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方法及病虫害防治要点实施策略

作者: 董洪玲 冯敏 李宝玉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病虫害的侵袭,使水稻种植面临着严峻问题,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与此同时,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也给产量和质量带来了巨大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产栽培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通过剖析水稻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对策,旨在为提升水稻产量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方法

1、种子的选择及种子处理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之一是确保种子的质量和活力,即种子的选择及处理。结合种植当地的生态环境,种植条件进行水稻的选种,同时所选的品种应具备高产、耐病虫、抗逆性强等特点。在选择种子时,还要选择种子外观饱满、有光泽、无病害和虫害,且没有杂质质量相对较好的种子。浸种处理是基于种子在吸水后能够激发起活性酶,活性较强的种子酶能够促进其分泌营养物质,在浸种时通常会使用含有植物生长促进剂或强氯精、石灰石等浸种液进行处理。而种子消毒是为了防止病原菌和真菌的侵染,进而提高种子的成活率,可以使用适量的咪鲜胺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在播种前还要进行催芽处理,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速度,当下广泛使用的方法有湿热处理、低温处理或者种子活化剂等。在处理完种子后,将种子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进行储存,不宜在阳光直射和潮湿的环境,避免种子变质和发霉。

2、育苗播种

准备育苗箱,选择珍珠岩、腐殖质土壤等质地疏松、透水透气性好的育苗基质填充育苗箱。根据水稻品种、生长习性和地块条件,控制好播种密度,通常每平方米播种量为80g—120g。播种后及时进行灌溉,保持育苗基质湿润的同时还要保持育苗环境通风良好。适宜的育苗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当幼苗长到2—3叶时,便可移栽到稻田中。

3、合理整地

水稻的整地栽培阶段是确保土壤适宜、水分充足、通风良好的重要环节。对种植地的土壤进行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土壤性质、肥力状况、pH值等信息,在水稻生长季节前的秋季进行耕作,翻耕土壤,松土来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在整地前进行基础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结合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的生长需求,施入适量基肥,可以将速效氮肥总量的30%—50%作为基肥施用,以提高土壤肥力。使用耕地机或手工工具对水稻种植土壤进行翻松,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使用平地机或耙平工具将土地表面进行平整,确保种植地附近有足够的水源供给,保证水稻生长期间的灌溉需求。在整地后,覆盖秸秆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4、科学施肥和灌溉

①科学施肥

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测试,掌握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科学地规划施肥方案。在整地前施入基础肥料,如有机肥、磷肥等,以提高土壤肥力。结合水稻的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等生长阶段和生理需求,及时进行追肥。配合有机肥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湿度,有助于水稻生长。合理地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进行堆肥或发酵,制备有机肥料。在水稻的生长期间,要以叶面喷施肥料的方式,及时补充水稻所需的微量元素,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

②了解土壤水分调整灌溉量

通过土壤水分监测仪器或观察土壤湿度,及时地了解土壤水分状况,科学调整灌溉量和频率。在观察水稻的生长期和需水量,通常在水稻拔节、抽穗、灌浆等关键生长阶段进行灌溉,控制好灌溉的水量,避免过量灌溉造成土壤板结。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注意灌溉水的质量,避免含盐量过高或有害物质超标,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

5、中耕除草

水稻生长环境整洁,减少杂草对水稻生长的竞争,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即为中耕除草。结合土壤类型、田间地形和水稻生长阶段等因素,选择耕地机、旋耕机、犁耕机等适合的耕作机具,在水稻生长季节前进行耕前除草,将田间杂草彻底铲除,避免杂草对水稻的竞争影响。也可以利用人工除草、机械耕作等方式进行耕前除草。在水稻生长期间,使用耕地机具或人工除草工具进行定期的耕后除草,保持田间地头整洁,减少杂草的生长。也可以利用耕地机、旋耕机等机械除草机具,对田间地表进行机械翻耕,将杂草拔除或埋入土中。在水稻生长的早期,还可以选择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苄嘧磺隆能有效地防治1年生及多年生阔叶杂草和莎草等,但需注意剂量的控制和施用的时机,避免给水稻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在水稻间套作物生长期间,也要及时除去间套作物中的杂草,减少杂草对水稻养分的竞争。

6、合理设置移栽密度

水稻移栽密度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不同品种的水稻生长习性不同,应依据所选品种的生长强度、分蘖能力、抗倒伏能力等,合理设置移栽密度。土壤肥沃、充足的水源可以适当提高移栽密度,合理安排移栽密度。比如:在气候条件良好、生长期较长的地区,可以适当地增加移栽密度。移栽时,稻苗应已有3—4片叶且根系发达,苗高适中,无病虫害,才能保证移栽后稻苗快速地生根、生长。水稻的移栽密度一般是20cm—25cm。具体移栽间距根据品种、地块面积和机械化程度再进行调整。

7、选择合适的排水时间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中,科学排水是确保水稻生长环境良好的重要环节,要结合水稻生育期进行。全面地对水田地形进行分析,了解其地形高低起伏、坡度情况以及地势排水情况,根据这些地形的特点和排水需要,合理设计主排沟、支渠、分水渠等排水系统,确保排水通畅。对排水沟和田间排水沟的坡度进行修整,是为了避免水稻田间积水。还要对排水渠道进行保护,防止土壤侵蚀和渠道损坏。根据降雨情况和水稻生长需要,选择合适的排水时间,避免降雨过后或生长期间出现积水现象。在水稻生长期间,合理控制灌溉的水量和灌溉的频次。同时,也可以结合水稻生长周期和降雨情况,周期性地应用排水措施,保持水稻田间土壤湿润但不积水。定期地监测水稻排水情况,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排水系统和排水策略。科学的排水措施能有效地解决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积水问题,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1、水稻常见病害防治对策

①稻瘟病防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稻瘟病危害水稻的叶片,引起水稻减产和品质下降。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形成小水浸斑,逐渐演变成细长的条形斑,影响叶片正常生理活动,降低光合作用效率。严重的病害将扩展到稻穗,导致穗部发病,影响稻谷的灌浆和成熟。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的阶段都可发生。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抓住关键期。此病的防治,应自分蘖期开始。可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80g—100g/次或2%春雷霉素100—150mL/次,兑水45—60L均匀喷雾。防治穗颈瘟要着重在抽穗期对水稻进行保护,特别是破口期和齐穗期是防治关键时期。用药2—3次,间隔期为10天左右。一般在破口见穗5%—10%开始施第一次,齐穗期施第二次药即可达到预防目的。发病田块可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每用100g/667m2加水45—60L喷雾防治。

②纹枯病防治。纹枯病是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细菌病原体。水稻纹枯病开始发病时,在稻株基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灰绿色的水渍状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增多扩大呈椭圆形,如连续阴雨天气,很快向植株上部扩展,使叶、穗全部发病。水稻感病后,结实不饱满,且植株易倒伏,严重时减产30%—50%。对纹枯病进行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要依据病情发展的情况适时给药,尽早地将病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常用的药剂主要包括50%甲基托布津、2%速保利、25%敌力脱可湿性粉剂以及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等,以上药剂均需要加水后进行喷雾处理。对于病害程度较重的种植区,需要集中喷洒在根茎的中下部防治效果较好。

③白叶枯病防治。白叶枯病由真菌引起,该病害在温湿环境下易于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形成小水浸斑,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白色病斑,病害严重时,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水稻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势。白叶枯病的防治可选用噻霉酮、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及20.27%碱式硫酸铜 (铜高尚)用足剂量,兑水30—45kg喷施。间隔5—7天再施药1次,连续施药2次,能够提高防治的效果。

2、水稻虫害防治方式

①稻飞虱防治。水稻飞虱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导致叶片弯曲、枯黄、减产甚至死亡。水稻飞虱通过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为食,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水稻飞虱还可能携带病毒,通过叮咬传播病毒病害,加剧病害的危害程度。高密度的水稻飞虱群体会造成水稻叶片大量凋萎和死亡,进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水稻飞虱的防治可用1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30g—40g。该配比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或者选用烯啶虫胺、醚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噻嗪酮、吡蚜酮等,这些化学农药的分类主要是为了,使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水稻防治更加有针对性。如果在打药时气温较高,亩用量不变的前提下建议多打水,尽可能把药液喷打到水稻的整株上,针对稻飞虱主要活动的叶片部位进行定向喷雾,确保农药充分接触到害虫。

②稻纵卷叶螟防治。水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穗部和茎部,严重时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水稻纵卷叶螟以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为食,导致叶片边缘向内卷曲,严重时整片叶片卷曲成筒状,纵卷叶螟也会在水稻穗部活动,吸食穗部汁液,造成穗部变形、畸形,影响水稻的开花和结实。纵卷叶螟还侵害水稻的茎部,导致茎部变形、倒伏,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最好使用阿维菌素进行,这是基于阿维菌素抗性增加的特点,且具有较长的保护期,可以更好地控制卷叶螟的滋生和扩散。在施药前要先观察田间虫害程度,以实际情况精准施药,虫害严重时应加大药剂的用量。防治的最佳时机为傍晚,或者是清晨露水未干前,主要是遵循避免高温以及雨天施药的原则,施药时要将药液均匀地喷施在水稻叶片卷苞上,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在施药期间,浅水层要灌水3cm—5cm,可以有效地防治病害。

③稻水象甲防治。稻水象甲是水稻的常见害虫,成虫和幼虫都会危害水稻,主要危害水稻的根部和幼苗。稻水象甲的幼虫喜欢啃食水稻的幼苗,导致幼苗倒伏、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同时,也会在水稻的根部啃食,导致水稻根系受损,影响吸收养分和水分。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治可以参考每公顷1800—2300ml的36.8%维稻乳油拌土撒施的防治方法,也可以选用每亩地180g(3袋)50%的水陆全泡腾颗粒剂。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治配比为每公顷用750—900ml的36.8%维稻乳油喷雾,或者是每亩120g(2袋)50%水陆全泡腾颗粒剂。除此之外,常用防治稻水象甲的药剂还有:30%唑磷毒死蜱乳油,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20%丁硫克百威乳油,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等。因所处地区和种植品种的不同,加上病害的程度轻重不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防治措施。同时注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才能更有效地控制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3、水稻物理防治手段

水稻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技术是改变环境条件或采用物理手段,偶尔也会将二者结合,目的是减少或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①水稻病害物理防治。通过合理的间套作物和轮作,打破病原体在土壤中的生命周期,能够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还要及时清理病残体,将田间病死的植株、叶片等残体清理除去,减少病原体的存留和传播。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提高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减轻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②水稻虫害物理防治。利用设置黄板、蓝板等人工或机械手段进行吸引和捕捉昆虫。夜间设置光源,吸引夜行性的害虫,再利用陷阱捕捉。还要合理地控制灌溉水量,避免因过量灌溉而引起的虫害。在虫害易发区域使用设置网罩、纱布等覆盖技术,阻止昆虫的入侵。

4、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生物因素,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①水稻病害的生物防治。利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等拮抗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或者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三叶虫孢霉等生物制剂,喷施于种植地,增强土壤生物活性,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还可以使用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等生物农药,对抗病原菌和病原虫。在水稻周围或间作大蒜、辣椒等一些抗病植物也是生物防治的一种,利用其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减少病害的传播。

②水稻虫害的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天牛、蜻蜓、捕食性昆虫建立生物平衡,控制水稻害虫的数量。或者施用益生菌,如线虫、真菌等,对抗害虫的幼虫和虫卵,减少害虫的繁殖。也可使用当下广泛应用的方法,搭建昆虫栖息地、建立种群调控点等,进而调节生态的平衡,减少害虫的数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种子的选择和处理、育苗播种、整地栽培、科学施肥和灌溉、除草、移栽密度等多方面的技术要点的综合运用,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栽培过程中,采取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手段对抗水稻常见的病虫害,如纹枯病、白叶枯病、水稻飞虱、纵卷叶螟等,能够有效降低种植损失,保障水稻的稳定生产。以上措施的实施还是要以实际情况为基准,科学制定种植方案和防治策略。不断探索和创新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必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