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稳产小麦栽培田间管理多方面技术应用的研究
作者: 李梅珍我国人口基数大,粮食产量需求巨大,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高产稳产至关重要。安阳县是河南省优质小麦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小麦种植广泛,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确保小麦稳产与高产,以及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实施,应逐渐完善“大食物观”农食供给系统,不断更新栽培技术,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与种子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科学防控,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产量到粮食产能的飞跃。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小麦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合理选择小麦品种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要选择与环境有一定适配性、抗性、高产的优质小麦品种,结合当地年降水量,优先选择具有耐旱性和抗灾能力的麦种。例如:郑麦22号,该品种株型松紧适中,旗叶宽大举,穗层整齐,亩穗数40.53万,穗粒数31粒,千粒重50g,平均亩产537.66kg,具有高产、抗病的特性。病虫害防治方向,注意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的防治,以及倒春寒的影响;豫麦13号,半矮秆、弱冬性,适播期长,耐寒、耐旱,有很好的适应性和高逆性,同时,具有高产、抗大风、抗倒伏、抗早衰、抗褐斑病、抗白粉病等特性。以及这几年的新品种:新麦26、郑麦369、丰德存麦21等。其中,新麦26为中熟半冬性品种,分蘖力较强,有很好的抗寒性,株高80cm,亩产量大概在534kg;郑麦369为中早熟的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均较好,茎秆弹性强,有很好的抗倒性,平均亩产量大概在568.3kg;丰德存麦21苗势好、抽穗早、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平均亩产量大概在584.1kg。
2、种子处理
确定好小麦品种以后,要做好种子筛选和处理工作。
(1)筛选
为确保种子顺利发芽,播种前应去除劣质种子,挑选那些外表光滑、无病害、颗粒饱满的种子,发芽试验中发芽率要达到85%-95%。淘汰病种、有破损、种粒过小和过大的种子。然后,再清除种子中的杂物,如小石子和其它杂物。
(2)晾晒
晾晒的作用是促进种子发芽,也有消毒的作用。为确保麦种播种后能够顺利出芽,需要做好种子晾晒工作,以此结束种子休眠期。晾晒时间大概2天,通过晾晒,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能力,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细菌和虫卵,保证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速度。
(3)拌种
使用药物拌种,可防止小麦苗期土传病害发生。可添加30%戊唑醇悬浮剂,搅拌均匀,减少“白籽”下地,要完全覆盖种子表面,然后选择通风避光处存放。目前,很多地区麦种已包衣,包衣后的种子,无需拌种。
3、科学整地,加强土地管理
科学整地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需要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空气、气候条件,创造通风性好的土地环境,确保小麦种植区域土壤具有充足的肥力。利用翻耕机播前深翻→田间秸秆粉碎(长度<5cm)→耙压→平整土块,提高整地效果。为满足根系下扎深度的最大值,满足小麦生长、补充足够的养分和水分的重要指标,要确保土层厚度符合小麦种植与生长需要,结合小麦根系发育情况,确定耕地深度70-80cm,翻耕深度23-25cm左右为宜,确保土壤通透性和松散度,减少小麦病虫害发生概率和风、雨对土壤的侵蚀,提高土壤保肥和蓄水能力,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压实土壤,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防止种子架空和土壤跑墒,促进小麦出苗健壮,苗齐苗壮。
4、播种管理
(1)播种时间
合适的种植时间是保障小麦壮苗率、出苗率的关键,也是稳产、高产的关键。应掌握小麦幼穗分化与生长发育需求,避免延迟分化生长的情况。小麦品种不同,麦穗分化期也不同,播种时间也就不同,若盲目推迟和提早播种,势必会影响小麦结实与分化,降低小麦植株分蘖量。应结合小麦品种、种植地点和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等因素定夺。例如:在每年10月上中旬,可选择种植郑麦22号、新麦26、郑麦369、丰德存麦21等品种。
(2)播种量
郑麦22号:18-22万株/667m2;新麦26:12-15万株/667m2;郑麦369:12-15kg/667m2;丰德存麦21:18万株/667m2。
(3)播种方法
做到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适度,播种深度3-5cm,覆土厚度为2-3cm,播种密度15-20kg/667m2,不漏播,不重播。
(4)适墒播种
①结合小麦生长状况与土壤墒情确定浇水时间,培育壮苗,防止土壤裂缝,加快土壤肥料分解速度。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结合土壤墒情调整浇水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力,减少土壤中的害虫数量。缺水时,不可以直接大水漫灌,可滴灌,含水量控制在70%-80%左右,做到“手抓成团,落地能散”。并定期田间检查有无缺苗,若缺苗,适当早浇水。若田间苗壮,浇水要迟缓。实现一播全苗,苗齐苗匀苗壮。
②划锄。浇水工作完成后,结合土壤墒情做好划锄工作,使小麦土壤疏松,增强土壤保水保墒效果,创建小麦根系茁壮生长发育的环境,促进小麦生长。
(5)科学施底肥
以有机肥为主,合理搭配无机肥,严格控制氮肥用量,避免过度施用,造成轻度烤枯。底肥以腐熟农家肥、有机肥、生物肥为主,并在农家肥的基础上,配合氮、磷、钾肥,补施微肥,纯氮14-16kg/667m2,五氧化二磷6-7kg/667m2,氧化钾6-8kg/667m2。促进小麦分蘖和根系发育,提高分蘖成穗率。
二、小麦田间管理
1、促苗生长多成穗
育苗不要过密,结合苗情,做好补苗、间苗、查苗,合理调控种植密度。在小麦起身期与拔节期,做好肥水管理工作,促弱转壮。小麦3叶期时,水肥旺盛,肥水要补足,追施尿素5-10kg;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结合小麦长势和墒情,追施尿素10-15kg。
2、预防倒春寒危害
一场倒春寒,十麦九减产。小麦返青拔节期间,干旱少雨,墒情差,小麦植株抗性弱,若遭遇强冷空气侵袭和气温骤降的极端天气,极易造成小麦幼穗冻伤、抽穗晚、白穗死穗。为此,应通过水肥调节来补救,例如:喷施抗逆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尿素等营养肥料补救,激活小麦植株多重活性,提高小麦抗逆性,避免小麦受冻减产。也可以提前灌水、追肥,增加小麦有效分蘖,防御倒春寒。
3、肥水运筹
(1)适时追肥
麦田长势旺盛,分蘖增多,说明快到拔节期了,就要考虑小麦追肥,以促进植株生长。追肥以高氮复合肥为主,并合理调配硝酸铵、硫酸铵、磷、钾肥的比例,以最大限度增加根系养分吸收,提高小麦叶面积、光合能力和籽粒产量。追肥量为5-10kg/667m2。
(2)水分管理
①追肥后,结合麦田墒情、苗情,做好清沟排水和浇灌工作,浇水量为35-40m3/667m2,切忌大水漫灌。因地制宜,做好拔节期水肥运筹,根据土壤墒情做好浇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病虫害,结合措施,搞好后期倒伏预防和补救。
②小麦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1/4,要适时浇好扬花灌浆水。
(3)叶面肥
小麦灌浆期时,特别是孕穗期至齐穗期这段时间,需喷施磷酸二氢钾50kg/667m2、浓度在0.5%-2%之间的多元微肥等叶面肥,间隔7天左右,喷施1次,连续2次左右即可。合理施用叶面肥,能促进籽粒灌浆,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提高抗病、抗倒伏能力,促进早熟。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喷施方法为:选择晴天上午喷施,可以提高肥效。即上午9:00-10:00或下午16:00-17:00左右。这段时间气温不是特别高,蒸发量比较小。扬花期不能喷施叶面肥,会对小麦授粉和受精产生影响。
4、除草
(1)除草原则
密切关注草害,遵循“早发现,早防治”的原则,以期减少小麦田间杂草量,减少与小麦争夺土壤营养,可选择合适化学药剂除草。总茎多、生长过旺的麦田,先要化控,控制其基部节间长度,防止倒伏。
(2)除草时间
小麦出苗后至拔节前结束。要在晴朗的天气喷药除草,浇水前后3d、霜冻、下雨时,避免使用除草剂。
(3)药量控制
考虑除草剂作用与田间杂草类型,以通过除草、减少药剂的方式达到提高小麦生长影响的目的。田间双子叶杂草(播娘蒿、荠菜、灰菜、葎草、田旋花),可用5.8%双氟·唑嘧胺悬浮剂或单嘧磺酯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0mL/667m2。一些单子叶杂草(雀麦、野燕麦),可选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或啶磺草胺水分散剂,用量为80mL/667m2。
5、病虫害防治
随着各地区小麦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土传病害菌源量也随之增加,以及一些地区免耕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田间土壤积累了大量病原菌,土壤疏松,病虫残体大量遗留,种传、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发生率高,尤其降水少的旱地,以及长势差、抗逆性差的田块,病虫害发生几率较大。
(1)病害
①发生。小麦赤霉病,常出现于小麦抽穗扬花期,在灌浆期出现半截麦穗或全穗枯死的症状,使千粒重下降,染病籽粒含有一定毒素,食用率降低。若持续高湿天气,如阴雨、大雾、结露等,会使田间湿度增大,极易发生赤霉病大面积流行风险,导致麦穗腐烂,影响小麦质量和产量。此病具有“能防不能治”的特点,指该病防治和预防的窗口期和适期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要抓住抽穗扬花期这一窗口期,坚决避免麦穗被赤霉病入侵,统防统治、群防群策,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②防治。小麦抽穗扬花期间,以见花施药为原则,喷药时间趁早不赶晚。5-7天后,二次喷药。可用30%多·酮可湿性粉剂以110g/667m2用量处理,或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mL/667m2,或30%戊唑醇悬乳剂20-35mL/667m2,或45%咪鲜胺水乳剂30-50mL/667m2。药液喷施时对准小麦穗部喷药,用药量为45kg/667m2。同时,注意在阴雨、浓露、大雾等高湿天气的间隙及时喷药,以此全面保障病虫害防治效果。若小麦区域性流行面积大,要考虑植保机械、航空植保防治,确保最大限度在短时间内预防。
(2)虫害
①发生。小麦蝼蛄,其成虫和幼虫多在土层下开掘隧道,影响小麦幼苗根系。啃食小麦嫩苗和根茎,被蝼蛄侵蚀后的小麦呈丝缕状,小麦蓄水能力降低,多因失水枯死。
②防治。可通过深翻土地,破坏蝼蛄产卵生殖区,或通过大水灌地破坏蝼蛄迁移通道;也可以在小麦种子处理过程中,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防患于未然。还可以利用小麦蝼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风吸式杀虫灯、黑光诱虫灯、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有效防范和诱捕多种类型的害虫。
6、防倒伏
(1)发生原因
俗话说,“麦倒一把草”。小麦生长中倒伏现象在分蘖期至拔节期或成熟期前后比较常见,出现这种情况,多由种植过密、氮肥过量、气温波动大、风雨强度高导致植株倾斜、倒地,对小麦高产稳产造成影响。
(2)防治
可在品种选择方面,提前干预,例如,选择那些矮秆、抗倒、根系发达、茎秆弹性好、韧性强的小麦品种,像郑麦369,就是不错的选择。或通过科学育种增强小麦抗倒能力,调控小麦自身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力。或在小麦拔节前,或抽穗扬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多效唑、效唑等控旺剂和叶面肥,可抑制植株的茎叶生长,使茎壁增厚,增强茎秆的弹性和韧性,缩短小麦基部节间,有效预防小麦抗倒伏能力。
7、收获管理
(1)判断收获时间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小麦最后的收获产量,如后期倒伏和热干风等自然灾害。为此,应及时采收。在合适的时间和条件下收获小麦,减少恶劣天气对小麦颖果熟度的影响,及时准确判断收获时间,减少小麦收获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小麦颖果变黄、下垂,颖尖褐色;颖果和茎秆中间处变脆;小麦底部叶片开始变黄等。
(2)机械收割
在收获中可选择使用联合收割机,提高采收效率。建议在上午9:00-下午16:00这个时间段进行机械收割,这个时间段没有草露,可最大限度避免籽粒损失。收割后,选晴天进行捆扎和堆放工作,并及时翻动,或用熏蒸的方法,预防霉变和虫害。
三、引用科技元素,赋能小麦高产稳产
随着小麦的品种改良、耕作技术和信息化、自动化等方面的开展,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也向“基础设施+科技元素”的数字化、智能化迈进。使小麦在耕种、土壤治理、培肥地力、资源集约、农业植保、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得到优化。
1、智能植保监测
植保监测实时监测害虫迁飞路径和扩散动态。小麦病害监测是高产稳产的关键。植保工作中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系统、孢子捕捉仪、植保无人机等先进的物联网监测设备的应用,广泛应用于对小麦病虫草害智能监测上,为小麦生成“量身定制”的植保“处方”,种植者可以实时通过手机了解小麦植保情况,及时应对和处理病虫害问题,大大提高麦田管理效率和植保精准度,减少病虫草害发生几率。
2、生长监测
小麦生产中,各生长要素对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智能识别和监测小麦株高、夹角、茎粗、小麦亩穗数、叶数、叶长、理论产量、穗长、小穗数、总粒数、生育时期千粒重等指标,提取氮、磷、钾追肥变量等,一旦监测数据低于正常标准,系统将报警提示,此外,这些数据为小麦品种筛选、产量预测、麦穗动态发育、基因定位、功能解析和遗传育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下一步农艺措施指导服务提供基础参考依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营养丰富,对人类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小麦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广,全面提高小麦品质与产量,推进种植加工产业的运行,将成为助力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全球农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