,并伴有全身性感染时,可采用静脉封闭治疗。这种治疗方法需使用2%的普鲁卡因溶液,其用量通常在20~40毫升,与此同时需要配合1000毫升生理盐水和1200万至2000万单位的青霉素一并使用。这些药物通过静脉滴注的形式给予奶牛注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奶牛怀孕期间,这种治疗方案是禁止使用的,因为可能对胎儿造成危害。并且在进行上述麻醉与治疗过程时,需高度关注动物的生理状态和药物的剂量,尤其是在进行麻醉时,必须确保药物注射的精确度和对动物痛感的有效控制。整个过程应在兽医专业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确保治疗措施的安全有效。对于任何治疗方案的实施,都应密切监测奶牛的反应和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医疗效果。

6、腹腔封闭治疗

①针对性应用

针对奶牛急性肠胃炎、消化不良、皱胃扩张、 腹膜炎和创伤性网胃炎,以及进行腹腔手术抗感染等治疗时,可以采用腹腔封闭疗法。该方法使用3%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20~30毫升,配制于250~500毫升的等渗盐水溶液中,以制备腹腔封闭液。根据具体病理状况的严重度,可适宜地加入抗生素以增强治疗效果,并确保药物充分溶解并均匀混合。进行腹腔封闭治疗时,操作者将在患病奶牛的右侧肋下中间部位进行操作,刺入方向需垂直于皮肤表面以达到腹腔内部。通过这种技术手段,药物的局部作用可以显著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奶牛术后及急性腹部疾病的治疗效果。为最大化治疗成效,药物的计量应考虑个体差异,如体重、年龄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临床上的应用证明,腹腔封闭疗法在控制急性腹部疾病和促进术后恢复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然而,这一治疗策略的执行需要兽医专业人员的精确判断和细致操作,以确保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减少任何可能的药物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发生。

②具体方法

为确保奶牛接受治疗时的静稳性,首先应细致地完成奶牛站立保定工作,随后对其右侧肷窝区域的毛发进行剔除,以及进行彻底的消毒,旨在防止术后感染。在此基础之上,采用16号静脉注射针头,按照垂直皮肤的方向进行穿刺,确保达到奶牛的腹腔。当针头与注射器完成连接但未观察到胃肠道内容物通过针管被抽出的情况发生时,在针孔中注入1滴药物,若药物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吸收,则表明针头的插入位置正确。此刻,应将输液管与针头进行连接,实现向腹腔内逐渐滴注药物。完成滴注后,拔针处的消毒工作至关重要,以避免可能的感染风险。

封闭疗法在奶牛疾病诊疗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对环状封闭法、血管封闭法、穴位封闭法等方法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到封闭疗法在提高药物利用率、减少药物残留、降低治疗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封闭疗法也在提升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兽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封闭疗法在奶牛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719499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