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高产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针对性防治的合理运用

作者: 孟令健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食品健康需求更为重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不仅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还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相对于传统蔬菜种植技术来看,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应对外界因素给蔬菜生长带来的影响,从而改善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并提高食品质量。这使得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应用越发常见。对此,在应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时,种植户需针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所具有的应用优势与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并加大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力度,进而在充分确保大棚蔬菜生长健康性的同时,减少病虫害问题的出现给大棚蔬菜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终为我国大棚蔬菜种植效益的提升及种植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1、科学选址

选址是否具备科学性将会给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蔬菜的生长状况及产量带来较为直接的影响,科学选址本身属于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落实具体种植活动前,种植户需结合大棚蔬菜种植需求,充分确保选址的科学性。

①在确定大棚蔬菜种植区域时,尽可能选择土质松软、土层较厚的区域作为种植地,这类区域不仅土壤肥力含量较高,且能够为大棚蔬菜的后续生长提供所需养分,进而进一步确保了大棚蔬菜种植环境的健康性。

②种植户还应尽可能确保种植区域的完整性,从而促使后续蔬菜种植过程中种植环境能够具备统一性,这不仅能够为后续田间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其还可从本质上推动大棚蔬菜种植产量与质量的提升,最终充分确保大棚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

③种植户还应在选址阶段针对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比分析多块种植地,进而确定与大棚蔬菜种植需求最为相符的区域进行开展大棚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种植户还需确保所选区域与居民居住区距离较远,避免居民日常生活给蔬菜生长带来不良影响。

2、科学选种

科学选种技术属于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如若在选种方面缺乏科学性,那么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蔬菜的实际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质量等均将无法得到保障。对此,种植户需借助选种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强化大棚蔬菜种植选种工作的开展力度。

①种植户需从农业市场需求角度出发,选择一些符合市场需求且具有良好种植效益的品种,并不断提升蔬菜种子选择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而在充分确保大棚蔬菜后续销售状况的同时,避免因与市场需求不符而出现蔬菜大量堆积等负面现象。

②种植户在大棚蔬菜选种过程中还需针对所选品种的抗病害、虫害等能力进行深入探究,并做好大棚蔬菜种植检疫合格证书方面的考察工作,确保所选品种不含有转基因成分,从而通过科学选种切实推动大棚蔬菜种植目标的实现。

3、种子预处理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为进一步确保大棚蔬菜种植质量,种植户需在落实科学选种工作后,借助种子预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切实避免因种子本身质量问题而给后续种植效果带来影响。

①种植户需将种子中外观无光泽、不饱满的种子及时筛选出来,并借此全面预防大棚蔬菜种植阶段出现蔬菜根茎发育不良等现象,进而从本质上降低大棚蔬菜枯萎问题出现的概率。

②为有效提升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种子的发芽率,种植户还需在种子预处理阶段对种子表面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病原菌等进行清除,并通过露天晾晒的方式将种子内部多余水分进行蒸发处理,在此过程中,种子表面存在的微生物、病原菌也将在太阳的照射下得以消除。种子晾晒阶段,种植户还需通过针对种子进行科学翻晒的方式,确保晾晒的均匀性。

③晾晒结束之后,便需借助温水浸泡或药剂包衣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分开来看,温水浸泡方面,种植户需采用温度不超过60℃的温水对种子进行浸泡,并向温水中合理添加相关药剂,浸泡时间则需根据不同品种蔬菜的实际生长习性进行确定,当种子表面出现饱满则代表已完成种子的消毒处理;药剂包衣方面,种植户应根据蔬菜品种的不同及常见的病虫害问题针对包衣药剂进行科学选种,并将其均匀涂抹在种子表面使其形成保护膜,从而充分确保后续大棚蔬菜种植中,种子生长的健康性。

4、生长期的田间管理

大棚蔬菜种植前,种植户还需做好种植区域土壤方面的消杀工作,并根据蔬菜种植需求合理增施肥料,从而为大棚蔬菜后续生长构建更为优质的环境,并借此切实推动大棚蔬菜种植产量、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种植户应严格依据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规范有序落实田间管理工作,借助多种种植技术的综合应用,充分确保大棚蔬菜生长的健康性。针对生长期的大棚蔬菜,种植户则应制定科学的施肥与灌溉方案,明确不同蔬菜在水分、养分等方面存在的不同需求,通过因地制宜原则的贯彻,为大棚蔬菜提供其生长所需的养分。在此过程中,种植户还需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中的大棚通风工作,针对坏苗、垃圾等需及时进行清除,进而避免因坏苗、垃圾所引发的病虫害问题。此外,因冬季气温较低,种植户还应结合环境、温度等因素,通过地膜铺设等工作的开展,完善大棚防低温防冻措施,最终在全面降低大棚蔬菜低温冻坏问题出现概率的同时,为大棚蔬菜种植效益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5、施肥管理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本身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多元化,对此,为充分确保大棚蔬菜种植的品质与产量,并切实提升蔬菜种植效益,种植户便需将大棚蔬菜种植施肥管理技术的科学应用重点关注起来,从而通过合理的施肥管理,切实推动大棚蔬菜种植目标的实现。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因大棚蔬菜所处的生长环境具有明显封闭性,这使得蔬菜生长过程中往往难以有效吸收土壤中的肥料,对此,种植户需从大棚蔬菜种植特点角度出发,尽可能选用颗粒较小或小分子肥料进行增肥工作,进而在充分确保施肥管理效果的基础上,避免因肥料过量或不足而引发的蔬菜枯死等不利现象出现。此外,在大棚蔬菜施肥频率方面,种植户还需从大棚蔬菜整体生长需求角度出发,加大施肥频率把控力度,最终通过科学的施肥管理为大棚蔬菜的生长提供其所需的养分,并借此全面保障大棚蔬菜的茁壮成长及品质、产量。

6、温度管控

温度作为影响大棚蔬菜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致使种植户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需将温度管控技术的合理应用重点关注起来,从而通过对大棚温度进行科学控制的方式,为蔬菜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

①为充分确保大棚内温度的稳定性,种植户可选择在种植前10天左右进行闭棚。在冬季,因气温相对较低,使得棚内蔬菜的生长极易遭受影响,对此,种植户则可通过挡风玻璃的安装等多种措施,加大棚内温度控制力度,并借此有效避免棚内蔬菜遭受低温影响。

②如若棚内蔬菜对于温度要求较高,种植户还可通过在棚内安装热风装置的方式,提高棚内温度以满足蔬菜生长需求。当棚内温度过高时,则需借助疏松土壤、遮挡阳光等方法的合理应用确保棚内温度能够得到降低,最终在充分确保大棚内部温度均衡性的基础上,充分凸显温度管控技术的应用价值,并为大棚蔬菜种植产量、质量及种植效益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保障。

二、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的存在属于影响蔬菜产量、质量的直接因素之一,对此,在大棚蔬菜种植方面,种植户需明确病虫害防治价值,并结合大棚蔬菜存在的病虫害问题进行针对性治理工作。通常情况下,大棚蔬菜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问题有锈病、根枯病、红蜘蛛、蚜虫等等。防治过程中,种植户应充分贯彻科学、绿色防治原则,并不断提升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效果,避免病虫害防治给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进而切实推动大棚蔬菜种植行业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

1、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本身属于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所应用的主要策略及技术手段,其本质上是通过优化蔬菜实际生长状态降低病虫害问题出现的概率。

①在应用农业防治措施进行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时,种植户首先需结合土壤情况、当地气候状况等,进一步提升蔬菜品种选择的科学性,从而尽可能选择一些品质优良的蔬菜品种用于大棚蔬菜种植。在品种选择后,种植户则应严格落实蔬菜种子消杀工作,借此从本质上减少种子本身携带的病原菌,避免因种子本身所带病菌而引发的病虫害问题出现。在此过程之中种植户需要注意的是,种子消杀需以种子类型为基础科学选择消杀方式,如暴晒、消毒液喷洒等等。因不同品种的蔬菜种子本身耐受程度存在差异,致使种植户只有合理选择消杀方式才能够在充分发挥种子消杀价值的基础上,真正降低大棚蔬菜病虫害问题出现的概率。

②大棚蔬菜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方面,种植户还应做好种植土壤的科学处理工作,如清除杂草、土壤肥力测量等等。对于肥力较低的土壤,则需借助营养液喷洒等措施的运用,增强土壤肥力,使其能够真正满足大棚蔬菜生长对于土壤养分的需求。如若土壤曾发生过病虫害问题,种植户还需制定规范的土壤消杀方案,有效消除土壤中残留的病原菌与虫卵,进而起到良好的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效果。

③种植时间的科学选择也属于农业防治措施中的重要内容,为实现良好的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效果,种植户需做好种植时间的选择工作,尽可能避开干旱季节,进而有效降低季节性病虫害问题出现的可能,并实现良好的大棚蔬菜病虫害农业防治效果,最终为大棚蔬菜产量、质量及效益的提升打好基础。

2、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技术本身属于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中防治效率最为明显的技术手段,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化学防治实质上指的就是通过化学农药的合理应用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从而有效避免病虫害问题的出现给大棚蔬菜生长健康性带来影响。

①在应用化学防治措施时,种植户需充分贯彻科学、规范用药原则,结合蔬菜病虫害现状科学选择化学农药类型。

②在化学药剂选择阶段,种植户还需严格遵守绿色植保理念,尽可能选择毒性较低或无毒药剂,并做好药剂用量把控工作,从而避免因化学药剂的不规范使用、过量使用等给蔬菜作物及周围土壤带来不利影响。

③化学防治过程中,种植户还应避免长期使用某一种化学药剂进行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对此,种植户需借助多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应用,在有效避免病虫害产生耐药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化学防治效果,最终为大棚蔬菜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如,对于大棚蔬菜中存在的锈病病害,种植户则可通过三唑酮粉剂按照3∶1的比例进行稀释,并将稀释后的化学药剂合理喷洒到蔬菜叶片上;对于蔬菜白粉病,则可通过将15%的烯唑醇喷洒到蔬菜根部的方式进行防治。

④在应用化学防治手段时,种植户还需做好大棚蔬菜生长状态的观察工作,从而确保化学药剂的药效能够真正得到发挥。

3、生物防治措施

现阶段,生物防治技术属于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体系中的绿色防治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天敌治理的方式有效应对大棚蔬菜中存在的病虫害问题,这类治理方式本身与绿色植保理念较为相符,且能够满足绿色蔬菜的种植需求。

①在落实具体防治工作时,种植户需针对大棚蔬菜存在的病虫害种类进行明确,并以此为基础科学选择天敌进行治理工作。如,在大棚蔬菜出现蝗虫虫害问题时,种植户则可通过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引入进行有效应对。高效低毒农药与生物农药的引入本身不会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过多不利影响,且能够有效应对蝗虫虫害问题。在此过程中,大棚蔬菜的生长健康性大多不会遭受影响,因此能够在充分确保生态环境健康性的基础上,实现大棚蔬菜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目标。

②大棚蔬菜种植中存在的虫害问题大多存在趋光性特征,对此,种植户还可通过在大棚内部合理增设照明装置的方式吸引病虫并进行捕杀,从而在有效避免病虫大范围繁殖的同时,全面降低病虫给大棚蔬菜的生长带来的影响,最终确保大棚蔬菜种植产量、质量及种植效益等均可得到显著提升。

4、物理防治措施

大棚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中,物理防治技术本质上是指通过防虫网、黄板等针对病虫进行诱杀的措施,从而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防虫网主要以聚乙烯材料制作而成,其与蚊帐较为相似,且能够在不适用任何化学药剂的前提下保障大棚蔬菜,避免其遭受虫害影响。防虫网本身具有良好的耐热、防水以及抗腐蚀性,并且不会给人与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具体应用阶段,种植户需从实际出发,针对防虫网的颜色进行合理选择,从而实现良好的特定害虫驱赶效果。夏季,防虫网的合理应用在降低菜蛾、菜青虫以及蚜虫等虫害发生概率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种植户应结合大棚蔬菜种植中存在的虫害问题,确定防虫网悬挂高度,并结合黄板的合理应用,实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蔬菜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大棚蔬菜种植这一蔬菜种植模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应对传统蔬菜种植模式中在时间、季节等方面存在的限制性因素,从而充分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季节对于蔬菜的需求。对此,种植户需正确认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具有的价值与优势,从实际出发,加强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应用力度,完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应用体系,全面提升种植技术的应用科学性、合理性,并通过深入探索种植期间存在的病虫害问题,在充分发挥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应用作用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完善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体系,最终为大棚蔬菜的健康成长及大棚蔬菜种植产量、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充分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