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殖中蛋鸡常见疾病的发病症状及相关饲养方法

作者: 王雪松

规模化养殖中蛋鸡常见疾病的发病症状及相关饲养方法0

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的迅猛发展,蛋鸡养殖业不断与时俱进,迈向大型化、集约化、高效化的道路。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我国蛋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满足了市场需求,还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在蛋鸡养殖业迅速壮大的背后,疾病的防控愈发显得至关重要,关乎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及公共卫生安全。为确保蛋鸡健康、提高产蛋率、降低养殖成本,本文将探讨规模化养殖中蛋鸡疾病预防的饲养管理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也在持续壮大。在此过程中,规模化养殖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散养方式,成为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关键模式。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畜牧业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还对蛋鸡疾病的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蛋鸡养殖业已取得了显著成果。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蛋鸡存栏量和鸡蛋产量均呈上升态势。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普及,养殖户对蛋鸡疾病的防控意识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在蛋鸡养殖业蓬勃发展之际,疾病防控问题同样亟待关注。本文将对蛋鸡疾病预防的饲养管理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蛋鸡养殖业提供有益借鉴。

一、规模化养殖中常见蛋鸡疾病发病症状

1、蛋鸡传染性疾病

①新城疫。新城疫也称亚洲鸡瘟,是一种由新城疫病毒引发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毒对鸡群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传播速度迅猛,死亡率较高。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侵入宿主,引发感染。感染后,蛋鸡只会出现发热、呼吸急促、腹泻、肌肉震颤等症状。

②禽流感。禽流感实则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尤其在密闭空间中,病毒更容易迅速扩散。此外,直接或间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感染禽流感的蛋鸡,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肌肉酸痛等。病毒会对蛋鸡的生理机能造成极大损害,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更为严重的是,禽流感的死亡率极高,成为禽类养殖业的一大杀手,给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③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尤其在鸡群密集的场所,病毒更容易传播。此外,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蛋鸡,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等症状。虽然病毒的死亡率较低,但会对蛋鸡的生产性能产生严重影响。传染性支气管炎不仅对蛋鸡健康造成威胁,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2、蛋鸡非传染性疾病

①脂肪肝。脂肪肝作为一种常见的蛋鸡疾病,主要源于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当饲料中的脂肪酸、胆固醇等物质摄入过量,蛋鸡肝脏的脂肪代谢能力难以承受,从而诱发脂肪肝。病鸡的表现主要包括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降低以及肝脏功能受损等。脂肪肝不仅影响蛋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而且对肝脏健康造成长期损害,进一步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②腹水症。腹水症是另一种蛋鸡常见的疾病,主要原因是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维生素E、硒等微量元素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对蛋鸡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当饲料配比不合理或饲养环境较差时,蛋鸡体内会出现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腹部积水、体重增加、食欲减退等症状。腹水症不仅影响蛋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还会损害其内脏器官,最终导致死亡。

③产蛋疲劳症。产蛋疲劳症是蛋鸡在产蛋过程中因钙、磷等矿物质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而引发的疾病。病鸡的表现为产蛋量减少、蛋壳质量较差,甚至容易发生骨折等症状。产蛋疲劳症的发生与饲料中矿物质和维生素D含量不足、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密切相关。这种疾病不仅影响蛋鸡的产蛋性能,而且可能导致骨折等健康问题,增加蛋鸡的死亡率。

二、疾病对于蛋鸡规模化养殖的危害

规模化蛋鸡养殖所面临的疾病危害不容忽视。作为关键的农业产业,蛋鸡养殖在满足民众对鸡蛋需求及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疾病的流行与传播无疑给规模化蛋鸡养殖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首先,疾病导致蛋鸡生产效能减弱。一旦蛋鸡感染疾病,其生产能力将受到显著影响,表现为产蛋率下滑,鸡蛋品质降低,乃至疾病会导致蛋鸡死亡。这不仅对养殖户的经济收入造成影响,同时也对市场鸡蛋供应产生负面影响。其次,疾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一旦爆发,难以控制。在规模化养殖环境下,蛋鸡数量众多、密度较大,使得疾病易于在短时间内传播至整个养殖场,这不仅增大了治疗难度,也加剧了疾病的危害程度。此外,疾病还会影响蛋鸡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疾病的高发态势可能导致养殖户对养殖业丧失信心,减少投资,甚至退出养殖行业。这不仅对养殖业的稳定造成冲击,同时也对蛋鸡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三、规模化养殖中蛋鸡疾病预防的饲养方法

1、蛋鸡品种的选择

在大规模养殖过程中,蛋鸡品种的选择非常重要。恰当的品种选择不仅有助于防治疾病,还能提升生产经营效益。理想的品种应具备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产蛋率高以及蛋品质优良等特点,从而使养殖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收益,并确保产品质量。在挑选品种时,养殖人员需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市场需求以及自身养殖经验。例如,某些品种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表现优异,而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可能生长迟缓。同时,养殖人员在购买种禽时,务必确保来自正规、信誉良好的种禽场,以避免引入潜在疾病风险,保障养殖场的健康发展。选择种禽场亦需审慎,养殖者可提前调查,了解其种禽质量、服务优劣等。

2、优化蛋鸡饲养环境

蛋鸡的健康状况受饲养环境显著影响。为此,鸡舍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是预防疾病发生的关键措施。整洁的鸡舍能有效减少细菌、病毒的滋生,降低蛋鸡感染疾病的概率。此外,养殖人员需适度调控鸡舍的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均会对蛋鸡的生长和产蛋产生影响,而适宜的湿度有利于保持鸡舍清洁,防止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滋生。同时,须定期清理鸡粪能有效减少细菌、病毒的传播途径,保障蛋鸡的健康。清理鸡粪时,要注意避免污染范围扩大,最好使用专业的清理工具和运输设备。最后,要合理规划饲养密度。过高的密度会导致蛋鸡拥挤,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合理的饲养密度能确保蛋鸡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减少身体接触,降低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3、合理搭配蛋鸡饲料

饲料品质与营养成分对蛋鸡健康及产蛋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养殖户与饲料制造商应对饲料配比原则具备深入认识,以确保蛋鸡获得充足营养,进而提升生产性能与免疫力。首先,需充分了解蛋鸡生长需求。在不同生长阶段,蛋鸡对能量与蛋白质需求各异。因此,应根据蛋鸡生长需求,提供适当的能量与蛋白质水平。过高或过低的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均会对蛋鸡健康与产蛋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其次,饲料中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十分重要。这些微量元素对蛋鸡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适量添加可确保蛋鸡生理需求得到满足。若缺乏这些微量元素,可能导致蛋鸡生长发育不良,产蛋量下降,甚至引发疾病。此外,需关注饲料纤维含量。纤维为蛋鸡饲料必备成分,有助于蛋鸡消化系统正常运作,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然而,纤维含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蛋鸡健康。因此,应根据蛋鸡实际情况,合理调控饲料纤维含量。

4、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防疫工作在蛋鸡养殖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保障养殖场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环节。为确保蛋鸡健康生长,严格执行防疫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防疫措施如下:首先,制定周详的防疫计划。养殖场需根据蛋鸡品种、年龄及当地疫病等因素,规划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疫苗接种应遵循规定的程序及时间节点,以确保蛋鸡获得充分的免疫保护。其次,加强疫苗接种的记录与管理。详细记录每只蛋鸡的疫苗接种状况,便于跟踪与核查。这有助于确保每只蛋鸡均获得有效免疫保护,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其次,密切关注蛋鸡健康状况。定期对蛋鸡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加大养殖环境监测力度,确保清洁卫生,防止病菌滋生。最后,构建防疫培训制度。对养殖场工作人员进行防疫知识培训,提升防疫意识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养殖场更好地应对疫病,降低养殖风险。

5、加强养殖场疾病监测与预警

在蛋鸡养殖产业中,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状况,有利于保障蛋鸡健康,提升养殖收益。首先,构建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通过定期为蛋鸡进行全面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疾病风险。同时,关注蛋鸡行为、食欲及产蛋等方面的变化,有助于识别异常情况。其次,强化疾病诊断与评估。一旦发现蛋鸡出现异常,需及时进行病理学检验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病因。这为后续隔离、治疗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再次,建立快速应对机制。针对发现的疾病风险,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实施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防止疾病蔓延。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与合作,提高防控成效。最后,强化养殖产业的科技支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疾病监测与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这将助力养殖场更好地应对疫病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6、提高蛋鸡饲养管理水平

养殖管理水平对蛋鸡健康状况具有直接影响,进一步关联到养殖场经济效益。因此,提升养殖管理水平是推动养殖场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为实现此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饲养人员培训和教育。通过系统化培训,使饲养人员掌握前沿的养殖技术与管理方法,从而提升其专业素养。其次,制定严谨的饲养管理规范。遵循规范,确保蛋鸡得到恰当的饲料、光照、通风和防疫等管理,为蛋鸡营造优质生长环境。最后,构建完善的养殖场管理制度。设立合理的考核指标,激发饲养人员积极性,实现养殖场精细化管理。

7、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的重要性和方法

生态养殖模式,作为一种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蛋鸡养殖方式,正逐渐受到业界瞩目。此类模式不仅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提升养殖收益,更是对绿色、环保、和谐养殖理念的贯彻实施。在规模化养殖场景中,可通过生物发酵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生态养殖模式的广泛推广。首先,生物发酵床技术堪称一种高效的生态养殖策略。借助微生物发酵床,蛋鸡排泄的粪便得以迅速转化为无害有机物质,减少污染,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发酵床还能为蛋鸡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有益于其健康生长。其次,循环利用养殖废弃物同样是一种关键的生态养殖措施。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和加工,可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燃料等有用产品,进一步减轻养殖业对环境的负荷。

8、提升蛋鸡疾病治疗技术,保障蛋鸡健康成长

在蛋鸡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兽医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兽医指导下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治疗过程中,须严格遵循兽医建议,确保药物使用剂量、方法和时间精确无误。同时,做好治疗记录,以便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和评估。为促进疾病治疗技术提升,养殖户应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学习活动,了解最新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方法。此外,建立健全养殖管理制度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预防疾病发生的关键。通过不断提升疾病治疗技术,为蛋鸡健康成长提供保障,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9、建立疾病应急预案

在规模化养殖业中,疫病的暴发或突发疾病是可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的风险因素。因此,建立全面而有效的疾病应急预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预案的制定应详尽地覆盖疫病的报告流程、隔离措施、紧急治疗方案、消毒措施等多个关键环节。当疫病或突发疾病发生时,养殖人员必须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以遏制疫病的蔓延,从而确保养殖场的生产安全。

10、推广智能化养殖技术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智能化养殖技术在规模化养殖场的运用愈发普遍。首先,智能化养殖技术能够实时监测饲养环境、饲料消耗、蛋鸡生长发育等情况,为养殖人员提供科学、精确的管理依据。其次,智能化养殖技术亦有助于提升养殖效益、降低人力成本、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在我国蛋鸡养殖行业中,推广智能化养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部门与企业应加大对其研发与推广的投入,强化技术培训与普及,提升养殖户的认知程度与应用能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养殖场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养殖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最后,建立健全智能化养殖技术服务体系,为养殖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助力蛋鸡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蛋鸡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关注提高养殖效益、保障蛋鸡健康及减轻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为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殖场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健全疾病监测体系、提升饲养管理水平、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疾病治疗技术、设立疾病应急预案及普及智能化养殖技术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提升蛋鸡养殖业的整体素质,降低养殖风险,增加经济效益,为我国蛋鸡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国蛋鸡养殖业应秉持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相关部门、企业及养殖人员应通力合作,加强交流与协作,形成协同合力,推动我国蛋鸡养殖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124107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农业农村局)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