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牦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及疫病防控措施实践探讨
作者: 才仁多杰
青海省果洛州有着悠久的畜牧养殖历史,牦牛藏羊养殖业在当地的畜牧养殖产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畜牧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牦牛的养殖数量逐渐增加,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持。然而由于基层地区的很多农牧民群众一直坚持传统的放牧养殖管理方式,不注重做好草场的科学保护,导致草场生产能力逐渐下降,环境污染严重,对牦牛藏羊养殖也构成了严重威胁。新时期在牦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将关注重点放置在养殖管理方面,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传统的放牧养殖管理方式,向着舍饲养殖和半舍饲养殖转变,严格规范养殖场的放牧行为,给予天然草场休养生息的时间,并在牦牛生长过程中做到科学选择饲料合理使用饲料,满足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养分需求,保障营养供给安全,更好地解决传统放牧养殖模式下所造成的牦牛季节性生长不良的问题,推动牦牛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牦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疫病防控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青海省果洛州牦牛养殖现状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毗邻甘肃、四川两省,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在-3~2℃之间,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9月,年日照时数在2800~3200h之间,光照充足。当地地势高亢,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90%,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州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高寒干燥的气候和充足的日照,利于畜牧业生产。
二、牦牛养殖管理技术
1、标准化牛舍的建造
结合青海省果洛州的气候特征,要确保构建的牛舍内部冬季温度达到10℃左右,夏季25℃左右,湿度保持在60%~70%,采用自然光或人工光,光照强度100~200lx,噪声不大于60分贝,牛床区占牛舍总面积的60%~70%,饲槽占牛舍总面积的10%~15%,运动场为牛舍面积的2~3倍。牛床垫料一般选择使用稻草、锯末等垫料,成本低,但需要每间隔1~2周更换1次垫料,饲料槽沿牛床设置,牛从两侧采食。同时在养殖场当中设置堆肥场,主要用于牛粪发酵成有机肥。
2、牦牛繁殖管理关键技术
①母牛发情鉴定技术要点
母牦牛的发情鉴定是牦牛繁殖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正确判断母牛的发情状态对于提高繁殖效率和育种工作至关重要。发情初期的母牛通常表现出食欲减退、兴奋不安、高声哞叫、频繁尾动和排尿增多等现象。进入发情中后期,母牛会开始接受其他牛的爬跨,可以通过观察是否允许雄性牛靠近其背部来进行判断,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母牛的外阴变化来判定母牛是否发情,处于发情阶段的母牛外阴部可能会肿大,颜色变红,分泌物增多。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直肠检查方法。实施直肠检查前,兽医人员应先洗净双手并戴上一次性手套,将母牛站立保定,涂抹适量润滑剂后,将手指插入母牛直肠。通过直肠触摸卵巢,检查卵泡的大小、形状、质地和位置。发情期的卵泡通常体积较大、较软,位于卵巢的上端。
②牦牛人工授精操作要点
人工输精作业之前准备消毒液、温肥皂水、干净的工作服和胶靴、手套输精设备,准备精液,确保新鲜精液的精子活力达到0.7,冻精子解冻之后,活力达到0.3以上。将母牛保定在配种架内或牛床上,确保其安全和稳定,用2%的新洁尔灭或者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和消毒母牛的外阴部,包括阴门、阴道口和周围区域。输精人员穿戴好工作服和胶靴,剪短并磨光指甲,左手伸入母牛直肠,排除宿粪,并摸子宫颈,右手持输精管,从阴门中部向上斜插约10cm,然后转为水平插入,直至子宫颈口,两手配合,将输精器前端对准子宫颈口,插入子宫颈内约5~8cm深处,慢慢注入精液,注入精液后抽出输精器。在整个输精作业过程中,应该确保所有器材都经过严格消毒,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避免强行插入或造成阴道、子宫颈的损伤。输精后,观察母牛的反应,确保其恢复正常。
③母牛妊娠鉴定技术要点
母牛妊娠鉴定是养殖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准确判断母牛是否妊娠对于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操作前确保所有鉴定人员熟悉牛的生殖生理特点和妊娠表现,根据妊娠鉴定方法准备好听诊器、体温计、外部观察架等。通常配种后第20~25d进行第一次妊娠鉴定,如果第一次鉴定未能确定可在配种后45~50d进行第二次鉴定。在鉴定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法,体温测定法,超声波法来判定母牛是否妊娠,观察法主要是观察母牛的食欲、行为和乳房的变化。注意母牛是否有食欲减退、乳房肿大等现象。每日早晨同一时间用体温计测定母牛体温,配种后,如果连续几天母牛的体温保持在较高水平(比非妊娠期高0.5~1.5℃),则可能妊娠。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使用超声波诊断仪进行妊娠检查。一般在配种后第25~35d进行第一次超声波检查可观察到胚胎发育。如果在检查中未能发现胚胎,则在配种后60~70d进行第二次检查。对于疑似妊娠的母牛,可在妊娠后第45~60d进行阴道检查,触摸子宫角,确认胎儿的存在。
3、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
①调控妊娠母牛养殖密度
母牛成功妊娠之后,应该加强养殖环境的有效调控,避免养殖密度过高,以免影响母牛的健康和繁殖性能,有条件的养殖场一般将妊娠母牛单独隔离,没有条件的养殖场一般将2头妊娠母牛作为一个群体进行养殖,确保每头牛有2~3m2的活动空间。在分群处理过程中,应该根据母牛的年龄、妊娠阶段和健康状况进行分群管理,避免强弱母牛之间的争斗和伤害。在夏季高温时,应喷雾降温、以预防中暑,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②妊娠母牛各阶段的饲料投喂管理
母牛在妊娠阶段主要划分成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妊娠早期饲喂目标主要是维持母牛健康,确保胎儿正常发育。精饲料配方为玉米50%、豆粕20%、麦麸15%、苜蓿粉10%、矿物质和维生素添加剂5%,饲喂量根据母牛体重和膘情调整,每天5~7kg,分2~3次饲喂,保证母牛采食充足。妊娠中期饲喂目标是满足胎儿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同时保证母牛健康,精饲料配方为玉米45%、豆粕25%、麦麸15%、苜蓿粉10%、矿物质和维生素添加剂5%、饲喂量逐渐增加,一般每天7~9kg,分3次饲喂,保证母牛采食充足。妊娠晚期主要为分娩和哺乳做准备,同时满足胎儿最后阶段的快速生长,精饲料配方是玉米40%、豆粕30%、麦麸15%、苜蓿粉10%、矿物质和维生素添加剂5%,饲喂量增加到每天9~11kg,分3~4次饲喂,保证母牛随时有充足的饲料采食,但要注意在分娩前1~2周,逐渐减少精饲料喂量,增加粗饲料喂量,以促进母牛产道松弛,精饲料的投喂量一般下降20%~30%。
4、犊牛和哺乳母牛的饲养管理
①明确妊娠母牛的分娩征兆
妊娠母牛的进入分娩阶段之后,可以通过乳房、外阴、盆骨和母牛的外在症状来判定其是否达到分娩阶段。在分娩前约15d,母牛的乳房开始膨大,特别是在分娩前几天,乳房肿胀,皮肤紧绷,乳头基部红肿,乳头变粗。临产前可以从前两个乳头中挤出黏稠、淡黄色的乳汁。当挤出来的乳汁变白时,再过1~2d母牛可能会分娩。从外阴症状来看怀孕后期,母牛的阴唇逐渐肿胀、变软且皱褶展平。产犊前1~2d,透明的黏液会从阴门流出。另外母牛在分娩过程中,盆骨也会出现变化,分娩前10d左右,母牛骨盆部的韧带变松变软,尾根两边塌陷,以适于犊牛通过,分娩前1~2d,骨盆韧带充分软化,尾根两侧肌肉明显塌陷,触摸骨盆两侧很柔软。用手握住尾根上下运动时,会明显感到尾根与腱骨容易上下活动。进入分娩阶段后,母牛时起时卧,不断回头顾腹,来回走动,频频排尿,当出现上述行为表明母牛即将分娩。
②母牛分娩时的助产要点
临产前确保牛舍清洁、干燥、安静,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通风,观察母牛的行为变化,提前准备1%煤酚皂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用于消毒,以及75%酒精用于手臂消毒。在母牛分娩阶段注意母牛的阵缩间隔和强度,通常分娩期阵缩间歇短且强度大,应进行产道检查,然后通过外部观察和触诊确定胎儿的位置和姿势是否正常。母牛进入分娩时候会自然卧下,应确保其左侧卧,以避免胎儿受瘤胃压迫,当胎儿前蹄将胎膜顶破时,应接住羊水,可用于产后母牛的恢复。根据胎儿部位,适时撕破胎膜,并清理犊牛口周围的粘液,如破水过早或产道干燥,可灌入消毒的温肥皂水或植物油润滑产道,犊牛拉出后,应立即处理脐带,防止脐带断在脐孔内,确保犊牛获得更多血液。一般母牛顺产两前肢夹着头先出来,如发生难产或姿势不正,应谨慎将犊牛顺势推回子宫矫正胎位,避免硬拉,在人工助产时,如果发现母牛阵缩、努责微弱,应进行助产。使用消毒过的绳子缚住犊牛两前肢,助手协助拉住,助产者双手伸入产道,大拇指插入犊牛口角,捏住下颌,与母牛努责时一起用力。母牛分娩后,应及时喂饮盐水麸皮汤,每次投喂量控制在20~30kg,以补充水分、盐分和糖分。如遇到子宫内翻或脱出等情况,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或寻求专业兽医帮助。
③哺乳母牛的饲喂管理
母牛在分娩后需要时间来恢复体力,因此应给予充足的清洁饮水,以及容易消化的饲料,如优质干草,前一周饲料应以干草为主,不应喂给过多的精料,如果母牛体质健康、粪便正常,可以在第三天开始逐渐添加精料,同时可给母牛提供少量的多汁饲料青草或蔬菜,每天投喂量控制在1~1.5kg,以促进食欲和消化系统的恢复。产后4~7d可以逐渐增加精料的喂量,每天的精料喂量不应超过1kg,应继续提供多汁饲料和优质干草,每天投喂量控制在2~3kg,以满足母牛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进入到正常哺乳阶段之后可以采用玉米60%~70%、豆粕15%~20%、棉籽饼5%~10%、稻糠5%~10%、青贮饲料10%~15%、矿物质和维生素预混料2%~3%的饲料配方,产后1~3个月、3~6个月和产后6个月日粮的投喂量分别为体重的3%~4%、2.5%~3.5%、2%~2.5%。
④新生犊牛的哺乳管理
初乳是母牛产犊后7d内的乳汁,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对犊牛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犊牛出生后应尽快(0.5~1h内)吃到初乳。在哺乳之前,应该先对犊牛进行称重,第一次喂奶量可按犊牛体重的1/8~1/6给予,每天喂4~5次。一头哺乳奶牛可产初乳100~150kg,第一天、第二天分泌高质量初乳18~35kg,而犊牛可使用20~25kg,剩余的初乳可冷藏保存,也可用发酵法保存。在哺乳操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奶壶哺喂,并注重做好人工引导,将手指伸在奶中让犊牛吸吮,设备每次使用后应清洗干净,以降低细菌生长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⑤犊牛阶段牛舍环境调控
犊牛阶段要注重做好牛舍温度湿度调控,一般新生犊牛15~20℃,1~2周龄犊牛12~18℃,2~4周龄犊牛10~15℃,4周龄以后8~12℃,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在高海拔地区犊牛一般在严寒的环境出生,这个阶段使用保温材料(如草帘、塑料布等)进行保温,必要时使用加热设备(如电热器、热风机等)。
⑥犊牛补饲配方管理
犊牛的补饲料配方是全脂奶粉20%~25%、脱脂奶粉10%~15%、玉米30%~40%、豆粕10%~15%、稻糠5%~10%、矿物质和维生素预混料2%~3%,出生后7日龄至2月龄自由采食全脂奶,每日喂奶3~4次,2月龄至4月龄逐渐减少全脂奶比例,增加脱脂奶比例,4月龄以后逐渐断奶,转为饲喂犊牛饲料,上述三个阶段的投喂量分别为体重的10%、3%-4%和2%-3%。
⑦犊牛科学断奶管理
根据犊牛的体重和健康状况,可以选择在60d、110d或更早的时间进行断奶,一般来说犊牛在60d左右断奶体重可以达到160~165kg,在110d左右断奶,体重可以达到170kg,具体断奶时间要依据养殖现状和利用方式科学确定。在断奶前1周,开始逐渐减少犊牛对母乳的依赖,可以适当增加精料的喂食量,以训练犊牛采食固体饲料,在断奶前2~3d,将犊牛与母牛分开饲养,但仍允许犊牛看到母牛,每天逐渐减少犊牛的哺乳次数,直至完全断奶。断奶之后的犊牛应该在原有的圈舍当中养殖7~10d,并在这个阶段继续投喂充足的精饲料和粗饲料,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并确保有充足的饮水供给,降低断奶应激刺激。
三、牦牛疫病防疫管理技术
1、牦牛日常养殖期间的强化免疫
牦牛日常养殖管理倾向应该将关注重点放置在防疫管理方面,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并确保养殖安全。在养殖管理期间,应该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口蹄疫、炭疽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种保障抗体水平达到70%,免疫接种密度达到100%。推荐使用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和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具体疫苗的选择应该结合当地口蹄疫病毒血清科学选择,其中第1种疫苗免疫接种程序是6月龄以上的成年牛,每头使用2mL,6月龄以上的犊牛每头使用1mL,肌肉注射,免疫期6个月,第2种疫苗每头接种2mL,肌肉注射免疫期4-6个月。炭疽病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无荚膜炭疽芽胞疫苗,1岁以上的牛,每头使用1mL,1岁以下的牛每头使用0.5mL皮下注射。
2、牦牛科学饲养管理
新引进的牛只隔离饲养30d以上,观察是否有疾病症状,病牛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扩散。疫病高发期加强对牛群进行健康检查,监测疫病发生情况,对疑似疫病牛只及时送检,确诊后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与周边养殖场的联系,及时了解疫病信息。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牛舍,坚持封闭化的管理方式避免携带病原体进入,养殖场内部使用专用的饲料和饮水器具,防止交叉感染,每天清理牛粪和污水,保持牛舍卫生。制定疫病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应急预案,明确疫病报告、隔离、治疗和扑杀等措施。
总之,在牦牛饲养管理环节应该从牛舍的科学建造、不同年龄牛群的科学饲养管理入手,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科学搭配饲料,满足牛的生长需求。同时,在疫病防控过程中,应该从强化免疫接种和科学饲养管理入手,不断增强牛全身体抵抗能力,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保证牛生长安全,为推动牛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814399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赛来塘镇畜牧兽医站)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2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