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抗药性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作者: 赵军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抗药性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0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病害防治成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随之而来的抗药性问题日益凸显,威胁着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抗药性的产生源于长期以来对单一药物的过度使用、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养殖环境及管理不善,以及病原体的变异与进化等多种因素。为了有效应对抗药性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对策,包括药物轮换与组合使用、科学选药与用药、改善养殖环境与管理,以及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等措施。本文将就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抗药性问题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分析

1、长期使用单一药物

在水产养殖中,抗药性是指病原体对某种药物产生了抵抗力,使得原本可以有效治疗的药物失效。这通常是由于病原体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通过基因突变或遗传变异,逐渐适应并抵抗药物的作用。长期使用单一药物是导致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养殖户在防治病害时,如果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病原体就会逐渐适应这种药物,并发展出对该药物的抵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药物的疗效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失效。这种单一药物使用模式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病原体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病原体种群中总是存在对药物敏感和不敏感的个体。当使用单一药物时,敏感个体被杀灭,而不敏感个体则得以存活并繁殖。这样,下一代病原体中不敏感个体的比例就会增加,从而增加了整个种群对药物的抵抗力。此外,长期使用单一药物还可能导致药物残留和水体污染。药物在水体中的残留会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对水生生物造成潜在威胁。同时,药物残留也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2、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一些养殖户由于缺乏专业的养殖知识和经验,对病害防治的认识不足,常常随意使用药物。他们可能在没有确诊病害的情况下,仅凭经验或道听途说就盲目使用药物,这样不仅无法有效治疗病害,还可能破坏水产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平衡,导致抗药性的产生。此外,一些养殖户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导致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无法发挥应有的疗效,甚至可能加剧病原体的抗药性。其次,药物过量使用也是导致抗药性产生的重要因素。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快速的治疗效果,往往过量使用药物。他们可能认为加大药物用量可以迅速杀灭病原体,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过量的药物不仅无法彻底清除病原体,还可能对水产动物造成毒害,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发育。同时,过量的药物还会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导致其他有益微生物的死亡,进一步加剧抗药性的产生。抗药性的产生不仅使得原本有效的药物失去作用,加大了病害防治的难度,还可能使得病害更加顽固和难以控制。同时,抗药性的病原体还可能通过水体传播给其他养殖区域,对整个水产养殖行业造成威胁。

3、养殖环境与管理不善

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底泥淤积等问题常常出现在一些管理不善的养殖池中。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为病原体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恶劣的养殖环境中,水产动物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导致病害的频繁发生。为了控制病害,养殖户不得不频繁使用药物,从而增加了抗药性产生的风险。其次,一些养殖户在饲料投喂、养殖密度控制、水体交换等方面存在不当操作。例如,过量投喂会导致饲料残渣和代谢产物积累,进而污染水质;过高的养殖密度则会增加水产动物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病原体的传播;而水体交换不足则会使养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无法及时排出,进一步恶化养殖环境。这些管理上的不足都为病害的发生和病原体的抗药性形成提供了条件。在养殖环境与管理不善的背景下,抗药性的产生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劣和管理的不足,水产动物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需要频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另一方面,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病原体逐渐适应并产生抗药性,使得药物效果逐渐减弱甚至失效。这样一来,养殖户不得不加大药物用量或更换新的药物来应对病害,进一步加剧了抗药性的形成。

4、病原体的变异与进化

在水产养殖环境中,病原体面临着多种外部压力,如水质变化、养殖密度、饲料成分等。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病原体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方式,不断调整自身的遗传特性,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病原体可能获得了对药物的抵抗力,从而能够在药物治疗下存活下来。其次,当养殖户长期依赖某一种或几种药物进行治疗时,病原体就会逐渐适应这些药物,并发展出对它们的抵抗力。这是因为药物对病原体的选择压力,使得那些对药物敏感的病原体被淘汰,而留下的是那些具有抗药性的病原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药性病原体的比例逐渐增加,最终导致药物失效。此外,养殖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病原体的变异与进化提供了条件。水产养殖环境中存在着多种生物群落和微生物种群,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这种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病原体可以与其他微生物进行基因交流,获取新的遗传信息,从而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和抗药性。同时,养殖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新的病原体出现或原有病原体的变异,进一步加剧了抗药性问题。

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减少抗药性产生的对策

1、药物轮换与组合使用

药物轮换能有效降低病原体对特定药物的适应性。当一种药物被长期使用后,病原体可能通过基因变异或遗传重组等方式逐渐适应并产生对该药物的抗性。此时,轮换使用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能够打破病原体对原有药物的适应性,降低其抗药性的形成速度。这种策略有助于延长药物的使用寿命,提高病害防治的效果。组合使用多种药物也可以减少抗药性的产生。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靶点,组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还能增加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难度,因为病原体需要同时适应多种药物的作用才能存活下来。

实施药物轮换与组合使用的前提是对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种类和感染程度有深入了解。通过定期的病原体检测和监测,养殖者可以准确掌握病原体的种类、数量及分布,为制定针对性的药物使用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谱及可能的副作用,有助于养殖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轮换或组合。在实施药物轮换时,养殖者应根据养殖周期、病原体变化及药物效果评估等因素,制定详细的轮换计划。例如,在每个养殖周期结束后,可以对所使用的药物进行评估,根据病原体抗药性的发展情况和药物效果,选择新的药物进行下一周期的防治。此外,还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水质状况等因素,灵活调整药物轮换计划,以适应不同养殖环境的需求。药物组合使用则更注重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在选择组合药物时,养殖者应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容性、作用靶点及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药物搭配,可以发挥不同药物的优点,提高防治效果。同时,避免使用具有相同或相似作用机制的药物,以免增加抗药性风险。在实施药物轮换与组合使用时,养殖者还应关注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方法。过量使用或滥用药物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对水产动物和水体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科学选药与用药

不同的病害类型需要不同的药物进行防治,而药物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防治效果。只有根据养殖环境、病原体种类和感染程度等因素,选择具有针对性、高效性的药物,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蔓延。如果盲目用药或随意更换药物,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还可能加重病害的程度,给养殖业带来更大的损失。一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水产动物和水体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毒性残留、污染水源等。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安全性,选择那些对水产动物无毒或低毒、对环境友好的药物。

科学选药的核心在于深入了解病害类型与药物特性。不同的病害类型需要不同的药物进行防治,而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抗菌谱和适用范围。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养殖者必须根据养殖环境、病原体种类和感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药物的效果、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药物进行防治。同时,还应关注药物的抗药性风险,尽量避免使用已知具有较高抗药性风险的药物。其次,用药量的控制是科学用药的重要方面。过量使用药物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对水产动物和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养殖者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养殖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用药量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养殖者还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阶段、健康状况和病害发展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用药量,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此外,用药时间的把握也是科学用药的关键。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时间和半衰期,过早或过晚用药都可能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在选择用药时间时,养殖者应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病害的发展情况和养殖动物的生长周期等因素,确保在最佳时机进行用药。

同时,还应关注药物的残留问题,避免药物残留对水产动物和水体环境造成潜在危害。在选药与用药的过程中,养殖者还应关注药物的质量问题。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药物,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应加强药物的贮存和管理,避免药物受潮、变质或过期等问题影响药效。

3、改善养殖环境与管理

养殖环境是养殖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条件,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病害发生率。一个清洁、卫生、适宜的养殖环境能够降低病原体滋生的可能性,减少病害的发生。通过优化水质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适宜的pH值,能够有效减少病菌和寄生虫的滋生。同时,定期清理养殖池塘和设施,去除残留物和污物,能够降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此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养殖动物之间的拥挤和接触,也是减少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养殖者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病害的发生,降低对药物的依赖,从而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在水质管理方面,养殖者应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氨氮、溶解氧等,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当水质出现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如增加换水频率、使用水质改良剂等。此外,通过引入生物净化技术,如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可以进一步提高水质的稳定性。养殖者还应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残留物,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同时,加强池塘的通风和光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有助于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

此外,还应对养殖设施进行升级。现代化的养殖设施,如循环水系统、自动投喂系统等,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率,减少人为操作失误,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而且,采用新型养殖模式,如生态养殖、立体养殖等,也能有效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除了改善养殖环境外,强化养殖管理也是减少抗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养殖管理涉及养殖动物的饲养、疾病监测、药物使用等多个方面。在饲养方面,养殖者应确保养殖动物获得均衡的营养。通过科学配方饲料,提供养殖动物所需的各类营养素,增强它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恶化和病害频发。

4、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物不仅会对养殖动物产生不利影响,还会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而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利用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减少了化学药物的使用量,降低了抗药性的产生风险。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养殖动物的健康,还能维护养殖环境的稳定。其次,生物防治剂往往具有广谱性,能够同时防治多种病害,而且其作用机制复杂,不易被病原体所适应。这使得生物防治技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病害问题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此外,生物防治技术还能够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提高其自身抵抗病害的能力,从而实现长期有效的病害防治。

为了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加强生物防治剂的研发。通过深入研究病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机制,筛选出具有高效、广谱、低毒性的生物防治剂。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对生物防治剂进行改良和优化,提高其防治效果和稳定性。其次,需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病害,制定相应的生物防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体系。同时,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认识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在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与养殖管理的结合。生物防治技术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并非万能的。合理的养殖管理仍然是减少病害发生的基础。因此,应该加强养殖环境的监测和调控,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优化饲料配方,提高养殖动物的营养水平;加强疾病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问题。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还需要加强与其他防治方法的协同作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例如,在生物防治剂使用过程中,可以结合物理手段如温度控制、光照调节等,提高生物防治剂的效果;同时,在必要时也可以适量使用化学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但应严格控制使用量和频率,避免产生抗药性。

除了上述措施外,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优化。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效果和稳定性,为减少抗药性产生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抗药性的发展,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和养殖者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推广科学养殖方法,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利用水产资源的目标。

(作者单位:233200安徽省定远县定城水利水产技术服务中心站)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